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灿烂的奇葩。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美妙的意境……能使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完善人格、升腾精神。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诗韵、领悟意境、体会诗情。
一、疏言涵泳,理解诗韵
(一)疏言明诗意
“疏言”就是要疏通诗词的意思。学生学习一篇古诗词首先要弄明白诗词的意思,只有明白了诗词的意思,方能体会出诗词的意蕴,直抵诗人的内心,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在疏言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字词意到句意,从句意到整首诗词的意思,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根据字形猜测字词的意思,借助工具书上的注释理解词句,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等。
(二)吟诵品诗韵
古诗词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整齐、均衡,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着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非常适合诵读。
诵读古诗词可以还原古人吟诗作赋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可以穿越文字的表象,步入、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所以学习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那样:“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并不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的机械地读,要教给学生诵读古诗词一定的方法,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比如:掌握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注意分辨节奏的快慢。舒缓节奏传达了缠绵深沉之情;急促节奏传达了豪迈激昂之情。处理好轻重读音。重读的音短促干脆,切合诗人奋发激昂之情;轻读的音婉转柔和,切合诗人深沉悱恻之感。另外,吟诵古诗词还可以摇头晃脑,配上合适的动作,以增加情感的体验。
二、透析意象,领悟诗境
一个人读诗,假如仅能说出诗词意,在他的眼前、脑海里却不能出现一幕又一幕生动的、真切的、细腻的、鲜活的意象,等于没有读懂诗词。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是诗歌的生命与灵魂。所谓的意境就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是以最敏感的镜头、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情趣,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词的根本。学生只有透析意象,才能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一)列举意象,连缀画面
诗中有画。一首好诗词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古诗词教学要重意象。学生通过意象将凝固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构建,有利于沟通物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诗词的内涵,进而领悟到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
比如在执教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把这些景物想象成一幅画面,这样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呢?诗人想表达什么?学生通过列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加上想象,把这些意象连缀成一个整体的画面,这样的一幅画面幽静清冷,进而体会到羁旅者孤寂、苦闷的心境。
(二)抓住文眼,驰骋想象
对诗词的意会是一个直觉和想象纠缠不清的过程。诗词是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结果,因此学习诗词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符号化的文字重新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牛鼻子”,即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发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
比如在教《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诗时,“相媚好”一词是词眼,“相媚好”是说老两口一边喝酒,一边在亲热地交谈。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老两口在闲聊什么呢?老头会对老太说什么?老太又对老头说了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乡村生活的宁静、闲适、温馨的场面重现出来了。
三、知人论世,体会诗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学习古诗词必须让学生体悟诗情。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两种读诗词的方法。应该说这两种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两把钥匙,有了这两把钥匙,学生才能参透文字背后的东西,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体会诗人的情怀,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一)以意逆志,体会诗情
“以意逆志”就是通过作品的本意去探寻作者的意图。“以意逆志”,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体会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为李白游宣城时所作,如追问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不难看出表露了诗人在人世间所遭遇的孤独。“只有”一词,反衬出人世间相弃无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一篇诗词总是和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准确把握诗情,必须做到“知其人”“论其世”。
体会诗情要“知其人”,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生平情况。《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生活画面。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得先了解一下辛弃疾。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二十几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希望国泰民安,但却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42岁起,他长期未得到任用,在江西的乡村闲居达二十年。《清平乐·村居》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受:田园美景的瞬间吸引,忧世情怀的短暂搁置;一抬头,一家欢乐入眼帘;一转身,万家忧患袭心头。至此,学生不难体会出这首词既有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欢,更有对这种安宁、祥和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辛弃疾期盼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体会诗情还要“论其世”,即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词的特定背景。要征引有效资料,拓展阅读,实现学生情感和诗人情感的无缝对接,这样学生更易体会到诗词的情感。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诗词丛林间徜徉,和诗人对话,和先贤交流,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寻找到精神家园的栖息地,丰润、滋养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疏言涵泳,理解诗韵
(一)疏言明诗意
“疏言”就是要疏通诗词的意思。学生学习一篇古诗词首先要弄明白诗词的意思,只有明白了诗词的意思,方能体会出诗词的意蕴,直抵诗人的内心,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在疏言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字词意到句意,从句意到整首诗词的意思,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根据字形猜测字词的意思,借助工具书上的注释理解词句,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等。
(二)吟诵品诗韵
古诗词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整齐、均衡,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着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非常适合诵读。
诵读古诗词可以还原古人吟诗作赋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可以穿越文字的表象,步入、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所以学习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那样:“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并不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的机械地读,要教给学生诵读古诗词一定的方法,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比如:掌握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注意分辨节奏的快慢。舒缓节奏传达了缠绵深沉之情;急促节奏传达了豪迈激昂之情。处理好轻重读音。重读的音短促干脆,切合诗人奋发激昂之情;轻读的音婉转柔和,切合诗人深沉悱恻之感。另外,吟诵古诗词还可以摇头晃脑,配上合适的动作,以增加情感的体验。
二、透析意象,领悟诗境
一个人读诗,假如仅能说出诗词意,在他的眼前、脑海里却不能出现一幕又一幕生动的、真切的、细腻的、鲜活的意象,等于没有读懂诗词。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是诗歌的生命与灵魂。所谓的意境就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是以最敏感的镜头、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情趣,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词的根本。学生只有透析意象,才能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一)列举意象,连缀画面
诗中有画。一首好诗词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古诗词教学要重意象。学生通过意象将凝固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构建,有利于沟通物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诗词的内涵,进而领悟到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
比如在执教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把这些景物想象成一幅画面,这样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呢?诗人想表达什么?学生通过列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加上想象,把这些意象连缀成一个整体的画面,这样的一幅画面幽静清冷,进而体会到羁旅者孤寂、苦闷的心境。
(二)抓住文眼,驰骋想象
对诗词的意会是一个直觉和想象纠缠不清的过程。诗词是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结果,因此学习诗词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符号化的文字重新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牛鼻子”,即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发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
比如在教《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诗时,“相媚好”一词是词眼,“相媚好”是说老两口一边喝酒,一边在亲热地交谈。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老两口在闲聊什么呢?老头会对老太说什么?老太又对老头说了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乡村生活的宁静、闲适、温馨的场面重现出来了。
三、知人论世,体会诗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学习古诗词必须让学生体悟诗情。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两种读诗词的方法。应该说这两种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两把钥匙,有了这两把钥匙,学生才能参透文字背后的东西,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体会诗人的情怀,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一)以意逆志,体会诗情
“以意逆志”就是通过作品的本意去探寻作者的意图。“以意逆志”,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体会到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为李白游宣城时所作,如追问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不难看出表露了诗人在人世间所遭遇的孤独。“只有”一词,反衬出人世间相弃无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知人论世,体悟诗情
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一篇诗词总是和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准确把握诗情,必须做到“知其人”“论其世”。
体会诗情要“知其人”,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生平情况。《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和平安宁的生活画面。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得先了解一下辛弃疾。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二十几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希望国泰民安,但却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42岁起,他长期未得到任用,在江西的乡村闲居达二十年。《清平乐·村居》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受:田园美景的瞬间吸引,忧世情怀的短暂搁置;一抬头,一家欢乐入眼帘;一转身,万家忧患袭心头。至此,学生不难体会出这首词既有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欢,更有对这种安宁、祥和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辛弃疾期盼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体会诗情还要“论其世”,即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词的特定背景。要征引有效资料,拓展阅读,实现学生情感和诗人情感的无缝对接,这样学生更易体会到诗词的情感。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诗词丛林间徜徉,和诗人对话,和先贤交流,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寻找到精神家园的栖息地,丰润、滋养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