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的藏书票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4年11月29日是个礼拜日,冬季的北京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早上8点多钟一排轿子连成长长的队伍向皇城进发,马路两旁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老百姓。原来这天美国公使艾忭敏觐见清同治皇帝,面呈国书。在公使身边做翻译的是卫三畏博士,第二天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详细叙述了此事,卫三畏曾反复请求不要将会见定在礼拜日,而这日子似乎是中国人根据黄历的吉凶早已定下的,总理衙门并无权利更改。卫三畏还在中国官员的一再要求下摘掉眼镜,他说中国人有厌恶被戴眼镜的人注视的古怪脾气,以致许多他希望看到的场景都没有看清。卫三畏(Samue]WellsWilliams,1812~1884),字廉士,美国人。他的中文名字既取自他英文名的读音,也有很深的中文含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后来,他还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取字为“廉士”,“卫廉士”与他的姓“Williams”谐音。音义谐和,天成偶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卫三畏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
  1833年10月25日下午卫三畏乘坐的马礼逊号抵达广州以南的黄埔港,码头上停靠着东印度公司的上百条商船一眼望不到头,上面装满了等待发运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货物。在广州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梁阿发(中国教会史上第一位华裔牧师)等一起工作,主管印刷事务,协助裨治文打理《中国丛报》(The ChineseRepository)并学习中文。当时外国人还不能居住在广州城里,只能居住在广州行商金官的商行里,也不许中国人教外国人中文。卫三畏聘请的老师以做鞋为掩护教授他中文,凭借努力卫三畏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中文,可以用中文主持日常宗教仪式,翻译一些中国人可以接受的传教小册子。
  1857年1月卫三畏辞去教会职务,接受美国驻华使团秘书一职,正式开始了其外交官生涯。期间曾多次代理美国驻华公使职位,1858年参与订立了《中美天津条约》。1863年6月16日卫三畏举家从澳门来到了北京,这一路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几乎贯穿了卫三畏一生,1848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中国总论》,当时是美国研究中国最具权威的著作,是美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分上下两卷,,对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地理、教育、艺术以及宗教等方方面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其后,1874年出版的《汉英韵府》是卫三畏汉学成就的另一高峰,是当时西方人学习中文的必备工具书。
  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美国的汉学研究较其他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自1878年卫三畏被耶鲁大学聘为“中国语言文化讲座”首任教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汉学家。关于 “中国语言文化讲座”的设立,不能不提到一位中国人——容闳,他是中国第位留美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1877年2月26日,容闳在给耶鲁大学图书馆范南馆长的信中倡议建立“中国语言文化讲座”:“一旦耶鲁大学决心设立‘中国语言文化讲座’成为事实,我愿意随时将我个人的中国图书捐赠给贵馆,我深望耶鲁且莫拖延此事,而让哈佛大学预着先鞭。”容闳还力荐朋友卫三畏担任这一职位,容闳在美期间曾与卫三畏通信多年,通过卫三畏了解中国的情况,并托其照顾家人。
  卫三畏自1833年来华,直到1876年返美,历43年之久,是当时在华时日最长的西方人。他集传教士、外交官与汉学家于一身,既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旁观者,也是中国历史的直接参与者,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子承父业,出生于澳门的卫三畏之子卫斐列(FrederickWells Willliams,1857~1928)也是一位汉学家,187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历任该学校远东史讲师、副教授、教授,曾协助其父修订《中国总论》,著有《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卫三畏传记和书札》、《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派赴外国的使团》等书,但影响远不及其父卫三畏。
  这枚藏书票粘贴在一本1859年巴黎出版的L’EUROPE DEVANT LA CHINE上,图案为一宫廷式门楼,透过门楼隐约可以看到深宅大院的里面,似乎预示着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帝国的大门将要被打开,这正是卫三畏所处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幕。书票上的对联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这与卫三畏所推崇的“孔子加耶稣”的主张是相符的。门楼匾额上书“卫廉士”,下方是其子卫斐列的英文名Frederick Wells Williams,同为汉学家的卫斐列继承了父亲的藏书,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
其他文献
杨鸣山(1933—)油画家。师事吕斯百,现居澳洲。1978年移民前,曾于中央美院某工作室举行小型画展。其间,有参观者于留言簿留言云:“此人应调入中央美院,教研究生”。又一人续记曰:“此人应调入中央美院,教那些教研究生的”。时任院长之吴作人先生观画后盛意邀请来校任教,未果。后书赠“天涯芳草”一额。杨现为澳洲皇家艺术院院士,自述全澳仅三名职业画家,彼其一也。曾为澳总理作肖像,为吴作人所作肖像至今仍悬于
期刊
一、《补陀洛伽之室藏书画》名人收藏经典出场    继2006年秋拍《玉莲斋藏画》专场取得重大成功之后,今秋荣宝将继续推出另一重要名家收藏专场——“补陀洛伽之室藏书画”,收藏者曾是中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李瑞清的高徒,入门早于张大干,是代国学大师,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文字学家、金石家、史学家。这些作品现藏者为原收藏者的直系亲属,应邀为荣宝本次秋拍友情提供了上百件名家精品。  该专场中,汇聚了明清以及
期刊
辛亥革命时期发行的“陕西官银钱号”(即“秦丰字号”)银两票,在以往的集钞界中 向被誉为“陕西龙票”,但笔者为避免其名称与其他陕西清钞相混淆,故正名为“陕西五彩龙票”。此钞具有清钞和军票之双重性质,乃中国纸币之大名誉品,也是历代纸钞收藏家们最难追寻的目标之一。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举办过无数次的中国纸币拍卖会,但始终都没有这项钞票的踪影,可见其珍罕程度非同一般,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亦不为过也
期刊
此为“国之重宝”展作品选登的最后一辑,作品年代跨越宋,元、明二三朝。这一部分刊登的书画重器,与杂志之前刊登的作品紧密衔接。宋代崇尚文治,后更偏安于江南,在文学与艺术上开创一代新风。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中烟雨空漾、云雾变幻的“墨戏”山水,体现了画家的借物写心、崇尚自然的意境,尽显“米家云山”的神髓。李嵩的《骷髅幻戏图页》也以市井卖艺为题材,将骷髅之戏暗喻人生变化无常,开拓了风俗画的新境界。自元代
期刊
居廉师承何人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根据传统的说法,“居廉少从居巢学书学文学画”,又言张嘉谟“画花卉、草虫学居巢、居廉”;张嘉谟子张崇光“善画花卉,学居派画法”(见谢文勇:《广东画人传》)。而在近年的一些研究专著,亦依此说,甚至直言居巢有三个学生(张素娥:《居巢居廉年谱》中曰:“居巢平生不轻易为人师,惟收三徒:居廉、张嘉谟、蔡德馨。”),居廉便是铁定名单之中。这显然是值得商讨的。  东莞籍的文人
期刊
居巢在他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想过要以职业画家的身份生活,所以他的作品不带有市井的气息,更多的是文人的情趣和墨韵。正是由于他的绘画是精心之作,极少应酬作品,所以留存的真迹,非常稀少,目前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真品更是少之又少。  在近年若干场拍卖中,居巢可信的真迹,大概不超过5件,有些仿品还着实“有趣”。  近年内地拍场出现比较高价位的居巢拍品,是2004年11月北京翰海所拍出的《花卉草虫》四屏,画牡
期刊
这是张佩纶殁后一年,张之洞在金陵所作《过张绳庵宅四首》其中的两首,其对早逝故友的伤悼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史、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张之洞 直以来都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张佩纶作为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祖父,不但一般人对其知之甚少,连张爱玲本人也对他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在世人面前蒙上了 层神秘的面纱。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广雅、壶公、无
期刊
上虞罗雪堂先生,雅人深致,好古敏求,泽古功深,传古业广,释古学精,国史罕得其俦。即所用印信,艺之小焉者也,亦典雅蕴藉,匪徒小道可观,文采风流,斑斑可征;且伤心人别有怀抱,身世家国之感,学艺性情之会,寓于其中,颇耐考索。平生所用印,文立目见者,凡百四十有六方,可知为自治者都四十有七。今节录所撰《罗雪堂自称集释稿》,各附印蜕。不贤识小,犹胜博弈。容有里疏,高明教旃。戊子端午,蓬莱萧文立谨记于莲湾西山枕
期刊
2007年秋季登陆上海博物馆的“瑞典银器500年”特展来自瑞典哥德堡市的罗斯卡博物馆,该馆是一座专业的工艺与设计博物馆,开放于1916年9月16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历程中,罗斯卡博物馆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收藏,其藏品范畴包括织物、陶瓷、家具、书籍、服装、工业设计、金属、玻璃以及中国与日本的装饰艺术,充分践行了建馆之初即已树立的“放眼全世界”的意图。  在这门类众多的收藏品中,本国的银器制品无疑是大
期刊
北京为千年古都,封建时代已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因而也是古代官方报业的枢纽。  历史上的北京报业主要传递的是朝廷或地方的重大活动信息,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差使,对自身的活动记录甚少,同时期的其他书籍资料对报业活动的情况,也着笔无多,以致后人在研究老北京报业史方面深感困难。但毕竟这个历史时段刚过去百余年时间,自然遗留下来的资料偶然还可遇到。本人在近20年的收藏老报纸过程中,就曾发现并收集到一些前人疏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