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拥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两岁十个月,上周五突然发高烧,39度多。
  下班回到家,我看到他沒有像往常一样,淘气地在屋子里跑来跑起、窜上窜下,而是一个人无精打采地把小脸埋在沙发里,还难受得扭动着小身体。
  我坐过去,抚摸他的后背,隔着毛衣都能感受到浑身滚烫,我低下头轻声说:“妈妈回来了,宝贝。”他慢慢睁开已经由单变成双的眼皮,抬眼看了我一下,慢慢地从沙发上坐起来,一头扎进我的怀里,抱紧我。
  我感觉到他小小的身体里传递出来的不舒服的信号,他情绪也非常焦躁,本能地我用双臂环抱住他,同时双手如空中飘过的羽毛般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和背。喂他吃过药、喝过水后,我就一直这样抱着他,抚慰着他,也心贴心地感受着他的痛苦。渐渐地,我能感觉到他那边传来的心跳声渐渐平缓了许多,焦躁的情绪也缓和了很多。在一旁的婆婆,不断地提醒我说:“他发着热呢,别抱那么紧,快放下来吧。”
  这时,我脑海中突然呈现出一个场景:小的时候,每当我发烧、感冒生病不舒服时,妈妈带我去医院看过大夫后,总会像现在我抱着儿子这样,紧紧抱着我、抚摸着我,让不舒服的痛苦减轻……
  回过神来,我转头对婆婆说:“妈,没事,我就是想这样抱抱他。”儿子这次发烧,一共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天一夜,除了他睡着的时候,我都尽量抱着他,他骑坐在我的双腿上,把滚烫的小脸埋向我的臂弯,双手环绕着我的腰,心贴心地听着彼此的心跳。这回,他却好得比以前快,高烧退后,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再感冒。
  我不能确定拥抱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但我可以确定;拥抱,让他的身体感觉到温暖,不仅分担了他的痛苦,也让他感觉自己不孤单。
其他文献
我们认识是在2013年,K1192次列车,同是在桂林上的火车。  你刚刚结束在桂林三个月的学习,你去南京看望你的姐姐,顺带去相亲,我去南昌看望高中好友,你坐在我的对面,一路上,你对我体贴照顾,你告诉我你是一个兵,今年是当兵的第三个年头,你跟我说你的初恋,你的家乡,你的大学,你的部队,你说到六月,你就26岁了,等我到了你的年龄,我就会明白你现在跟我说的这些,你说我跟你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你想帮助我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此时,我总会翻出父亲弥留之前在自家阳台与母亲的合照。每次端详我亲手给二老拍下的最后的合影,母亲也会找出当年与父亲的结婚照,拿起放大镜,放在一起回味往昔岁月。  我的双亲于1967年结婚,直至2002年父亲去世,牵手35年,相敬如宾从没吵架过。  年逾花甲的母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特喜欢读书看报。有一天,我趁一家人围成一桌的时候问妈:“您觉得幸福吗?”妈沉
期刊
饭后喜欢饮一杯微酸淡甜的苏丹红,别以为我在饮鸩止渴,它可不是臭名昭著的用蘇丹红腌渍的鸭蛋中的苏丹红,那是一种化学染色剂,是人工合成的工业染料,因为含有萘的化合物,所以具有强烈的致癌性,我若喝一杯,不能说一命呜呼,也中毒匪浅。  我喝的这杯苏丹红,是二姐夫从苏丹带回来的,汤色澄红透亮,酸甜适中,最易饭后饮用,它来自位于非洲东北、撒哈拉沙漠东端的苏丹国,自然生长在炎热沙漠中的形态如树,叶如鸟足的一种花
期刊
蒋风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国际格林奖获得者。三十多年来,他致力于儿童文学中外交流,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出去”的第一人。  今年,蒋风已经92岁了,但是,他每天的生活,依然是在书房里,读书,做科研。  他宁静儒雅,神清气爽,望着窗外的蓝天,他眼睛发亮,炯炯有神;他思路敏捷,文思奔涌,在慈祥的脸上,时时泛起温厚的微笑,如清风明月,山间泉水……让人感到无限的爱。他始终保持着异乎寻常的精力和创造的激
期刊
从家里去镇上,出门进入一条两山对峙的深沟峡谷,穿过一个近五十户人家,不大也不小的小山村,从小山梁的半腰通过,两华里之距就到流浴河,下一面约40米高的陡峭险径,进入深涧,再攀登一华里悬崖峭壁就到了田岭村,不远就去镇上。  我记忆中的路,4公里,是一条又窄又小的羊肠小道,路宽只有1.5尺,最宽处还不到2尺。路这样窄小,可是谁也无法改变路的现状。因为路的两侧是农家个体户的庄地,贪心的庄稼人为了扩大自己的
期刊
这是个大厂,叫株洲电力机车厂,是个老牌子,株洲人习惯称它“田心机车厂”。徐宗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得了奖,叫《百年田心》,说的就是它。  它占地数千亩,过去吃、喝、拉、撒、住,好像全在工厂区。那时,我在市委机关工作,过去几次,总有点找不着边的感觉。有点散,有点乱,给人以不靠边的感觉。  现在呢,许多地方,绿化得不错,有点像个小公园。什么绿树呀,红花呀,碧草呀,都有。还有喷泉古树,池沼泽兰,水清似镜。
期刊
人伴书,书附人,人书相依,是文明史上千年不衰的话题。世事沧桑,人生万态,书也随之呈幸遇和糟遇。我三十余载,百酬余暇,问书寻书,与书结缘,也就有了一些书的小故事。  十年前冬日的一个下午,已近下班时间,单位门口往来行人稀少。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抬着几大纸箱“废品”,叫来一个收废品的人正在称量出卖。  也是天公作缘,我因处理一起事务晚走了几十分钟,恰好在门口看到了他们刚刚称量完毕:是两大箱颜色发暗的经年古
期刊
我儿时在农村,新春佳节最喜欢吃家乡年味浓浓的美食——白散。  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故乡人俗称“白散”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故乡制作白散历史悠久。据说,家乡的州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白散,为新年享用,并亲戚互相馈赠。此种风俗,历经数年,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白散浸润着浓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白散的传统手艺,成为春节必备的传统
期刊
“鲎勺”,闽南话hǎo xiā,闽南人以前的粥勺,用鲎壳做成的。山村的“鲎勺”,大多用老竹头削成的,带近似一尺长手柄的半圆弧形勺碗,用来舀稀粥的。  以前,一根“鱟勺”用不了一年,勺碗便被磨得只剩一弯。究其原因:一来盛粥的器具是粗陶缸,鼓子状底部中间向内稍凸起的那种,摩擦力大;二来捞粥时,总是沿着陶缸底沿,捞转一圈,目的就是多捞些饭粒。天天用,餐餐捞,久而久之,“鲎勺”自然而然就被磨损了。  孩提
期刊
昨日回一趟农村老家,刚进村口时被那人的一段清脆的铜片敲击声打住了。它是由五六片生铜串成一排,楼梯一样的形状,把它挂在车把上,只要单车摆动,它就相互敲击,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像快板一样富有节奏感。  在乡下,那是阉猪阉鸡佬进村的信号。  小时候,我家里养有很多鸡的。奶奶是养鸡的高手,她养有三只母鸡,而这三只母鸡的生育能力特强,往往一代小鸡绒毛未脱,又悄悄在鸡窝里下了一窝蛋。家里的小公鸡到了早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