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余寒 春拍回暖板上钉钉

来源 :投资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总额达到了2108亿元,名列世界第一,一时风头无两。然而,辉煌前浪,后劲不足。2012年春拍季,整个艺术品市场提前进入寒冬。在这一大背景下,从目前的各种因素去考量,2013年春拍的前景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变数。不过,种种迹象显示,尽管2013年艺术品市场想要重现2011年的辉煌,可能性不大,但回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还不小——至少春拍的回暖,目前来看大势已定。
  余寒未尽
  艺术品市场“春寒料峭”,是很多拍卖公司目前可以亲身体会到的感受。
  优质拍品征集难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它几乎成了最让各大拍卖公司的头疼的问题。据记者了解,2013年初至今,各大拍卖行遇到的征集拍品的困难,貌似比去年还要大。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艺术品市场冬天尚未过去的最直接证据——资深艺术品拍卖师季涛认为,大环境的低迷令市场信心受挫,这是拍卖公司征集不到优质拍品的根本原因。“市场不缺买家,缺卖家。”他认为,市场人气低迷,好的作品难以浮出水面。
  拍品的征集困难源自诸多因素:一是市场价格不好从而影響卖家出货;二是艺术品市场资源中的一部分精品正在沉淀,流通量逐渐减少;三是一些藏家和企业开始筹建美术馆和博物馆,预留很多优秀作品到馆藏当中,一旦艺术品成为馆藏,再次进入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就很小。由此,征集难主要难在艺术精品的征集,拍卖行盯的是那些出路正、品相好、很值钱但价格又有弹性的拍卖品,让大拍卖行趋之若鹜的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开门”新货,这些显然都是目前的稀缺品。
  对于2013年的春拍来说,高价位拍品的缺少,很可能会使得最终的拍卖规模和业绩比以往明显缩水。然而,这还不是泼向春拍的唯一冷水——从行情对比的数据,也能看出,2013春拍仍处在一个“驱除寒冷”、努力升温的起步阶段。
  数据显示,从今年春拍第一波行情来看,拍卖公司的艺术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与2011年市场顶峰时期还是相差甚远,甚至相比2012年的市场,作品质量都有所下降。比如香港苏富比,今年的3,500多件拍品估价17亿港元,而在2012年春拍其2,900件拍品估价已超过18亿港元,粗略计算平均每件估价下跌了22%。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平均单价同比下跌20%。从市场总量来看,今年3月1日?4月10日,26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额为39.4亿元,而去年同期33场拍卖会总成交额为40.2亿元。这意味着,今年春拍,艺术品市场到目前为止的吸金能力,与去年没有太大差别。
  与这种“余寒未尽”的基调相适应的,是拍卖会上买家冷静的脸和谨慎的手。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总裁古树安注意到,在今年的拍卖场上,基本看不见疯狂举牌的现象,参与拍卖的买家,以收藏者居多,那些游资和炒家们与“天价”藏品一样,今年难觅踪影。
  这当然是好事——泡沫之后,回归理性。但这样的谨慎,也是“冻”出来的。更大的热情,仍然在回来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行进。春拍与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在休养生息:在重新爬高之前,先要把这口气缓过来。
  春色已露
  这口气好像快要缓过来了。
  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于拍卖机构的“救市”热情。实际上,这种热情是对于去年的延续——2012 年秋,面对整个市场的低迷,各大拍卖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办法,加强征集、拍卖、市场营销、扩张、并购等经营策略,争取“自救”。2012年最大的赢家是北京匡时,从春拍的“过云楼”到秋拍的“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以及“收藏寻城记”,北京匡时挖掘文化卖点的策略获得了成功。这家拍卖机构的另一个策略是整合,2012年,该公司与上海恒利拍卖合并,整合资源,以做强做大。这不同于当时众多拍卖公司选择的“南下”和“北上”、以“跨界”拉动市场的办法,但毫无疑问,无论怎样选择,拍卖机构都在试图抵抗寒冷,让市场重新找回温度。
  荣宝拍卖是2012年另一家在“救市”上面独具慧眼的公司,他们的策略是向新品类拓展业务。本来以中国书画擅长的公司,近几年不断扩宽外延,尤其是2012年,先后开展串珠、烟斗、高尔夫球杆等多个新门类拍卖专场。荣宝拍卖的刘尚勇说:“其实在这几年的拍卖当中,我觉得我们过去过多的重视顶端的艺术品拍卖,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奢侈品的消费市场。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奢侈品消费的时代,买家在购买的时候就是纯消费,他们不会或者很少考虑其投资属性。”
  2013年,这种救市热情在继续。各大拍卖公司的营销几乎从年初第一天开始就在轰轰烈烈地展开,相当热闹。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等大拍卖公司甚至发出海外“征集令”,他们打着“嘉德拍卖二十周年”、“保利八周年”或“亚洲苏富比40周年”的大旗,将征集战线延伸到日本、北美等地。
  不少业内人士相信,在一系列救市措施的不断推动下,从2013年春拍开始,艺术品市场或将露出回暖的效果。
  职业拍卖师季涛甚至将现在的市场态势比喻为“黎明前的黑暗”,“今年春拍将是艺术品市场的转折点。目前艺术品市场已经跌到谷底,到秋季会稍有回升。如果这次春拍有些拍品的成交价格能上升,将有助于秋拍的信心恢复。”他表示。
  一个经济角度的观察,似乎也在支持今年春拍回暖的走势。根据业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的变化率,与国内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变化率保持了联动关系。按照这种联动关系,国家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对今年的艺术品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2012年末,M1余额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6.5%,比2012年二季度的同比增长率高出1.8个百分点,显示出实体经济资金活跃度提升,这也预示2013年艺术品市场会有一定的回暖。此外,如果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货币紧缩状况缓和,艺术品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逐渐复苏。
  一针强心剂
  而回暖的最重要证据,来自于今年春拍本身。从4月至今已经举行的春拍,其业绩令不少业内人士“喜出望外”。   强心剂首先来自4月份的香港春拍。作为艺术品市场的“2013第一场考试”,香港春拍有着风向标的意义。由于受到去年秋拍市場寡淡的影响,不少业内人士此前曾对今年的春拍感到担忧,但香港首轮春拍,虽然上亿的天价拍品仍旧未见踪影,但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香港)、香港保利分别达成了21.8亿港元、2.9亿港元和6.4亿港元的成交额,其中,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一项拍出了3.6亿港元——香港春拍,拿出了一张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随后的5月,作为内地市场风向标的中国嘉德2013年内地春季拍卖会举锤,拉开内地春拍大幕。来自五湖四海的藏家汇聚一堂,拍场人气旺盛,竞争颇为激烈,多场重要主题拍卖出现爆满情况,并且百分百成交的佳绩不断传出。这样的景象让一位来自海外的藏家感叹,嘉德今天的表现,一定会推动整个市场走高。最终,2013年嘉德春拍,以总成交价高出去年秋拍8.26亿元、高出去年春拍5.11亿元的战果强势收官。
  这些明显的回暖信号,不但让业内不少以较大勇气“赌”市场、拿出藏品上拍的卖家纷纷松了一口气,而且极大地提振了整个市场的信心——资深艺术投资顾问田恺甚至预期:今年内地春拍的成交量,甚至可能比去年秋拍上升50%。
  更多的人对2013年市场的走势更加看好了。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涌表示,今年从资金链看,较前两年是偏紧的,但不像2008年那样紧缩。虽然2012年市场在价格上有一些调整,但在今年这样一个“入手”的好时机,专业买家会更有信心。河南金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宪斌的观点与赵涌类似:“现在市场已经触底,不可能更低了,现在正是大量购买时机。”他建议藏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类名头、二类价格的书画家,“这些人的作品下一步肯定要大涨”。此外还有一些很有潜力的年轻作者,目前市场认知度不高,但东西好,也应当密切关注。
  广东崇正总经理许习文则表示,对于拍卖行业来说,2013年将会是关键的一年。不少行内人士留意到,今年在人气火爆的同时,价格也处理得比较平稳。而香港的“前哨战”,也大大提高了市场对整个春拍的预期。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季涛总结道:“如果去年秋拍是谷底,那么今年春拍就是走出谷底的信号,过亿拍品很少,也许成交额也不会有太多惊喜,但是市场人气已经急速回升。嘉德春拍,就能看出市场的风向。” 他同时认为,如无意外,保利、匡时春拍回归程度也不会与嘉德相差太多,今年秋拍甚至明年春拍的上扬走势也已基本能够确定。
  秋拍继续走高
  业界人士还认为,春拍的回暖几乎已毫无悬念,甚至接下来的秋拍以及整个2013年艺术品市场,都可以敲定上扬的调子。
  赵涌认为,今年是比较扎实的一个市场行情,估计大概今年春季继续去年秋天回调趋势。然后,接下来一步一步比较稳地朝上走。而一位市场资深人士则强调,书画市场下半年肯定会好一些,“根据往年的经验,这是一定的,因为有礼品市场的带动”。同时,整个市场正在逐渐恢复,“预计两三年内大行情还会起来。”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的潜力尚未挖掘出来,尽管前几年“天价”的藏品表现比较突出,实际上还不过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极端和极少的部分,目前的整体价格仍然偏低,“与其说是价格上的调整,不如说是内容上的调整。目前许多拍卖公司都在增加一些新的门类,如书法作品、当代水墨作品,以形成新的购买力关注,也使得旧有的购买力能关注更多有潜在性的市场发展的领域。”
  季涛的看法比较独特,他甚至给出了市场复苏的“路线图”——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11年春拍为市场发展顶峰,2012年秋拍为市场最低点,市场今后很可能以五六场春、秋拍作为一个周期,两年左右一个作为涨跌轮回的,有规律地发展下去。以目前的状态看,1-2年后内地市场将逐步走到市场高点,最终成绩可能超过前年的巅峰状态……
  2013,回暖似乎已经板上钉钉。
其他文献
奥巴马:史上最穷的美国总统?  据美国白宫2012年公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家庭资产在180万美元到近700万美元之间(约合1107万元到4305万元人民币)。奥巴马无疑属于美国的富人阶层。但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则穷得可怜。前任总统小布什资产净值达2000万美元,克林顿3800万美元,老布什2850万美元,2012年与奥巴马角逐总统宝座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个人资产则超过2亿美元。奥巴马财富为何如此“寒酸”
期刊
今年股市表现最耀眼的不是曾经“被力挺”的蓝筹股,也不是曾经异常辉煌的有色金属类股票,而是此前一直低迷的创业板。5月15日,对创业板来说,是一个不应被忘记的日子。当天,创业板指数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攀上千点大关。  2010年6月1日,在首批28家公司挂牌8个月之后,创业板指数“闪亮”登场,其基准指数即为1000点。尽管在当年的12月份创业板指数创出1239.60点的高点,但此后开始步入下降通道。创
期刊
案例家庭:  蒲先生 年龄:49岁,副食个体工商户  王太太 年龄:48岁,副食个体工商户  女 儿 年龄:17岁,成都某高中高三学生  2011年,蒲先生位于成都东郊万年场的老房完成了动迁所有程序,蒲先生一家也因此获得了一笔197万元的动迁款。开展融资理财以前,资金一直以定期存在银行。对于日常收入并不丰厚的蒲家夫妇来说,如何好好利用这笔不小的款项,进一步改善和保障小家庭今后的生活就成为夫妻俩“幸
期刊
四大病症之一  不卖规划只卖产品  第三方理财机构本应独立于金融机构之外,在客观评审、调研、评价各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提供理财规划、并挑选与客户需求相匹配产品的机构。它是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之间的桥梁,宗旨是利益公允。买卖双方存在利益的博弈,第三方机构为客户出具理财规划,更倾向于“买方机构”。基于此,很多理财机构提出了“财富贴身管家”的口号。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第三方理财机构应该“只卖规划不卖产
期刊
新一届政府领导集体上台伊始,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施政方针。什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众所纷纭,但有一点是共识,即中国经济需由“重量轻质”转向“重质重量”,而且经济增长的质量越来越重要。观察现实,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也面临重大挑战,其中高房价、金融风险和就业可谓是当前挑战的重中之重。  一是高房价。楼市的高房价始终是中国经济转型之痛,没有升级版的楼市,当然就不可能有升级版的中国经济。目前中国楼
期刊
聚合效应的秘密  中国的商业地产业界中,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无论是探路先驱,还是后起之秀;在提及大连万达时都不得不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经过十二年的探索实践与努力创新,大连万达已然发展成了企业资产2800亿元,年销售额1450亿元,年净利润超100亿元,年纳税230亿元的“商业巨擎”。  在全国已经开业的66座万达广场、38家五星级酒店、6000块电影银幕、57家连锁百货店、63家量
期刊
从成都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了解到,由于今年藏品征集难度加大,成都春拍总体场次比以往略有缩水,部分公司的春拍甚至延期到7、8月份。不过洽购服务等模式的推出也给本次春拍带来了一丝新意。  征集难 拍卖行更趋专业  八益拍卖负责人表示,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在调整,藏家显得有些惜售。“我们这次征集到一些陈子庄新鲜的东西,都是出版过的,但还没在拍卖市场上拍过,应该对藏家吸引力比较大。”  据了解,成都八益20
期刊
《红楼梦》中屡次提到的一块重要的玉石名称,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鐫着通灵宝玉四字。”  目前真正的高档和田玉已日趋稀少,属一物难求的投资收藏佳品。而高档的和田籽玉,尤其是大料,更属罕见。而笔者收藏的精致的“通灵宝玉”白玉牌,正是一块高档老坑和田籽玉,结
期刊
如果拥有10万元~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投资者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副)  对于新入市的买家来说,常常会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在这里,笔者将会根据业内人士的意见为广大新藏家提供一些建议。  1.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你期待在艺术品投资中获得快速、大量的利润,那么艺术品投资恐怕并不适合你。 首先,艺术市场的本性就是艺术品投资一定是一项长期投资,通常需要至少7-10年的艺术品持有期——但是如果市场
期刊
近期,许多人都在讨论画廊为什么做不好的问题。有人把这归结为拍卖行抢了画廊的生意。然而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有两个现象不能忽视,一是画廊数量少、经营不到位,二是画家数量多、又急于求成,因此常把自己的作品直接送到拍卖行拍卖而不是交给画廊。事实上它们也是画廊难做的重要原因。  2012年底,我在主持一个年终论坛时曾向几位台上嘉宾——也是画廊经营者——问过类似的问题。他们认为:目前多数画廊不知道如何包装推广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