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儿科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特殊的科室,由于其治疗对象的特殊性,儿科临床用药长期以来是理论和实践领域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本文中,笔者对几种常见的儿科临床用药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索了儿科临床用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期对儿科医师临床用药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 临床;用药;方法
儿童时期由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不高,成为一个患病几率较大的群体。同时,由于不同的儿童个体在体重、体质等方面差异性,如何在临床上做到最佳用药,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1儿科临床用药方法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的个体,由于身体差异和生理特征差别较大,其用药也有明显的标准。一旦在临床用药上发生用药不当的现象,往往会给儿童的一生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这也是儿科临床用药成为医学界关注热点的原因之一。目前,儿科比较成熟的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体重用药法
该种方法是儿科医师临床用药最常采用的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出应该用药的药量,往往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体重差别较大,用药量也不同。主要的参考指标有所用药物的半衰期、病理特征、儿童自身的肝、肾发育的情况等,比如,如果药物的半衰期比较短,就可以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反之依然;而对于一些半衰期更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则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用药。另外,对于一些肥胖儿童,如果体重超过成年人的平均水平,其用药量则必须限制在成年人用药量以下。
1.2检测用药法
肝肾功能检测用药法在临床用药上,属于一种谨慎的用药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该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抗微生物药物,该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检测药物的吸收、转化和排出等情况,还可以检测这些药物对肝肾造成的危害程度,由此通过检测肝肾的医学病理状态,可以把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此种用药方法主要通过检测ALK、AKP和胆红素来实现的,并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儿童用药量,避免出现儿童肾功能受损的现象发生(具体见表1)。目前,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表1内生肌酐清除率用药控制表
注:表中用药量正常用药量的份数。
1.3年龄用药法
年龄用药法也是大多数儿科医师较常采用的一种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一些非处方类的药物的用药上,这些药物的共同的特点是剂量的浮动范围相对比较大,对用药量不需要特别精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处方药、剂量较小的药物并不适用,这也是其在临床上遇到的主要瓶颈。
1.4体积表面法
体积表面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用药的方法,主要利用体表面积与儿童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计算用药。但是,由于该种用药法计算相对比较麻烦,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计算公式见表2:
表2体表面积计算法
另外,除了以上常用的几种用药方法之外,成人折算法、药物监测法以及药效学法等在儿科临床用药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些用药的方法并未在临床上规模化使用,只是作为前面所讨论的几种方法的补充而在儿科临床用药上实践。不同的儿童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反映往往差异较大,具体采用哪一种用药方法,需要儿科临床医师根据具体的病情、药物的类型进行恰当用药。
2儿科临床用药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儿童尤其是小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健全,其身体器官与成人的差别较大,在用药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2.1临床用药配药
儿科医师临床用药剂量的多少、时间以及配伍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剂量不足,一方面治疗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病毒的抗药性也往往会增强。一些药物对于时间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比如,治疗贫血时,药物应在儿童两餐之间服用,这样可以明显降低药物对儿童胃粘膜的刺激作用。临床药物的配伍也有明显的要求,西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配伍不合适,不仅仅会明显降低药效,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给儿童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害。
2.2儿童用药心理疏导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对就医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从临床上来看,儿童怕打针、怕吃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临床医师不能够进行正确地心理疏导,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用药时机。笔者认为医师应该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的引导儿童配合治疗,比如,称赞的言语等等。
2.3药物作用效果观察
任何药物都不能说是100%安全的,哪怕是在临床上从来没有出现事故的药物,在不同的个体上使用时也难以确保不再发生意外事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医师应该对用药儿童进行及时跟进观察,以便及时处置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儿科临床医师应该对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孰知,而且能够根据变化进行最准确地判断,在以往的案例中,就存在医师错把副作用当作是病情的发展,从而使儿童的病情愈来愈重。事实上,儿科临床医师用药的过程中,应该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作为自己则无旁贷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于成茹.浅谈儿科临床用药[J].当代医学,2010,16(31).
[2]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12-14.
【关键词】 临床;用药;方法
儿童时期由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不高,成为一个患病几率较大的群体。同时,由于不同的儿童个体在体重、体质等方面差异性,如何在临床上做到最佳用药,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1儿科临床用药方法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的个体,由于身体差异和生理特征差别较大,其用药也有明显的标准。一旦在临床用药上发生用药不当的现象,往往会给儿童的一生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这也是儿科临床用药成为医学界关注热点的原因之一。目前,儿科比较成熟的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体重用药法
该种方法是儿科医师临床用药最常采用的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出应该用药的药量,往往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体重差别较大,用药量也不同。主要的参考指标有所用药物的半衰期、病理特征、儿童自身的肝、肾发育的情况等,比如,如果药物的半衰期比较短,就可以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反之依然;而对于一些半衰期更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则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用药。另外,对于一些肥胖儿童,如果体重超过成年人的平均水平,其用药量则必须限制在成年人用药量以下。
1.2检测用药法
肝肾功能检测用药法在临床用药上,属于一种谨慎的用药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该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抗微生物药物,该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检测药物的吸收、转化和排出等情况,还可以检测这些药物对肝肾造成的危害程度,由此通过检测肝肾的医学病理状态,可以把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此种用药方法主要通过检测ALK、AKP和胆红素来实现的,并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儿童用药量,避免出现儿童肾功能受损的现象发生(具体见表1)。目前,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表1内生肌酐清除率用药控制表
注:表中用药量正常用药量的份数。
1.3年龄用药法
年龄用药法也是大多数儿科医师较常采用的一种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一些非处方类的药物的用药上,这些药物的共同的特点是剂量的浮动范围相对比较大,对用药量不需要特别精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处方药、剂量较小的药物并不适用,这也是其在临床上遇到的主要瓶颈。
1.4体积表面法
体积表面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用药的方法,主要利用体表面积与儿童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计算用药。但是,由于该种用药法计算相对比较麻烦,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计算公式见表2:
表2体表面积计算法
另外,除了以上常用的几种用药方法之外,成人折算法、药物监测法以及药效学法等在儿科临床用药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些用药的方法并未在临床上规模化使用,只是作为前面所讨论的几种方法的补充而在儿科临床用药上实践。不同的儿童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反映往往差异较大,具体采用哪一种用药方法,需要儿科临床医师根据具体的病情、药物的类型进行恰当用药。
2儿科临床用药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儿童尤其是小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健全,其身体器官与成人的差别较大,在用药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2.1临床用药配药
儿科医师临床用药剂量的多少、时间以及配伍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剂量不足,一方面治疗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病毒的抗药性也往往会增强。一些药物对于时间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比如,治疗贫血时,药物应在儿童两餐之间服用,这样可以明显降低药物对儿童胃粘膜的刺激作用。临床药物的配伍也有明显的要求,西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配伍不合适,不仅仅会明显降低药效,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给儿童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害。
2.2儿童用药心理疏导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对就医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从临床上来看,儿童怕打针、怕吃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临床医师不能够进行正确地心理疏导,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用药时机。笔者认为医师应该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的引导儿童配合治疗,比如,称赞的言语等等。
2.3药物作用效果观察
任何药物都不能说是100%安全的,哪怕是在临床上从来没有出现事故的药物,在不同的个体上使用时也难以确保不再发生意外事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医师应该对用药儿童进行及时跟进观察,以便及时处置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儿科临床医师应该对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孰知,而且能够根据变化进行最准确地判断,在以往的案例中,就存在医师错把副作用当作是病情的发展,从而使儿童的病情愈来愈重。事实上,儿科临床医师用药的过程中,应该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作为自己则无旁贷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于成茹.浅谈儿科临床用药[J].当代医学,2010,16(31).
[2]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