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亦不近如人意。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朗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朗读 语文素养 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本文仅就加强高中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l.朗读教学的必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朗读教学是可达到的。朗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朗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朗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朗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作用。一是朗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二是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意。朗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朗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朗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三是多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朗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3.朗读的方法。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对朗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朗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朗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二是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昕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三是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4.朗读的要领。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朗读的规范。一是精神饱满,眼到心到。一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二是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朗读的要领。三是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朗读要提出要求:①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②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多读少讲。一節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连用了许多典故,深奥难懂,对这类诗宜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伤感之情。三是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如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配上由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就语文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朗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朗读 语文素养 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本文仅就加强高中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l.朗读教学的必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朗读教学是可达到的。朗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朗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朗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朗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朗读的作用。一是朗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二是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意。朗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朗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朗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三是多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朗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3.朗读的方法。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对朗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朗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朗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二是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昕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三是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4.朗读的要领。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朗读的规范。一是精神饱满,眼到心到。一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二是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朗读的要领。三是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朗读要提出要求:①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②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5.朗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多读少讲。一節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连用了许多典故,深奥难懂,对这类诗宜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伤感之情。三是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如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配上由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就语文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朗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