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教育的四大理念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这是教育界的共识。有了这个前提,面对新课改,如何教好语文呢?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和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笔者深感责任之重大,教学多年,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尽可能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备好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设计好教学环节
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拓展语文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要透彻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并非教学的唯一内容,它只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非常广泛,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五、培养语感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的会意文字,灵性洒脱、形神兼备。因此,为很多外国友人所喜爱。至于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语言洗练,寓意深刻,读来有金玉之声、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浸润,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六、注重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面,艺术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随处看见的优美词句不胜枚举,很多篇幅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学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让学生学会质疑
“疑”才能长学问,“疑”就是要探究,探究包括自己的疑问、同学们的疑问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八、自己诵读
诵读课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养成诵读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是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学生的真情实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九、体会修辞之美
小学语文中,散文比例比较大,每一篇散文的修辞之美都值得称道,它们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这一天下奇观,体会文中修辞方法:(1)排比。文章反复用了这一修辞写法。“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排比的写法,一气呵成,桂林山水的特点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句式严谨,读起来铿锵有力,给学生印象深刻。(2)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和“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这样的比喻,生动而逼真,桂林山水的独特一目了然。(3)对比。作者在写漓江水时与大海、西湖相比,这些景物人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见过的景色,和漓江的相比。益发使得学生的兴趣浓厚,产生一种一见为快的想法。
十、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笔者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总之,语文教学的体会即生活的体会,生活处处有语文。无论教师教语文还是学生学语文,都要用“大语文观”来教学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要有真才实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有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尽可能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备好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设计好教学环节
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拓展语文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要透彻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并非教学的唯一内容,它只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非常广泛,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五、培养语感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的会意文字,灵性洒脱、形神兼备。因此,为很多外国友人所喜爱。至于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语言洗练,寓意深刻,读来有金玉之声、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浸润,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六、注重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面,艺术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随处看见的优美词句不胜枚举,很多篇幅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学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让学生学会质疑
“疑”才能长学问,“疑”就是要探究,探究包括自己的疑问、同学们的疑问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八、自己诵读
诵读课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养成诵读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是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学生的真情实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九、体会修辞之美
小学语文中,散文比例比较大,每一篇散文的修辞之美都值得称道,它们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这一天下奇观,体会文中修辞方法:(1)排比。文章反复用了这一修辞写法。“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排比的写法,一气呵成,桂林山水的特点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句式严谨,读起来铿锵有力,给学生印象深刻。(2)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和“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这样的比喻,生动而逼真,桂林山水的独特一目了然。(3)对比。作者在写漓江水时与大海、西湖相比,这些景物人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见过的景色,和漓江的相比。益发使得学生的兴趣浓厚,产生一种一见为快的想法。
十、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笔者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总之,语文教学的体会即生活的体会,生活处处有语文。无论教师教语文还是学生学语文,都要用“大语文观”来教学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要有真才实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有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