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汉语文》是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自课程开设以来,通过汉语系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围绕《大学汉语文》课程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想法,以便更好的提高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
[关键词]蒙语授课学生 《大学汉语文》 教学效果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培养蒙汉精通的各类人才,《大学汉语文》是本校的公共课程,旨在提高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为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汉双语教学是实现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蒙汉双语教育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措施,致使全区蒙汉双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人自2000以来一直承担蒙语授课学生的《大学汉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学汉语文》课程是高中汉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随着受众群体的不同,《大学汉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教学方法也会不同于高中的汉语文课程。《大学汉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性的内容之外,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大学汉语文》过程存在几点问题,有待于迫切解决,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下面就存在的问题,淡一谈个人不成熟的几点建议和想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效果不明显
我校《大学汉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基本功扎实,精通蒙汉双语的教师组成的年轻队伍。不论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或从教师的学历来讲都能够有效
胜任蒙语授课学生的学习汉语教学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的教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同学们越发被动,不去主动思考,形成教学环节中的恶性循环。其次,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性差。教师不去提问,不去启发学生。
(二)学生学习态度被动,学习兴趣不高
我校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普遍不高。况且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还有少数一部分则来自于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学生整体汉语水平良莠不齐,少数西部地区的孩子,尤其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能力较差。但不管来自哪个地区的学生,其学习的主动性都不强,即使汉语能力较强的同学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这些同学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什么时候老师叫到名字了该同学才勉强站起来潦草地回答,甚至摇摇头便了事。我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一贯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甚至最后不会思考了。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同学抱着滥竽充数的心态随波逐流。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汉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教材更换频繁,内容深浅不一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使用的《大学汉语文》教材不断在更换,但结果是有的教材过于浅显,甚至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所学课文相重复,不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汲取和拓展。有的教材文言文过多,学生接受困难。没有一部真正适合蒙授学生特点的《大学汉语文》教材。
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预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教师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可以尝试让学生讲整篇课文或进行简短的说课,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或点评。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授课教师可以采取不断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步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读、说、写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去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课堂上随着老师问题的不断抛出,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姓名,要求该生来回答。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问题、电影片段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的趣味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消除汉语水平比较差的同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说、多练习。课堂上尽量把读文章的时间交给同学。对于学生每一次的进步,老师要带动全班同学及时鼓励,从而树立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自信心,使这些同学从不敢张嘴或羞于张嘴到敢于张嘴、主动张嘴。对于那些汉语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则让他们经常上讲台进行范读。朗诵诗歌时则要求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诵。这样,既可以使这些汉语水平较高的同学感受到能力的优越感,又能促使学生主动锻炼提升个人能力。
(三)编写一部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教材
近几年间,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信息网络交流更加频繁顺畅,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汉语的应用,客观上促使少数民族人民汉语水平的提高。我们蒙授学生《大学汉语文》教材也应适应这一变化,编写出一部具有科学性,又富有时代特点的教材。
编写蒙语授课学生《大学汉语文》教材时,还应掌握一定的知识性内容之外,还应努力让学生通过教材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建设人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章编人教材,便成为摆在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编写蒙语授课学生《大学汉语文》教材时,还应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在课后练习题中多选择一些言语理解题的编入。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严峻,对于公务员考试很多同学又趋之若鹜,因此,我们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选择编入此类考试中出现的言语理解表达部分的题。继而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对此类题进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近义词辨析题。此类题经常给出两个字形和意义都很相似的词语,要求考生在极短的时问内辨析两者的区别。如,“爆发”和“暴发”。两者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使用范围却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学汉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此类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基金项目]
(1)本文为2012年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立项编号HMSY1210
(2)本文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双语教育与蒙汉文化交流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自双山,蒙汉双语教育50年,中国民族教育,1997,(2).
[2]王顶柱,蒙汉双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关键词]蒙语授课学生 《大学汉语文》 教学效果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培养蒙汉精通的各类人才,《大学汉语文》是本校的公共课程,旨在提高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为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汉双语教学是实现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蒙汉双语教育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措施,致使全区蒙汉双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人自2000以来一直承担蒙语授课学生的《大学汉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学汉语文》课程是高中汉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随着受众群体的不同,《大学汉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教学方法也会不同于高中的汉语文课程。《大学汉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性的内容之外,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大学汉语文》过程存在几点问题,有待于迫切解决,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下面就存在的问题,淡一谈个人不成熟的几点建议和想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效果不明显
我校《大学汉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基本功扎实,精通蒙汉双语的教师组成的年轻队伍。不论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或从教师的学历来讲都能够有效
胜任蒙语授课学生的学习汉语教学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的教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同学们越发被动,不去主动思考,形成教学环节中的恶性循环。其次,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性差。教师不去提问,不去启发学生。
(二)学生学习态度被动,学习兴趣不高
我校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普遍不高。况且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还有少数一部分则来自于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学生整体汉语水平良莠不齐,少数西部地区的孩子,尤其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蒙古族学生,汉语能力较差。但不管来自哪个地区的学生,其学习的主动性都不强,即使汉语能力较强的同学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这些同学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什么时候老师叫到名字了该同学才勉强站起来潦草地回答,甚至摇摇头便了事。我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一贯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甚至最后不会思考了。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同学抱着滥竽充数的心态随波逐流。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汉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教材更换频繁,内容深浅不一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使用的《大学汉语文》教材不断在更换,但结果是有的教材过于浅显,甚至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所学课文相重复,不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汲取和拓展。有的教材文言文过多,学生接受困难。没有一部真正适合蒙授学生特点的《大学汉语文》教材。
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预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教师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可以尝试让学生讲整篇课文或进行简短的说课,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或点评。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授课教师可以采取不断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步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读、说、写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去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课堂上随着老师问题的不断抛出,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姓名,要求该生来回答。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问题、电影片段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的趣味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消除汉语水平比较差的同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说、多练习。课堂上尽量把读文章的时间交给同学。对于学生每一次的进步,老师要带动全班同学及时鼓励,从而树立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自信心,使这些同学从不敢张嘴或羞于张嘴到敢于张嘴、主动张嘴。对于那些汉语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则让他们经常上讲台进行范读。朗诵诗歌时则要求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诵。这样,既可以使这些汉语水平较高的同学感受到能力的优越感,又能促使学生主动锻炼提升个人能力。
(三)编写一部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教材
近几年间,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信息网络交流更加频繁顺畅,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汉语的应用,客观上促使少数民族人民汉语水平的提高。我们蒙授学生《大学汉语文》教材也应适应这一变化,编写出一部具有科学性,又富有时代特点的教材。
编写蒙语授课学生《大学汉语文》教材时,还应掌握一定的知识性内容之外,还应努力让学生通过教材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建设人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章编人教材,便成为摆在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编写蒙语授课学生《大学汉语文》教材时,还应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在课后练习题中多选择一些言语理解题的编入。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严峻,对于公务员考试很多同学又趋之若鹜,因此,我们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选择编入此类考试中出现的言语理解表达部分的题。继而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对此类题进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近义词辨析题。此类题经常给出两个字形和意义都很相似的词语,要求考生在极短的时问内辨析两者的区别。如,“爆发”和“暴发”。两者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使用范围却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学汉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此类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基金项目]
(1)本文为2012年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立项编号HMSY1210
(2)本文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双语教育与蒙汉文化交流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自双山,蒙汉双语教育50年,中国民族教育,1997,(2).
[2]王顶柱,蒙汉双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