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设譬 简洁形象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5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齐相邹忌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琐事作譬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接纳臣民的意见,修明政治的故事。
  文章分为四节。第一段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三问其妻、妾、客,却又不因他们的赞美之辞而自我陶醉,能从“不自信”进而通过对徐公的观察、比较和自我思考、分析中体察到人们直言之不易,从而引出向齐威王进谏的说辞。第二段写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身经历的妻、妾、客的“私”、“畏”、“求”,比诸齐威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畏”、“求”,三类三比,比事连类,由此及彼,通俗含蓄的讽劝齐威王纳谏去蔽,说得入情入理,使齐威王欣然接受。第三段,写齐威王纳谏的情况。上、中、下“三赏”写出了齐王纳谏决心之大,“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变”写出了纳谏效果之好。在叙写“三赏三变”中隐含着一个“改”字。叙事简洁明快,齐国的政治修明,自不待言。第四段写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各国“比朝于齐”,齐国强大,“战胜于朝廷”。全文结束得干净利落,极有力量。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引喻设譬,巧言善讽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邹忌从似乎不足道的身边琐事中“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了妻“私我”而不肯、妾“畏我”而不敢、客“有求于我”而不便直言的道理。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设喻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谄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虚构的,目的是设喻,以委婉地讽劝齐王纳谏,也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二、叙事简洁,剪裁得当《战国策》文章,多记谋臣策士的言行,而寓叙事于对话之中,一般单纯的叙事,文字均极简省。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来看,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第三、第四段写齐威王纳谏的经过及结果,叙事简洁;而文章开头却不惜笔墨,绘声绘色地细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三问”、“三答”、“三思”,具体明白地写了邹忌从“受蔽”到“清醒”的过程。若按一般文章的结构,一开头写邹忌为齐王相,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的生活琐事讽谏齐王,恐怕难以起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效果。文章在开头煞有介事地叙述了一段邹忌比美的情节,不仅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读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突出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详写比美,简叙纳谏,用“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来衬托邹忌善于引喻设譬、巧言善讽——剪裁得当,中心突出。
  三、白描手法,形象生动《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人物刻画上采用了白描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突出。文章没有浓墨重彩,只用了三言两语的白描手法,就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朝服衣冠,窥镜”、“熟视之”、“窥镜而自视”这些动作描写以及“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寥寥数笔写出了邹忌对自己的形象感觉良好,但他没有被自己的感觉和外界的赞扬冲昏头脑,仍能冷静客观地观察比较,深入思考,进而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问题的症结。再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些语言描写,极简练传神地写出了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妾出自畏惧的勉强附和,客出于讨好的违心捧场。字数不多,却适如其人。
  (陈克华,江苏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
其他文献
“模糊理论”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模糊现象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它在各种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模糊理论”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也有一定借鉴意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学会有意地创设一些“模糊”,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得清楚,而不是听老师讲得清楚,从而让学生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精神: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学习偏科,语文好的数学一塌糊涂,数学好的语文又不尽人意。有些专家解释说这是“能量守恒”,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专注于某一项学习之后,其他方面当然就会有所松懈。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承认了一点,那就是兴趣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广泛的兴趣又将会获得最大的成功和全面发展。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教育的根本手段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课
期刊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往往把握不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最近由该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到思想上,但一定要从语言出发。”依笔者理解,简言之就是“文”为归宿,从“言”出发。(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动活泼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互联网介入中学语文教学,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校主持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http//www.tongtinghu.com)。在《诗画洞庭》专题学习网
期刊
不少老师抱怨小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说不好,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且具有一定的思维及口语表达潜能,不是他们想不到,也不是他们不会说,恰恰是因为课堂上教师不注重启发、担心教学时间不够用等人为因素,使许多精彩的思维火花,在孩子的欲言又止之中自生自灭。因而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为孩子搭建一座平台,让他们尽情享受语言表达的“自由”就显得极
期刊
陆定一的《老山界》中有这样的对话:  (红军战士):“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这里,红军战士对一位瑶族妇女,既不称“同志”,也不称“老乡”或者其他什么的,而用“大嫂”相称,这是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称谓,它拉近了群众关系,表达了军与民亲如一家的深情。  一  那么,为什么说在这里“大嫂”称谓最合适、最有效呢?这其中还很有一番道理:汉语称谓语有两套体系
期刊
一、金陵怀古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古称金陵,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繁华之地。春秋时为吴王夫差的冶铸重镇,称冶城。战国时楚在此置金陵邑。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三国东吴在此建都,称建业。而后,东晋、宋、齐、梁、陈都在此建都,史称六朝。五代十国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先后定都于此,故有“六朝胜地,十代都会”之誉。  钟山麓留下王朝兴亡史
期刊
可怕的岁月结束了,封闭的时代走远了,中国艺术界也随之唱出了新的歌声,“朦胧诗”诞生了。  “朦胧诗”的出现打破了文坛的平静。这些诗让人觉得陌生,让人觉得惊诧,让人觉得古怪。许多“朦胧诗”失去了传统的明朗基调,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诗变得费解或不可解了。它不再明白如话,虽然意蕴甚深;它不再是政治行动的配角鼓手号角,却更多的书写人的追求、人的痛苦和人的复杂意识。  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残酷,这些都促使“
期刊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我们已经将对话教育的理念引入了语文教学领域。这对传统的独自式语文教学是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对话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有关作文教学的阐述,突出和强调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体现了作文教学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写个性化作文。  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写真事,抒真情,有创意。可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使作文个性化呢?    一、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