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近年来对四川省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研究,笔者浅显地总结出四川省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些特点及复习的应对策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以能力立意的宗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二、考查课本主干知识的一贯思想;三、关注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四、渗透新课程理念,由教材观向课程观过渡。
【关键词】历史;中考;命题;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109-02
通过对近三年四川省各市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本着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在此与大家初探一下四川省中考历史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与大家共勉。
一、以能力立意的宗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与开卷考试的影响下,四川省历史中考对学生考查逐渐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
(一)命题趋势
1.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考查学生识别与使用历史图卷、图片、报刊等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试题较多,如2009年攀枝花市第1题从四幅美术图片中选出一幅属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艺术巨匠”的作品,考察了学生识别与使用历史图片的能力。
2.考查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与通过多种途径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试题也较多,以材料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如2009年南京市第25题以《胡锦铸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并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这种试卷结构模型也是向高考模型转型的体现。
3.考查学生历史想象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如2009年宜宾市以“历史漫画”形式考查其反映的主题,就是典型的考查此能力的体现。
4.考查学生归纳、分析与判断并得出历史结论能力的,如
2009年攀枝花32题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分析与归纳“房子裂开”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等,正是这一能力考查的表现。
5.考查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能力的,如2009年乐山市第32题以“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为切点,要求学生对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中国伟人及相关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对策与方法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数据足以证明,这两年四川省的中考题
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实质上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呼
唤,命题者正是把握了这一要求与趋势,彰显了这一特点,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后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就应强调这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后阶段复习时,要再一次让学生结合课本图片、图表、地图等加以复习,特别是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图片更不能错过。
2.提供典型的、难度适中的、重要的材料题来加强训练与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加以启发性、指导性地举一反三地讲解,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加强学生处理与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并从材料解析题中加强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阅读理解与提炼信息等能力。
3.复习时通过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拟定一些专题,启发、引导学生加以组合、概况、归纳,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从因果关系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以及评价等能力。
二、考查课本主干知识的一贯思想
这两年的考查中,体现了能力立意的趋势,但这些能力的获得还需知识作载体,没有了学科基础知识,也就失去了学科能力考查的依托与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不放,以主干知识作基础来培养学生能力,否则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对四川省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将是一贯的命题原则,并将进行到底。总结起来,各地所要考查的初中历史主干知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历史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不作为很多地方考试要求,在此不再列举)
1.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探索历程即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世界史部分
1.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包括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航路开辟、世界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2.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3.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对于以上知识,我们要做到全面、系统、准确灵活地掌握。
三、关注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一)命题趋势
以时政热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中考命题的特点与趋势。从四川省各地这两年的历史试题来看,时代感强,与现实联系紧密。如2009年宜宾市第17题及攀枝花市第35题以“经济危机”为切入点,考察30年代大危机,实质上暗合了当前金融危机这一热点话题;又如2007年广安市的第3题与2008年第8题考查的台湾问题,折射了祖国统一这一热点。再如广安第22题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30题考查的美国崛起一题,暗扣了中国中央电视台连续热播的《强国之路》这一热点。
(二)对策与方法
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以历史的眼光与现实的眼光来解读历史知识,分析时政问题。一是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思考研究,如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二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
四、渗透新课程理念,由教材观向课程观过渡
(一)命题趋势
1.这两年各地中考题也渗透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如广安市2007年的第25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2008年的第14题考查了“抓住关键词”的学习方法,21题考查了比较学习方法等,这些题虽不多,但这是对我们教学的有益启发与引导。
2.把握了学术新动态的变化,引入了新史学观。
这两年各地中考试题彰显了史学观念的转化,引入了现代
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如广安市2007年的26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28题第2问考查了全球史观,2008年的第26题第1问考查了现代化史观,第2问考查了文明史观等。
3.大量呈现新材料、新情境,彰显材料处理能力。
(二)对策方法
1.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可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作为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加以提问,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历史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等。
2.教师要了解、把握当前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了解当前学术研究中新的史学观念。如现代化史观,它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
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史学观念,它实际上是新形式下的唯物
史观,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基石,从社会形态的角度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一种史学观念。文明史观强调各个文明的有用性与价值性,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
单位。全球史观强调世界的联系性,以方位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为此,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渗入这些史观,并可以以此为专题来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专题:如中国近代化探索、文明交流与文明碰撞、全球化历史等专题。
【关键词】历史;中考;命题;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109-02
通过对近三年四川省各市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本着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在此与大家初探一下四川省中考历史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与大家共勉。
一、以能力立意的宗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与开卷考试的影响下,四川省历史中考对学生考查逐渐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
(一)命题趋势
1.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考查学生识别与使用历史图卷、图片、报刊等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试题较多,如2009年攀枝花市第1题从四幅美术图片中选出一幅属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艺术巨匠”的作品,考察了学生识别与使用历史图片的能力。
2.考查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与通过多种途径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试题也较多,以材料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如2009年南京市第25题以《胡锦铸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并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这种试卷结构模型也是向高考模型转型的体现。
3.考查学生历史想象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如2009年宜宾市以“历史漫画”形式考查其反映的主题,就是典型的考查此能力的体现。
4.考查学生归纳、分析与判断并得出历史结论能力的,如
2009年攀枝花32题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分析与归纳“房子裂开”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等,正是这一能力考查的表现。
5.考查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能力的,如2009年乐山市第32题以“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为切点,要求学生对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中国伟人及相关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对策与方法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数据足以证明,这两年四川省的中考题
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实质上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呼
唤,命题者正是把握了这一要求与趋势,彰显了这一特点,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后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就应强调这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后阶段复习时,要再一次让学生结合课本图片、图表、地图等加以复习,特别是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图片更不能错过。
2.提供典型的、难度适中的、重要的材料题来加强训练与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加以启发性、指导性地举一反三地讲解,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加强学生处理与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并从材料解析题中加强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阅读理解与提炼信息等能力。
3.复习时通过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拟定一些专题,启发、引导学生加以组合、概况、归纳,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从因果关系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以及评价等能力。
二、考查课本主干知识的一贯思想
这两年的考查中,体现了能力立意的趋势,但这些能力的获得还需知识作载体,没有了学科基础知识,也就失去了学科能力考查的依托与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不放,以主干知识作基础来培养学生能力,否则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对四川省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将是一贯的命题原则,并将进行到底。总结起来,各地所要考查的初中历史主干知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历史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不作为很多地方考试要求,在此不再列举)
1.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探索历程即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世界史部分
1.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包括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航路开辟、世界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2.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3.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对于以上知识,我们要做到全面、系统、准确灵活地掌握。
三、关注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一)命题趋势
以时政热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中考命题的特点与趋势。从四川省各地这两年的历史试题来看,时代感强,与现实联系紧密。如2009年宜宾市第17题及攀枝花市第35题以“经济危机”为切入点,考察30年代大危机,实质上暗合了当前金融危机这一热点话题;又如2007年广安市的第3题与2008年第8题考查的台湾问题,折射了祖国统一这一热点。再如广安第22题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30题考查的美国崛起一题,暗扣了中国中央电视台连续热播的《强国之路》这一热点。
(二)对策与方法
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以历史的眼光与现实的眼光来解读历史知识,分析时政问题。一是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思考研究,如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二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
四、渗透新课程理念,由教材观向课程观过渡
(一)命题趋势
1.这两年各地中考题也渗透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如广安市2007年的第25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2008年的第14题考查了“抓住关键词”的学习方法,21题考查了比较学习方法等,这些题虽不多,但这是对我们教学的有益启发与引导。
2.把握了学术新动态的变化,引入了新史学观。
这两年各地中考试题彰显了史学观念的转化,引入了现代
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如广安市2007年的26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28题第2问考查了全球史观,2008年的第26题第1问考查了现代化史观,第2问考查了文明史观等。
3.大量呈现新材料、新情境,彰显材料处理能力。
(二)对策方法
1.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可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作为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加以提问,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历史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等。
2.教师要了解、把握当前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了解当前学术研究中新的史学观念。如现代化史观,它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
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史学观念,它实际上是新形式下的唯物
史观,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基石,从社会形态的角度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一种史学观念。文明史观强调各个文明的有用性与价值性,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
单位。全球史观强调世界的联系性,以方位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为此,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渗入这些史观,并可以以此为专题来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专题:如中国近代化探索、文明交流与文明碰撞、全球化历史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