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地讲,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语文课关注生命教育,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语文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各种课文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提供的基本内容,不断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下接受生命教育。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感动,人格得到感化。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往往有“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学,使语文学习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老人与海鸥》一文,是一篇非常唯美的课文,里面含有很多生命教育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曾杨明老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就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执教者在讲课的过程中,注重这样的细节教育:(出示课件)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组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这个教学环节,作者逐层深入,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每一个人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把地球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作为执教者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蓝本,进行生命教育,难能可贵,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教育匮乏需要改进的地方。新课程的理念,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蓝本,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立足基础、高于基础,甚至超越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教材,促进课堂生成,同时完成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在上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传递生命教育,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善的种子,让“人之初,性本善”这一人的基本特性得到延续。
二、选择课外读物,关注生命教育
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利用各种机会读给孩子们听,不仅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范围,还能增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次,笔者看到这样一篇非常唯美的文章——林清玄的《老鼠也有父母》。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恩与善良的情怀,让读者和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变得善良与慈爱。一句“这样太残忍了,想一想如果是你们被点了火,在操场上跑,是多么的痛呀”!“照你这么说,做小偷的人不也该放火烧了?任何人,不管好人、坏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爱,小老鼠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可爱的孩子呢!”这样的话语充满童真美,贴近学生的童真,让孩子容易接受。“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就是善的,尤其是儿童。当孩子在幼年时,我们就要未雨绸缪,引导孩子,开启孩子的善念。我们要善于利用一些小事情来引导孩子认识暴力事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用老鼠也有妈妈这样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爱的本能,这是《老鼠也有父母》文章的神来之笔和精髓,也是林清玄所要追寻的大爱情怀。
作为教师,利用这样的文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进行善的教育,在学生心中播种善的种子,遏制学生心中恶的种子萌芽,以善行善,从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一般的知识教育、对文章字词句段解剖式的教育,又是另外一种生命境界、教育境界。
三、注重体验,敬畏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有限的条件,创设情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生命的珍贵。课堂中,可以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笔者在上《天鹅的故事》一课中,讲到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时候的教育,任何词语、任何教育艺术都代替不了学生亲身的感受。于是,我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体会老天鹅破冰时的情景。我告诉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砸自己的桌子,直到受不了为止。学生觉得很有兴趣,开始砸起来。学生没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于是,我马上开始自己下面的讲解,让学生想象老天鹅那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的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否则,不仅减少了学生体验的机会,也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
四、生命教育,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生命教育,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生命教育,在孩子心中播种善的种子,但是,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注意和把握好这个问题,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在孩子心中播种善的种子,反而会使孩子滋生恶的种子,或者产生其他影响。
前几年,新闻媒体曾报道了某教师在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上,让年幼的孩子经历了成年人也未必经历过的“残忍”:
老师说:“拿起你们的笔,划掉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你必须划,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你必须选择。”按照老师的要求,丁怡在空白纸上写出了“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表妹”五个名字。
然后,丁怡不假思索地划去了表妹琪琪,“她老是比我多讨到一份压岁钱,还和我抢外婆”。可划完之后,刚觉着有点解气的丁怡马上就开始难过了。“琪琪这个小不点儿,有时真的挺烦人,但她对我撒娇的样子又很可爱。” 坐在不远处的周佳嘉想都没有想,就划掉了爸爸。“爸爸是个工作狂,感觉不亲近,爸爸在不在身边几乎没什么区别。”划完之后,她也后悔了,感觉自己心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视线有些模糊,与爸爸在一起时的情景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以为我们很陌生,但我竟记下了这一个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并且记得那样清楚!我是爱他的。”她这样想着,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
“在剩下的4个人中划去一个。”教室里静悄悄的,悲伤的情绪四处蔓延。李娜划去了总欺负她的哥哥后,犹豫再三又划去了在老家的外婆。笔划上的那一刻,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眼前似乎出现过节时外婆在家门口翘首盼望的情景。“再冷的天,她都要在门口候着,候上四五个小时,就怕我们走过了……”
“我划去了爸爸。因为爸爸教育我学会放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的。”“我划去了爷爷……”说着说着,孩子们哽咽了。听着同学们的发言,丁怡的眼眶红了。“我下不了手,我没法选择!”足足考虑了5分钟后,她不情愿地划去了外公。要划去第三个了,教室里安静极了,隐约有人开始小声抽泣。大家都不愿看王老师的眼睛,“我害怕他让我划去接下来的所有人。”哭泣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学生忍不住大声“抗议”:“我舍不得!我仿佛划去了整个世界,划去了我的爱,划去了一个家,划去了幸福。仿佛把生命的意义也划去了。” “你们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老师继续说:“你们的纸上,还有两位最爱的人,请你们再作一次痛苦的选择。人生就是这样,终有一天他们都会离你而去,你必须面对。”当孩子们把最后一个最爱的人也划掉时,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放声大哭。
“老师,难道真的要作出这艰难的抉择吗?”这是学生发出的呐喊!这已经说明学生在反抗教师的做法,认为教师的做法不妥当。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必须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得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把我们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是现代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完全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甚至是“强奸”学生的意志,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代教育“攻心”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自己攻心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不仅能丰富学习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教师在课堂上润物无声地实施生命教育,会引导学生懂得对他人和自身生命的尊重,在孩子心中种下善的种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学,使语文学习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老人与海鸥》一文,是一篇非常唯美的课文,里面含有很多生命教育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曾杨明老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就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执教者在讲课的过程中,注重这样的细节教育:(出示课件)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组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这个教学环节,作者逐层深入,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每一个人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把地球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作为执教者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蓝本,进行生命教育,难能可贵,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教育匮乏需要改进的地方。新课程的理念,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蓝本,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立足基础、高于基础,甚至超越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教材,促进课堂生成,同时完成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在上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传递生命教育,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善的种子,让“人之初,性本善”这一人的基本特性得到延续。
二、选择课外读物,关注生命教育
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利用各种机会读给孩子们听,不仅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范围,还能增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次,笔者看到这样一篇非常唯美的文章——林清玄的《老鼠也有父母》。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恩与善良的情怀,让读者和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变得善良与慈爱。一句“这样太残忍了,想一想如果是你们被点了火,在操场上跑,是多么的痛呀”!“照你这么说,做小偷的人不也该放火烧了?任何人,不管好人、坏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爱,小老鼠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可爱的孩子呢!”这样的话语充满童真美,贴近学生的童真,让孩子容易接受。“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就是善的,尤其是儿童。当孩子在幼年时,我们就要未雨绸缪,引导孩子,开启孩子的善念。我们要善于利用一些小事情来引导孩子认识暴力事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用老鼠也有妈妈这样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爱的本能,这是《老鼠也有父母》文章的神来之笔和精髓,也是林清玄所要追寻的大爱情怀。
作为教师,利用这样的文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进行善的教育,在学生心中播种善的种子,遏制学生心中恶的种子萌芽,以善行善,从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一般的知识教育、对文章字词句段解剖式的教育,又是另外一种生命境界、教育境界。
三、注重体验,敬畏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有限的条件,创设情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生命的珍贵。课堂中,可以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笔者在上《天鹅的故事》一课中,讲到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时候的教育,任何词语、任何教育艺术都代替不了学生亲身的感受。于是,我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体会老天鹅破冰时的情景。我告诉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砸自己的桌子,直到受不了为止。学生觉得很有兴趣,开始砸起来。学生没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于是,我马上开始自己下面的讲解,让学生想象老天鹅那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的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否则,不仅减少了学生体验的机会,也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
四、生命教育,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生命教育,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生命教育,在孩子心中播种善的种子,但是,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注意和把握好这个问题,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在孩子心中播种善的种子,反而会使孩子滋生恶的种子,或者产生其他影响。
前几年,新闻媒体曾报道了某教师在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上,让年幼的孩子经历了成年人也未必经历过的“残忍”:
老师说:“拿起你们的笔,划掉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你必须划,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你必须选择。”按照老师的要求,丁怡在空白纸上写出了“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表妹”五个名字。
然后,丁怡不假思索地划去了表妹琪琪,“她老是比我多讨到一份压岁钱,还和我抢外婆”。可划完之后,刚觉着有点解气的丁怡马上就开始难过了。“琪琪这个小不点儿,有时真的挺烦人,但她对我撒娇的样子又很可爱。” 坐在不远处的周佳嘉想都没有想,就划掉了爸爸。“爸爸是个工作狂,感觉不亲近,爸爸在不在身边几乎没什么区别。”划完之后,她也后悔了,感觉自己心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视线有些模糊,与爸爸在一起时的情景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以为我们很陌生,但我竟记下了这一个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并且记得那样清楚!我是爱他的。”她这样想着,忍不住小声抽泣起来。
“在剩下的4个人中划去一个。”教室里静悄悄的,悲伤的情绪四处蔓延。李娜划去了总欺负她的哥哥后,犹豫再三又划去了在老家的外婆。笔划上的那一刻,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眼前似乎出现过节时外婆在家门口翘首盼望的情景。“再冷的天,她都要在门口候着,候上四五个小时,就怕我们走过了……”
“我划去了爸爸。因为爸爸教育我学会放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的。”“我划去了爷爷……”说着说着,孩子们哽咽了。听着同学们的发言,丁怡的眼眶红了。“我下不了手,我没法选择!”足足考虑了5分钟后,她不情愿地划去了外公。要划去第三个了,教室里安静极了,隐约有人开始小声抽泣。大家都不愿看王老师的眼睛,“我害怕他让我划去接下来的所有人。”哭泣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学生忍不住大声“抗议”:“我舍不得!我仿佛划去了整个世界,划去了我的爱,划去了一个家,划去了幸福。仿佛把生命的意义也划去了。” “你们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老师继续说:“你们的纸上,还有两位最爱的人,请你们再作一次痛苦的选择。人生就是这样,终有一天他们都会离你而去,你必须面对。”当孩子们把最后一个最爱的人也划掉时,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放声大哭。
“老师,难道真的要作出这艰难的抉择吗?”这是学生发出的呐喊!这已经说明学生在反抗教师的做法,认为教师的做法不妥当。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必须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得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把我们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是现代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完全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甚至是“强奸”学生的意志,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代教育“攻心”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自己攻心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不仅能丰富学习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教师在课堂上润物无声地实施生命教育,会引导学生懂得对他人和自身生命的尊重,在孩子心中种下善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