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孔孟之乡推进组走进兖矿集团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當代印坛普遍关注的一支篆刻团队——中国印·孔孟之乡推进组走进兖州,走进了兴隆庄煤矿。


  兖州素有“孔孟桑梓之乡”“圣贤礼乐之地”的美称,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堪称“端信楷模”的人物。又,篆刻艺术之发端,蔡邕《独断》曰:印者,信也;《苍颉篇》曰:印,验也。古风相承,弦歌再续,道出了此次孔孟之乡篆刻艺术雅集选在兖州的深远旨意。


  参加活动的11位艺术家为当代书法篆刻中坚,作品雅集活动由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书画协会承办,煤矿书法篆刻家陈彦丰、李合勋作品应邀参加本次活动。现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一  矿上的表彰会一散,德良就知道,他和二美的事情又有麻烦了。  晚上,德良满腹心事地去了二美家。一进门,德良一眼就看见茶几上摆着一个金色的奖杯,在灯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晃得人直眨巴眼睛。德良凑上前去才看清楚,奖杯的底座上镌刻着一行红色的隶书:“感动矿区十大人物。”  哎呀,嫂子,你看,你又得奖啦!德良的话语带着几分夸张和揶揄。  嗨,那有甚呀,推都推不掉!二美的话表面上听起来带有些许谦虚的意味,
期刊
我和诗人师榕相识于2011年5月,那时我们同去北京参加煤炭系统第六届“乌金奖”颁奖典礼。在酒店里,我遇见了这个来自西北的大汉,高大威猛,没有一点儿“诗人”的气质,后来知道他出了三本诗集,可见诗人与外貌没有多大关系,只与内心和修养有关系,我们越聊越投机。后来,由于我是一个人住,就让他干脆住到我的房间来,由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这个来自甘肃平凉的煤矿诗人。那时他送给我一本诗集《海在山外》,我没有顾上细
期刊
草根之心  一只羊  在地上不住地吃草  很快,草只剩下短粗的根部  仿佛我  父亲走了  忙碌的母亲退到了背后  我在生长的季节,把草地复活  让妻子,让女儿,在鲜美的  春草中,有了可靠生活  虫子、蝴蝶、飞鸟都来  在泥土的位置上被人忽略的我  依然感到幸运  在辽阔的春意里  我不停地吐出新綠  一点点捧出内心  像草根一样,养育整个人间  承 诺  春天的小雨点滴落在眼帘  模糊了视野 
期刊
一  八月的天燥热燥热的,中午时分。一个十六七岁、身材瘦弱的男孩掂着饭盒下了运煤公路,拐进了一条通往矸石山的小路。  男孩踩着长满车前草的小路来到矸石山下。这座五十年代中期投产的煤矿,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排出的矸石形成了高高的山岭。男孩朝最高处的一座山岭凝望,半山腰上,七八个女人正在扒捡着煤核。  妈……  妈……男孩把手握成喇叭状,朝着矸石山呼喊。  矸石山陡峭而险峻。一辆矿车刚刚倒过碴,黑烟还
期刊
与煤说话  我从来不认为煤是脏的  你看,它黝黑的身体  藏着海洋的密码  在烈日的背面  跳动着铁器的铿锵  与大海的喧嚣来自同一个声音  冬夜降临,叫做煤的大块黑  摇身一变,化作长焰起舞  瞬间,热了许多冷眼  在冻久的麻木里,暖了世心  煤是黑的永生,自打懂事起  我就认领了它的所有  粗头笨脑地使力气  胶壳帽,宽皮带,大膠靴  雄浑的气味洒在宽广的地层下  许多火想到它,许多光记得它 
期刊
天刚蒙蒙亮。日头试探着冒出头来,若隐若现,大地弥漫着一层清冷的薄雾,安阳村这个小山村,如同一个沉睡的婴孩,静静地沐浴在这微凉的晨雾里,无声无息。渐渐地,太阳像个胆怯的孩子终于露出头来,大地开始有了光。  安阳村党支部书记高波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吃过饭,便兴致勃勃地走在去村委会的路上。他是名副其实的“村官”,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却是安阳村一千来口人心目中的“村太爷”哩!他自然是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地
期刊
程林超:1971年出生,山西黎城人。現就职于山西省潞安集团石圪节煤业公司。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治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摄影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摄影赛中入展,获奖;摄影作品、摄影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等报刊。
期刊
王怀罡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属于那种“不做便罢,要做就做好”的类型。因此,他无论是做企业工作还是书协工作,还是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书法,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因此,他在各方面都具有极好的口碑。  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与他本身所具备的深厚的书法功底分不开的。因此,回顾他的书法历程,会更加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他的印象。  首先,怀罡兄有汉碑情结,他对汉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汉代碑刻的那种雄浑
期刊
一  我已经死了三十八年,迄今为止,我在人世和阴间生活的时间一般长,如果那年我不死,今年刚好七十六岁,一个古稀老人。不过,现在的人平均寿命都延长了,古稀之年已经不稀奇了,我就是活到今天也不能算长寿,我的同龄人现在还有不少人活得正欢呢。我还是那句话,三十八岁的我说什么也不该死啊。虽然我是在“文革”中蒙冤而死,但和那些被红卫兵小将打死的或者不堪忍受羞辱自杀的人们相比,我的死实在算不上什么。那些人不是走
期刊
秋庄死去了,村子里有生命的人还在呼吸,白天依旧东家西家的串着门,或是做点儿农活。那方贫瘠的土地等待耕种,没有粗壮的手掌去包揽它的春种秋收了。冯二踏着小步,在山间吹着口哨,哨音飞快地躲进草房子里,那是冯二的家。几张凳子、一张桌子、一口锅。他生活中缺的是个媳妇,一个可以让外人称得上是女人的人。他的裤子挂在屋梁上,垂搭着,上面泛着黄,也散发着难闻的浊气。  没有人敢嫁给他,他没有可以吃顿饱饭的钱。冯二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