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汉碑精神浸染东坡情怀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怀罡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属于那种“不做便罢,要做就做好”的类型。因此,他无论是做企业工作还是书协工作,还是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书法,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因此,他在各方面都具有极好的口碑。


  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与他本身所具备的深厚的书法功底分不开的。因此,回顾他的书法历程,会更加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他的印象。


  首先,怀罡兄有汉碑情结,他对汉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汉代碑刻的那种雄浑大气,那种厚重质朴恰恰和他这个铁骨铮铮的西北汉子的精神气质互为表里,十分吻合。在所有的书体里面,我觉得汉代碑刻是最具有包容性的一种书体,它上承篆书,下启楷书、行书和草书(特别是章草)。而王怀罡对汉隶的深研细究,几乎是“炼狱式”的,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对汉代碑刻进行深入系统的临摹学习。举凡《张迁碑》《石门颂》《华山碑》《乙瑛碑》《西狭颂》《好大王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等,皆为其师法范本,朝斯夕斯,临池不辍。积数十年之功,终于形成了自我隶书风格。其作以传统汉隶为基础,参以行书笔意,得浑厚质朴之气,空灵变化之姿,既与古人有别,又与时人合而不同。时人作隶,往往或为古人与今人辕下之驹,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或径以今人为法,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新则新矣,奈何古意不逮,汉隶之本质精神荡然无存。俗隶之讥,由此生焉,可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而王怀罡之隶书,尽可能保持汉隶雍正典雅之内质,以行书笔意,稍加变通,自出新意而不做作,气韵生动而不飘浮,无板滞之态,有浑穆之象,诚可观也!此为学习隶书之正途,难能可贵。


  其次,王怀罡有东坡情怀。他在行草书方面,初以二王为法,待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之后,他将自己的行书研究聚焦到了苏东坡行书之上。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苏东坡之德行才华的发自内心的仰慕。苏东坡个性耿介,才华横溢,他尽管在仕途上颇不如意,甚至屡遭贬谪,但其文章诗词和书法造诣冠绝古今,俯视时流,睥睨千载,堪为学人之楷模。二是当下书坛,自“流行书风”渐趋沉寂之后,书人倡导“回归传统”,大多以二王为法,一时之间,二王书风席卷书坛,以致互相因袭模仿,矫枉过正,“伪二王”成风,形成新的书法流弊。


  二王以外,黄庭坚、米芾、王铎、张瑞图等等也广为书人所取法,然迄今为止,学习苏东坡书法者却少之又少。与其去跟风,不如另辟蹊徑。况东坡书法曾开有宋一代尚意书风,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创造,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古。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王怀罡结合当下书坛的客观现实,将苏东坡书法特别是行书作为自己的师法研究对象,这无疑是一个智慧而正确的选择。但王怀罡绝不是简单地临摹复制,而是把学习东坡书法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追求形似,从用笔结体乃至章法,尽可能达到应规入矩;第二步,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力求将东坡行书的内在气质反映出来;第三步,在形神兼备的前提下逐渐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趣,呈现自家面目。目前看来,他正游走于第二步和第三步之间,尽管为之不易,但收获也十分明显。所作用笔沉稳、线条凝练、行气畅达,章法空灵,墨韵十足。
  此外,王怀罡在小楷和榜书创作方面也出手不凡。小楷以魏晋为法,兼取魏晋以后各家笔意,所作格调高古,气韵生动。榜书用笔果敢,气势雄浑,布局空灵,墨法多变,不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读。
  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王怀罡对汉碑精神的追寻和对东坡情怀的浸染和二者结合之后的个人艺术风格的逐步形成,正是他不随时流、尊重传统、尊重自我的结果。也只有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诗性的回归和个人心性的回归,才不至于在纷乱的现实中迷失自我,才能够在坚定的信念指引下找回自我,塑造自我。
  王怀罡:1962年生于甘肃静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协理事,平凉市书协主席。
  2009年度被中国煤矿文联授予“全国煤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10、2011、2012年度被中国书协授予“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作品获全国优秀艺术作品展览煤矿职工精品展“乌金艺术奖”十佳书法作品,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四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百佳奖;二十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展览。
其他文献
那个人,和我们一样跋涉  从春风到秋雨,从故土到异乡  他还不知道自己,从一个梦想  向另一个梦想抵达时  已经穿越了千山和万水  面对这个被尘世  一再压低的人,我们必须  躬下腰身,低下头颅  像找寻一粒石子,找到他  找到一个个日子  投下由浅入深的影子  那个人,一直在地下行走  春风吹过,他将先于一株青草  从地面拱出  从身体里采掘出一束光  他仍在不断掘进  从岩石到岩石,从黑暗到黑
期刊
飽经风霜的矿井  已经衰老得  站不直腰了  矿井的嘴也豁口了  牙齿也掉落了  往昔的风光已经不在  从井下走出来的金属锚杆  下决心,把井口夯实  下决心在井边  种松木、柏木、榉木  让煤的脊梁仍然在旷野挺拔  种出新的灯火  远处的麦波、稻浪  依次展开,长势良好  滋养着铁锹、风镐  和他的亲人  光 伏  不再留恋井口几个大字  不再细数锚杆弯曲背影,延伸  井下的铁轨、矿车、绞车房 
期刊
长空之下,英雄城外,宗山巍峨挺拔。阿佳,阿佳,欢迎你到英雄城。身穿藏袍、彪悍的藏族男人向我挥舞不止,我知道他是在叫我,“阿佳”藏语的意思是姐姐…… 为了拍摄专题片《西藏一年》,作家书云满怀着对西藏的痴迷与眷恋,以西藏江孜古城为拍摄地点,她将目光聚焦到雪域高原普通藏民身上,紀录他们真实而平凡的生活。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活脱脱的西藏,在经筒无声的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嘹亮的歌声中缓缓显现。藏民最虔
期刊
一  矿上的表彰会一散,德良就知道,他和二美的事情又有麻烦了。  晚上,德良满腹心事地去了二美家。一进门,德良一眼就看见茶几上摆着一个金色的奖杯,在灯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晃得人直眨巴眼睛。德良凑上前去才看清楚,奖杯的底座上镌刻着一行红色的隶书:“感动矿区十大人物。”  哎呀,嫂子,你看,你又得奖啦!德良的话语带着几分夸张和揶揄。  嗨,那有甚呀,推都推不掉!二美的话表面上听起来带有些许谦虚的意味,
期刊
我和诗人师榕相识于2011年5月,那时我们同去北京参加煤炭系统第六届“乌金奖”颁奖典礼。在酒店里,我遇见了这个来自西北的大汉,高大威猛,没有一点儿“诗人”的气质,后来知道他出了三本诗集,可见诗人与外貌没有多大关系,只与内心和修养有关系,我们越聊越投机。后来,由于我是一个人住,就让他干脆住到我的房间来,由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这个来自甘肃平凉的煤矿诗人。那时他送给我一本诗集《海在山外》,我没有顾上细
期刊
草根之心  一只羊  在地上不住地吃草  很快,草只剩下短粗的根部  仿佛我  父亲走了  忙碌的母亲退到了背后  我在生长的季节,把草地复活  让妻子,让女儿,在鲜美的  春草中,有了可靠生活  虫子、蝴蝶、飞鸟都来  在泥土的位置上被人忽略的我  依然感到幸运  在辽阔的春意里  我不停地吐出新綠  一点点捧出内心  像草根一样,养育整个人间  承 诺  春天的小雨点滴落在眼帘  模糊了视野 
期刊
一  八月的天燥热燥热的,中午时分。一个十六七岁、身材瘦弱的男孩掂着饭盒下了运煤公路,拐进了一条通往矸石山的小路。  男孩踩着长满车前草的小路来到矸石山下。这座五十年代中期投产的煤矿,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排出的矸石形成了高高的山岭。男孩朝最高处的一座山岭凝望,半山腰上,七八个女人正在扒捡着煤核。  妈……  妈……男孩把手握成喇叭状,朝着矸石山呼喊。  矸石山陡峭而险峻。一辆矿车刚刚倒过碴,黑烟还
期刊
与煤说话  我从来不认为煤是脏的  你看,它黝黑的身体  藏着海洋的密码  在烈日的背面  跳动着铁器的铿锵  与大海的喧嚣来自同一个声音  冬夜降临,叫做煤的大块黑  摇身一变,化作长焰起舞  瞬间,热了许多冷眼  在冻久的麻木里,暖了世心  煤是黑的永生,自打懂事起  我就认领了它的所有  粗头笨脑地使力气  胶壳帽,宽皮带,大膠靴  雄浑的气味洒在宽广的地层下  许多火想到它,许多光记得它 
期刊
天刚蒙蒙亮。日头试探着冒出头来,若隐若现,大地弥漫着一层清冷的薄雾,安阳村这个小山村,如同一个沉睡的婴孩,静静地沐浴在这微凉的晨雾里,无声无息。渐渐地,太阳像个胆怯的孩子终于露出头来,大地开始有了光。  安阳村党支部书记高波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吃过饭,便兴致勃勃地走在去村委会的路上。他是名副其实的“村官”,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却是安阳村一千来口人心目中的“村太爷”哩!他自然是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地
期刊
程林超:1971年出生,山西黎城人。現就职于山西省潞安集团石圪节煤业公司。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治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摄影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摄影赛中入展,获奖;摄影作品、摄影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等报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