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美丽亦悲哀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名的小说一直被读者们认为主要是突显乡村的和谐与恬静,但实际上,废名小说字里行间仅有的那丝温暖无法掩饰其深层的忧伤,其代表作《河上柳》《阿妹》《桥》及《莫须有先生传》等都是在平白的叙述中隐藏着内心的苦楚。
  汪曾祺曾经评价废名的作品为以诗写小说,小说就是诗。确实,在废名的许多作品里,都蕴含着一种隽永悠长、耐人咀嚼的诗意和情趣,具有一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自在的乡土情怀,这便会让人们怀念陶潜与孟浩然这类田园风格的诗人,让人产生悠然复古的审美情怀。正如杨义先生所言,废名是“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在笛声悠扬中将乡间的欢乐带进田园,远离了世俗的喧闹”。在废名理想中的那个世外桃源,温馨柔美、清丽和谐、四处充斥着人性的魅力,好似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让人心驰神往。
  1936年,京派作家沈从文曾说:“我所创造的作品你们只是看到了它表面的样子,有关于它的内涵却将之忽略。尽管表面看起来清新脱俗,朴实无华,但我所要表现的精髓却是我对于文学创造的人情以及隐藏在故事后面的悲痛之情,这些你们都没有看到。”废名亦有类似的告白:“近期我有部新的作品问世,其名为《杨柳》,在本篇文章中我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小林先生笑而不语,在他的眼睛里似乎只有杨柳球的痕迹,完全容不下其他的东西,尽管还留下了天空的踪迹,但这不是他看到的,只能说是映下来的。尽管他的杨柳球沾上了露水,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感觉,他不觉得自己在笑……就连我的朋友也没有看出来我的‘眼泪’!这也不能怨我吧。”沈从文和废名一样,他们并不希望读者只是看到其作品中清新脱俗、超凡于世的一面,这样的结果和他们预想的背道而驰。舍弃了最重要的一面,自然无法深切体会作者最深层的情感。
  其实,“眼泪”作为废名小说的底色,自始至终一直存在着,它的身影始终模糊不清,不被世人所看透。这种眼泪的流淌不是一般的作家能描绘刻画出来的,它不仅需要历经磨难困苦,更需要经历生老病死,人生百态的折磨。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健康,无论我们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从古到今,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这是生活,世人往往束手无策。
  废名深情刻画的短篇小说《浣衣母》中,作者描绘的角色李妈尽管非常富裕,受到手下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但更多的是他人的冷眼和嘲笑,物质上的丰裕掩盖不了内心真正的孤寂。另外一则短篇小说《河上柳》,主人公陈老爹虽然过得比较安逸,似乎一切看起来都顺心如意,但他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活的艰辛惆怅。《桃园》中并不存在浓厚的生活悲哀意味,但阿毛的孤寂、忧愁、疾病等在优美风景的反衬下,显得那么悲哀,那么凄凉。《菱荡》这样一则短篇小说,自问世以来都被认为是废名小说中的田园意象经典,尽管字里行间没有露骨刻画人物情感,但若仔细品读,就能感受到主人公陈聋子悲惨的命运。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中的主角莫须有,在面对社会冷酷的现状时,也是充满了无奈。此外,《竹林的故事》里的三姑娘,《桥》中的小林、琴子,等等,他们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废名的小说常以“桥”“塔”“镜子”等意象来引人注目,另外,“坟”也是废名笔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意象。以废名的《桥》为例,废名在这篇小说中不断描写祭坟、坟地场景以及有关“坟”的对话。《桥》的《芭茅》一章主要写小林与伙伴们在坟场中嬉闹玩耍:“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松树脚下》一章写史家奶奶为琴子妈的忌日上坟,竟认不清到底是哪一座坟。《清明》一章写清明上坟,“在老松树的脚下,都是过往的尸体,至少也有着二十年的历史。那一座座的石碑与青苔遥相对应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宛如画家临摹的一样,至少与真画对比才能分辨出来。”在本章中,又有小林对于坟的新见解:“小林再次看向坟地,这样的花台如此精美,也只有死了的人才能有此装饰吧。如果缺少了它们,恐怕童年的回忆将有一片空白之处……坟对于我确如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
  以上所列举的关于“坟”的意象,废名别有寄托。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坟”,“坟”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埋葬之所,废名在小说中给“坟”植入了灵魂,“坟”代表了作者对死亡的沉思,并且表现出自己厌世的一面。“没有哪个诗人不是厌世的,也许只有死亡才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那里是美好的、神圣的。”废名曾说:“不管是世界上的穷人还是富人,人们生活得好的坏的,如果在死后阎王爷让我抽签再次投胎生活,我想我不会有中意的。”从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废名在作品中表现的厌世情怀。废名曾在北京大学求学,对西方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在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中形成了唯美“厌世”的情怀。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直是废名非常喜欢的读物,此之外,还有梭罗的小说,废名从中汲取了中国文学所缺乏的厌世思想,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废名的创作。
  废名被称为20世纪中国作家中死亡意识最强的作家。在废名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死亡这个引人注目的字眼,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悲哀与凄凉。与其他作家描写“死亡”不同的是,死与生,在废名的笔下皆来去匆匆,无牵无挂,毫不惊心动魄,始终平淡如一。《浣衣母》一家死得悄无声息,了无痕迹。死亡就像是冰冷的蛇,它慢慢地蠕动,让本就残破的家庭更加残破。
  对于废名,死亡似乎存在一种内在“美”。他总是将少女的死描绘成一件艺术杰作;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死亡就像是一个童话。废名以唯美的眼光来审视死亡,如他在《打锣的故事》中指出:“我是喜欢看陈死人的坟的,春草年年绿,仿佛是清新庾开府的诗了。”他笔下的人物程小林发觉“‘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小林甚至感觉坐坟头要比登城好玩;三姑娘披麻戴孝,为披着白布的光头爹穿上黑底绿花鞋,有一种奇特的美感。此时的死亡是超越生命的一种存在,是人生的一种延续,似乎死亡也有了一丝温度……
  在废名和京派文学的笔下,美丽与哀愁往往就这样相互裹挟,即使在“微笑”中也能捕捉“悲剧”的影子。就像沈从文小说《冬的空间》里有一段关于悲剧问题的谈话,女子朱认为“悲剧不一定是写人流泪流血的事”。沈从文有自己对悲剧的定义,他曾在《冬的空间》中提到:“悲剧并非是一定要有人流血和流泪,伟大而又神圣的悲剧创作可能没有血泪,但是作家常常会描写微笑”。一位教师十分赞同这一看法,他说:“流血流泪虽然难过,却不一定是悲剧,往往悲剧总是带着微笑,只是这种微笑并非是喜悦,往往有着无可奈何。”师陀,作为一名京派作家,也曾说:“将悲伤剖开总是太过直白和赤裸裸,只能为它穿上那微笑的外衣”。沈从文和师陀对悲剧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他们的淡然、超脱于生命之外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仔细阅读废名的作品,便可以看出他笔下的小人物总是性格鲜明,笑眸总是伴随着泪水。眼角的晶莹绽放着无与伦比的动人光彩。颧骨高高凸起的姨妈似乎一生都习惯在展颜欢笑时眼角含泪;柚子,孩子气的天真笑容让哭过不久一丝哀伤黯然失色(《鹧鸪》);即使是陈聋子,听到“聋子”二字时,却不生气,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清的悲伤抑或是自嘲,笑着看周围这个世界,但眼里的泪珠却将他的内心出卖(《菱荡》)。他曾经说过:“人前美丽的这一切总是在背后蕴含着无尽悲哀,而旁人却无从得知。”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废名的创作总是富有一种诗意的哲学色彩,让美丽在悲哀的衬托下更加美丽。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教学模式与手段也在不断优化。语文作为中学教学基础而重要的课程,是提高个人文化学识、促进其个人修养最直接的工具,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又滋生很多问题。本文首先剖析现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然后分析教师职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期刊
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作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因为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为发挥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作用,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而大量的历史与现实无不证明一个道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振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翻译家中,傅东华先生(1893-1971)无疑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他不仅仅是一位译者,也是作家、教育家、批评家,还是杂志的编辑和出版者,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他不但翻译过大量的前苏联及欧美的文学作品,而且也翻译过许多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文学作品方面,傅东华以小说翻译见长,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如Gone with the Wind的汉译版《飘
期刊
“方法”是一个用来模拟类所具有的能力,动作或者行为,一般为名词。但它也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中国古代,“方法”一词是规矩和规则的意思。《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方法也指一种门径。冰心《南归》中提到:“(我)除了将一切交给上天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了。”而现在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方法论就是关
期刊
古希腊文学是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发源地,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就像一根魔法棒,在中西作者的挥动下变成一篇篇令人称奇的故事。本文主要论述古希腊神话中父与子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中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父与子的冲突的原型对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父与子”  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取代了父亲乌拉诺斯,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取代;《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之父拉厄耳忒斯是住在乡下的,在与奥德修斯阔别
期刊
翻译研究的一般途径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系统功能理论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翻译研究也同样可以从系统功能理论中吸收养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和预测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大钱饺子》及其英译文进行语篇分析和翻译质量评估,以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叙事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翻译是一种基于语言的活
期刊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春雨物语》中《海贼》篇里对《续万叶集》(即后来的《古今和歌集》)的题目、假名序中的“言の葉”两处(后简称评论①②)论述来分析上田秋成的王朝思想。笔者认为,晚年的上田秋成通过对和歌的看法,委婉地表达了其对王朝的批判态度。  《春雨物语》是上田秋成在去世之前一直不断修改10年的小说集,由基于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十篇短篇小说构成,可以说是上田秋成人生最后一部苦心之作,有非常高的
期刊
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中,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我们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重点培育学生理想人格、完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12年以来,对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对大学学生学习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
期刊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在旅游中包含的有关旅游地区文化特色的产品,这其中既有关于旅游地的文化传统的无形产品,也包括一些特产和其他形式的有形商品。插画艺术的运用极其广泛,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了解滁州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后,针对其优势和劣势,提出插画在各种旅游产品中的应用、发展和趋势,以插画做宣传,旅游产品也促进了插画艺术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滁州旅游文化产品
期刊
在我国,水墨艺术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促进艺术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承文化模式下,高等院校在开设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如何吸纳和应用水墨元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和分析水墨画艺术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和创新,注重水墨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彰显出的艺术价值,这对传承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