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中,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我们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重点培育学生理想人格、完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12年以来,对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对大学学生学习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席卷全球,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讨论中,翻转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翻转课堂模式给我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渐渐发生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因此应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点,将其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无疑也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由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并在一线积极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功不可没。同时,该模式还能提升学生的交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翻转课堂的“课下学习基础知识—课上探讨艰深难题”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课上讲授基础知识—课下研究艰深难题”的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及时提供反馈,都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便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今同样需要将自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来完成现代意义上的新生和置换。因此,学界近年来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重新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我们应当肯定,现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翻转课堂的探讨中取得的可喜成果,但也应当看到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大多数学者都只是泛而不深、杂而不专。在宏观层面上的形而上的讨论是目前学界热衷的,但在具体操作上较少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的操作不应在宏观的讨论中止步不前。现有研究中对翻转课堂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暂无先例,这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新视角。从实际出发,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范式,以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从实践操作层面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阐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的指导下,为弘扬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这门特色课程。希望通过该课程,借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在帮助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我们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内容,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接受圣贤遗教的同时体悟民族大义,在认同传统美德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在培养人文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提升其政治素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成才报国的斗志,达到锦城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传达。为了该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广严教授的指导下,在教研室主任李海涛老师的带领下,分工合作编写了同名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该教材已在2015年8月出版并投入教学使用。
  该教材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由9个专题和20篇散文构成的“散文”篇;第二部分是由76篇诗作和30多副对联构成的“诗歌”篇;第三部分是500余句先秦儒家、诸子百家、历代先贤的语录构成的“名言”篇;第四部分是由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历史朝代简表、中国成语典故、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景观这5个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资料构成的“附录”篇。
  通过整理文献,整个教学活动融入了如下几个价值观的取向:
  (1)“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3段);(2)“仁者爱人”(节选自《论语》《孟子》8则语录);(3)“天人合一”(节选自《道德经》《孟子》《荀子》《管子》);(4)“和而不同”(节选自《国语》《左传》《论语》《孟子》);(5)“以民为本”(节选自《尚书》《孟子》《管子》);(6)“礼义廉耻”(《管子》《日知录》《荀子》《淮南子》《官箴》);(7)“天下为公”(《礼记》);(8)“好学·力行·知耻”(《中庸》《论语》《孟子》);(9)“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报任安书》《近思录拾遗》)。   对学生展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课前有预习,课上有互动,课外有作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品味,增强艺术吸引力。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专题基础知识,并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观看相关视频的课前自学;在课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包括自学心得交流活动、经典作品鉴赏活动、经典名句和诗文背诵竞赛活动、扩展阅读活动、教学情境对话、专题研讨活动、课本剧创作表演以及视频制作、辩论等;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实践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3.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反馈。所有任课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课程的基础建设,包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相互学习和切磋,积极参与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等,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科研并充分利用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虚心听取课上督导组的老师听课时提出的宝贵教学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品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课程进行评价,督促教师不断更新课程理念,丰富其内涵。
  4.教学目标的完成。健全的人格必须靠自我领悟和积极行动来塑造,因此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和领悟。教研室按照“以九个专题为主线和重点,择要选学相关内容,其余的指导学生自学,纳入成绩考核”的思路来安排,采用“读、议、赏、写、记、讲”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课程教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三、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我们在论述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翻转课堂引入中国文化课程,并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想,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实施策略,以此探索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通过该模式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知识以丰富其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技巧和效果,希望能为今后翻转课堂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其他文献
功能对等理论是文件翻译的指导性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功能对等,动态功能对等包含四个方面的原则,其中词汇对等原则为其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基于词汇对等原则,笔者就2016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节选)词汇翻译的特点进行研究。  一、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球的影响与日俱增,已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一员。越来越多的国家迫切想要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交流
期刊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且相当成熟的古文字,主要是殷盘庚时代用来记录殷人语言的文字符号,卜师用来刻写卜辞的用字。纳西族的东巴文,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仍然有人使用的古文字符号,是我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一带纳西族的东巴教巫师使用的一种文字。甲骨文与东巴文同属于古老的表意文字系统,但二者既非同时创制又不互相影响。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两种文字本身的研究,对探讨文字起
期刊
在中译英翻译中,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传播中国文化,还要站在译入语文化的角度翻译原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笔者以《京剧: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的汉译英翻译为例,详细阐述跨文化交际理论及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词语翻译概略。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及中国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国外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汉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其中中译英的文化类文件翻译也日益增多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教学模式与手段也在不断优化。语文作为中学教学基础而重要的课程,是提高个人文化学识、促进其个人修养最直接的工具,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又滋生很多问题。本文首先剖析现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然后分析教师职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期刊
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作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因为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为发挥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作用,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而大量的历史与现实无不证明一个道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振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翻译家中,傅东华先生(1893-1971)无疑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他不仅仅是一位译者,也是作家、教育家、批评家,还是杂志的编辑和出版者,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他不但翻译过大量的前苏联及欧美的文学作品,而且也翻译过许多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文学作品方面,傅东华以小说翻译见长,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如Gone with the Wind的汉译版《飘
期刊
“方法”是一个用来模拟类所具有的能力,动作或者行为,一般为名词。但它也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中国古代,“方法”一词是规矩和规则的意思。《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方法也指一种门径。冰心《南归》中提到:“(我)除了将一切交给上天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了。”而现在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方法论就是关
期刊
古希腊文学是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发源地,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就像一根魔法棒,在中西作者的挥动下变成一篇篇令人称奇的故事。本文主要论述古希腊神话中父与子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中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父与子的冲突的原型对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父与子”  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取代了父亲乌拉诺斯,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取代;《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之父拉厄耳忒斯是住在乡下的,在与奥德修斯阔别
期刊
翻译研究的一般途径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系统功能理论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翻译研究也同样可以从系统功能理论中吸收养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和预测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大钱饺子》及其英译文进行语篇分析和翻译质量评估,以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叙事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翻译是一种基于语言的活
期刊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春雨物语》中《海贼》篇里对《续万叶集》(即后来的《古今和歌集》)的题目、假名序中的“言の葉”两处(后简称评论①②)论述来分析上田秋成的王朝思想。笔者认为,晚年的上田秋成通过对和歌的看法,委婉地表达了其对王朝的批判态度。  《春雨物语》是上田秋成在去世之前一直不断修改10年的小说集,由基于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十篇短篇小说构成,可以说是上田秋成人生最后一部苦心之作,有非常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