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生态文明的观念指导现代城市建设,是对原有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种反思和变革,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关系朝良性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大部分人们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使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阻碍国家的城市发展进程。本文将从生态文明视野下找出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内在作用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式进行有益探索,尝试为城市规划建设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容;要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185-01
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1.1 以生态建设取代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具体体现在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通过增加绿地、树木或公园的数量从而实现城市表面的绿色环境。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绿地设计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无法在经济生产时激发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起不到生态意义上的作用[1]。国内外经验表明,没有哪座城市的生态建设不是建立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谈不上生态建设。
1.2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常割裂地看待城市和乡村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仍然沿袭着城乡二元制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可能出现盲目城市扩张运动,撇开农村孤立地发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完善,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必将逐步拉近,乡村田地和城市绿地将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调。
1.3 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视全民参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当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设是政府职责的看法,导致很多实践中经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场经济自发调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设局面。
2.人类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1 人类素质的定义
人类素质是指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才干和能力,他是人类在生活中基本品质的形成。它是指在一定生活下,人类生产力自我创造价值的效率和能力。人类群体了解世界、改变社会的条件和能力。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先天的素养是一种自然的形成,而后天的素质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有明确生活目的和进行加以控制的教育性环境在素质养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群体素质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体素质组合构成。个体素质好坏影响到群体素质水平。但群体素质又对个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个体素质深深地打上了团结、合作、地域等文化色彩。更巨大的影响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本身的危机,是人类没有发展好自身的行为素质和能力的见证。
2.2 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的綜合因素影响着生物及生态动物的生存和活动。其中非生物因素有水、无机盐、氧气。在自然界,生态因素与生物生存环境和方式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以地表为底,天空为顶,在一定活动范围内户外空间包含的有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相辅相成。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适应调整能力。其生态环境的结构越复杂,生存物种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人类活动中各项资源、能源消耗少,生物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 人类素质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类的素质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素质的高低在一方面是取决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类生活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环境的后果,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演化不以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盲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去改造环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有人把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事情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我们需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改造恢复,甚至永远都无法复原。所以,人类与环境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
3.1 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对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2]。建立生态技术推广机制。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3.2 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统筹兼顾,要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为长远目标积极筹谋,又兼顾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4(8):144-145.
[2] 潘佳伟.概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6,14(8):65-66.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容;要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185-01
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1.1 以生态建设取代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具体体现在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通过增加绿地、树木或公园的数量从而实现城市表面的绿色环境。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绿地设计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无法在经济生产时激发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起不到生态意义上的作用[1]。国内外经验表明,没有哪座城市的生态建设不是建立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谈不上生态建设。
1.2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常割裂地看待城市和乡村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仍然沿袭着城乡二元制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可能出现盲目城市扩张运动,撇开农村孤立地发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完善,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必将逐步拉近,乡村田地和城市绿地将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调。
1.3 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视全民参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当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设是政府职责的看法,导致很多实践中经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场经济自发调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设局面。
2.人类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1 人类素质的定义
人类素质是指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才干和能力,他是人类在生活中基本品质的形成。它是指在一定生活下,人类生产力自我创造价值的效率和能力。人类群体了解世界、改变社会的条件和能力。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先天的素养是一种自然的形成,而后天的素质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有明确生活目的和进行加以控制的教育性环境在素质养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群体素质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体素质组合构成。个体素质好坏影响到群体素质水平。但群体素质又对个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个体素质深深地打上了团结、合作、地域等文化色彩。更巨大的影响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本身的危机,是人类没有发展好自身的行为素质和能力的见证。
2.2 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的綜合因素影响着生物及生态动物的生存和活动。其中非生物因素有水、无机盐、氧气。在自然界,生态因素与生物生存环境和方式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以地表为底,天空为顶,在一定活动范围内户外空间包含的有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相辅相成。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适应调整能力。其生态环境的结构越复杂,生存物种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人类活动中各项资源、能源消耗少,生物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 人类素质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类的素质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素质的高低在一方面是取决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类生活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环境的后果,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演化不以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盲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去改造环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有人把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事情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我们需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改造恢复,甚至永远都无法复原。所以,人类与环境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
3.1 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对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2]。建立生态技术推广机制。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3.2 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统筹兼顾,要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为长远目标积极筹谋,又兼顾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4(8):144-145.
[2] 潘佳伟.概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6,14(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