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旋律——这把令很多导演敬而远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被林超贤摘下,握在手中杀出一条生路。
《红海行动》票房超过36亿,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二。此前同样口碑与票房双双获得丰收的同类影片是《湄公河行动》。它们与官方合作(海军与公安部),改编自真实事件,从筹备起就带着主旋律味道,而成片则是典型的商业作品。
作为两部影片的导演,53岁的林超贤第一次彻彻底底被推到了台前。
他是陈嘉上的徒弟,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以拍摄动作片为主,将张家辉与谢霆锋捧上影帝宝座,“行动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之前一直缺乏叫好叫座的代表作。“师傅”陈嘉上、林岭东,同辈叶伟信、陈木胜,在港片的黄金时代,都贡献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经典作品。
那么,成就主旋律与商业电影融合创新的导演为什么是他?
回顾林超贤的北上之路,从《证人》到《破风》,他的作品日渐精良,不乏机巧。在一批老牌香港导演被观众质疑为何频出烂片时,他的影片票房尚可、口碑稳中有升。林超贤坚持拍摄动作片,对动作的恰当理解与大场面的娴熟操控堪称业内翘楚。
与博纳的合作也是成功重要因素。离开了日益没落的香港电影市场,内地充足的投资使他得以放开手脚。
拍片20余年,林超贤的性格没有变过:条条框框内,他会做到最好。主旋律——这把令很多导演敬而远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被林超贤摘下,握在手中杀出一条生路。
他入行时,香港电影正处于黄金时代。等当上导演,黄金时代只剩了个尾巴。1998年,刚获金像奖准备大展宏图的林超贤,接连遇上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电影盗版潮、SARS。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林超贤一度无片可拍。
向林超贤的前半生回望,会看到一个折磨与坚持角力的故事:一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如何因时代流变成为失意者,郁郁不得志近10年后北上重生,并成为主旋律商业电影的最佳人选。
陈嘉上认为,林超贤在《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中的一些处理是他完全不能超越的,“对镜头的掌控,天啊,这王八蛋太厉害了!”见到师傅徐克,陈嘉上对他说:“我虽然比不过你,但我的徒弟超过了你的徒弟”。
“嘭!”又一声枪响,那是导演林超贤用来代替“Action”的信号。
自从来了摩洛哥,他枪不离手。拍摄现场沙尘漫天、风声呼啸,只有枪声能生生杀入人耳。演员海清害怕和林超贤坐同一辆车,他总是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拿枪,她怕走火。
林超贤似乎对枪有着格外的热忱。他的故事正是从寻一支特别的枪开始的。
1991年,导演陈嘉上筹拍电影《神探馬如龙》,副导演林超贤提出给主演刘松仁加入快枪手的设定。为拍出新意,又考虑到运动射击对器材的需求,陈嘉上希望林超贤找到一支特别的枪——口径不大、单发制、压腕贴合用枪人的手腕特性。在陈嘉上印象中,正是从那时开始,林超贤爱上了枪械。“带个头多好玩,大家都没有(研究枪),他来弄。”
林超贤跑遍香港,赶制出一支枪。开拍前,他和刘松仁一起去射击场练习。枪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林超贤的生命中,此后他参与的影片都有警察的存在。高中毕业考警察没考上,未竟的职业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回归生活,他将专业知识迅速补足,兴趣亦由枪械转移到枪与人的关系。“警察用枪,受到法律规管,更谨慎。军人用枪,目的是解决敌人,直接利落。匪徒用枪,一通乱打,只求自保。”
研究透一个人如何用枪,他开始研究一群人如何用枪。小分队怎么攻敌、如何破门、怎样擒敌;一支队伍从哪里偷袭、在哪里佯攻、如何迎敌……他都钻研过。
对动作的钟爱也在拍摄《神探马如龙》期间显现。一场中枪滚下楼梯的戏,林超贤的想法与武术指导不同,他向陈嘉上解说机器该如何摆、人要怎么走位。这场戏没有预算、没有替身,林超贤自己上,咚咚咚滚下去,差点撞到摄像机。
入行早期,他时常一帧帧观看好莱坞动作片,分析拍摄手法,和同期入行的罗礼贤研究爆破,后来几乎一手操办了陈嘉上所有电影的动作场面。陈嘉上毫不吝惜对林超贤的赞美:他是香港最能跟好莱坞制作水平有得一拼的导演。相识多年的合作伙伴兼挚友梁凤英多次说:“林超贤就是中国的迈克尔·贝。”
入行算顺利,第二部作品《野兽刑警》就让他获得了第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只怪时运不济,亚洲金融危机、盗版电影潮、SARS接踵而来,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草草收尾,又断崖式下跌。他在风华正茂准备大展拳脚的年头郁郁不得志,中途甚至停了两年去教书。等回过神来,香港导演纷纷北上,他在2008年也搭上合拍片的车。
资金的流入为林超贤插上了翅膀,充足的资源也让当年播下的种子开出了花。
从《证人》开始,林超贤影片的场面愈发浩荡、规模愈发宏大,到了《红海行动》,虽讲的是小分队的故事,但多方角力让局面紧张激烈,世界观也相较他从前的作品更为广阔。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几位同行无不佩服地对他说:“就算给我同样的预算,我也拍不出《红海行动》的场面。”
如果说,从《证人》到《破风》,林超贤终于找到了呈现个人风格的最好形式,那么与公安部合作的《湄公河行动》和与海军合作的《红海行动》则将林超贤带入了新的局面——原来主旋律电影可以成功商业化,人物不刻板、剧情引人入胜,而完成这一切的,还是一名香港导演。
在找到第一支特殊的枪、学会用枪、丢掉枪之后,林超贤又寻了一把特殊的枪,它打破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看似不可共存的现状,消除香港导演对内地电影的水土不服,也让林超贤成为了同类影片的最佳操盘手。
林超贤成为第一个与官方合作的香港导演。一连串筹备会议迎面而来。10多个专家,头衔长到记不住,围成一桌分析拍摄构思,专家不是电影行业中人,主要从剧本思想与人物形象上提出修改意见,艺术创作和艺术想法则放在次要位置。 《湄公河行动》最初的版本中,几位中方警察去泰国卧底,在黑暗世界求生存,躲过危机再将犯人带回国。由于卧底生存方式复杂,涉及到影响警察形象问题而作罢。到拍摄前已经改了20多稿。林超贤最后说,“如果不接受那我就不拍了”,博纳影业CEO于冬与公安部高层沟通,才确定下基本方案:先拍,回来看片再决定可不可以,需不需要补拍。
内地演员的表演方式让林超贤感到陌生。陈宝国饰演一位领导,一举手一投足,林超贤不知道对还是不对。“真实的他们讲话是这样吗?我之前生活在香港,对所有人的状态都清楚,我能有判断。我对国语的理解没有那么准,一句话顺序不一样意思也完全不一样。”或许是有了前车之鉴,后來拍摄的《红海行动》中的文戏大幅度减少,只留下必要的对白。
拍完回来,又是一系列专家研讨会。一番争论后样片送到了领导办公室,回复“好看”。林超贤发现,这是和官方合作的一个程序,“大家提意见,领导拍板。我遇到的领导都很开明。”
《湄公河行动》在2016年国庆档电影票房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连续7天逆跌,最终获得了11.84亿人民币的票房。这部作品靠着紧张的节奏、真枪实弹的场面,杀出一条口碑和票房双赢的“血路”,带有实验性质的合作成了,它也成了林超贤手中的一支“新枪”。
他接着投入了《红海行动》的拍摄。有了《湄公河行动》的先例,同样是与官方合作的《红海行动》顺利不少。“《湄公河行动》做了一个示范,原来可以这么去做。后面就没这么严了,《红海行动》在创作上没有太大问题。”
2015年7月,海军军方决定围绕撤侨创作一个电影剧本,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博纳影视做过《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又在筹备《建军大业》,有成功的拍摄经验。
于冬牵线,林超贤与军方进行了更详细的沟通。海军的支持颇为慷慨:拍摄背景是也门撤侨事件,具体内容尽管想,需要什么支持都可以配合。“但想法和预算提前半年或至少四个月确定。我们要一个一个程序过,需要提前申请。对你们来说是拍一部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行动,需要很多部门安排、配合。”林超贤提出的条件是,不能干涉角色塑造,在不触及根本问题的情况下,保证绝对的创作自由。
在拍摄一场军舰戏时,监制梁凤英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军队的严格。定好通告后,天气预报显示会有一场台风打到湛江。出于对演职人员安全的考虑,梁凤英向军事制片主任王强提出取消通告。王强一顿痛骂,“我们是军队,军令如山,刮风下雨也不能改。”哪怕午餐迟到了3分钟,王强也会打电话来投诉:“200多个海军在这边,说好12点到,他们肚子已经饿了,为什么迟到了3分钟?”“我入行30年,从来都觉得我是专业的。这次好像被挑战了。现在明白,跟官方合作,必须要明确,一切想清楚,说了就不能改。”
原本林超贤设置了一段蛟龙队员与另一个国家团队一起行动的戏,但军方考虑到国家问题而作罢。他转而将故事核心放到展现“使命感”上,在他的构想中,蛟龙队员展现的是军人的使命感,海清饰演的女记者则代表了普通人的使命感。最后的抢黄饼事件中,两股使命感汇合,平凡人激发了军人,军人也成了平凡人,话题指向中心思想:每个人都拥有使命感。
涉及军事机密的部分不能拍。军舰的作战指挥中心有所有的操作系统和电脑,商量作战方案也在那个空间,不能曝光。片中呈现的指挥中心是自己搭的,更大,也更利于拍摄。
小冲突也是有的,林超贤为8名蛟龙队员特制了贴身便服,拍摄时军方代表要求用海军真实的便服。真实便服相对宽松,欠缺美感,林超贤反对。最终海军的意见占了上风,但成片中林超贤考虑到画面美感,将那场戏剪掉了。
沟通耗去大量时间。梁凤英负责斡旋,不够流利的国语并不是唯一的障碍。“直接表达,担心因语言不同产生误解,越来越发觉少了一个中间沟通的角色。对方是军方,我们是香港团队,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希望能有一个有一定位置的人在我们之间成为一个桥梁。”林超贤总结。几次合作下来,他的普通话标准多了。
海军如约提供了足够的支持:林超贤最多动用6艘军舰一起出海,再用直升机航拍,“临沂舰”是刚入列的新舰,造价14亿。UH-1多功能战地直升机、C-130大力神涡桨运输机等现役主力装备一一登场亮相。
于冬在林超贤办公室看了第一个3小时粗剪版,声效特效都没有,他一口水没喝看完了。放完电影,他马上拥抱了林超贤,第一句话是“你先让我去上个厕所”。海军方面原本以为是与《战狼2》类似的呈现形式,但实际看片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从《湄公河行动》开始,于冬有意识地加强主旋律基调,海报上的口号是“热血报国”,《红海行动》从一开始就向观众传递信息:这是关于中国强军梦的大片。
观众对此颇为买账,林超贤将自己推上主旋律商业片的巅峰位置。
《红海行动》拍摄使用的武器都是真枪实弹,子弹虽经过处理,但依然有火药在里面,“全真武器和装备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林超贤说,“很多同行拍动作只是为了电影效果,我也追求,但我不会太不符合现实。”
《红海行动》的成功引来了美国制作公司的橄榄枝。当好莱坞真正找上门时,梁凤英反倒没有愿望实现的激动了,“我希望他有成就,但好莱坞有它的制度,他不一定会习惯。他需要创作的自由,我们现在有条件,为什么还去好莱坞呢?”
林超贤的办公室已经从尖沙嘴的小房间移到了观塘宽阔的写字楼,落地窗外是蔚蓝的海。办公室两面墙摆满了超级英雄的手办和各类枪支模型,这代表了他作品的两个主要特色——英雄一般的使命感与永不缺席的枪炮轰鸣。Batman(蝙蝠侠)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他最爱的超级英雄,因为在他身上,“有强大的时候,也有软弱的部分,能感受到超级英雄也有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电影角色的重要着力点。枪支模型早已和当年找寻的那把特殊的枪不同了,它们更先进、更精密、更帅气。
他坚持每天运动,紧身运动衣让这位53岁的中年人看起来依然结实有力。这副从未停息的身体也将带着他找寻“新枪”。
好莱坞会是那支新枪吗?
(陈然荐自《南方人物周刊》)
《红海行动》票房超过36亿,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二。此前同样口碑与票房双双获得丰收的同类影片是《湄公河行动》。它们与官方合作(海军与公安部),改编自真实事件,从筹备起就带着主旋律味道,而成片则是典型的商业作品。
作为两部影片的导演,53岁的林超贤第一次彻彻底底被推到了台前。
他是陈嘉上的徒弟,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以拍摄动作片为主,将张家辉与谢霆锋捧上影帝宝座,“行动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之前一直缺乏叫好叫座的代表作。“师傅”陈嘉上、林岭东,同辈叶伟信、陈木胜,在港片的黄金时代,都贡献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经典作品。
那么,成就主旋律与商业电影融合创新的导演为什么是他?
回顾林超贤的北上之路,从《证人》到《破风》,他的作品日渐精良,不乏机巧。在一批老牌香港导演被观众质疑为何频出烂片时,他的影片票房尚可、口碑稳中有升。林超贤坚持拍摄动作片,对动作的恰当理解与大场面的娴熟操控堪称业内翘楚。
与博纳的合作也是成功重要因素。离开了日益没落的香港电影市场,内地充足的投资使他得以放开手脚。
拍片20余年,林超贤的性格没有变过:条条框框内,他会做到最好。主旋律——这把令很多导演敬而远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被林超贤摘下,握在手中杀出一条生路。
他入行时,香港电影正处于黄金时代。等当上导演,黄金时代只剩了个尾巴。1998年,刚获金像奖准备大展宏图的林超贤,接连遇上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电影盗版潮、SARS。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林超贤一度无片可拍。
向林超贤的前半生回望,会看到一个折磨与坚持角力的故事:一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如何因时代流变成为失意者,郁郁不得志近10年后北上重生,并成为主旋律商业电影的最佳人选。
第一支枪
陈嘉上认为,林超贤在《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中的一些处理是他完全不能超越的,“对镜头的掌控,天啊,这王八蛋太厉害了!”见到师傅徐克,陈嘉上对他说:“我虽然比不过你,但我的徒弟超过了你的徒弟”。
“嘭!”又一声枪响,那是导演林超贤用来代替“Action”的信号。
自从来了摩洛哥,他枪不离手。拍摄现场沙尘漫天、风声呼啸,只有枪声能生生杀入人耳。演员海清害怕和林超贤坐同一辆车,他总是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拿枪,她怕走火。
林超贤似乎对枪有着格外的热忱。他的故事正是从寻一支特别的枪开始的。
1991年,导演陈嘉上筹拍电影《神探馬如龙》,副导演林超贤提出给主演刘松仁加入快枪手的设定。为拍出新意,又考虑到运动射击对器材的需求,陈嘉上希望林超贤找到一支特别的枪——口径不大、单发制、压腕贴合用枪人的手腕特性。在陈嘉上印象中,正是从那时开始,林超贤爱上了枪械。“带个头多好玩,大家都没有(研究枪),他来弄。”
林超贤跑遍香港,赶制出一支枪。开拍前,他和刘松仁一起去射击场练习。枪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林超贤的生命中,此后他参与的影片都有警察的存在。高中毕业考警察没考上,未竟的职业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回归生活,他将专业知识迅速补足,兴趣亦由枪械转移到枪与人的关系。“警察用枪,受到法律规管,更谨慎。军人用枪,目的是解决敌人,直接利落。匪徒用枪,一通乱打,只求自保。”
研究透一个人如何用枪,他开始研究一群人如何用枪。小分队怎么攻敌、如何破门、怎样擒敌;一支队伍从哪里偷袭、在哪里佯攻、如何迎敌……他都钻研过。
对动作的钟爱也在拍摄《神探马如龙》期间显现。一场中枪滚下楼梯的戏,林超贤的想法与武术指导不同,他向陈嘉上解说机器该如何摆、人要怎么走位。这场戏没有预算、没有替身,林超贤自己上,咚咚咚滚下去,差点撞到摄像机。
入行早期,他时常一帧帧观看好莱坞动作片,分析拍摄手法,和同期入行的罗礼贤研究爆破,后来几乎一手操办了陈嘉上所有电影的动作场面。陈嘉上毫不吝惜对林超贤的赞美:他是香港最能跟好莱坞制作水平有得一拼的导演。相识多年的合作伙伴兼挚友梁凤英多次说:“林超贤就是中国的迈克尔·贝。”
入行算顺利,第二部作品《野兽刑警》就让他获得了第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只怪时运不济,亚洲金融危机、盗版电影潮、SARS接踵而来,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草草收尾,又断崖式下跌。他在风华正茂准备大展拳脚的年头郁郁不得志,中途甚至停了两年去教书。等回过神来,香港导演纷纷北上,他在2008年也搭上合拍片的车。
资金的流入为林超贤插上了翅膀,充足的资源也让当年播下的种子开出了花。
从《证人》开始,林超贤影片的场面愈发浩荡、规模愈发宏大,到了《红海行动》,虽讲的是小分队的故事,但多方角力让局面紧张激烈,世界观也相较他从前的作品更为广阔。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几位同行无不佩服地对他说:“就算给我同样的预算,我也拍不出《红海行动》的场面。”
如果说,从《证人》到《破风》,林超贤终于找到了呈现个人风格的最好形式,那么与公安部合作的《湄公河行动》和与海军合作的《红海行动》则将林超贤带入了新的局面——原来主旋律电影可以成功商业化,人物不刻板、剧情引人入胜,而完成这一切的,还是一名香港导演。
在找到第一支特殊的枪、学会用枪、丢掉枪之后,林超贤又寻了一把特殊的枪,它打破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看似不可共存的现状,消除香港导演对内地电影的水土不服,也让林超贤成为了同类影片的最佳操盘手。
主旋律商业片
林超贤成为第一个与官方合作的香港导演。一连串筹备会议迎面而来。10多个专家,头衔长到记不住,围成一桌分析拍摄构思,专家不是电影行业中人,主要从剧本思想与人物形象上提出修改意见,艺术创作和艺术想法则放在次要位置。 《湄公河行动》最初的版本中,几位中方警察去泰国卧底,在黑暗世界求生存,躲过危机再将犯人带回国。由于卧底生存方式复杂,涉及到影响警察形象问题而作罢。到拍摄前已经改了20多稿。林超贤最后说,“如果不接受那我就不拍了”,博纳影业CEO于冬与公安部高层沟通,才确定下基本方案:先拍,回来看片再决定可不可以,需不需要补拍。
内地演员的表演方式让林超贤感到陌生。陈宝国饰演一位领导,一举手一投足,林超贤不知道对还是不对。“真实的他们讲话是这样吗?我之前生活在香港,对所有人的状态都清楚,我能有判断。我对国语的理解没有那么准,一句话顺序不一样意思也完全不一样。”或许是有了前车之鉴,后來拍摄的《红海行动》中的文戏大幅度减少,只留下必要的对白。
拍完回来,又是一系列专家研讨会。一番争论后样片送到了领导办公室,回复“好看”。林超贤发现,这是和官方合作的一个程序,“大家提意见,领导拍板。我遇到的领导都很开明。”
《湄公河行动》在2016年国庆档电影票房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连续7天逆跌,最终获得了11.84亿人民币的票房。这部作品靠着紧张的节奏、真枪实弹的场面,杀出一条口碑和票房双赢的“血路”,带有实验性质的合作成了,它也成了林超贤手中的一支“新枪”。
他接着投入了《红海行动》的拍摄。有了《湄公河行动》的先例,同样是与官方合作的《红海行动》顺利不少。“《湄公河行动》做了一个示范,原来可以这么去做。后面就没这么严了,《红海行动》在创作上没有太大问题。”
2015年7月,海军军方决定围绕撤侨创作一个电影剧本,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博纳影视做过《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又在筹备《建军大业》,有成功的拍摄经验。
于冬牵线,林超贤与军方进行了更详细的沟通。海军的支持颇为慷慨:拍摄背景是也门撤侨事件,具体内容尽管想,需要什么支持都可以配合。“但想法和预算提前半年或至少四个月确定。我们要一个一个程序过,需要提前申请。对你们来说是拍一部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行动,需要很多部门安排、配合。”林超贤提出的条件是,不能干涉角色塑造,在不触及根本问题的情况下,保证绝对的创作自由。
在拍摄一场军舰戏时,监制梁凤英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军队的严格。定好通告后,天气预报显示会有一场台风打到湛江。出于对演职人员安全的考虑,梁凤英向军事制片主任王强提出取消通告。王强一顿痛骂,“我们是军队,军令如山,刮风下雨也不能改。”哪怕午餐迟到了3分钟,王强也会打电话来投诉:“200多个海军在这边,说好12点到,他们肚子已经饿了,为什么迟到了3分钟?”“我入行30年,从来都觉得我是专业的。这次好像被挑战了。现在明白,跟官方合作,必须要明确,一切想清楚,说了就不能改。”
原本林超贤设置了一段蛟龙队员与另一个国家团队一起行动的戏,但军方考虑到国家问题而作罢。他转而将故事核心放到展现“使命感”上,在他的构想中,蛟龙队员展现的是军人的使命感,海清饰演的女记者则代表了普通人的使命感。最后的抢黄饼事件中,两股使命感汇合,平凡人激发了军人,军人也成了平凡人,话题指向中心思想:每个人都拥有使命感。
涉及军事机密的部分不能拍。军舰的作战指挥中心有所有的操作系统和电脑,商量作战方案也在那个空间,不能曝光。片中呈现的指挥中心是自己搭的,更大,也更利于拍摄。
小冲突也是有的,林超贤为8名蛟龙队员特制了贴身便服,拍摄时军方代表要求用海军真实的便服。真实便服相对宽松,欠缺美感,林超贤反对。最终海军的意见占了上风,但成片中林超贤考虑到画面美感,将那场戏剪掉了。
沟通耗去大量时间。梁凤英负责斡旋,不够流利的国语并不是唯一的障碍。“直接表达,担心因语言不同产生误解,越来越发觉少了一个中间沟通的角色。对方是军方,我们是香港团队,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希望能有一个有一定位置的人在我们之间成为一个桥梁。”林超贤总结。几次合作下来,他的普通话标准多了。
海军如约提供了足够的支持:林超贤最多动用6艘军舰一起出海,再用直升机航拍,“临沂舰”是刚入列的新舰,造价14亿。UH-1多功能战地直升机、C-130大力神涡桨运输机等现役主力装备一一登场亮相。
于冬在林超贤办公室看了第一个3小时粗剪版,声效特效都没有,他一口水没喝看完了。放完电影,他马上拥抱了林超贤,第一句话是“你先让我去上个厕所”。海军方面原本以为是与《战狼2》类似的呈现形式,但实际看片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从《湄公河行动》开始,于冬有意识地加强主旋律基调,海报上的口号是“热血报国”,《红海行动》从一开始就向观众传递信息:这是关于中国强军梦的大片。
观众对此颇为买账,林超贤将自己推上主旋律商业片的巅峰位置。
为什么还去好莱坞呢?
《红海行动》拍摄使用的武器都是真枪实弹,子弹虽经过处理,但依然有火药在里面,“全真武器和装备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林超贤说,“很多同行拍动作只是为了电影效果,我也追求,但我不会太不符合现实。”
《红海行动》的成功引来了美国制作公司的橄榄枝。当好莱坞真正找上门时,梁凤英反倒没有愿望实现的激动了,“我希望他有成就,但好莱坞有它的制度,他不一定会习惯。他需要创作的自由,我们现在有条件,为什么还去好莱坞呢?”
林超贤的办公室已经从尖沙嘴的小房间移到了观塘宽阔的写字楼,落地窗外是蔚蓝的海。办公室两面墙摆满了超级英雄的手办和各类枪支模型,这代表了他作品的两个主要特色——英雄一般的使命感与永不缺席的枪炮轰鸣。Batman(蝙蝠侠)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他最爱的超级英雄,因为在他身上,“有强大的时候,也有软弱的部分,能感受到超级英雄也有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电影角色的重要着力点。枪支模型早已和当年找寻的那把特殊的枪不同了,它们更先进、更精密、更帅气。
他坚持每天运动,紧身运动衣让这位53岁的中年人看起来依然结实有力。这副从未停息的身体也将带着他找寻“新枪”。
好莱坞会是那支新枪吗?
(陈然荐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