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多说画,大师的人生领悟都在画中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p418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刘树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提起“老树画画”,不少人就要点头称赞了。刘树勇因创作民国长衫形象的小画,配以那让人频频感同身受的短诗而名满天下。
  在苏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个如“老树画画”般的人。人称“妙多大师”,妙多犹如曾经风靡朋友圈一时的老树画画般的风格,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催人奋进的向上力量。
  妙多是位地道的苏州人,在日常工作之余他坚持每日一画,已有1347天。每天早上上班路上,喝一碗妙多端出的鸡汤,犒賞每一位上班路上的都市人。
  小和尚说画,一语悟真谛
  在让人目不暇接的微信公众号中,妙多的“妙多说画”宛如一股清流,与“老树画画”民国长衫形象不同的是,妙多的作品中,大多围绕小和尚形象展开。“通过一句话配合一幅漫画,我想传递给大家一种正能量。”妙多这样向记者介绍。
  谈起画画的缘起,那还得从妙多的童年说起。小时候,妙多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他最早接触的课外读物是连环画,也经常会攒钱购买一些连环画。“连环画5分钱一本,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连环画,是我们儿童时期最值得炫耀的财富。”
  妙多还记得,当时他买了一本《白门楼》,为了跟小伙伴们交换着看,他一笔一笔用铅笔把连环画临摹下来。之后,一本接着一本连环画的描摹,使得妙多从小埋下了热爱漫画的种子。
  要从临摹到入门还需要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苏州很少有人学习油画,拥有像样画室的画家更是少之又少。妙多家附近有一位青年画家王家琪,当时他任教于苏州美术学校,于是妙多业余时间开始跟随王家琪老师学习画画,每周两次到老师家学习,这位老师便成为妙多的艺术启蒙老师。在他的影响下,妙多成功走入苏州美术学校,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
  到了90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当时妙多正在苏州电信工作,担任苏州热线的美术编辑,与时俱进的他自学了PHOTOSHOP软件,由此开启了他在电脑上画画的道路。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妙多适应得飞快,最早学习的粉画和油画,成为了他电脑作画的基本功。
  大道至简,艺术源于生活
  边工作边画画的妙多收获了很多乐趣,于是他也开始给一些书籍画插画,其中有一本书籍上100多幅插画都是他独立完成的。2000年,苏州电信举办了“寒山寺敲钟活动”互联网全球直播,寒山寺性空大师在钟楼上敲钟,妙多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了一番寒山寺敲钟的神圣。这次的近距离接触,奠定了他此后创作主体为小和尚的基础。
  妙多坦言:“我确实受到了丰子恺和老树画画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启发了我,刚开始我会刻意追求模仿他们,慢慢的觉得漫画还是要以自己的风格为主。”下意识地,他也开始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听到和想到的有意思的话记下来,在创作中和漫画融入到一起。
  紧接着,同事和朋友们渐渐发现了妙多这一“天赋”,他们非常赞赏妙多的创作,并鼓励他多多创作。于是,妙多开始放开手脚,信手拈来的作品也都发到朋友圈分享,朋友们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他的作品。
  当公众号开始兴起的时候,妙多也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最初公众号取名叫“妙空画说”,纪念他与性空大师的结缘。不过,由于妙多在苏州一家证券公司上班,证券公司不宜提“空”字,最终妙多将公众号改名为“妙多说画”。
  他告诉记者:“其实,炒股和心境相通,你看,这抓在手中的流沙,抓得越紧越容易流走,这就教会我们适当舍得,在炒股的时候也要懂得这一道理,不得贪多,适当舍得。”
  笔耕不辍,时刻不忘传递正能量
  现在,妙多依旧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画画,不管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笔耕不辍,总是坚持在次日上午8时许,给众多的读者带来惊喜,遇到出差等情况,妙多会提前创作好作品,准时发布。
  “你信任人,别人才对你忠实。”“要有梦想,即使遥远还有诗在远方。”妙多的画中,小和尚的一句话启发人生。有时候,妙多也会针对某一主题创作一个系列的漫画,比如五行、道德经等系列。最近,他创作了一天“拆”一个字的“拆字系列”漫画,由一个字引出一句话心灵鸡汤。比如“拆字系列之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就会赶超过别人。”
  妙多看来,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不太会抽出时间听人教导,他希望能够通过简短漫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些人。“人活于世,要探究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首先要懂得感恩,遇到困难应该迎面解决。”妙多强调。
  妙多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的意义,此前,妙多曾和公司精确扶贫小组一同远赴贵州石阡、松桃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那里,他看到当地孩子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纯真和笑脸,非常感动。回来后,他在公司爱心慈善晚会上,现场即兴作画6幅,包括1幅《渔舟唱晚》及5幅原创作品。他的作品在现场就加入了爱心拍卖的队列中,最终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石阡、松桃的贫困学子们。
  目前,妙多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台历,精选一些当年的作品赠与友人。他表示,以后时间空一些,也可以出版一本画册。
其他文献
有日夜里厢,勒微信里搭朋友讨论苏州闲话。隔日早朗,回味回味昨日瞎扯格,蛮有味道。转手发仔微信朋友圈里,半日不到,评点格、感叹格、建议格交交关关。所以将该点声音聚聚拢写成文字,算是对爱护苏州方言格各方朋友的一种感激。  事体起因于做信息化生意,但却是文人出身格朋友陆军,俚一直喊我老师,半夜三更请教我,苏州方言啊有希望?俚覺着普通话现在变仔“鲜鲜豆”,苏州闲话变成仔格“搁煞货”。该个事体让俚半夜困不着
期刊
依稀记得上世纪90年代,十全街之夜的梦幻多彩。网师园专设夜游,夜色中的古典园林什么样?没见过。但引人遐想,想象中梦幻、迷离带着高级感。街上几家饭店有住外宾,附近的苏大大概有外国教授和留学生,衍生得附近一带的街上出现了各色酒吧和异国风味餐馆,连带服装小店都要套上外贸的光环。灯红酒绿、临河水岸的十全之夜,大概在苏州夜经济的历史中,可以记上一笔。“起步很早,基础、条件、资源、载体一个不差,底蕴自不消多言
期刊
本色东西桥市集  时间:7月3日-7月5日  主题:自然、本色、环保生活艺术市集  本色东西桥市集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市集,以自然、本色、环保为主题。是一场立足东方,传统与当代,传承与创新的为期三天的生活艺术市集。200多位生活美学家汇聚于此为传承与创新,自然与环保而发声,将造物,布艺,文创,器具,手作,设计,生活理念和传统文化带来这里,更有本色茶水铺,以茶养行,烹茶当下,如坐草木间,走入人文美
期刊
疫情之下,宅在家中的日子里,出趟门都得全副武装,过各种“关卡”,线上购物、手机点单就成了更加顺理成章的事,活跃于指尖上的网购、娱乐,再次爆发成巨大商機。  苏州1000多万常住人口,手机得有多少部呢?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每隔6分钟就看一次手机的现代人,指尖滑动间就是各种下单支付。互联网+5G裹挟下,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在变,夜经济不再仅仅局限于大排档、夜市、商场、酒吧一条街。美团、饿了么点份
期刊
自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一炮打响后,那些有个性有特色的私人博物馆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体现文化平等、多元和包容性的重要一环,小型及私人博物馆同样连接着不同的时空,它们以小圈层的形式与世界对话,感知生活。而私人博物馆的馆主们,更像是在书写自己的一份情感答卷,将毕生的爱好通过收藏和展览,表达得淋漓尽致。  曾有网友说,看过苏州博物馆这样的大馆,再到这些私人博物馆看看,真是两种感受。私人博物馆为观者带来了
期刊
“来到了一个区域,想看本书,不管是去诚品还是凤凰,还是钟书阁,都能找到你要的书,能够满足你的需求。长此以往,以后人们要买书,就会想到金鸡湖,这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带来的力量。”资深书店人贾岸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文化需要唤醒,一座城的人文素养更需要积淀,这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让苏州人真正从内心认识书店文化,把人文、艺术、创意融入到生活,提升城市的人文气质,留住书香,并非靠一两家巨型书店
期刊
烟火气之上,时尚和品位则是“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苏州称不上是一座时尚之都,但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时尚基因,也不乏创新创意的光芒,苏州在探索“夜经济”发展思路的时候,想要让大家避免夜生活“乏味”的观感,于是立足城市特色,树立自己的多元时尚IP。  一座城市自成IP  时代发展到当下,苏州“夜经济”发展,需要打造自己的城市“夜IP”,成为人们感知地方文化韵味、体验时尚“夜生活”的重要渠道。I
期刊
慢二手工皮具  用一只手工包,和你换一套陶具  慢二位于金门路的皮具店挂着一串风铃,那是她在京都旅行时,一家手工皮具店的老爷爷赠予的。正是那晚小店的微光,温暖了暂失方向的慢二,那一刻似乎突然澄明了,原来生活的美好即是給人温暖,她想换一种活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我当时就想有生之年一定要开一个店,晚上可以给路人留盏灯,里面有好东西可以分享,顺便可以养活自己。”回国后,她开始拜师学艺。某个秋日
期刊
始于专注,成于坚守,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跟手工艺匠人一样,其实文化产业也需要工匠精神。在苏州文化产业中,不少文化匠人凭借多年的坚守脱颖而出。  上一期杂志,《坚守与担当,文化产业有你真好》中,我们报道了4位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本期杂志,让我们继续跟另外两位文化产业年度人物聊聊,倾听他们创新创业背后的故事。  漆斌  人生不需要界限,不断突破才是真谛  “五年前的今天,我还是一个很害羞的‘小孩儿’
期刊
夜晚开始了吗?  当夜幕降临,各种灯光一点点亮起,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交汇出好看的流转光影,人们向着家的方向步履匆匆。万家灯火下,整个城市呈现与白天完全不同的风情。  让我们再把镜頭转到另一场景。夜色似白昼,脚步也温柔。流光溢彩,优雅闲适的苏式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有人,才有城,才有生活。穿街角,过巷口,小摊前凑趣,与情侣比肩,看老人遛狗,听小贩吆喝,清欢甜蜜穿咙过喉,摄影师用镜头呈现着灯影下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