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精细农业应用误区与发展前景

来源 :物联网·智慧城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关于精细农业的误区
  概念误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精细农业开始出现,它是指利用最新技术,通过改变利率和混合领域内的需求以降低化肥投入、减少成本为出发点,以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为目标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加拿大等国基于大田作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它和农业信息化的关系密切,本质上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核心是要实时动态地获取农田小区土壤和农作物的信息,诊断作物长势和产量时空差异的原因,并对小区进行准确的灌溉、施肥、喷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杀虫剂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精细农业技术从实施过程来看大致包括农田信息获取、农田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决策实施四大部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贯穿其中,统一在变量作业、施用机具的精细农业技术系统的载体上。其中RS(遥感)是属于农田信息的获取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手段,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手段,DSS(决策支持系统)和ES(专家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VRT(变量投入技术)体现在决策田间实施的过程中。
  但是,欧美的精细农业,主要针对的是棉花、大豆、玉米、小麦等类型的大田作物,而在我国,农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气象、土壤的复杂度,地域的广域性,都远非欧美国家能比拟的。精细农业的思想,我们可以引进,但要落在中国农业上面,就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应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满足、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技术误区
  欧美国家的精细农业,重点在大田、露天作物,所以他们的精细农业技术比较侧重应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精细农业的技术基础,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要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要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精细农业主要依靠3S(GPS、GIS、RS)技术来开展各项操作。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利用地球上空的通讯卫星、地面上的接收系统和用户设备等组成的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精确定位系统。GPS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进行田间信息的采集和田间操作的精确定位,在精细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田信息定位,指挥农机行走和农机作业,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不定期监测定位,为农业专家系统提供有益的空间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数据管理技术。人们使用的地形图、专业图和文字表示的各种地理要素,储存在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快速查询、评估、分析、更新、修改、存档、传输等。通过GIS可快速检索各点的土壤、空气等状况,再据此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运用精细农机进行操作。
  遥感系统(RS):由传感器、载体和指挥系统等3部分组成。农业遥感技术是现代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从空间对地球进行观察的手段。RS对各种物体如土地、河流水系、农作物等进行观测,使人们快速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其准确性较人工预报大大提高。
  但是,在我国,除了个别省市有类似欧美的农业条件(地域广阔、土壤、气象单一)外,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尽相同的。我国山地、丘陵、荒漠、平原等地形地貌特点各式各样,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农产品生长,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但在设施农业范围里,3S系统几乎毫无用处,而耗资庞大的农业专家系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方面,其价值也很有限。
  应用误区
  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精细农业应用的核心领域不是大田露天作物,而是高效设施农业。我们在研究、探索精细农业具体应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快好省的原则。把国外精细农业的技术模式照抄照搬地应用到国内的农业生产上来,显然不合适。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自从2009年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之后,全国各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扶持下,进行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时至今日,各地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农业物联网发展状况
  首先,前两年立足于农业物联网系统的企业,多数已经倒闭或转型。近两年新成立的农业物联网企业,虽然生存环境也很恶劣,但由于政府每年有推出农业物联网项目,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仍能维持农业物联网企业的艰难生存。
  其次,国家在农业物联网系统的项目方面,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每年都有巨额的项目扶持资金。
  第三,农业物联网在国内的推动,完全是靠政府,难以产生良好的市场空间。所以,各个物联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根本没有生存和发展能力。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主要的推动者是政府和学者,造成物联网技术方案的发展逐步脱离了实践应用,造成各家物联网农业科技企业越来越依赖政府的项目申报与推广,而不是从市场获取动力。
  当前流行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路线,主要是基于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和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的高科技产品的运用,集成智能控制算法、温湿环境预测模型、农业生长发育模型及病害预测模型等,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控制。
  (一)实现生产环境智能化控制
  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测量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自动控制相关机电设备,为农作物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实现水肥系统精细化
  通过土壤肥力、水分检测,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利用现有节水设施,提高效益,使灌溉、施肥、打药更加节约有效。
  (三)实现农产品加工环节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中,使农产品的加工设备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目标。
  (四)实现农产品生鲜物流信息化
  在农产品运输、仓储阶段,可对运输车辆、仓库进行位置信息查询和视频监控,及时了解车厢或仓库内外的情况和调整内部温湿度。
  (五)实现农产品安全可溯化
  由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构建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化数字管理,即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及农产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进行无缝衔接,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
  结论
  首先,透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农业物联网与中国的农业脱节非常严重。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看起来是服务于农业,其实是服务于政府。在我们过去承担的政府项目中,各个承担智能农业项目的农场单位,他们对物联网技术基本都是抱着反感应用、应付了事的态度。
  第三,现在的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难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实际的帮助,也难以起到各级政府所期待的示范推广作用。
  3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概念
  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产业升级,而不是产业再造。而产业升级,势必要求传统产业要有相应的升级基础。具体说到农业领域,只有高效设施农业,才具有产业升级的设施条件,其高效性,也使得其具有能力支付升级成本,并使升级后能很快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物联网智能农业”改名为“物联网精细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是节约、环保的“两型”农业,它以优质高效为目标,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案例
  南京瀚之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业务。在农业行业细分中,公司主攻高档花卉市场领域,4年多来,公司一直把物联网技术与高效设施农业紧密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精细农业为长远目标。国内还有一些企业,也在走类似的道路。比如,有的公司专门做奶牛场的生产管理;有的公司专门做蛋(肉)鸡的生产管理;有的专门做生猪的生产管理等等。
  农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没有哪家公司能一网打尽。只有做专做精才是王道。再则是选择从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做起,这些领域,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素质,都容易接受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同时也有经济实力承担各项费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精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信息技术及其装备薄弱、价格过高、操作过于复杂,也是阻碍精细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我国发展物联网精细农业必须分步推行,从应用较为成熟、投资较小的阶段性成果开始,以经济附加值比较高的设施农业领域为起点,先进行环境信息的自动采集,逐步过渡到半自动化、自动化作业:在推广上,应先在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时空差异不大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业生产中应用,在大规模的农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实践,然后才向有条件的农村和农户渗透。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自身特点。
其他文献
近2个月内,李克强总理3次提及地下管道网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大投资,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  城市的地下管线又被称为“城市毛细血管”,是城市建设發展的重要载体和血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地下管道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仅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地下管线约174万公里,其中城市地下管线约148万公里,
期刊
城市里,道路常常因施工单位埋设修理地下管线,而被“开膛破肚”,开开合合就像拉链一样。近年来,这种现象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四处可见,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慎志近日在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提出,城市可建设综合管线共同沟,以破解“马路拉链”的难题。  会上,戴慎志指出,综合管线共同沟是指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条市政共用隧道,将电力、通信、供水
期刊
摘要:以贵安新区为例,讨论了如何落实新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考虑水源保护、污染防治、污水再生利用、初期雨水污染治理、雨水资源化利用、排水排涝安全等各方面,提出了水系湿地网络建设、大分散小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基于排涝安全的蓝绿空间建设等规划方案。  关键词:水系统规划 水系湿地 蓝绿空间  引言  人类文明都与河流相伴而生,城市的发展与水系密切相关。城市水系的形成、发展、演化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同
期刊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既是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目标的必要手段,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建设与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地下管线施工、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各类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1 城市地下管线特征与现状  1.1基本特征  1.1.1管线种类繁多  城市地下管线常见的有供水、排水(雨排水和污排水)、燃气
期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同时,日益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一方面给传统农耕方式带来了劳动力及土地资源方面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则在物流运输、技术进步和产业群整合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
期刊
在我国,建筑业一直是高耗能大户。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建筑能耗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成。如此庞大的建筑耗能总量,无疑潜伏着巨大的能源危机。为解决建筑的高能耗问题,将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融为一体,是促进建筑节能的关键手段。同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也是未来太阳能发展和利用的趋势。随着国家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政府对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市场将迎来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期刊
摘要:地下管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保障城市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工外力破坏地下管线事故给城市运行和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单位和地下管线单位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介绍了北京市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挖掘工程地下管线信息沟通服务平台情况。在当前地下管线管理情况复杂的局面下,为预防施工外力破坏地下管线事故发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新思路。  关键词:信息互通 挖掘工程
期刊
1993年6月,我国启动了金卡工程,拉开了中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序幕,使得我国在新一轮的竞争与发展中能与发达国家同步。金卡工程20年的实践和探索,见证了我国信息化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中,金卡工程始终注意与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相结合、与改善民生惠及广大百姓的重点应用相结合。不仅促进了银行卡、智能IC卡、物联网的RFID技术在各行业各地方的广泛应用,自主创建了中国的智能卡和RFID产业,而且提
期刊
摘要: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正逐步成为国际共识。进入2013年以来,北京市持续的雾霾天气、严重的空气污染使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紧迫。建筑是耗能大户,也是污染大户,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是解决高能耗、高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要求,研究日本在公共建筑领域成功应用的节能减排
期刊
西雅图42岁自称是“生态怪人”的Karin Landsberg对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从她家垃圾箱里提取的12件垃圾非常好奇,其中有一罐豆子、一个小巧的荧光灯,这些垃圾被贴上了微型电子追踪设备,如今这些垃圾踏上了消亡或重生之旅。  两周前,纽约建筑联盟将办公室从曼哈顿中城搬到苏豪区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将垃圾装上标签进行追踪,包括一个咖啡杯、一个文件柜、一个书架、一个破酒杯和一个空的洗手液塑料瓶。“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