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女性的精神之旅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小说《小妇人》由19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其细腻的文字、质朴的情感、饶有趣味的对话,深受读者青睐。本文将从马奇姐妹对婚姻的追求、在家庭中的存在和对梦想的实现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心路历程。小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安排人生,用自己的能力追求梦想,在传统和独立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塑造了自立的新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妇人》 自立 成长历程 新女性
  《小妇人》,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作。在19世纪中期,在夫权统治下,女性被禁锢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的主要任务即服从父亲和丈夫的命令,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事。她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男人竞争或合作,甚至是表达她们的想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奥尔科特意识到解放女性个性的重要性,通过记录马奇一家的生活,为我们展示了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小妇人》以美国内战为背景,将马奇姐妹的成长历程作为全书的主要线索。在小说中,马奇先生常年在外,马奇太太陪伴并教导四个女孩去迎接生活的考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四个女孩渐渐长大成人。她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积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断将新奇的想法和梦想付诸实践。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认为女性应该勇敢地打破社会教条,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作者创作这部具有女性意识的小说的初衷是为女孩们提供一个行为指导,强调女性自立的重要性。在她笔下流露出的温馨而又现实的故事,交织着生活中的喜悦和悲伤,以及对人的本性的洞察,将浪漫的、幽默的、温馨的“小妇人”的故事表达得生动感人。
  评论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对作家的评价、这部书的普及性,以及其对家庭生活的生动描述这三个方面。近几年来,大多数评论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根据作者的生平重新诠释这部书的主题。林晓青(2012)和黄然(2008)采用新的视角,强调女性发展和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利;于倩(2011)从历史角度对道德主题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还讨论了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下道德和信仰的结合;林晓青(2012)、蒋永红(2009)和刘丽娟(2012)从成长历程来分析主题,更关注小妇人的内心世界。本文将从马奇姐妹对婚姻的自我追求、在家庭中的自我存在和对梦想的自我实现的角度来分析《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本文旨在鼓励女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未来的生活要有自己的安排,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去追求真正的自立。
  一、对婚姻的追求
  《小妇人》的婚恋观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有所不同。在19世纪,美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最重要的基础是财产和金钱。在小说中,马奇太太认为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财产的完美匹配,没有爱情的婚姻会让一切变得毫无意义。金钱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生活的唯一追求。这种婚恋观在马奇姐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梅格漂亮温婉,虽然有点贪慕虚荣,但是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她渐渐明白应为家人承担责任,一改往日的浮华,与爱人约翰结缘。梅格的婚后生活以丈夫为家庭的中心,男主外女主内,但她总是“‘平静、和善,但是坚决地’对他说明,他身为丈夫所应尽的责任”。虽然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但她并没有为家务琐事烦扰,而是积极地走进丈夫的世界,与他一起谈心、社交、做家务、照顾孩子,享受婚后的幸福生活。艾米本来可以选择更富有的追求者,但是因为她和劳里先生很投缘,她仍然选择接受有爱情的婚姻。乔则放弃了本可以给她安逸生活的美少年,在与有教养又博学的巴尔先生的接触中,慢慢被其吸引,即使教授年纪稍长,也没有阻止乔追求幸福的脚步。
  小妇人们对婚姻的追求,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出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展现了独立的人格思想。她们在丈夫的支持下规划自己的生活并追求独立的个性,这无疑是对女性独立意识的一次伟大的精神体验和具体实践。
  二、在家庭中的存在
  作家奥尔科特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感,是家中的顶梁柱。为了养家,她早早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此外,她靠写作为家里赚取额外的收入,使家人过上舒服的生活。奥尔科特将一生奉献给了家庭和写作。在小说中,马奇姐妹所持的家庭观体现了作者的想法。女性应该在家庭中得到一定的自我存在感,女性也可以为家庭做出贡献。女性应该摆脱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获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独立。在《小妇人》中,从童年到成年,马奇姐妹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由于马奇先生参加了美国内战,没有经济来源作支撑,生活很拮据。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奇姐妹们在小小年纪就要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主人公乔就是一个很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她认为工作是获得自立和寻找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在乔的少女时期,她做着照顾孩子和裁缝的工作。当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像是大哥哥一样来保护她的家人。贝思病了,她寸步不离地照顾并且安慰她。梅格产下双胞胎后,她给婴儿送去了很多关爱。梅格也靠业余时间做家庭教师。贝思性格内向,留在家里照料家务和姐妹们的日常生活。她们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互相安慰和鼓励,共同克服着懒惰和自私。她们把家庭生活的责任扛在肩上,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存在着。
  女性并不从属于家庭生活,而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这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个体,男女间应该互相尊重;夫妻间是独立的,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权利和自由。不仅追求物质方面的富足,同时也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需要男性和女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社会上有各自的作为,从而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独立。
  三、对梦想的实现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女性不再困顿于家庭生活中,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一蹴而就,温柔的女性在社会上仍会受到更多的尊重。
  在马奇姐妹生活的年代,秘密结社在社会上盛行,女孩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秘密社团——“匹克威客俱乐部”。她们为自己起男性化的名字,有各自负责的职务,模拟进行社团活动。由此可见,她们非常渴望能够在社会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事业和职位。四姐妹主张独立的生活,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摆脱从属于男性的关系。她们很有天赋:梅格擅长写剧本和做家务,乔擅长写作,贝思喜欢弹琴,艾米钟爱绘画。这些良好的条件为她们独立的性格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艾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艺术的执着,即使会有一些流言蜚语和不公平的评价,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且把别人的污蔑当成进步的动力。她很刻苦,整天画画也不觉得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使她最终实现了去欧洲的梦想。
  在马奇姐妹中,乔是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与其他姐妹相比,乔最不满意传统观念,她讨厌对妇女的限制和束缚,希望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乔雄心勃勃,她喜欢男孩的游戏、衣服、工作和举止方式。她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她不喜欢得到别人的帮助,喜欢过一种完全独立的生活。不像其他的女人,她没有成为家庭主妇的欲望,而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在照顾马奇婶婶时,乔在藏书室读书,不断投稿发表。后来乔到纽约当家庭教师,她认为变换环境对写作更有好处,接受新的事物,拥有新的灵感。通过写作,乔得到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一种安全感。由此她挑战了传统的以男人为中心的观点,反对女性屈从于男权社会的现象。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使乔意识到,即使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如果女性仍然被动地接受父权社会所赋予的身份和角色,女性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话语权。于是,她为她的文学创作找到一个房间,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结语
  在《小妇人》中,作家颠覆传统女性的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叛逆、率真、勇敢、独立的新女性形象。马奇姐妹一方面拥有革新意识,追求独立,散发着新女性的魅力;一方面积极维护传统中的美好方面,勤劳善良,努力扮演好女性的家庭角色,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既敢于自力更生,也敢于突破思想束缚,寻求心灵的本质,这些都是当代女性应该具有的品质。这部简单真实的小说所提倡的新型的婚恋观,以及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争取独立和平等的现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还为女孩们提供了人生道路选择的指导。其温馨质朴的家庭氛围、健康的人格以及对于善和美的追求,给后代的读者带来了许多安慰、鼓励和启发,激励他们勇敢地追求心灵的自由,并陪伴着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巧玲.对《小妇人》主题的评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9).
  [3] 于倩.道德伦理与人生选择:论《小妇人》中乔的爱情与婚姻[J].世界文学评论,2011(1).
  [4] 林晓青.解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J].铜仁学院学报, 2012(第14卷)(1).
  [5] 黄然.《小妇人》:关注女性成长[J].南都学坛,2008(第28卷)(6).
  [6] 蒋永红.女性的赞礼——浅议《小妇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4).
其他文献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与众多的“新历史小说”不同,其价值就在于面对家族历史的强权,作者开启了个人历史的书写并挖掘属于“人”的历史意义。文本从民族历史的终结于个人历史的开启两方面论述小说文本的深刻含义,同时从作者赋予“傻子”主人公对抗家族历史的论据方面讨论文本的不足,以此来更加客观地看待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关键词:家族历史 个人历史 《尘埃落定》  历史就是历史,想像就是想像,这一点在
期刊
摘 要:从《菊与刀》出发,阐述讨论日本及日本文化的必要性。和《菊与刀》以美国日本做比较不同,该讨论以《菊与刀》为基础,本文从中国和日本思想和制度的不同两方面入手。思想上,以“仁”和“礼”为切入点,围绕“孝”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孝道的区别;制度上,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切入点,围绕“天皇制”展开,阐释中日两国君主制度的区别。  关键词:日本 日本文化 思想 制度  伴随着日本文化研究的滔滔热浪
期刊
摘 要:1964年的电影《阿诗玛》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除了具有音乐歌舞片通常所必备的基本元素如旋律歌曲、优美的舞蹈之外,云南的石林风光以及撒尼族的民风民俗也洋溢其中,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富于东方情调的银幕时空,使这个浪漫忧伤、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独具魅力。回顾这部经典电影的形成过程,探讨剧本产生的艰难历程,提醒我们不忘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阿诗玛》 电影 音乐 政治
期刊
摘 要:正如赵柏田先生自己所言,《南华录》既是一部明万历年后中国的艺文志,也是一本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书。①《南华录》中所展现的,既有物质生活的穷奢极欲,也有精神生活的任性逍遥。物质上的享受来自世俗之乐,而精神上的享受则来自高雅艺术的熏陶。倘若要活出真性情,达到真正的洒脱,必定要进入世俗与高雅相结合的佳境,在世俗中追求高雅,将人生艺术化,生活审美化。  关键词:晚明文人 世俗 高雅 艺术
期刊
摘 要:作为史铁生中后期创作中的典型作品,《中篇1或短篇4》呈现出了深刻的对传统小说观的超越,小说用一种看似矛盾的叙事策略构造出了一个叙事的迷宫,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全篇各章节间的反中心化以及文本叙事的内部互文性两个方面,它使得小说在矛盾中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中篇1或短篇4》 反中心化 内部互文性  当代的评论界常把史铁生称作是“我们时代的思索者”“思想的行者”,其文中对人生的
期刊
摘 要:赵柏田的《南华录》不仅是一部晚明文人的风雅史,同时,在对历史的构织过程中,清晰地展现了作者对当时南方作为“示现繁华的悲凉之地”的想象。作者以个体生命经验对接历史细节,以现代性经验介入整体的“南方”书写。晚明的“南方”,也因此从正襟危坐的历史中跳脱出来,在艺术张力之下,化为作者个人的生命想象。  关键词:赵柏田 南华录 晚明  《南华录》,根据作者赵柏田的解释,指的是“南方的精华”。这里的南
期刊
摘 要: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幅图景当中,知识分子无法克制欲望的膨胀,做出种种病态之举,更严重的则走向了疯癫的深渊。这部小说以严肃的写作精神质询知识分子业已遗失的高贵品格,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艺术张力。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格非是一个对当代社会充满忧思的作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深刻分析了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的诸种病症,寄
期刊
摘 要:爱伦·坡以“效果统一论”为指导,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深入病态人物内心世界,暴露人性的隐秘,达到了预定的阴森恐怖的统一效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哥特风格。爱伦·坡的“审丑”美学观念具有先锋特质,在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爱伦·坡 哥特小说 恐怖氛围 效果统一论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创作《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
期刊
摘 要:小说《墙》是萨特哲学理论日臻完善之后的作品,彰显了作者存在主义思想对命运和自由的哲学思考。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细致的描写和剖白,有力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死亡面前的无所适从、痛苦迷惘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出命运的偶然性。本文通过对伊比埃达和格里斯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的分析,揭示了在极端背景下的人的命运的荒谬性和偶然性以及人的自由的绝对性。  关键词:《欲望的旗帜》 欲望 知识分子 疯癫  法国作家萨特
期刊
摘 要:《祝福》中祥林嫂临死之前对“魂灵”的追问和疑惑,以及“我”的回答和态度,都显示了文本的复杂性,我们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小说固然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残害,同时也呈现了鲁迅思想世界的一个侧面——对民间信仰的复杂态度及矛盾与孤独的精神世界。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阵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性经验。  关键词:《祝福》 灵魂 民间信仰  《祝福》通过祥林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