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老年,新陈代谢的衰退引起机体的逐渐衰老。随着机体衰老,老年人的活动范围相对变小,交往对象变少,这就易使老年人产生衰老感、孤独感、寂寞感甚至绝望感。因此,人在老年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据有关部门统计,老年期各类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已达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近几年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可见,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不容忽视。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如下几类。
焦虑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压力和躯体状况的改变,如退休后生活状态的变化、与晚辈在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亲人好友生病去世,以及患病后对身体关注等都会像“扣动”了扳机一样诱发焦虑。
老年焦虑障碍常常表现为:1、为一些生活小事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甚至紧张恐惧、坐卧不安。2、感到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心慌、胸闷、气短、头晕、头胀,脑门冒汗,胃肠胀气等,但躯体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与其痛苦程度也不相符。3、依赖医院,依赖亲人。一年四季经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医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但病情却不见好转。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早醒,有时还睡不醒;烦躁不安,经常发脾气,总是责备自己,感觉自己没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而有时食欲却旺盛,体重猛增;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或死亡的想法。
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先表现为疑病症状,如失眠、胸闷、心悸、乏力、厌食、头痛、胸痛、背痛以及全身不适。因为身体不舒服,他们心情很差,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老年人反复到医院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老年人的抑郁,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他们常感到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敌意,情绪不稳定。
强迫障碍
众所周知,强迫障碍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障碍,病人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控制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但总是控制不住,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在老年人中,也会出现强迫障碍,但出现的几率远远低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强迫症状常常与现实有联系,如反复思考孩子上班的路上会不会出事情,反复回忆以前工作中自己哪些话说得不对,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开关等。患者明知道这些想法、做法是毫无意义的,但就是控制不住反复去想,反复去做。
由于强迫障碍使得患者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因此强迫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另外,老年人的强迫障碍也同样与其强迫性人格特征有关。
疑病障碍
人到老年,体质下降了,各种疾病也就找上门来,再加上性格多思多虑,反应过敏,这时候老年人就会表现得疑神疑鬼,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其担心程度与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很不相符,这就是所谓的疑病障碍。
老年疑病障碍是发生在老年人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身体变化紧张敏感,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夸大和曲解。2、坚信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喋喋不休地述说自己的病情。3、对“病情”极度恐慌,家人劝说和安慰不但不能缓解其焦虑的心情,反而会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或者因为是大病而瞒着自己。4、面对客观的检查结果,仍不相信,甚至认为医生医术不精或有意欺瞒病情。
失眠障碍
凌晨一两点钟还睡不着;一夜要醒七八次;凌晨三四点钟后就再也睡不着;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白天昏昏沉沉,不停地打瞌睡。这些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很多老年人整天为此忧心忡忡,心情抑郁。
一般来说,上述睡眠问题不是病态的,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变造成的。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间歇式的,睡睡醒醒,夜间很难睡足8个小时,但加上白天的打盹,累积下来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很长了。并且,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每天6~8小时即可。
老年人因体力消耗减少,所需睡眠时间更少,只要夜间睡5个小时,白天再休息1小时就可以了。有些老年人长时间卧床,苦苦追求睡眠时间延长,反而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加重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佛里德曼教授也提出 “老年人不要把觉少、失眠当成负担。应把睡眠少而浅看成是生理现象。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应该完全打消‘安睡时间长方为正常’的陈腐观念。”
了解老年人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并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使其老有所安、老有所为、快乐一生。
链接》》》
老年人心理障碍治疗的误区
老年人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毋庸置疑,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应及时到医院或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但老年人在心理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误区。
误区一:过分依赖药物
药物对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有些老年人认为只要吃药就可以治好心理障碍,甚至有些人不敢也不愿停药,对药物产生了心理依赖。其实,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有生理基础,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持久的疗效。
误区二:拒绝药物治疗
有些老年人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是心理病,为什么还要吃药呢?其实,心理障碍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有其生理基础。心理障碍与大脑中一些神经介质的紊乱有关,所以药物治疗对心理障碍会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些老年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副作用,因此拒绝服药。当然,任何药物都存在着副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自己不可随意增加、减少药量,也不要自行停药。
误区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有些老年人来心理门诊就诊时,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就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烦恼、痛苦解决掉。然而,心理医生不是神仙,更没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医生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这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需要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在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只要不入误区,不走弯路,坚持治疗,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疗效。
(来源《中老年保健》)
据有关部门统计,老年期各类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已达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近几年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可见,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不容忽视。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如下几类。
焦虑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压力和躯体状况的改变,如退休后生活状态的变化、与晚辈在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亲人好友生病去世,以及患病后对身体关注等都会像“扣动”了扳机一样诱发焦虑。
老年焦虑障碍常常表现为:1、为一些生活小事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甚至紧张恐惧、坐卧不安。2、感到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心慌、胸闷、气短、头晕、头胀,脑门冒汗,胃肠胀气等,但躯体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与其痛苦程度也不相符。3、依赖医院,依赖亲人。一年四季经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医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但病情却不见好转。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早醒,有时还睡不醒;烦躁不安,经常发脾气,总是责备自己,感觉自己没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而有时食欲却旺盛,体重猛增;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或死亡的想法。
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先表现为疑病症状,如失眠、胸闷、心悸、乏力、厌食、头痛、胸痛、背痛以及全身不适。因为身体不舒服,他们心情很差,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老年人反复到医院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老年人的抑郁,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他们常感到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敌意,情绪不稳定。
强迫障碍
众所周知,强迫障碍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障碍,病人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控制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但总是控制不住,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在老年人中,也会出现强迫障碍,但出现的几率远远低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强迫症状常常与现实有联系,如反复思考孩子上班的路上会不会出事情,反复回忆以前工作中自己哪些话说得不对,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开关等。患者明知道这些想法、做法是毫无意义的,但就是控制不住反复去想,反复去做。
由于强迫障碍使得患者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因此强迫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另外,老年人的强迫障碍也同样与其强迫性人格特征有关。
疑病障碍
人到老年,体质下降了,各种疾病也就找上门来,再加上性格多思多虑,反应过敏,这时候老年人就会表现得疑神疑鬼,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其担心程度与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很不相符,这就是所谓的疑病障碍。
老年疑病障碍是发生在老年人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身体变化紧张敏感,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夸大和曲解。2、坚信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喋喋不休地述说自己的病情。3、对“病情”极度恐慌,家人劝说和安慰不但不能缓解其焦虑的心情,反而会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或者因为是大病而瞒着自己。4、面对客观的检查结果,仍不相信,甚至认为医生医术不精或有意欺瞒病情。
失眠障碍
凌晨一两点钟还睡不着;一夜要醒七八次;凌晨三四点钟后就再也睡不着;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白天昏昏沉沉,不停地打瞌睡。这些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很多老年人整天为此忧心忡忡,心情抑郁。
一般来说,上述睡眠问题不是病态的,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变造成的。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间歇式的,睡睡醒醒,夜间很难睡足8个小时,但加上白天的打盹,累积下来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很长了。并且,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每天6~8小时即可。
老年人因体力消耗减少,所需睡眠时间更少,只要夜间睡5个小时,白天再休息1小时就可以了。有些老年人长时间卧床,苦苦追求睡眠时间延长,反而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加重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佛里德曼教授也提出 “老年人不要把觉少、失眠当成负担。应把睡眠少而浅看成是生理现象。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应该完全打消‘安睡时间长方为正常’的陈腐观念。”
了解老年人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并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使其老有所安、老有所为、快乐一生。
链接》》》
老年人心理障碍治疗的误区
老年人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毋庸置疑,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应及时到医院或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但老年人在心理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误区。
误区一:过分依赖药物
药物对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有些老年人认为只要吃药就可以治好心理障碍,甚至有些人不敢也不愿停药,对药物产生了心理依赖。其实,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有生理基础,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持久的疗效。
误区二:拒绝药物治疗
有些老年人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是心理病,为什么还要吃药呢?其实,心理障碍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有其生理基础。心理障碍与大脑中一些神经介质的紊乱有关,所以药物治疗对心理障碍会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些老年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副作用,因此拒绝服药。当然,任何药物都存在着副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自己不可随意增加、减少药量,也不要自行停药。
误区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有些老年人来心理门诊就诊时,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就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烦恼、痛苦解决掉。然而,心理医生不是神仙,更没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医生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这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需要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在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只要不入误区,不走弯路,坚持治疗,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疗效。
(来源《中老年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