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留老草》碑中的故事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灵县加斗乡东留疃村有一明代古寺称为安坚寺,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的布局,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壁画十分精美,采用沥粉贴金工艺,朱砂和石青颜料,壁画线条流畅,色泽鲜艳,人物形象鲜明,像咬着蛇骑着猛虎的明王,鬓发飞扬的怒目金刚,脉脉温情的仕女……各有特色。而最让人拍手叫绝的是镶嵌于安坚寺正殿西侧外墙的一通《观留老草》草书碑,草书写得字字飞动,有如龙蛇游动,却又气象浑穆,是习书之人绝好的碑帖。石碑为长方形,碑高66厘米,长124厘米,青石质。《观留老草》是明万历年间广灵知县刘审问所写的一首七律诗,诗文记录了一段世代留传下的广灵东留疃村孝子袁表的美好传说故事。
  观留老草
  闻说迤杷疑未真,
  而今陈迹草如茵。
  去痕稍草均归上,
  回处草稍独下亲。
  留老良知原是姓,
  感天异事终昭神。
  试观一会多增慨,
  羞杀人间不孝人。
  落款是万历癸未秋知广灵县事:刘审问 书。
  刘审问为明代昌乐人,万历九年出任广灵知县。一个小的小村庄,能让一个知县动容,而且还在村子里留诗作文,树碑立传,想来这个村庄的传说故事的确打动人。
  东留疃村以前称为留老疃,村南的山叫留老山,留老山峰峦叠起,漫山草木,山上背阴处积雪常年不化,最称奇的是山上有那么一溜草,草稍不是向上生长着,而好像受到重物倾轧齐齐倒向山脚下的方向偃生,村民称之为“倒拉草”,这也是刘审问诗中“回处草稍独下亲”的那溜草。


  關于这个“倒拉草”的故事,清代《广灵县志》《人物志·袁表传》有记载:“祖老。父吉家贫,莫能供菽水,杷载乃翁送山中。归将投杷于薪,表年甚幼,取而悬之。吉诘曰:‘悬此何用?’表泣对曰:‘欲为阿翁具’,吉闻之,俯首悔悟,乃引杷寻故迹,载祖父以还。后杷迹所历,草皆偃生,至今尚存,人以为孝感所至云。”关于这个故事,村民们还有一补充得很完整的说法,说是魏晋南北朝的某个朝代,国家连年灾荒,朝廷为节省粮食,发令凡60岁以上老人不死者活埋,因此就出现了袁吉用杷拉着父亲往山上扔的事。“杷”是古代一种有齿和长柄的农具,《说文》说是收麦器,但能把一个人装进“杷”里,应该就是一种类似于筐之类的农具。因为儿子袁表的劝慰,袁吉懊悔,便每日上山给他父亲送饭,以延续生命,后来京城出现鼠患,貌似鼠却体形硕大,朝廷张榜四下征集治鼠能人,袁吉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父亲说:“虽大也鼠耳,可揭榜降之。”袁吉揭榜用猫治鼠,京城鼠患方灭。朝廷赏赐袁吉时,袁吉说此计为父亲所出,只求免父一死,皇帝感其孝心,取消了活埋60岁老人的法令。后人把袁表所居的这个村子称之为“留老疃”,以示铭记,东留疃为近些年才改的村名。
  只是《人物志·袁表传》却并没有说袁表是哪个朝代的人士,他还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但是当地人一说起留老疃,便会绘声绘色地讲起“六十佬活埋”的故事,如果有人不信,便会有人带着他们到留老山观看那一溜偃生的草,或者带你到安坚寺,让你读读明代刘审问的诗,那可是那个传说故事最好的证据。站在碑前,便让人有理由相信那个村里曾经出过一个孝子叫袁表,因了袁表的影响,历朝历代这个村庄都出现了不少袁表式尊老孝亲的人物。
  这个故事让人想到流传至今的养老阁的说法,说的是某个朝代,朝廷有规定,老人凡年过花甲,不能住在家里,必须住进提前砌筑好的养老阁里,可多活一百天,养老阁其实就是活人墓,墓壁由底渐渐向上收小,做成一个圆圆的穹隆顶,老人必须住在里面,子女每日会给老人送饭,送饭的时候顺手得拿一块砖放到养老阁的前门处,送饭百日后,那一百块砖头恰好把养老阁的门堵死,然后任由老人饿死墓中,那样的墓葬有些地方称之为鸡罩篓子墓或者瓦罐墓,应该都是依据墓的形状命名的,这样的墓葬其实在左云县小京庄乡黄山村也曾发现过,墓为穹庐顶,只是左云的这片墓葬墓室底面为圆形,墓壁也为圆形,到了上面,渐渐收缩,最后收缩成一个直径为一米大的圆口,大部分墓的圆口是用巨型圆面石覆盖的,整个墓的形状也像鸡罩篓子,有人也曾猜测这样的墓或者也是另一种样式的养老阁,是不是左云的这个养老阁不必每日用砖来封堵门,最后在墓顶处盖一石板算是直接安葬就难以说清楚了,从墓葬散落在地面的陶片、砖瓦,有专家初步断代为辽金元时期的葬墓。无论是流传在广灵的传说故事还是从发现的鸡罩篓子墓葬看,我们真的会相信,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六十佬活埋”的残酷制度,只是因了广灵的孝子袁表,那一制度才被终止,让天下众多的老人安心颐养天年,如果说左云的鸡罩篓子墓是辽金元时期的,那么那个袁表最晚也应该是那个时期的人物。这个袁表的功劳真的是很大的,当然值得后世的广灵县事刘审问为其提诗和立碑纪念的。
  安坚寺内还有关帝殿,关帝殿绘画的是三国内容的壁画。安坚寺除了《观留老草》镶嵌碑外,寺内还有一通清乾隆年间的关帝庙碑和一通清嘉庆年间的《善施碑》,《善施碑》记录的是该村信士刘清修,遵从父母亲好善之心,将一对柴木大梁施与安坚寺的善事。另有一通清道光年间所立的由村中仝氏一门几代接力创建和修缮安坚寺殿西佛堂禅院情况的记事碑。这些古碑其实都有好善和孝亲内容的记载,安坚寺内有一株古树,得几个人才能合抱,也是寺庙一景。古寺、古树、古碑和古老的传说是历史和文明的活化石,东留疃村南的留老山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古老的传说故事孕育了东留疃村千百年来淳厚、朴实的民风,走进这个有着尊老、孝亲传统的村庄,看着那些传统古民居,感受着乡村百姓的生活状态,寻找岁月的历史印记,会让人觉得岁月的静好。
其他文献
国税云州区税务局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加强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不断提高税收收入质量。2019年上半年,完成税收完成23146万元,同比减少5%,减收1193万元,占全年必保任务的46.06%。累计完成市、县级收入9494万元,占任务19685万元的48.23%。  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  根据国家政策,全区小微企业都获得优惠性政策减税情况。前5月共为1568户小微企业纳税人减免各类税收434.92
期刊
铜,  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铜为物之至精,  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  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  在古代传说中,  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关于他采铜铸鼎的记载很多,  如《史记·封禅书》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史记·孝武本纪》载: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  铜器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
期刊
塞北高原的隆冬,穿山风呜呜呼号。呜呜呼号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痛我的脸和脖子,我缩着脖子,急走在矿区山坡街上。我的一位朋友在煤矿的山坡上砍山采石,盖起两间石头房子,在石头房里结婚娶媳妇,建立起一个煤矿家庭。煤矿的井口在山坳里,井架像导航灯的铁塔一样高高矗立,井架顶端的天轮在不停旋转,旋转的天轮把罐笼提上提下,煤矿工人就是乘着罐笼上井下井的。这个矗立井架的地方就叫井口。井口周围是光秃秃的大山,山上没有树。
期刊
我父亲的名字叫根堂。这样子来表达,似乎有些不敬,但父亲应该不会介意,我深信。熟知父亲的人们也不会介意。父亲在的时候我总觉的这个名字有点土。现在这个名字几乎很少有人提起,却觉的这个名字非常中听。有一年看到父亲的中师毕业证上的名字是根棠,忽然之间就觉的父亲的名字是很有诗意的。  我父亲是1963年大同师范毕业的。那年刚满二十一岁。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在距我们村一公里的一个村里教书。我只记的那时冬天的情形
期刊
一、前期:域外西风东渐  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沿线各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交流互通过程中,佛教经由中亚、东亚、西域丝绸古要塞由印度传播进入我国,佛教雕造艺术随之也传入,至魏晋南北朝进入迅速发展期。北朝贵族鲜卑拓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战争,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强大的王朝政权。北魏前期佛教已十分兴盛,太武帝早期灭北凉,深受北凉佛教文化影响、崇信佛教,据《魏书·释老志》载: “凉州自张轨后,
期刊
二旦的驴调教了十多天,仍不听使唤。这不,二旦扶起车辕子还未搭在驴背上,驴飞出一蹄正中二旦大腿。二旦被踢的走路一拐一拐的。二旦举起鞭子狠狠朝驴大腿抽了一下骂,这个喂不熟的白眼狼,光吃不干,老子养你闹球哩。驴受疼了,两条后腿一尥一尥的,尥得老高。二旦死死拽紧缰绳又骂,怨不得叫倔驴,老子真有心把你送进杀坊。  驴是二旦前年用两头肥猪换的小驹子,指望喂大它帮衬着干农活儿。没想到,驴到了能使唤的年龄,尽长了
期刊
山西,大同。  名列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为北魏旧都平城。  地居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境内人文鼎盛,古迹众多,不但有云冈石窟、华严寺、恒山悬空寺等名胜,也深藏了不少美好古朴的村落。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大同12处古村落,你知道几个?  花塔村  花塔村是大同灵丘县西南端一个偏僻小山村,距离灵丘县城大约90公里,花塔村四面环山,依山傍水
期刊
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级文化艺术殿堂,有关云冈石窟的各种媒介资料极为丰富,而其中最普通、最普及的“名片”,无疑就是游客们人手一张的入门参观券-----门票。这张名片尺幅不大,简洁概要,随着景区的逐步升华由单一走向多彩,展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创造。云冈石窟门票五十多年来的变化,犹如一帧帧动态画面,于亲历者而言是感慨的回忆,对青年人来讲则是别样的穿越。  云冈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期刊
从浑源向东南过恒山隧道后,长途车大约又开了一个小时,来到深山河谷中的灵丘城。  灵丘之名来自县城中的赵武灵王墓地,现在还能看到一个大土丘。赵武灵王是战国七雄赵国倡导“胡服骑射”改革的著名人物,这次变革被认为是历史上汉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样板。赵国由此一度成为军事强国。灵丘是个深山小县,在古代却是太行山八陉(八大交通要道)之一蒲阴陉的北部起点。灵丘西南,通过内长城上的平型关,可以抵达五台山的北侧、滹沱
期刊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把思想从自己的脑袋装到别人的脑袋;把钱财从别人的口袋装进自己的口袋。2009年7月25日,在太原市工作和生活的天镇籍人士为家乡冰雹灾区捐款捐物,共募集到财物折现近100万元,呈现的东西远远多于金钱二字。  一转眼,“7·25”捐款活动已过去十年,段玉、郭润田、原士连、高炳瑞等一些参与者已不幸离开人世。不过,许多亲历者、见证者想起那一幕仍情不自禁地洒下热泪,那种强大的气场,只有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