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诺贝尔奖(十二) 设个陷阱捉粒子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单个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两名“粒子猎人”一起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分别是法国物理学家赛日尔·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两位科学家证明,他们能够直接观测单个的量子粒子而又不破坏它们,从而开创了量子物理实验的一个全新纪元。
  难以观测的粒子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一词的英文就来自希腊文,含义为“不可分割的”。
  但是,直到18世纪才开始有现代意义上的原子理论,而原子的真正奥秘则直到20世纪才开始被揭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原子实在太小了,看不见、摸不着。如今我们知道,原子并非是“不可分割的”,它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的。
  所谓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比原子核更简单的物质,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和超子等。科学家最早发现的粒子是电子和质子,1932年又发现了中子,确认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以后发现的粒子越来越多,累计已超过几百种,且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后来,科学家还发现,微观世界的粒子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和宏观世界有所差异。宏观世界的能量是连续的,而微观世界的能量是按照最小的单元跳跃式增长。这种能量的最小单元称为量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学称为量子物理学,原子、电子、光子等粒子的活动则遵循量子物理学的相关定律。
  有意思的是,量子物理学虽然表述的是微观粒子的活动规律,却是在宏观观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物理学家观测粒子的宏观活动,然后推测出这些粒子的微观量子特征。
  我们知道,在传统物理学领域,我们要了解某个物体的特征,可以直接观测单个的物体。比如,我们要总结滚动摩擦的特性,可以用一辆带轮子的小车来做实验。那么,为什么量子物理学家不直接观测单个粒子呢?这是因为单个粒子实在太小,且太活泼了,要找到单个的粒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找到它们,它们也不会按照某种规律停留在某个地方或某个轨迹上。
  捕捉光子的陷阱
  由于粒子太小太活泼,于是科学家自然就想到设置个“陷阱”去困住这些粒子。这个思路听起来很简单,似乎常人都能想到。但是,设置这个陷阱却是个高难度的事情,一度被科学界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国物理学家赛日尔·阿罗什却率先完成了这个似乎不可能的任务。
阿罗什(右)在进行光子阱实验
瓦恩兰在设计原子钟

  从1990年开始,阿罗什就在设法完成这个任务。最终,他在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的温度条件下,用两个高性能超导体充当的反光镜组成了一个光学陷阱。这种陷阱的科学术语为“高反射光学微腔”,或“光子阱”。
  接下来,阿罗什成功地把一些光子引入到光子阱中。这些光子被困在反光镜陷阱中的时间仅仅为0.1秒。这个时间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太短了,也不过一眨眼的时间。但是,对于量子物理学家来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了。
  在这短短0.1秒的时间内,光子不断反弹的总移动距离居然高达3万千米,足以做很多测量和操控动作。阿罗什就是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将一个极为活跃的“里德博原子”送入“陷阱”中作为探针。这个原子在捕获光子后,将单个光子的量子信息呈现出来,就如同X光描绘出人体的内部构造一样。
  阿罗什早在20年前就设置出光子阱,而且他一直坚持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并不断获得新的突破。2011年,阿罗什在光子阱实验中引入反馈机制。当发现光子阱中的光子数变少时,他就注入新光子,令光子阱中保持固定数目的光子。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好像把一些光子永久地困在了光子阱中,这超越了爱因斯坦的希望——将光子困住几秒。
  阿罗什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建立光子阱,但是他曾经也不太清楚他的研究成果究竟会有什么实际应用。他说:“如果你像我们一样研究单个的粒子,那么你将可以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来揭示量子力学,并且你也可以研究所有的量子过程。”也许,好奇心才是驱动他一生进行这项研究的动力,而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阿罗什在接到获奖的电话通知时正与妻子一起回家,他说:“我很幸运,我在街上走着,正好经过一个长椅,所以我就马上坐下来……当我看到是瑞典的号码时,我就知道好事来了,你知道那种感觉势不可挡。”
量子计算机通过操控粒子的量子状态来快速传输信息(漫画)。

  捕捉离子的陷阱
  在阿罗什的实验中,光子是被囚禁的粒子,而原子是探针。而美国科学家戴维·瓦恩兰设计的实验正好与之相反,他把离子(即带电的原子)囚禁起来,用光子作为探针去探测和操控它。
  1975年,瓦恩兰被聘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物理研究员。在那里,他成为离子储存团队的负责人。应用激光冷却离子技术,这个团队制造出了至2012年为止最准确的原子钟。正是在研制原子钟的过程中,瓦恩兰设计了捕捉离子的陷阱。阿罗什是用光学陷阱来囚禁光子,瓦恩兰则用电磁场作为陷阱来囚禁离子,这个陷阱的科学术语因此称为“离子阱”。为了确保被囚禁的是单个离子,需要这个实验在超高真空和超低温的条件下进行。要实现这些条件又是十分高难度的事情。最终,瓦恩兰完成了对单个离子的囚禁,测得了单离子的量子信息。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股骨远端锁定钛板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2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锁定钛板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B组采用AO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
本文应用中子活化技术分析检测泥沙中信号元素的含量,依据信号元素的运动特征来判断泥沙的运移规律,该议程克服了流明沙技术及放射性示踪技术的缺点,并能真实地模拟天然泥沙的运
本文以单颗粒为体系为以固相的拟流体微团为体系分别对泥沙运动进行了受力分析,给出了体系的力平衡方程,并证明了两种方程是相容的。通过对比说明,同一个力采用不同的体系分析时
通过化石研究,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在大约1500万年前-500万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森林中的淡水池塘里的一种巨型鸭嘴兽,其体长为1米,而现代鸭嘴兽体长仅为0.38米。这种巨型鸭嘴兽属于单
不久前,一只巨大的水母被潮汐推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小镇豪顿的海滩。世界上最大的水母是北极霞水母,其伞膜(中心体)直径可达3米。科学家推测,被推上海滩的这只水母可能也属于
通过典型挖入式港池悬沙回淤试验,研究半封闭港池内泥沙回淤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探讨预报半封闭港池回淤率计算关系式。并应用连云港、天津新港等现场资料及若干模型试
旅居法国多年的台湾著名译者缪咏华在《长眠在巴黎》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如果不是生在巴黎,至少也要死在巴黎j如果没有死在巴黎,最好也能埋在巴黎。巴黎印象,不再只有香水、名牌
在悬崖峭壁的奇峰怪石上常常会长出高大的树,这些树的根系发达,能够让它们牢牢地扎根在岩石上。
本文研究了太湖湖岸、湖床的演变,湖流及湖区泥沙冲淤特性。研究表明,风浪在湖区沙量分布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风成湖流是湖区泥沙输移的动力。本文还建立了简化的湖区泥沙冲淤模型
本文以重庆港河工模型试验中尾门水位控制问题为例,从现代控制理论角度探讨了河工模型微机控制系统中有关建立数学模型、动态参数估计和最小方差调节器的实现方法.经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