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借助史料和考古发现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进行叙述和阐释的一门学科,它回答了人类社会从何而来的问题。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一、家国情怀教育简述
经过260多位专家历时四年的努力,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原有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突出体现了育人导向。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归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是时空观念等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则是历史学科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养成历史解释等素养的重要途径;历史解释则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的拓展提出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情感的升华,体现的是价值追求方面的目标。
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学科春风化雨、滋养心灵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学习历史课程时,除了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更应当具有人文追求。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会自觉地将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具有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的公民,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一)明确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高中教育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这样的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往往重知识点的梳理记忆,重答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历史学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功能的发挥。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教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当积极调整思路,明确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不代表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就不重要了,而是要求教师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的指引下,细化目标,润物无声,将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在平时的每一次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罗马法的制定背景进行探究。在罗马兴起之初,主要依靠的是祖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习惯法。这种习惯法由于没有将法律形成明确的文字,贵族曲解法律来欺压民众是常有的事。长此以往,引起了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元老院迫于压力,不得不成立了专门的立法委员会,并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结合这部法律的制定背景,认识到了这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利,具有限制贵族专横的积极一面。而这部法律的局限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认识到。教师通过介绍十二块铜表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部法律还保留了维护贵族特权等不合理的条文,这样,平民的权益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广大奴隶更是没有丝毫的权益可言。在这里,教师可积极设问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是保护谁的权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今天的法律是维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引导学生树立对法治社会的信念,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在历史教材中俯拾即是,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人物事迹,能够在感知历史脉络和体悟人物命运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使命意识。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
比如,学生通过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人民顽强不屈、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清朝在1884年就在新疆设立了行省,加強了对新疆的管理,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黄海海战的子目内容中,涌现了大批舍身忘死、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身负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英勇奋战的“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这些为了家国大义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令人动容,使人振奋。教师引导学生以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为榜样,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品德修养、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人生追求。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活用丰富的影像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调节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很多教师的习惯,这一技术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用丰富的影像资源。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纪录片《世界历史》第65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片中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力迅猛发展令人震撼不已,而工人生活的悲惨境遇令人喟叹连连,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场景,这远比按部就班的授课来得更为直观。片中还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交往历程,热情讴歌了他们为人类幸福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结语
当下的高中生是在信息爆炸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从网络上获取资讯已成为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夹杂着大量错误、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内容。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的高中生,面对海量的信息,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此时,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石。
高中历史教学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积极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引导,让每一堂历史课都能达到滋养心灵、润物无声的效果,切实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乔凯.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历史教学.2017(17).
作者简介
王紫薇(1993.12-),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借助史料和考古发现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进行叙述和阐释的一门学科,它回答了人类社会从何而来的问题。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一、家国情怀教育简述
经过260多位专家历时四年的努力,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原有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突出体现了育人导向。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归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是时空观念等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则是历史学科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养成历史解释等素养的重要途径;历史解释则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的拓展提出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情感的升华,体现的是价值追求方面的目标。
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学科春风化雨、滋养心灵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学习历史课程时,除了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更应当具有人文追求。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会自觉地将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具有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的公民,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一)明确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高中教育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这样的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往往重知识点的梳理记忆,重答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历史学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功能的发挥。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教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当积极调整思路,明确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不代表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就不重要了,而是要求教师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的指引下,细化目标,润物无声,将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在平时的每一次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罗马法的制定背景进行探究。在罗马兴起之初,主要依靠的是祖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习惯法。这种习惯法由于没有将法律形成明确的文字,贵族曲解法律来欺压民众是常有的事。长此以往,引起了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元老院迫于压力,不得不成立了专门的立法委员会,并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结合这部法律的制定背景,认识到了这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利,具有限制贵族专横的积极一面。而这部法律的局限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认识到。教师通过介绍十二块铜表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部法律还保留了维护贵族特权等不合理的条文,这样,平民的权益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广大奴隶更是没有丝毫的权益可言。在这里,教师可积极设问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是保护谁的权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今天的法律是维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引导学生树立对法治社会的信念,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在历史教材中俯拾即是,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人物事迹,能够在感知历史脉络和体悟人物命运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使命意识。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
比如,学生通过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人民顽强不屈、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清朝在1884年就在新疆设立了行省,加強了对新疆的管理,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黄海海战的子目内容中,涌现了大批舍身忘死、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身负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英勇奋战的“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这些为了家国大义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令人动容,使人振奋。教师引导学生以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为榜样,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品德修养、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人生追求。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活用丰富的影像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调节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很多教师的习惯,这一技术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用丰富的影像资源。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纪录片《世界历史》第65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片中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力迅猛发展令人震撼不已,而工人生活的悲惨境遇令人喟叹连连,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场景,这远比按部就班的授课来得更为直观。片中还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交往历程,热情讴歌了他们为人类幸福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结语
当下的高中生是在信息爆炸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从网络上获取资讯已成为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夹杂着大量错误、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内容。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的高中生,面对海量的信息,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此时,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石。
高中历史教学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积极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引导,让每一堂历史课都能达到滋养心灵、润物无声的效果,切实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乔凯.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历史教学.2017(17).
作者简介
王紫薇(1993.12-),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