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大学教学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十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育人工程,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确立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上入手,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其他文献
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学生在中国上一段时间课,在国外大学上一段时间课,然后拿到两所大学的文凭。这就是近年来流行的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模式的存在,其实时间已经不短了;自1995年1月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出台的文件《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起,有法可依已经18年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队伍中来,办学水准参差不齐,引发了越来越多质疑。  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解读 
民办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就遭遇了发展瓶颈。尤其是河南、山西、山东、四川、陕西等地的民办院校面临着不同程度萎缩,相当一部分民办院校倒闭、兼并或被收购。  案例一:三校合并,教师股份没了  山东淄博科技职业学院2003年入股开始到2007年“入股”改“集资”之间并没有分过红,但学校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新校区,而且学校的外债也在明显减少。2007年至2008年,该院校按照每年大约8%的利息给教师支付了报酬
7月26日,来自贵州大学、清华大学的20名志愿者结束了他們在贵州省六盘水彭寨小学的支教生活。图为志愿者和该校学生在操场联欢后洒泪拥抱,依依不舍。  摄影报道/黑 木
许久不见的L小姐:  见信如晤。不知不觉又临近2020年的尾声,昨日在抽屉里翻寻便利贴的时候,竟发现桌底安然躺着一张照片,那是你今年上半年寄给我的——你还记得吗?我们一个依江而居,一个傍海而生,你本答应今年一定会来看我,这一愿望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得烟消云散。说好的一起看海,照片里最终只剩下你独自一人在一片蔚蓝下笑得灿烂。照片背面还有你留下的一行小字:“疫情后第一次出门,可惜你没能来,无奈只好
03  张杰  今年44岁的张杰自幼生长在北京延庆区帮水峪村。大约从10岁起,张杰就得帮着家里去山上背柴。山上有一段长城,村里的老人告诉他,这是花家窑子段长城,其与石峡关长城和八达岭古长城相连接,建于明初的隆庆三年至四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2013年,张杰结束在外务工回到村里生活,有更多机会去长城上走走看看。来得多了,他逐渐发现长城身上有了“伤痕”,尽管那时候游客还不多,但城砖上的“某某到
昨日,荆楚大地是我归来听春的驿站;今日,荆楚理工已然成为我心中的太阳。让荆楚理工学院破茧化蝶,是我多年的追索。多年后,我油然而生“无声踏雪听春来,有心破浪望日升”的感慨……  震撼我心的留学路  1997年,受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联合委派,我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进修与科研工作。在那里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当听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在一个论坛的演讲中指出:“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因为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郑也夫的看法自然有绝对之处,但他的看法确实触到了当前教育的某些痛处。  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只是郑也夫批评当前中国教育诸多缺憾中的一个方面。其矛头直指中小学教育的考核机制。从教育的角度讲,教和学的效果都需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做出具体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还列出10部名著供学生选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大语文教学观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
主持人提示:建立教师资格注册制度,要兼顾教师的终身发展,认真落实好各环节的培训、学习,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使其专心致志地扑在教学工作上。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副校长陈彩虹:首先,教师资格终身制不是资格证本身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表现,很多的时候与教师的职业素养相关。定期换一个证书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其次,教师走上讲台之后,根据工作的年限和成效,定期申报更高一级的职称。职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了领奖演讲。我曾经猜想,在这万人注目之下,莫言他会说什么?他会怎么去表达?没想到,他朴实得很。只说了一些小故事,简单的故事,没有一点深奥,其实这已显出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道理,事实已摆在那里,他将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莫言穿着中山装站在诺贝尔文学奖奖台上,这时,他既没穿唐襟,也没穿西装,我想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