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基础评价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简称“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支撑。本文是基于《青岛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2016—2035年)》评价工作,从要素分析、因子选取、指标计算、阈值确定、权重确定、等级划分等方面构建了青岛市基础评价的技术框架,着重解决基础评价的交互关系、陆海统筹,提出功能适用性的初步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陆海统筹;青岛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4?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17-10?文献标识码:A
  Basic Evalu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ing Qingdao’s "Multi-regulation" Spatial Planning as an Example
  YU Lianli, LUO Yan, LIU Xiaodong, LIANG Tao
  [Abstract]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referred to as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ferred to as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Multi-integration Space Planning" in Qingdao, and constructs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of Qingdao basic evalu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factor analysis, factor selection, index calculation,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weight determination and grade divis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basic evaluation, land and sea planning, and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for functional applicabilit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Keywords]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multi-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land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and and sea integration; Qingdao City
  引言
  習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2]。十九大更是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的要求,美丽中国实现“遵循国土开发与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理念,“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4] 开展陆海全覆盖的承载力和适宜性两项基础评价,对于“健全国土空间管制制度,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5]具有重要意义。
  1基础评价应用现状
  1.1基础评价的发展脉络梳理
  对国土空间进行精细评价惯而有之,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6]也同样是在2008年,《省级主体功能区技术规程》明确了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等十项评价指标,旨在全面摸清空间本底条件,随后,发改、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陆续出台评价规程,不断尝试对国土空间资源全面、精细和科学地评价。2018年《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以下简称“三定”方案)明确“开展基础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7]。由此,基础评价成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的必然支撑,探索在全国推广,符合行政逻辑的评价方法研究推上了议程(见表1)。
  1.2案例实践
  1.2.1宁夏回族自治区
  (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参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结合宁夏实际,以市县为基本单元,对全区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健康度、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各个单元的自然资源承载压力状况。
  (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对各市县地形地势、交通干线影响、区位优势等7项指标进行基础评价和集成评价,确定国土空间开发的生态、农业、城镇功能适宜性。   1.2.2四川省国土空間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自然生态约束+发展基础”为重点评价方向,制定了地形地貌适宜性、区位优势等5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水资源等5项约束性指标[13]。
  1.3目前基础评价存在的问题
  (1)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之间的耦合关系不明晰。从各地实践来看,承载力对于开发适宜性的约束关系、支撑作用不明晰,造成两类评价在实际应用上相互脱节。
  (2)国内目前缺乏海陆统筹交互评价的实践案例。对于海陆统筹的问题,评价的难点在于海陆边界不清晰,陆海割裂评价,后期难以统筹等问题。
  (3)研究成果的可比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评价理论和指标繁多,偏技术口径,缺乏行政逻辑。指标选择和部分指标适宜性分级标准的设定缺乏严密的理论推演,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4)适宜性等级划分各地差异较大,划分结果往往因划分而划分,或者与现行空间管制政策衔接不够,对应关系不清晰。
  (5)在评价中村镇空间往往呈现“散布量大”的特点,尤其是村庄建设空间虽对生态本底干预较为轻微,但总量往往惊人,如何在三区划定中确保乡村振兴的空间载体,也是基础评价要解决的难题。
  基于以上,青岛市空间规划从明晰评价内涵、探索交互关系、统筹海陆评价、多点支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2基础评价技术方法在青岛的应用
  2.1明晰评价内涵
  2.1.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承载人类活动的环境容量极限、自然资源上限和生活服务功能底线的总和。
  承载能力评价就是在自然环境不受危害或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确定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资源开发强度,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14],旨在确定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基线。
  2.1.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各单项指标和资源环境约束性评价的基础上,面向空间规划对生态、农业和城镇等各类开发与保护功能的类型、适宜程度进行的综合评价[15] ,旨在判断是否适宜开发、何种方式开发和开发强度控制。
  2.2评价指标确定
  2.2.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指标确定综合考虑到尊重自然规律、把握整体、突出重点等原则,最终确定海陆土地可利用度、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丰度、生态敏感度、环境纳污能力、建设用海空间承载力、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无居民海岛承载力9项指标24项因子,对全域陆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见图1、表2)。


  2.2.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坚持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选取后备适宜用地潜力、人均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灾害风险度、环境胁迫度、人口集聚水平、城镇建成区发展状态指数、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评价、能源保障度、建设用海空间适宜性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海洋生态空间适宜性评价12项指标40项因子,对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见图2、表3)。
  2.3三区初步划定
  针对陆域生态、农业、城镇不同功能需求对空间资源的诉求,精心选取指标进行综合集成,通过承载能力评价指标的修正,最终确定各类功能适宜性综合等级。海域基础评价耦合则是通过调整海域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阈值方法来实现。
  2.3.1陆域评价集成
  (1)陆域生态功能适宜性集成
  陆域选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土地可利用度、生态敏感度、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灾害风险度评价指标,结合局域生态问题,采用判别矩阵进行生态功能适宜性的综合集成(见图3)。
  (2)陆域农业功能适宜性集成


  选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土地可利用度和水资源丰度评价指标,引入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永久基本农田分布、耕地质量等因素,采用判别矩阵进行农业功能适宜性的综合集成(见图4)。
  (3)陆域城镇功能适宜性集成
  选取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九项评价指标,采用多维矢量距离的方法进行综合集成,使用自然断裂、专家知识等方法进行适宜性等级初步划分,引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五项评价指标,对等级初步划分结果进行修正,完成城镇功能适宜性的综合集成(见图5)。




  2.3.2海域评价集成
  基于海域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调整阈值的方法,完善适宜性评价结果,并与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山东省人工渔礁规划、青岛港港口总体规划等相关涉海规划进行符合性和协调性分析,之后与陆域统筹分析 ,最终科学确定海域三类空间的分布、规模(见表4、图6、图7)。
  2.3.3陆海三区初划

  基于陆海生态、农业(渔业)、城镇建设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通过陆域矩阵判断、陆海重叠区域的评价矛盾消除,初步划定青岛市三类空间适宜范围,综合反映青岛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优化调整方向(见图8)。
  3青岛市基础评价探索启示
  3.1三类空间的海陆统筹
  (1)针对陆海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考虑了海洋的生态作用,将海洋生态功能区作为特级生态源,从生态系统角度构建陆海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


  (2)评价之初,陆域评价向海一侧的边界为行政界线,海域评价向陆一侧的边界为省政府批准确定的海岸线,范围重叠的面积约544平方公里,其中空间分类一致的区域面积约463平方公里,空间分类冲突区域约81平方公里。在对海岸线现状进行现场踏勘基础上,形成了陆海统筹的工作岸线,同时对于陆海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审查,较好解决了陆海功能定位矛盾冲突问题。
  (3)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考虑到海陆交互作用,在环境、自然灾害、交通方面选取了交互指标。
  3.2明确了两个评价的关系
  两个评价具有耦合联系,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评价。尽管资源承载力评价关心的是资源利用上线,从定量到定性的评价结果,是可以为后续的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进行矫正和完善的[16]。两个评价之间耦合的结果,可以为空间规划提供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以及风险的警示性分级。
  3.3对空间规划形成有效的支撑
  对空间规划支撑的出口有三个方面。首先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以获得核心成果——三类空间的初步判定。还有三类衍生成果,即监测预警、适宜规模和生态修复重点。
  3.4农业空间的弹性处理
  将农村建设空间、耕地及农业相关空间划为农业空间,为后续乡村振兴留有相对充裕的空间用地和足够的弹性。
  4结语


  青岛市基础评价在实践中注重兼顾刚性限制和弹性约束,既有高程、坡度等刚性限制条件,又有评价区域内横向比较的弹性阈值设置,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符合地方实际;注重明确环境短板和比较优势,不但能够准确判断出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和短板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量与区位的关系,而且能在评价区域内部形成差异化比较,可为不同功能分区相关管控措施制定提供基础支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重,评价指标既有普适性,又有针对性,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尤其是三类空间初划成果,为三线划定奠定基础,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适宜规模容量等方面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 2013.
  [2]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Z],201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 2017.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Z], 2016.
  [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中共中央办公厅.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Z],2018.
  [8]王敏,熊丽君,黄沈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08,21(4):205-209.
  [9]樊杰,王亚飞,汤青,等.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地理科学, 2015,35(1):1-10.
  [10]李慎鹏,张建新,项广鑫,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4):88-93.
  [11]郝庆,封志明,袁国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國土资源经济,2018,31(1):29-33.
  [12]万军,于雷,张培培.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1):6-11.
  [13]朱明仓,辜寄蓉,江浏光艳,等.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2):51-56.
  [14]韩青,薛洪利,于连莉,等.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整备——从“多规合一”到“大部制”改革[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8,10(3):25-47.
  [15]刘丰有,王沛.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3):11-14.
  [16]李宏志,汤燕良,卢石应.县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固原市原州区空间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8): 96-10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8.01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基础、产业融合方法途径,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城乡融合类乡村——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及与其紧密关联的北峰片区为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的总要求,以乡村为本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业为引领,加速“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动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系统总结寿山通过“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
期刊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环境的整体改善与发展已经成为造福云南人民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生产景观规划落后、生态景观破坏严重、人文景观改造千篇一律等问题阻碍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丽乡村的大背景,对云南山地鄉村景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策略,并以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为例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提出箐口哈尼民俗村现状
期刊
摘要:本文以传统街巷空间保护利用为目标构建了街巷空间价值评估体系,利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山口老街作为实证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对山口老街的历史性保护项目现状进行梳理,提炼本地传统街巷的价值特色,从“历史原真性、生活延续性、风貌完整性、改造合理性”出发,建立价值评估体系;然后,利用德尔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矩阵计算权重,最终得到加权总和各个指标层的综合分值,针
期刊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结合传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的基本策略:村落场地的梳理、建筑风貌的延续及聚落空间的活化。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为实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来激活村落的内在活力,从而实现山居大美的“小美再生”,并希望以水峪村这个典型案例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传统乡村聚落更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聚落;更新模式;小美再生;水
期刊
摘要: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县级工业城市经济飞速增长、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这类城市普遍存在工业用地低效、产城关系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当前城市越来越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城协调理念统领这类地区的未来发展。产城协调强调产城功能的和谐互促和产城空间的合理有序。这里的“产”既指产业空间,也指产业功能;“城”既指生活空间,也指居住和服务业功能。在产城协调的理念下
期刊
摘要:文章在研究国内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背景基础上,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的建设特点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建设意义和存在问题,探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体育小镇的建筑布局、设计和运营策略,以及“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
期刊
读高一时,有次班里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对这次活动都很期盼,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但因为家里穷,我每月只有30元生活费,而一个面包就要3元多,如果再买些别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  母亲得知此事后,说她有办法,然后转身出了门。半小时后,母亲拿着一包糖,兴冲冲地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吧。”母亲本来很高兴,可看
期刊
摘要:红树林作为热带的独特景观,在修复多样性、防治灾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受自然及人类影响已遭到严重破坏,必须立即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法。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西河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为例,基于红树林的生态与景观美学价值,以海南滨河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从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方面探讨其策略。在生态修复方面提出采取水环境营建、人工引种,分区保育等保护策略,在景观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空间结构、注重生态
期刊
受妈妈熏陶,4岁时迷上跆拳道  2007年,周小涵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她的爸爸开了一家跆拳道馆,而妈妈孙会英是一所学校的体育老师。  周小涵4岁时,爸爸带她去学钢琴、练舞蹈,没想到她根本提不起兴趣,反而想练跆拳道。妈妈说,练跆拳道不仅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还能防身健体。在妈妈的反复劝说下,爸爸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在跆拳道课上,周小涵认真练习,细细揣摩;在家时,她也毫不放松,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
期刊
摘要: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北京市三司村为案例,在产业就业、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实施保障等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优化策略,在公众参与和技术服务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工作方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北京市美丽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