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 坚:
中小出版社开发差异化产品
要关注小众市场
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刘坚在《编辑之友》发表文章说:中小出版社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第一要务是开发差异化产品,这是中小出版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当前,读者需求越发多样化,图书市场的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型出版社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领域,另一方面,中小出版社自身的局限性也决定其很难在关注程度高的出版资源的竞争上获得比较优势,这就要求中小出版社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在细分市场和小众市场的调研分析上下功夫,从“被遗忘的角落”挖掘出“宝藏”。
党国英:
书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北京日报》中撰文说: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说的是在贵金属流通的货币制度下,成色好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收藏,而不断流通的只是成色不好的金属货币。
而如今的图书市场也有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坏书驱逐好书”。纵观当今我国的图书市场,炒卖之作、剽窃抄袭之作、应景之作、煽情之作太多,能启迪心灵、涵养智慧、引领大众迈向文明的太少。“坏书驱逐好书”的根子在图书市场本来的特点,以及图书市场在我国特有的运行规则。一个健康的出版产业和图书市场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大众搜寻好书的成本得以降低。这个制度安排应该有这样两项内容:其一,要有一个好的图书评论队伍和好的图书评论媒体,前者是后者的依托。要有一批慧眼识珠、恪守学者操守的书评家,书评队伍才能发展起来。其二,要有一个自由竞争的出版业。
常 晶:
书店零风险不利于畅销书发展
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20年前出版社只有一个渠道,就是新华书店,出版社把新书征订目录交到新华书店,书店根据征订情况把数据返给出版社,出版社按量生产,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把所有的负担压在了书店,书店就少要甚至不要,一时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现在所有的压力和风险都给了出版社,书店是零风险,卖多少挣多少,卖不出的全退给了出版社,这就没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商业原则。
但国外的图书业却把我们的征订办法灵活运用到今天,他们运用市场的商业原则和计划手段,所以书还没上市,书的内容、样张、定价、书的特点先经市场检验,书商的回馈已大致保证了他是否能成为畅销书。而我们靠的是经验的、试一试看的态度。这些都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目前畅销书市场最受人诟病的地方。
孟宪忠:
从满足读者需要到创造读者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孟宪忠在《编辑之友》撰文说:图书营销一直是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出版社的任务是研究读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图书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及根据读者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自己的图书选题。这种以现有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有其不足之处,即出版社一味地跟在读者需求变化的后面来适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被动性,缺乏通过对图书市场的主导,不利于出版社更快的发展。而且,以发现读者需求为起点的营销行为,也易导致出版社之间的激烈竞争,难以使出版社树立真正的领先优势。
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各种知识资源、智力资源来掌握图书市场的主导权,图书市场的理念应由满足读者需要向创造读者转变。
桂晓华:
出版业按需印刷面临的问题
桂晓华在《印刷技术》上发表文章说:在国内,出版业按需印刷的应用还只是针对短版图书,充其量只能算做短版印刷,并没有达到按需出版的高度。首先,就成本而言,我国的设备、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成本很高。其次,我国图书的数字化进程比国外发展慢,数字化图书品种极其有限。第三,我国的网络覆盖率比较低,想借助网络平台获得订单,还需进一步加快网络化建设。第四,我国的出版业还受政策保护,缺乏自由竞争,对新技术的接受意识不强。第五,推动图书市场化的中间商单一,由出版社直接到零售书店的发行,由于缺乏中间商的参与,销售并不理想。另外,我国盗版活动仍比较严重。出版社对于新书出版,宁愿一次性冒险多印,以大量的正版书迅速占领市场,也不愿利用按需印刷试销,而让盗版者有机可乘。
庞沁文:
出版学的基本问题是
出版人与出版物的关系
庞沁文在《出版发行研究》发表文章说:出版学的基本问题是出版人与出版物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出版人为什么出版,出版什么,怎么出版的问题。这一基本问题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出版人想做好出版工作都必须面对和回答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能充分体现出出版者的思想和智慧。他认为提出“为什么出版,出版什么,怎么出版”为出版学的基本问题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将奠定整个出版学研究的基础,并对具体的出版工作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小出版社开发差异化产品
要关注小众市场
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刘坚在《编辑之友》发表文章说:中小出版社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第一要务是开发差异化产品,这是中小出版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当前,读者需求越发多样化,图书市场的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型出版社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领域,另一方面,中小出版社自身的局限性也决定其很难在关注程度高的出版资源的竞争上获得比较优势,这就要求中小出版社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在细分市场和小众市场的调研分析上下功夫,从“被遗忘的角落”挖掘出“宝藏”。
党国英:
书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北京日报》中撰文说: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说的是在贵金属流通的货币制度下,成色好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收藏,而不断流通的只是成色不好的金属货币。
而如今的图书市场也有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坏书驱逐好书”。纵观当今我国的图书市场,炒卖之作、剽窃抄袭之作、应景之作、煽情之作太多,能启迪心灵、涵养智慧、引领大众迈向文明的太少。“坏书驱逐好书”的根子在图书市场本来的特点,以及图书市场在我国特有的运行规则。一个健康的出版产业和图书市场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大众搜寻好书的成本得以降低。这个制度安排应该有这样两项内容:其一,要有一个好的图书评论队伍和好的图书评论媒体,前者是后者的依托。要有一批慧眼识珠、恪守学者操守的书评家,书评队伍才能发展起来。其二,要有一个自由竞争的出版业。
常 晶:
书店零风险不利于畅销书发展
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20年前出版社只有一个渠道,就是新华书店,出版社把新书征订目录交到新华书店,书店根据征订情况把数据返给出版社,出版社按量生产,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把所有的负担压在了书店,书店就少要甚至不要,一时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现在所有的压力和风险都给了出版社,书店是零风险,卖多少挣多少,卖不出的全退给了出版社,这就没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商业原则。
但国外的图书业却把我们的征订办法灵活运用到今天,他们运用市场的商业原则和计划手段,所以书还没上市,书的内容、样张、定价、书的特点先经市场检验,书商的回馈已大致保证了他是否能成为畅销书。而我们靠的是经验的、试一试看的态度。这些都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目前畅销书市场最受人诟病的地方。
孟宪忠:
从满足读者需要到创造读者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孟宪忠在《编辑之友》撰文说:图书营销一直是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出版社的任务是研究读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图书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及根据读者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自己的图书选题。这种以现有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有其不足之处,即出版社一味地跟在读者需求变化的后面来适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被动性,缺乏通过对图书市场的主导,不利于出版社更快的发展。而且,以发现读者需求为起点的营销行为,也易导致出版社之间的激烈竞争,难以使出版社树立真正的领先优势。
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各种知识资源、智力资源来掌握图书市场的主导权,图书市场的理念应由满足读者需要向创造读者转变。
桂晓华:
出版业按需印刷面临的问题
桂晓华在《印刷技术》上发表文章说:在国内,出版业按需印刷的应用还只是针对短版图书,充其量只能算做短版印刷,并没有达到按需出版的高度。首先,就成本而言,我国的设备、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成本很高。其次,我国图书的数字化进程比国外发展慢,数字化图书品种极其有限。第三,我国的网络覆盖率比较低,想借助网络平台获得订单,还需进一步加快网络化建设。第四,我国的出版业还受政策保护,缺乏自由竞争,对新技术的接受意识不强。第五,推动图书市场化的中间商单一,由出版社直接到零售书店的发行,由于缺乏中间商的参与,销售并不理想。另外,我国盗版活动仍比较严重。出版社对于新书出版,宁愿一次性冒险多印,以大量的正版书迅速占领市场,也不愿利用按需印刷试销,而让盗版者有机可乘。
庞沁文:
出版学的基本问题是
出版人与出版物的关系
庞沁文在《出版发行研究》发表文章说:出版学的基本问题是出版人与出版物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出版人为什么出版,出版什么,怎么出版的问题。这一基本问题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出版人想做好出版工作都必须面对和回答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能充分体现出出版者的思想和智慧。他认为提出“为什么出版,出版什么,怎么出版”为出版学的基本问题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将奠定整个出版学研究的基础,并对具体的出版工作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