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文化自信:主流媒体的自觉与担当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河北广播媒体的《燕赵传奇》、广东广播媒体的《林兆明的艺术人生》、沈阳广播媒体的《祖先的传承》、陕西广播媒体的《文化三秦》等一大批带有文化气息的优秀广播节目的涌现,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的一种社会自觉与担当,更为重塑中华文化自信而展现了广播媒体的标本作用。本文阐述了此类优秀节目在主体特质、内容生产以及受众收受等层面给予的文化传播学观照。
  【关键词】传承文化 文化自信 传播学观照 文化共鸣 导向功能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承袭中华文化传统、捍卫中华文化精髓、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民族必须对自己的历史有清醒的认知,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豪,并相信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发展前景——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支撑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强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日益多元复杂的话语场域中,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观念交汇碰撞,特别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强力渗透,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处于不断被裂解、重构甚至颠覆、销蚀的风险之中。因此,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中,重振文化自信是刻不容缓的前置性命题。
  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历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近两年来更是勇敢地走在了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捍卫中华文化精髓的前沿。2015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频率联合推出系列专题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下简称《印记》),用编创者的话说:这是一档“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的用心之作。作品构建的包括“抢救方言”“匠人传奇”“地名故事”“职业传承”等在内的9个专栏的大体量专题,选择“致敬”的视角,以寻访探秘、发现梳理为基本叙事方式,对方言魅力、曲种沿革、人文风物、习俗渊源等中华瑰丽的文化宝藏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全景式的呈现。作品充溢着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对中国故事的表达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其精道的选材、丰富的内容、真诚的态度、丰沛的情感以及鲜明的个性,加之淡定平和的调性与主流宏大的内容所形成的对应性美感,都彰显了新生代广播节目内容生产的全新风貌。这档节目的成功推出,是主流媒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重振民族文化自信使命的又一范本。
  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到河北广播媒体的《燕赵传奇》、广东广播媒体的《林兆明的艺术人生》、沈阳广播媒体 《祖先的传承》、陕西广播媒体《文化三秦》等一批优秀广播节目的涌现,代表着广播这一媒体的内容重构,是自觉的文化引领,在海量信息充斥、鱼龙混杂的今天,这一股清新的气息让人们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当今的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在这样的语境下,各种文化必然发生接触、碰撞、交融、整合。然而,融汇、整合并不是放弃责任,任其自流,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为谁提供平台、如何引导舆论场,这是关乎民族文化走向的大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谁认识得早、抓得紧、路子正,谁就会占据文化制高点。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旗帜鲜明地主动担当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这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大好事情。
  从这些节目(尤以《印记》为代表)的主体特质、内容生产以及受众收受等层面给予文化传播学理的观照,得到启示有三。
  一、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决定其社会文化导向功能的实现
  所谓“文化自觉”,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界定是: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作为信息传受关系中巨大的中介性存在,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自觉直接影响着它在社会价值体系建构中文化导向功能的实现。
  媒体的社会文化导向功能一直都在传播研究者的视野中。1967~1974年间,理论家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和拉里·克劳斯(Larry Krauss)在一项有关“文化指标”的研究中谈到,(大众传播)通过信息大规模的生产与分配,提供给受众分享,从而创造了它的受众;而它提供的信息流逐渐培养了公众对社会的印象,这意味着(受众)的世界观被媒体所培养;大量传播的信息以及连带其中的潜在信息可能形成的社会后果之一是制造出广泛流行的“文化意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这个可能的社会后果,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不断地被各种形式证明其强大的存在:全媒体的互联互通,自媒体的急速增长,舆论空间呈现多元共生的态势,民间舆论场内众声喧哗,社会文化思潮变幻多端。主流媒体实现社会文化导向功能的现实环境就是如此。
  那么,如何在复杂纷繁的传播环境中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如何选取独到的文化视角、准确地表达文化思想?如何在留驻手段现代化的进程中持守传播内容的文化品质?个人认为这一切均取决于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及由此升华出的人文情怀,一种对百姓的生活、对民族的历史和国家的命运,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与关爱。《印记》等广播节目在这一层面的表现可圈可点:渐行渐远的艺术瑰宝,一路遗落的人文风物,大隐于野的工艺高人,走向式微的方言、习俗等,都在由“消逝”提示的危机感、紧迫感中凸显出来,警醒我们予以关注、抢救,修缮、传承,以保全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种人文情怀充分拓展着这部作品的高度与厚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应该是媒体责任感、使命感生成的逻辑源头。在高度文化自觉下,主流媒体以社会价值观建设为己任,引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形成和谐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实现社会文化导向功能的现实路径理应如此。   二、传播受众的文化心态建设取决于文化共鸣的形成
  还是以《印记》为例,被冠以“广播纪录片”的《印记》所有9个系列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走进历史、贴近生活、亲近百姓,体现积极的文化价值追求,倾注真情向所有历史书写者、文明创造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最大文化含量、最广文化涵盖的基础上获得受众的文化认同,进而产生更高层级的精神共鸣。
  一般情况下,广播节目的内容生产能在准确把握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鲜活的、实用的信息,使之与时代同步、与听众有关系,对听众有益处、使听众感觉有趣味;换言之,就是让听众喜闻乐见即可。有了这样的内容,广播媒体的传播致效就有了基本的基础。但对于与受众实现情感互动、精神共鸣的文化认同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在受众文化心理把握与文化心态建设层面予以深度的考量。从《印记》文本结构及言说角度看,它正是沿着“文化寻根”和“现代怀旧”这一路径,建构作品的民族文化特性,唤醒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审美体验,实现与受众间的文化共鸣的。
  例如:《印记》通过对地域/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呈现,唤醒文化归属感。文化寻根中对文化的挖掘与阐释,一定是在特定历史文化时期和特定地理板块构建的时空中进行的。鲜明的地域/地方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意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地域色彩上。靠一定程度的封闭性维持的地域/地方文化的源流、特色、风俗、气质,加之对地域专有属性或意义的附着,都能成为唤醒归属感的有效诉求。如《印记》中的“方言季”,作品十分诚恳的记录、发现、梳理、提炼,在人与地域环境关系的互动表达中显现文化与人性的张力,形成对文化归属的召唤。又如:《印记》还通过对生活经验、审美体验的还原/再造,唤醒与受众间的文化共鸣。作为一种情感化、体验式、想象式的审美活动——怀旧,《印记》成功地让受众在信息的收受、分享过程中加以实践。作品激发的基于回忆的想象性建构,充满美好与和谐完整,因而极易引发共鸣。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Hobsbawm)说:“过去总会被合法化”,过去的日子以前被视为——今天依然如此——逝去的好时光,它也就成为社会的当然归宿。所以,《印记》所进行的一系列“寻找”与“拯救”也就成为受众强烈的共同意愿了。
  故此,主流媒体在中华文化传播推广中,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建构中,只要切实顺应了受众文化心态发展变化规律、满足了受众社会文化预期,就能真正使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浸润公民的心田,并内化为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忠诚与自豪、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与崇敬。
  三、传播效果的达成取决于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从传播科学的基础理论出发,所有媒介形态传播致效的要素都是一样的。具体到内容生产,就是厘清节目定位、内容、听众构成及收受特点、节目形式。广播人成功的经验是:高效的传播=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信息、用对的方式、传达给对象公众。这里的“对”就是坚持“听众意识”前提下的传播规律的研究。
  所谓听众意识,就是在传播活动中要了解听众、研究听众、服务听众。研究听众收听习惯、收听类型、收听时间、收听频率、选择意愿、忠诚度、听众构成等个体特征、群体特征,推测听众的收听期待,选择恰当的传播内容、适当的传播模式进行传播,以满足听众的多元需求,并能够构建与听众间互动的双向交流关系,增强广播的媒介黏性。
  说回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印记》,可以感受到,随着媒体竞争压力的加大,广播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频率专业化”“时段板块化”“节目主持化”“栏目对象化”“参与互动化”寻求在形式上的变革和突破; 在节目创意策划、设计制作中,也更注重从节目内容、风格样式到广播元素的充分调动,注重节目的艺术品质。《印记》从广播文本创作、广播元素应用等层面,都表现了编创者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广播艺术丰富的表现力。
  《印记》《林兆明的艺术人生》《燕赵传奇》《祖先的传承》《文化三秦》等节目的文本结构严密,逻辑清晰,神采飞扬,情感表达与理性阐释并重;在音乐手段运用上,渲染与铺陈并重,音乐、音响剪辑精致而贴切,加之广播技术赋予文字以别样的图景,编创者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追求便跃然纸上。从表现手法论,能深入浅出才是好作品。因为不管你表达的思想多么深刻,针对性多么强,首先要保证听众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这些作品都具有亲切自然不失规整、平易朴实不乏精巧的行文方式以及基于这个平易基础之上的文采与抒情、思考与提升使作品臻于胜人一筹的境界。
  广播是声音的载体,包含了语言(包括同期声)、音响(包括现场实况)和音乐等多种元素。因此,声音是广播最大的魅力所在。《印记》等在对声音效果的追求上,在力图带给听众全新的听觉审美享受的目标驱使下做了积极的努力。无论从音乐选配、整体布局、音效转换处理,还是主持人对气氛的营造,都格外用心,处理细致入微,音效转切流畅,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传播与推广,主流媒体任重道远。《印记》等这些优秀广播节目的标本意义在于:传播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建立,与受众间的文化共鸣的激发,以及传播形式与手段的创新,是今天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彩、提振中国精神、重振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注释
  陈晓燕 《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的弘扬》,《江右论坛》,2007年第10期,第104页。
  储双月 《转型期中国怀旧电影的再现策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33页。
  许洁 《话说微广播——〈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采写编》,2014年第5期,第58页。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编辑:刘浩三)
其他文献
2005年国际广播特写大会展播作品  日本的春季,是无数抒情诗、深情的流行歌曲、壮观的歌舞伎表演和精致的能乐以及短篇故事和小说的共同主题。  仪式化了的新开始,连同新一年要交的税,都到来了。  在日本,春天在冬季里就开始了。春天开始的节日,也叫撒豆节,是在二月初,也就是第一朵李子花绽放的时候。在神道教的祠堂里,人们向神灵祈福。那天,他们把豆子撒向冬天的魔鬼。魔鬼逃窜着,尖叫着。  日本人在四月份最
期刊
灾害事件由于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因而最能体现媒体的应对能力。城市台在灾害报道中如何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  一、通过新闻时效取胜,发挥广播电视直播优势  灾害事件大多是瞬间爆发,具有不可预料和控制的破坏性,既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又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通过直播及时向受众公布灾情,有利于稳定人心、化解情绪、奋起救灾,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广播电视对灾害新闻进行
期刊
市县级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逐渐呈现乏力的状况,县级台的数量、资产总量和人口基数虽然很可观,却是一盘散沙,每个台都受制于传播半径和品牌影响力。有数据显示,去年,县级台的广告收入仅占全国广电广告收入的4%左右。  联盟是县级媒体发展的不二选择,以统一播放平台为起点“1500视县联盟”于2015年12月18日启动,它是一个以统一播放平台为起始点的联盟。首先聚集优质的内容共同播放,由此建立统一的播放平台;有
期刊
2016年是体育大年,里约奥运会、足球欧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将把国人的民族情感和体育激情点燃。自从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后,体育赛事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相争夺的内容,电视独大的地位也逐渐被削弱。  随着我国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体育产业到2025年,将达到5万亿元。赛事转播权是体育电视产业中的核心资源
期刊
主题策划:中央电台总编室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  栏目主持:潘晓闻 覃继红 王珮 邓炘炘  编者按: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期刊
广播互动类节目的样态决定了主持人与听众交流过程中的即兴特性。如果在应对方法和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和恰当,对节目和主持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在主持过程中,哪些话不说为好呢?  一、消息来源不可靠的不说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灵魂,没有了真实就没有了媒体的公信力。主持人编辑整理新闻素材时,务必确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无法确定的不可采用。如何让公众相信“你说的一定是真的”,是广播节目主持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期刊
新《广告法》实施后,广电广告进入全面调整期,原本举步维艰的广告经营,面临转型困境,而地市县级广电媒体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又仍然处于探索中,尚未形成规模,无法支撑广电事业发展。现有以广告创收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摆在地市县广电媒体面前的,只有革新图存一条路。  当前,广电行业提出“广电+”理念,就是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思维,最终实现广电全面转型升级。  地市县级广电应抓
期刊
【摘要】 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世奢会诉媒体侵权案”为例,阐述了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活动时,应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民事侵权的关系,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舆论监督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侵权 司法公正 私权利 匿名消息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4小时直播的《汶川紧急救援》系列节目为例,围绕节目类型、报道方式、节目内容等方面,以大数据为基础,对应急广播在巨灾环境下的报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应急广播 汶川地震 紧急救援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机制,从当晚19点
期刊
【摘要】广播特写《李子花瓣上的雪——来自日本春天的故事》由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玛尔特·雅司朴生(Malte Jaspersen)采制,是2005年国际广播特写大会展播的作品。本文从音响的采录、音乐的运用等方面赏析玛尔特·雅司朴生如何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记录日本人的故事,用音响来描画他心中的日本春天。  【关键词】广播特写 音韵美 意象美 音响库 音乐库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