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随访、分析因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急性肝功能衰竭而首次接受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599例受者,移植后存活至少12个月并没有失随访。对其围手术期及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治疗方案,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发生及时间,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

599例中,36例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其中肝移植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者复发23例[复发率为7.2%(23/319)],失代偿期肝硬化者复发13例[复发率为5.6%(13/232)],急性肝功能肝衰竭者移植后无乙型肝炎复发(复发率为0)。599例受者肝移植后1年内的乙型肝炎累积复发率为2.3%,5年累积复发率为5.5%,8年累积复发率为6%。移植后使用恩替卡韦单药者和两种核苷酸类似物(NAs)联合用药者的乙型肝炎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使用拉米夫定者,复发率分别为2.9%(8/280)、3.2%(6/186)和16.5%(22/133)(P<0.05)。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是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高危原发疾病。恩替卡韦单药或两种NAs抗病毒药物联合用药方案对于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单药。

其他文献
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逐渐显现,目前已知的药物耐药机制包括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再活化、MAPK旁路途径的激活、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微小RNA的异常表达等。通过黑色素瘤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免疫联合治疗等策略可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泊那替尼挽救性治疗T315I突变慢性髓系白血病(CML-T315I)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疗效。方法12例allo-HSCT后复发的CML-T315I患者(10例为移植前存在T315I突变,2例为移植后复发出现T315I突变)纳入该回顾性分析,泊那替尼应用包括泊那替尼单药或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和或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通过直接测序分析获得的用于RTQ-PCR样
目的分析血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治疗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并探讨移植前微小残留病(MR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行HID-HSCT的39例高危ALL进行回顾分析,比较移植前MRD阳性及MRD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干细胞植活、并发症、存活和复发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植活,3年整体存活率(OS)为54.67%,无疾病存活率(DFS)为
目的应用微量透析技术评估心脏死亡猪供肝的热缺血损伤程度,并筛选出相关指标。方法以猪为实验对象,建立心脏死亡模型并对肝脏进行不同时间热缺血操作,利用微量透析技术监测能量代谢指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甘油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在不同热缺血时间点的变化,同时评估各热缺血时间点供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性加重。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热缺血早期轻度下降,随热缺血时间延长而升
目的探讨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终末期肝病儿童的肝移植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合并复杂CHD的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现有相关文献资料,讨论合并复杂CHD的终末期肝病儿童的不同手术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例1为7个月龄男性患儿,胆道闭锁合并无顶冠状静脉窦、永存左上腔静脉、卵圆孔未闭、周围肺动脉狭窄。该患儿未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先行原位肝移植术,肝移植手术耗时6 h 35
期刊
目的探讨外周血联合脐带血模式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及不同年龄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存活情况。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31日接受外周血联合脐带血模式单倍体allo-HSCT受者5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为35岁(9~67岁)。将受者按照年龄分为三组,A组(17例):年龄<30岁;B组(19例):年龄为30~49岁;C组(14例):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