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意识 促进自主 提高效率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指导——自主学习”这一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颇受教者青睐,深受学生欢迎。一个时期以来“指导——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目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本人想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1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我认为,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一个模糊是:教学目标模糊:让人看不出这是哪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两个无度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三个一样是:读的形式几乎一样,出声朗读;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第三个一样是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又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但从课的起点看呢──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但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教师的小结也让人感觉到无疑这是第二课时。这样的课,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在“啪”的一声枪响后,本来应该围绕环形跑道跑,结果大家都离开跑道,四散奔跑。这种观摩课、研讨课或者优质课,它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它会给我们一线老师许多误导与困惑:一种是,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另一种是,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我个人认为,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所致。我们说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教时,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当然这些固有目标与板块(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交流感知;切入重点,设置悬念)会因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对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对中段而言,以理解为主,适当进行品评;对高段而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向欣赏、品味课文语言,学会表达过渡。我这里对每课时固有板块与目标的明确,是为了提醒老师们,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教学规律办事。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2要有强烈的阅读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本学期我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在读通、读畅、读熟的基础上,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读懂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从第四自然段的描写,我知道了黄河象是怎样陷入淤泥的。”学生读有关句子后,我用实物投影出示“老象的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接着我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句式引读,让学生了解老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淤泥的;然后我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河象是怎样失足落水的,先让学生自言自语,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指名汇报,师归纳总结;最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把黄河象失足落水一瞬间紧张、痛苦的感情表现出来。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例如教学《丰碑》在总结全文,感情升华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再次读课题,让学生说说除了用歌颂的感情来读课题,还可以怎么读?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自然水到渠成,体会各有千秋。学生有的说可用感激之情读,有的说可用敬佩之情读,有的说可用自豪之情读。“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只有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思路才得以敞开,学生想象能力才得以提高,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充分体现。又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的第三自然段的“噢咦”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该怎样读这个词,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有的认为应以高兴的口气读,有的认为应以舒情的语气读,有的认为应以激动的语气读,有的认为小扬科急冲冲地从外面跑回来气喘吁吁,应以喘着气的语气读……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呢?   3要有强烈的质疑解惑意识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紹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曾经有个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幼儿园的一个班的黑板上画个“O”,问小朋友们们老师画的是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画的是饼,有的说画的是月亮,有的说画的是蛋糕……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位学者在高中的一个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同样的“O”,问学生画的是什么?学生“斩钉截铁”、异口同声地说是“零”,显然答案是唯一。从这位学者的实验中,我们不得不反思:孩子本来是富有想象力的,会突发奇想的,但由于“师道尊严,老师讲,学生听从”的旧教育观念扼杀了学生突发奇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
  4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当今世界,呈现出瞬息万变、多元多彩多险的特点,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 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这节课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例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学生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这两个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题进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先提出观点,接着举例子,最后提出希望。在例子选择方面,我引导学生既可以从身边选择,也可以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中选择,还可以上网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例子,并根据需要把它们移植下来。学生有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又有自主的选择权,提出的观点既尖锐又多样:学生有的说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是随意贬低别人,有的说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是犯了错误不但不承认还百般掩饰把责任推给别人,有的说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是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有的说我最看不惯的是肆意传播谣言,有的说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是不求回报的奉献,有的说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是不盲目地迷信权威……真是百花齐放,春满园。学生所选择的例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有举哥白尼的,有举布鲁诺的,有举伽利略的,有举雷锋的,有举班上同学的,有举学校老师的,有举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举天真幼稚的幼儿。还引用了许多名言警句来充分有力地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当听众的我不禁被学生的演说能力所折服。所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由地让学生选择,尊重并赞赏学生的选择,这样既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示,又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容量的吸收,其教学效果不鸣而喻。又如在教学篇幅较长的《冀中的地道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自读自悟,然后与小组合作交流反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达到资源共享,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提高意识,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可以称为是高效性课堂,还可以称为高效型课堂。课堂教学要高效不能只讲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是操作层面的内容。要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然后再操作。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教学过程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
期刊
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作文课,因为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借此机会,用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记录当时的课堂内容,供大家来共勉。  这节课的作文题目是: How to protect wildlife?  任务一:  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们阅读P25(必修三)的内容,复习并概括出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完成学案上Step1的内容。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很快就找出了答案,答案主要
期刊
【摘 要】培育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站在教育教学前沿阵地的园丁们,尤其是身居小学语文讲台的老师们,千万不能自持清高,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用不着备课的观念。的确要上好每一堂课,其备课是首当其中引起重视,并认真做好的一个环节,采取以上教学措施,加之以灵活的符合本地本班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们语文科成功的教育教学光临吧!  1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
期刊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师常常探索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为了在教学中轻松、愉快地进行教学,老师就要想许多办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拓展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关键词】激发;识字兴趣;充满情趣  识字教学是儿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首要任务,通常儿童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短时间内,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这一特点,
期刊
【摘 要】课堂氛围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相互理解,感情融洽,平等和谐的关系,创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所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  古人云:“知之
期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了农村学校。我们农村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农村范围内
期刊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成为关系到小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应将课堂教学作为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特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设置课堂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读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1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让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真实环境或模拟情境。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 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生活离不开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积极倡导合作、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设置开放性的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迸发出激情,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得,让能力在其应有的方面得到彰显,向课堂要效率,从而使课堂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什么样的课堂才可以是胜利的,什么样的部署才是有效的呢?本文从四个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