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公,捍卫权利也是给孩子做榜样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了不能吃的东西,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孩子是在老师和学校强烈要求下,被妈妈带来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米三左右,长得胖墩墩的非常壮实,穿了一件蓝道道的海军衫,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透着机灵。他一点儿都不怕人,进屋主动和我打招呼,对人也非常有礼貌,说话流畅,语言表达很准确。
  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只能问他们为什么来见我。
  妈妈看了一眼孩子,说老师要求她一定要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要不就让她不要去工作了,跟着孩子一起去上学,否则出了事他们负责不起。
  我心想,一定是孩子在学校淘气,老师开始熊家长了。问孩子在学校怎么淘气了,老师这么找妈妈的麻烦?孩子看着我,认真地说他没淘气,就是在学校吃东西了。
  吃什么东西了,让老师这么生气?纸、铅笔屑、铁丝、土块、石块什么的。我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起来,难道这个孩子就是儿童精神科所说的乱食症?以前只是在书上看过,乱食症的孩子不管什么东西,都会放嘴里吃。我看这个孩子,还不太像,就问他上几年级了?孩子说开学上四年级。什么时候开始吃这些东西的?孩子记得挺清楚:第一次是从三年级,后来又有过三次。望着他那么坚决的眼神,我心里有数了。
  吃考卷是孩子与老师的“斗争”
  他的问题可能不在乱吃东西上,这里面一定还有很多故事。我让他详细说说,这几次是怎么回事。
  他想了想,回头看了看妈妈。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使了个眼色,把妈妈带到了别的房间。等孩子确认妈妈听不见我们说话了,才说:都是那个老师。他眼里涌出了泪花:她总是找我的别扭,无论哪个同学下课和我玩,只要有点什么事,她就总是说我。有一次,明明是同学弄湿了我的卷子,老师又批评我,我气哭了,老师转过身去的时候,我就把卷子撕了塞进嘴里,吃下去一点。
  为什么想到这么做呢?孩子的回答挺有意思:我看见电视里演的就这样,敌人要情报,那个八路军就把情报撕了放嘴里吃。我就学他吃了。看来电视剧对孩子的影响真不小呢!
  卷子好吃吗?我接着问。孩子告诉我:一点儿都不好吃,不好往下咽,我就吃进去一点儿,剩下的都嚼碎吐了。有同学告诉了老师,老师来了,对同学们说:他啥都爱吃,以后你们有不要的东西就给他吃好了,不用理他。下课的时候,我的一些同学就过来问我,我有铅笔你吃不吃啊?我有石头你吃不吃啊?我一生气,就把我同学的铅笔拧碎了放在嘴里,其实没有吃下去,老师就过来掰开嘴让我吐出来。后来就把我妈找来了,回家我妈也把我一顿打。
  说到这,孩子眼里滴下了泪。
  那这次又发生什么事了?我继续问。还是那个老师,那个该死的数学老师,她又在上课的时候找我的事,明明我作业交了,她非说我没交,把我气哭了,顺手把同桌放在桌子上玩的一根穿了小石子的铁丝放在了嘴里,把我的嘴巴扎出了血,老师害怕了,就把校长找来,说我乱吃东西。
  孩子越说越激动,开始痛哭。我让他哭了一会儿,问他:那咱们一起想点儿什么办法处理这件事儿呢?
  孩子嘟起了嘴,气鼓鼓地说:我不知道,他们让我看心理医生,他们才需要看心理医生呢!
  我告诉孩子:大人有时候也不是全对的,包括老师。有些事情是他能跟老师说清楚的,有些事情需要大人帮助他一起去交涉,不过用乱吃东西的办法去反抗老师,是很危险的。我会和妈妈谈谈,让她来帮助你,好吗?
  孩子点点头,擦了擦眼泪。
  妈妈一味忍让
  跟妈妈的谈话让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是来京务工人员,当时妈妈在别人家里当保姆,是那个家庭帮她把孩子送到了现在的学校。
  孩子刚来的时候很调皮,成绩也不是很好,妈妈总是低眉顺眼地和老师说好话,老师确实对孩子有些不公平的待遇,妈妈也知道,可不敢有说法。
  孩子爸爸在外面干装修,脾气不是很好,她害怕他爸爸知道了和老师耍态度,人家万一不要这个孩子了,那他就不能在北京上学了。基于这个原因,妈妈总是忍气吞声,有很多该说的话也不敢和老师说,就造成了今天的状况。孩子现在上四年级,问题越来越大,现在都需要找心理医生了,她更着急了。
  我先安慰了妈妈,说孩子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严重,不是什么乱食症,他吃什么东西自己是能把握的,就是孩子的情绪问题需要进一步处理,也需要家长配合,和学校说明情况,否则孩子的问题解决起来还是有困难。我鼓励她,下次带爸爸一起来,共同商量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
  捍卫正当权利也是在教育孩子
  第二次,一家三口一起来了,我们一起探讨了孩子对城市的适应,以及学习状况,特别强调了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建议他们勇敢地和学校反映情况,捍卫孩子的权利。这也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学习抬起头来做人,对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在我的鼓励下,孩子的父母一起去找校长说明了孩子的情况。校长对他的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老师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这个孩子上的失误,改善了对孩子的态度。校长明确表示,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就帮他转个班。孩子不愿离开同学,留在了原来的班。
  经过这个过程,孩子变成了一个非常看重自己的人。扬眉吐气之后,变得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都非常惊讶他的变化。
其他文献
色彩绚丽,又唱又跳,时而清新地要晕,时而口味重地想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开头,就挺让人云里雾里的。后来,情节慢慢无厘头,再后来,越来越逗逼。但是,无论怎么折腾,我一点都笑不出来。渐渐觉得日本导演甩某国导演十八条街,人家一定是吃定人性的精髓才把它拍得这么“乱七八糟”,因为如果不这样,能看懂这片子的每一个人,能在松子身上看到自己影子的人,都在心里哭断了气。  松子漂亮得要命,眼睛中的天使气息像
期刊
和一帮朋友卡拉ok。  兴致高涨之时,一把拉起老公,跳到沙发上高唱莫文蔚的《爱情真伟大》。眉来眼去之间,全然忘了女儿正气鼓鼓地站在一边。幸好在场的还有单身的小萱阿姨,赶紧搂住小姑娘安慰说:“不急,不急,等会儿小姨跟你一起唱《老鼠爱大米》!”  节后聊起这一段,同事们全都一脸鄙夷地痛斥我“有异性没母性”,随后又纷纷乐颠颠地显摆起他们自家的乐呵事——这个说“原来是闺女和她爸抢我,现在是我和闺女抢她爸”
期刊
上周末去朋友家参加晚宴时,我第一次见到她五岁的女儿。小玛雅长着一头棕色卷发和小鹿般的深色眼睛,穿着可爱的艳粉色晚礼服。我真想尖叫着说:“玛雅,你可真可爱啊!看看你!小美人儿,转个圈,摆个蓬蓬裙的造型!”  但是我没有。我忍住了。每次我见到小女孩,我都得咬紧牙关,不让自己下意识地说出她们多么多么可爱、好看、美丽、时髦、会打扮。  为什么不能那么说?那不正是我们见到女孩时最正常的反应吗?说一句衷心的称
期刊
女友手机坏了,把PAD拿出来用,找出女儿刚出生时的照片发微信圈,掩面大呼:我勒个去!我的娃当年怎么这么丑?  我大笑三声点个赞,因为实在是心有戚戚,回她:现在说丑,当时是不是觉得好美好萌好完美?脚着全世界的孩子都不及你家孩子好看?!  对头!  孩子就是自己的好!无论当时TA多么皱皱巴巴,五官多么不端正,拉S还那么臭臭臭。  就像我们的黑白版“最家长”杂志。  2010年3月诞生,到现在已经4岁多
期刊
全职照看孩子三年,该出去透透气了  我一直是自己带孩子。  自己带孩子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疲惫。我每天都像一个永远在待命的救火队员,要应付随时的哭闹,要在第一时间做好美味的饭菜,要每天想方设法找到各种游戏。  好汉不提当年勇——生孩子之前,我曾是个自由职业者,每年只工作几个月,赚好钱就背着包去世界各地行走。自打有了孩子,我的活动范围缩成以小区为轴心、方圆一两公里的狭小天地。  开店的阿民有个机会去
期刊
职场妈妈产假结束一上班就面临一个问题,出门前要不要跟孩子说byebye?孩子能听得懂吗?说了byebye有效果吗?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生完老大杨杨,我身体有点小恙,刚做完月子就得去医院做产后康复。杨杨是只喝母乳,不搭理奶粉,两三个钟头就要奶一次。我如果早上7点半走,做完产后康复马不停蹄赶回家,最早11点半。4个钟头的时间,不管我怎么算计,在此期间孩子都要吃一次奶,但这医院又必须去。我决定,跟
期刊
六一儿童节伊姐幼儿园举办的是吃喝聚会,就是做做蛋糕,拌拌沙拉,捏捏饺子,裹裹粽子。幼儿园说,六一节是孩子的节,不是孩子表演给大人看的节。  可当我们带着腆着圆肚子的孩子们回家时,路过本城的欧阳予倩大剧院,人家别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盛装站在门口准备上台进行夺目的表演。我们的孩子满身的面粉和果汁,脸上还糊着干巴了的巧克力和草莓酱,嘻嘻哈哈从这群表情都透着专业的盛装孩子身边走过。  我们这群虚荣的家长立即
期刊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荷兰父母也觉得他们只能向孩子忠实地呈现现实,而不是父母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  在孩子觉得害怕的时候,多数父母只简单对孩子说“不要怕,有妈妈/爸爸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
期刊
问:我家女娃是混合喂养,两个月体检时11.2斤,现在10天过去了,居然体重一点没长!太不可思议了!娃娃倒是吃得挺带劲,拉得也顺畅,精神状态也不赖,到底哪里有异常呢?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啊?  问:我家宝宝出生19天了,体重只增加了6两。我奶水不是很多,是不是我把孩子给饿着了?要不要给孩子加点奶粉呢?  问:我家男宝3个月大,13斤多点,快一个月了,一点也没长啊,查“婴儿体重增长表”,有些担心会不会
期刊
大人故作惊讶,对某种东西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这个故事是从自家的起床游戏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夸张的表情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能让孩子哈哈大笑一场,迅速从清晨懒洋洋的状态中跳脱出来。我们都可以试试看,用在需要的地方或者没有任何目的,仅仅给孩子制造一场欢笑也很好哦。  类似这样简单的小游戏还有挠脚心、向脸上吹气等,游戏的关键是大人要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迷迷糊糊坐起来说一些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