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内涵辨察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dede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风骨》篇原文和对多位论者的阐释做出辨析,认为《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概念指文学表达在情感和思想、风格、文辞等文体论范畴内强调力量性、阳刚之美的美学原则。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与骨;风骨;力量性
  在夏传才所著的《古文论译释》一书中,他是这样来解释“风骨”的:“‘风骨’一词,开始出现于魏。最初用于品评人品,指的是一种清高豪迈的风神气度。谢赫《古画品录》用于评画,指的是一种气韵生动而有骨力的绘画风格。”[1](P186)这样的“解释”只是同语反复而已。“风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但风和骨又是相互缠绕的两个概念。
  一、“风”的内涵辨察
  “风……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据周振甫的注释和翻译,风是感染人的根本力量。刘勰从《诗经》中有教化意味的风说起,然而下文却不再提及关于政治教化,甚至所举的例子并不符合封建道德理想,而是集中于“情”上,“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王运熙认为:“风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身,而是思想感情表现于作品的外部风貌。”[2](P100)王运熙把风理解为外在风貌显然片面,因为“风乃本源”;黄侃说“风即文意”,具体说法是:“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斯理,纲为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3](P99),牟世金说应把“风即文意”理解为对“情志”方面的要求,把黄侃说的“意”归结为“情志”,较为准确,因为在古人,情和志的界限并不像今天是分得那么清晰的,但黄侃的论述成问题。把“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倒转为“情显则文风生”,与王运熙同把风理解为外在于文辞可见的风格。“风”、“骨”、“风骨”这些概念并不是说明风格的术语,应该看到,“风……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这些论述赋予了“风”“本源”的性质,可以说,这是一种美学原则,它对情感有内在的特殊的质地要求。寇效信则认为“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一种美学要求,只有那种表现出由现实生活所激发的刚健纯正的志气,从而对读者发生巨大感染力的作品,才符合风的要求。”[4](P81-96)周振甫说“风是感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符合志气的,志士情志,气是才气……风不是志气,但同志气有关,所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抒情有了风才能感动人。”[1](P262)周振甫的理解没有把风与情的关系颠倒过来,但周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有风骨”则失之精确,风骨的美学要求是特殊性的,“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相如赋仙,气号凌云……乃其风力遒也”,所以“风”造就的美学效果是骏爽、清、 “遒”、气号凌云,是气势高蹈。“风”,也可称风力,又用“遒”来形容,强调其力量,其阳刚硬朗的特征,这是否也具备了“骨”的特质呢?在用鹰隼比喻有风骨的文章时,刘勰说“骨劲而气猛”,气猛也是风的特征。气猛,不是“体气高妙”,不是“逸气”,而是有力量的“猛”,是就文章的气势而言,即《体性》篇“才有庸俊,气有刚柔”的“刚气”。那么这种气势是怎么产生的呢?刘勰说“思不环周,索莫(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即强调风的美学要求还包括行文谋篇思虑周到,逻辑要严密。关于逻辑这一点与“骨”也有联系,下文详述。
  总结来说,风的美学原则要求周密逻辑以使文章情感裹挟强大气势去感动人,所谓“情与气偕”,而不是柔靡的,缺乏力量的。
  二、“骨”的内涵辨察
  刘勰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犹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骨对于文辞的意义是鲜明的,周振甫总结说:“骨是对作品的精炼要求。” [1](P263)并认为廖仲安、刘国盈把骨理解为“典故、事实”、“观点、思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否完全不对呢?寇效信则说:“骨是对于文章辞语方面的美学要求”,“只有那种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鲠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牟世金也是认为骨是言辞的要求,并以文质论来对应风骨,认为骨是“文”的方面。“从情志和言辞两个方面,对内容和形式提出统一的要求,并以此为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这显然可以视为刘勰论文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对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
  寇效信比周振甫更准确一点,用“精炼”来概括骨显然过于简单。以上诸人皆是只看到骨与语言、修辞的联系,刘勰说语言要“端直”,是对语言特质的审美要求。“骨”与“风”一样,应看作一种内在的美学原则。刘勰还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到意义和逻辑的层面。
  三、“风”与“骨”的关系
  风与骨两者皆是刘勰文学观里特殊的美学要求,在风格上风要求骏爽,遒,气猛,有骨的特征;骨是要求言语端庄正直,“骨劲”,有力量,不能“肥辞”,则亦有风要求的“清”,即清明、骏爽的特点。表现内容上风侧重述情,骨侧重义理。二者皆要求逻辑精当、周密,二者对逻辑的要求缘由是不同,风要求逻辑周密,周密才有气,情才能感人,骨要求逻辑精当,义理充实,有条理而不乱语言才能精炼,说理才能清晰有力。也就是说风和骨对文章表里都是有要求的。刘勰所说的风与骨在美学风格和逻辑上的要求是统一的,只是在表现内容上侧重不同。
  要達到风骨的美学要求,还要“洞晓情变,曲昭文体”,不论是要学习经典,还是了解时代情感的变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乎体式”,刘勰用了大段篇幅来说明这个问题,说明创作规范在《文心雕龙》美学观点中的极度重要,“确乎体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文章要达到刘勰理想的美学效果,体式、规范是首要考虑的,所谓“辞与体并”,在选择了合适的文章体制之后,使文章健朗,才能达到理想的风骨之美。
  上文说到风与骨其实不可分,风含有骨的特征,骨含有风的要求,刘勰仅仅举了两篇文章分别说明骨峻和风力遒,这两篇文章其实都可以说是符合风骨的美学原则,只是潘勖条理事义更为清晰,故标为骨峻,另一篇则述情为主,故标为风力遒。观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历数曹操之功,加锡缘由都交代清晰,可谓事义充实,语言古朴有力,无浮泛辞藻。但王运熙认为认为风骨必须包含封建道德标准的意识形态性要求,此文只是模仿《尚书》的古朴语言,作为骨峻的例子不可理解。   四、“风骨”的思想性内涵
  刘勰说明骨峻所用的例子是否合适,问题在于“事义充实”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性,以及怎样的意识形态性?王运熙说:“为曹操建立新王朝制造舆论,从封建道德标准看,其思想内容不足取”[2](P101),那么刘勰是否赋予了风骨的美学内涵以封建思想道德的要求呢?在《风骨》全文中,除了用诗经引出风,并且只是取诗经中风感染人特性来说,重在阐述述情与风的关系,而非其教化的政治道德作用。
  所以风骨的美学内核不包括具体的政治教化、封建思想道德要求,而是注重从情感审美、理念、逻辑、文辞等文体论范畴阐发。
  周振甫在他的《文心雕龙今译》中指出“刘勰提出风骨来,有利于纠正瘠义肥辞、勉强乏气的作品,纠正侧诡浮靡的作品。他提出要讲感动人的力量也是对的。缺点是他对思想性的要求不高。相如赋仙,潘勖锡魏,都谈不上什么思想性。……因此,作品要求风骨,应该同思想性结合起来,才真正具有感人的力量。这样来讲风骨,才能像刘勰说的把风和骨比成鸟的两个翅膀,配合起来高飞。”[1](P263)他认为刘勰的风骨是不包含所谓思想性要求的,但他按照自己的文学观衡量风骨,把这一点看作缺点,并把他认为的思想性强加给刘勰。有趣的是,周振甫自相矛盾了,他在《周振甫讲<文心雕龙>》中说,“讲通变要宗经,分雅俗,雅即正,要宗经崇正……也要注意思想感情的正确了……刘勰称‘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选言也要依经树则,按刘勰的标准看,‘相如赋仙’,‘潘勖锡魏’,都不符合风骨的要求”[6](P114),在这里,周振甫又认为刘勰的风骨论有宗经崇正的思想标准,并且宗经崇正是指要注意思想感情的“正确”,并不是没有思想性。然而在《征圣》、《宗经》两篇文章中讨论的并不是写文章要依树圣人的思想的问题,而是学习圣人文章的写法、体式等,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并意在反对当时奇诡柔靡而缺实义的文风。《征圣》说:“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讲的是文章的写法或繁或简或含蓄或直露,其变通之法有孔子的文章作为典范,谈的是文章写法。而《宗经》说:“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讲的是依照经书制定文章体式的问题,并指明宗经的六种优点,皆无关所谓思想的“正确”与否。
  那么风骨是否没有任何思想性的内涵呢?既然在《风骨》篇中刘勰说到注重文章的意义和逻辑,就又不能认为风骨是完全与思想性无关的修辞风格论,刘勰多次提到徒有繁采的文章不可取,“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阵采失鲜,负声无力”,“兹术或违,无务繁采”,“采乏风骨,则雉窜翰林”,“空结奇字,纰缪成经”,因此他是对徒有文采没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学持极度批判态度的。
  在众多观点之中,张少康关于风骨的阐释较有说服力。他在《<文心雕龙>的风骨论》这篇文章中参考《文心雕龙》整本书中有关风和骨的所有论述,总结观点认为“骨的含义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所显示出来的义理充足,正气凛然的特色,也就是作品中客体事义所表现的义正辞严的思想力量”[7](P141),他的观点与本文观点都是聚焦于骨的美学特质——力量性,张少康并没有简单地说骨就是思想或事义,更反对骨是对文辞的要求,他把骨的内涵聚焦于思想的力量这个特质要求上,看到了骨是对思想的品质的要求,而不是对具体何种思想的要求,这一点是很有见地的。而本文观点前文已论述,无论是对思想有力量性的要求,还是对文辞风格的要求,都是骨的内涵的题中之义。张少康关于风的阐释同样采取了和分析骨的内涵一致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文学作品中的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气度风貌特征。而刘勰所提倡的风要清,则是指具有儒家纯正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气度风貌特征,也就是作品中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纯正深沉的强烈感情和精神风貌。”他关于风的阐释侧重在情感气质的特征,这与本文的聚焦点也是一致的。但是本文怀疑的是,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特质是否一定就是作家本人的思想情感特质,潘岳这样的例子是不难找到的,“文如其人”与否的问题不难判断,不论是文学本身还是理论,都有其物质性和文本性的一面,因此我们应就文本的范畴内探讨理论。本文上文论述风的部分说过,风是对情感特质的要求,其特质也是侧重力量性的,不妨认为,张少康的结论可稍作修改,更具体地说明风是指作家风貌气质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阳刚的力量性的要求,就像周振甫那样强调风是感动人的力量。风骨并没有限定是对哪一種思想情感的要求,更不用说一定是儒家思想感情了,曹操父子、阮籍、嵇康等人文中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是继承了风骨特质,但说他们具有儒家正统思想则恐怕牵强。
  张少康认为应该从广阔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上来考察风骨的整体内涵,如此能揭示其深层意蕴,他把中国古代中国只是分子许多的优秀气节如“不平则鸣”“为民请命”的精神接上风骨的枝节,认为“风骨正是这种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7](P150)这种精神也许不出风骨内涵其右,但方法上是有问题,考察的范围太大了,如何能把经过历史化的风骨概念的内涵强加于刘勰文本内的概念呢?刘勰讨论风骨离不开“体式”,其实整部《文心雕龙》都是文体论,风骨也是属于文体论的范畴,无所谓政治意识形态性。风骨的概念充满对阳刚美、对力量性的追求,刘勰反对浮靡的文风,也是反拨浮靡的社会风气,这种追求不仅仅是风格之美的追求,更是对与表层风格统一的深层阳刚思想和阳刚情感的原则性的追求和呼吁:美学原则为先——“必始乎风”、“莫先于骨”,以及美学原则的贯彻——风骨对情志、语言、逻辑、文章体式等全方位的一系列要求,以及“兹术或违,无务繁采”,即“违背风骨的原则就不必致力于繁采”这样一种看似独断的“判决”。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05重印).
  [2]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补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寇效信.论“风骨”[J].文学评论,1962,(6).
  [5] 牟世金.雕龙后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6] 周振甫.周振甫讲《文心雕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 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康宗明(1990—),男,北海人,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本科,研究方向:文艺学。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契约管理是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一种管理方式,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能够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避免流动性强,教师资源的缺失。心理契约管理是一种科学化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增加教师对学校信任。且心理契约能够增强管理者与成员之间的心理交流,从而对成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目前相关的院校根据心理契约作用,与教师实际的工作环境结合,构建
期刊
【摘要】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主要采取了“休克疗法”,妄图跨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然而,经济改革未带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而造成了俄罗斯十多年的混乱局势,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滑落至低谷。普京在关键时刻带领俄罗斯探寻一条“有俄罗斯特色”的振兴国家之道路——行政改革。普京行政改革的特点是:与世界接轨、采用渐进式的手段进行以及具有权威主义的色彩。虽然普京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措施频繁,但实际效果却不大,影响普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三四线城市中具有高库存特点的宿州市为例,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的楼市交易数据,分析了其商品房高库存的状况,统计结果表明,在2015年下半年,高供给低需求是宿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常态;各县区库存压力存在差异:埇桥区库存压力最大,灵璧县最小。在对其商品房高库存形成机理和购房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农民工市民化”为出发点,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城市产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型桥梁集群监测信息技术常见类型、技术异常种类划分,并就成因和识别方式展开分析,对大型桥梁集群的信息监测工程技术认知,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型桥梁;集群监测;信息技术  1.国内大型桥梁发展成果与技术成长脉络  1.1国内大型桥梁发展迅猛  近十年来,是我国大跨径桥梁建设的辉煌时期,一批设计施工难度大、结构新颖、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的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公
期刊
【摘要】海牙常设仲裁法院7月12日做出了一份完全有利于菲律宾的裁决后,因获得借口而欣喜若狂的华府政治精英们就不断反复要求中国服从裁决,并向中国施压,强调中国如果拒绝服从裁决就是在威胁国际秩序。然而,华府政治精英们显然是忽略了美国自己正是长期以来通过行使“大国特权”来应对自己不愿遵循的相关国际法的‘先行者’。  【关键词】中国;南海裁决;美国  南海裁决之后的中国并不是像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所说‘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对于居住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除了强调实用性之外,对于舒适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本文就结合目前软装饰与硬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优化组合进行简析。  【关键词】软装饰;硬装饰;室内设计  软装饰与硬装饰  软装饰就是当完成了室内装修之后,能够随意改动与变换位置的装饰物或者是家居,其中包括,沙发套、靠背、窗帘、装饰铁艺等等。  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外
期刊
【摘要】近代的旅游史以民国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为时间界限;研究范畴“虚实结合”,其中虚包括:旅游思想、观念和旅游管理制度,实包括:旅游产业、区域旅游、旅游文学、旅行人物和特殊旅游活动;近代旅游史的研究尚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  【关键词】近现代;旅游史;研究范畴  一、近代旅游史的时间界定  传统的划分方法“近代”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
期刊
【摘要】退货是图书业的典型特色,是利润流失的关键点。退货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整个图书业的发展。本文将对退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图书退货;对策;行业展望  我国图书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行业竞争。全国各种实力参差不齐的出版社不计其数,各家出版社为了拓展市场,大都实行了图书“代销”模式,销售商为出版商销售图书,销售不完的可以按原进货价格全部退货。在这种模式之下
期刊
【摘要】由于歷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体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这也使得审美情感特征表现出各自的差异。《论语》与《论俗语》作为两者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记载的语言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特征和差异。从古典典籍中发现中西方各自特色,不同的文化差异体现出的美学特点在现代社会也将越来越具备关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古典语言;审美标准;审美情感差异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
期刊
【摘要】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社会价值在于通过缩小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价值转化以人的发展为基本价值理念,以体育权利的公平实现为基本标示,通过创新,打破制约城乡居民体育参与融合的约束。  【关键词】社会体育;体育参与;社会价值  一、体育参与的社会价值  体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和谐”,有效的体育参与可以通过体育文化的潜移默化,提升人的素质,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