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教研的精耕与新质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_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华文文学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层面,早已逐步深入高校课堂的教学实践。仅就广东高校而言,汕头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都将华文文学纳入重点规划课程。在赖伯疆、陈贤茂、吴奕锜、饶芃子、蒋述卓、王列耀、陈剑晖、凌逾、朱崇科等粤派学人对华文文学的戮力建构下,侨乡广东的华文文学研究与华文文学教学在国内都具有引领示范性。如果说“广东省高教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科研课题资助项目”《海外华文文学史》(陈贤茂主编四卷本,1999年版)开创了国内华文文学教材的风气之先,那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饶芃子、杨匡汉主编,2009年版)则是对华文文学的独立学科意识、学科理念、学科价值与学科建设的全方位提升。回顾高校华文文学教學的历程,第一个十年(1999-2009)的突出特点是个体的教研结合与集体的摸索建构。第二个十年(2009-2019),高校华文文学教研已逐渐转向个性化的精耕细作,朱崇科的新著《马华文学12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算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马华文学12家》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本科生必修课程《华文文学》的主讲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高校的华文文学特色专业教材。该书抛弃了传统的文学史教材编写体例,而是以作家论的形式进行谋篇布局,高屋建瓴地彰显出邱菽园、方北方、吴岸、王润华、陈瑞献、李永平、张贵兴、林幸谦、黄锦树、陈大为、欧大旭、黎紫书等12位优秀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典型个案。该教材主要表现出如下的特色与新质:
  一.粤派新生代学人的新气象
  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朱崇科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以批判性、创新性、独特性见长。在华文文学的学脉承传中,他传承了前行代学者重视原始资料的扎实传统,同时又在文史互证与理论素养的并蓄中勃发出粤派新生代学人的批评锐气。这一极具个性化的批评新气象在《马华文学12家》中也历历可见,他不追求世界华文文学史的全面论述,而是对海外最具本土性与发展前景的马华文学进行经典论述。他以马华经典作家作品为主脉,进而以点带面地呈现出百年来马华文学的各种时代关怀、文体实践、文学潮流以及历史文化、个体经验的复杂互动。
  二.新的问题意识与可能性
  该书并不是简单的个案文本细读,而是在占有尽可能丰富史料基础上的“一家之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华文文学学科论述的示范性意义。在作家个案的选取上,从清末民初的邱菽园(1874-1941)在新马的近代文学史发轫,到当下炙手可热的新生代女作家黎紫书(1971-),该书在典型个案的精耕细作中勾勒出逾百年的文学脉动与代际更迭。同时,借助中国近代文学的域外散播、五四新文学的在地生发以及马华文学的本土嬗变,问题意识的敏锐切入也带来更多的学术突破的可能。
  三.越界跨国的比较新视维
  比较研究是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华文学12家》始终贯穿着“比较意识”,既有跨国的南来文人(邱菽园)、旅英作家(欧大旭)、新马双栖作家(王润华、陈瑞献),也有在港作家(林幸谦)、留台作家(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陈大为),更为突出的当属本土性的在地演绎者(方北方、吴岸、黎紫书)。作家个案的多元流动与多元身份,论者的扎实理论功底与跨学科研究能力,再加上系统全面的文本细读与历史现场的田野考察,从个案选取到研究理念无不为华文文学教研提供颇为实用的研究思路。
  总体来说,各高校的华文文学教学在了解世界华文文学概貌的前提下应该更具特色,要在传统的文学史教材基础上展现更多个性与新质。由此而论,《马华文学12家》是朱崇科多年沉潜于马华文学作家群研究与华文文学教学实践的精选力作,他切实践行了真正地毯搜捕式文本搜集和在地语境感悟之后对作家个案的穷尽式论述,这种对优秀的马华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层解读具有区域华文文学研究范式的示范意义,对华文文学初学者以及研究者都不无启发。高校华文文学教学依然有待深挖精耕,有了马华文学、新华文学、欧华文学、美华文学、澳华文学等区域华文文学的精准探研,整体的世界华文文学教学才会更有的放矢。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9M6633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WKPY1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马峰,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后,现居珠海。)
其他文献
从1954年截稿的《三里湾》到1957年给女儿的家信—《愿你决心做一个劳动者》,再到1960年出版的《三复集》,赵树理先生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探索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寻找着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无可非议,赵树理先生的这些思想具有超前性,特别是在“三农问题”较为严重的今天,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孤独的思考者:两个基本问题的提出  1960年,赵树理出版了他的散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指出:“有时美感也不全是快感,悲剧和崇高事物如狂风巨浪、悬崖陡壁等等所产生的美感之中却夹杂着痛感。”(朱光潜《谈美书简》,中华书局2012年5月第1版)这说明,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能给人带来快乐,却不仅仅给人带来快感,其中夹杂着的他类情愫会给予欣赏者多重情绪反应,就像我们会在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中流淌下伤感的泪水,也会在诗歌那优美的意境中迸发出萧然的情怀一样。例如下面这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是所有文学艺术的创作核心,尤其是小说,更是重视人,即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微小说《看风水》的标题虽然是“看风水”,但所述内容却根本是“文不对题”,即全篇并没有具体描述风水大师在如何“看风水”,而是整个过程都在表现风水大师在如何“看人”——识人鉴德。   关键词:言为心声 行显品迹 察言观行 识人鉴德  算命、占卜、看风水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隐私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晓苏别开生面,撕开人性神秘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隐私背后的生存悲凉、人性的自私、贪婪、尔虞我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信仰倒塌、传统精神的衰落……他独到的思考和视角,所呈现出的滚滚欲潮中的社会病毒的蔓延,体现了一个作家为时代发声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隐私》(2010年12月湖南人们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其中的一个短篇。小说通过大胆、严肃、艺术地对“性”的书写,向读者展现性爱之美
最近,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热议。有人说,这是一种老派的情怀;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另一类矫情罢了。但于我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份真挚的感动——时代风骨在一代代间接力,一脈相承。  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对于片名,李芳芳解释道:“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阻碍。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
一.关于绝望的精神启示录  普玄的《疼痛吧指头》虽然只有十来万字,[1]却是一部异常厚重的作品。孤独症,这个涉及上百万家庭、戳痛无数父母、历史短暂却影响巨大的疾患,近年来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仍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孤独症,当它作为一个医学课题和一个社会话题时,它是客观的中性的;但当它作为为人父母必须面对的即将与孩子终身相伴的疾病时,它不啻是一场浸染着血和泪、烙印着疼和痛的灾难。
内容摘要:2020年中国文坛上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了可喜的变化,从整体艺术风貌来看,笔记和传奇等古典小说体式与格调,构成2020年短篇小说的基本形态。具体表现为,一些作品直接采用笔记体打捞历史,多数作家以传奇的兴味讲述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本文从金仁顺的《众生》、晓苏的《泰斗》、徐则臣的《虞公山》、朱辉的《求阴影面积》、李约热的《喜悦》、海勒根那的《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蔡东的《她》、谢络绎的《一只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院校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在分析其建设主、客体独特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求以适应艺术院校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优化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艺术院校 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 优化路径  高校体育传统与体育文化是由学校所有成员共同构建的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相对稳定,带有普遍特征的一种集体行为表现。艺术院校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师生在文化素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Trados系统辅助下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课题的研究,讨论高校如何制定可行的培养方案,通过“两横两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最后总结出高校转型发展如何适应翻译行业发展需求,并对今后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Trados系统 计算机辅助翻译 外语人才 高校转型发展  2018年4月,在学校大力推行转型发展改革的号
内容摘要:当代儿童诗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有美感的地方就是从诗中透露出的“童真”与“童趣”。这种“童真”毫无造作,一点也不煞有介事;这种“童趣”想象新奇,稚拙中透露着可爱。本文所赏析的一组当代优秀儿童诗,不管真的是小朋友写的,或是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写的,抑或是大人假装成“小孩子”写的,都不妨碍这些体现“童真”、富有“童趣”的诗句击中我们的心灵、感动我们的心灵、澄静我们的心灵。  关键词:当代 儿童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