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轰炸机”的核记忆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123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年代,“幻影”IVA战斗机承担着法国空军战略轰炸的重任,而第4战斗机联队的“幻影”IIIE目标比较简单——直接把原子弹扔到苏联坦克头上。
  
  美国不给,自己造
  
  1960年1月19日,法国国防部长皮埃尔·吉约马正式宣布:安装“西拉诺”IIBis雷达的“幻影”IIIE战斗机将有能力执行全天候核轰炸任务。1961年9月30日,达索公司将这一特性写进了“幻影”战斗机的技术说明书中,“西拉诺”IIIBis雷达由法国无线电报总公司生产,达索希望在不改变气动外形或起落架设计的前提下,使得“幻影”能够携带一枚直径780毫米或重量1200公斤的核弹。
  在飞机的问题解决后,1963年1月6日,戴高乐将军下令将战术核武器的研制纳入1965-1970年防卫规划法。依据该法,法国将制造440颗战术核弹!该决定预示着法国将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框架。独立后的法国空军核威慑部队任务分配如下:战略空军所装备的“幻影”IVA战斗机负责对“铁幕”后的固定战略目标实施核轰炸,而“幻影”IIIE和“美洲虎”A战斗机则由于作战半径有限,仅负责对华约集团的纯军事目标做战术核突击。
  新的核弹仍在研制中,作为过渡,从1963年4月起,驻德国的法国军队从美国手里接收了一批核弹头,并将其安装在了“诚实约翰”地地导弹和MK-43空地炸弹上。驻布雷姆加滕第136空军基地和拉尔一胡格斯韦尔第139空军基地的1.3“纳瓦尔”、2.3“香槟”、1.11“鲁西永”和2.11“孚日”这四个战斗机中队装备了北美F-100D“超级佩刀”战斗机,它们隶属盟军第4战术航空队,担负着长期核警戒任务。
  当时由于核弹受到了美国的严密控制,戴高乐将军并不同意将核弹部署在法国领土上。1966年7月1日,法国正式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与此同时,法国战术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不出所料,法国一退出北约军事框架,美国就将核弹从其手中收了回来。
  
  战术原子弹
  
  1966年7月,法国国防委员会开始实施一种陆军和空军通用的战术核弹研制计划,通过“普鲁东”地对地导弹(5个团)发射的核弹被命名为“51式战术核武器,通过“幻影”IIIE和“美洲虎”A战斗机(5个核打击中队)投掷的核弹则被命名为“52”式战术核武器。三分之二的“52”式战术核武器配备了低当量10千吨级弹芯,三分之一配备了高当量25千吨级弹芯。但在当时,由于优先发展战略核武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军事技术局并没有足够多的裂变材料用于制造小型核弹。
  自1970年起,由于“52”式核弹外形已确定下来,达索飞机公司、原子能委员会和飞行测试中心遂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飞行性能、设备运作、弹芯壳强度等等。所使用的平台有飞行测试中心的“幻影”IIIE(序列号“573”和“605”。1972年7月,“573”号机加入2.4战斗机中队,机号“4-BM”)和“幻影”IVA“02”号机。之后又使用了“美洲虎”A“03”和“04”号原型机进行了其池一些测试。
  
  由总统指挥的联队
  
  “52”型战术核武器的使用规则与“22”型战略核武器一样,打击目标的选择和命令下达都是由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共和国总统做出。“52”核弹首先被交付给装备了“幻影”IIIE的第4战斗机联队:先是2.4“拉法耶特”中队(无线电代码“鲨鱼”)。后是1.4“多菲内”中队(无线电代码“雷萨克”)。这两个中队都驻在吕克瑟伊-圣素沃第116空军基地。
  随后,装备了“美洲虎”A的第7战斗机联队也拥有了“52”式核弹,共有75架飞机配备了50余枚。此外,在吕克瑟伊、圣迪济耶和伊斯特尔(直到1976年)也分别驻有战略空军三个装备了“幻影”1VA的中队:3.94“阿尔布瓦”轰炸机中队、2.94“马恩”轰炸机中队和1.93“吉耶讷”轰炸机中队。
  法国人在这些基地搞了许多重大工程。首先,建造了特殊弹药储备仓库,用来维护和储存“52”式核弹及其弹芯。然后划定了警戒区、修建了防空掩体,以保护飞机、运输工具和通讯工具。最后还设立了三军参谋长指挥中心和战术空军/第一空军管区指挥中心。
  1972年7月1日,首批战术核弹运抵吕克瑟伊空军基地的特殊弹药储备仓库。1973年3月,法国人宣布该基地的着陆区已具备作战能力。两个月后,拥有15架“幻影”IIIE的“拉法耶特”中队(1966年10月14日起装备“幻影”IIIE)开始战备值班。1973年11月10日,“多菲内”中队(1967年2月1日起装备“幻影”IIIE)也进入了警戒状态。
  对于这两个中队而言,每个中队每天都应有12架战斗机随时待命执行任务,其主要使命就是在敌方雷达的监测下,全天候超低空深入至敌方领空实施核打击。次要任务则是携带炸弹和火箭弹实施常规打击和进行空中防御。飞行员的训练内容包括掌握导航系统和射距表、使用CSF“西拉诺”IIBis雷达、多普勒雷达和联合导航计算机、模拟应用启动程序和投弹等等。训练都是在专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的。
  时任1.4战斗机中队中队长的阿尔诺将军回忆说:“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借助于跟计算机相连的‘西拉诺’雷达超低空飞行。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并不向外看,他只观察雷达图像和雷达分析。即通过屏幕图像显示的地形操作飞机。操作系统型号为Deplinav,上面显示有被截成带状的地图,位于雷达分析显示的一侧,以便于飞行员进行比较。”
  
  和平年代的“核打击”
  
  有时,飞行员也要完成一些模拟打击训练,发射“52”式训练弹(即与核弹同样尺寸、重量和弹道轨道的模型)。这些训练都是在卡佐(卡拉马尔)靶场、卡普蒂约靶场或叙普靶场进行的。1973年4月11日,在卡佐,3架携带着1300升悬挂油箱的“幻影”IIIE在经过第一轮的“程序机械化”演练后,借助于雷达向目标投下了“52”式训练弹。驾驶这3架战斗机的飞行员分别是第4战斗机联队指挥官科佩尔中校、2.4中队中队长鲁热万-巴维尔少校和1.4中队“斯帕”37小队队长阿尔诺上尉。第二天,拉兹班斯基少校驾驶一架“幻影”IIIE(机翼下的内置挂点上搭载了1700升油箱),投下了一颗装有惯性弹头但无核弹药的“52”式核武器。
  由于此类训练任务对飞行员的要求比较高,经验不足的年轻飞行员一般都被禁止执行。在携带“52”式训练弹时,“幻影”IIIE战斗机通常搭载1300升、500升或625升的油箱。为使训练更加逼真和贴近实战,战斗机的驾驶舱里安装了不透光黑色窗帘,只在机舱前部给飞行员留出了一小块锥形视野。若将窗帘全部拉上,飞行员就完全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平均说来,第4战斗机联队一年要举行两次名为“Punch”的重大演习。其主要内容就是根据参谋部制定的打击计划,对不同的目标实施核打击。演习展开的步骤如下:战斗轰炸机在着陆医准备就绪(所有的“幻影”IIIE都携带1700升油箱)、将“52”式核弹从特殊弹药储备仓库运往着陆区、将核弹挂载到飞机机身下、拉响警报和执行“等量”(模拟核打击)任务。执行程序和执行条件完全模拟实战。担负战术核打击的单位必须具备在预定条件下投掷核弹的能力。阿尔诺将军总结说:“我们应遵守所有程序的操作顺序并使其机械化,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跟太平洋土著“围火”
  
  1973年8月28日,为检验“幻影”IIIE战斗机武器系统与“52”式核弹在实战条件下的兼容情况,第4战斗机联队在太平洋试验中心进行了一次实弹投掷试验。这次试验前后耗时三个月,由战术空军/空军第一管区司令部负责。时任该联队指挥官的科佩尔将军回忆说:“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具体将由哪位飞行员来驾机投弹。于是我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承担这次任务的愿望。首先,因为我很渴望;其次,我认为,万一遇到困难或出现失误,作为联队指挥官的我将会遇到麻烦。所以,还是由我亲自执行比较好。”
  这次行动最初被命名为“7月”,最后则更名为“塔马拉”(试验场塔希提土著围火举办的传统节日宴会)。具体承担任务的两架“幻影”IIIE(序列号“616”和“617”,机号“4-AG”和“4-BE”)分别隶属“多菲内”和“拉法耶特”中队。它们也是这两个中队刚接收不久的新飞机。
  1973年6月,法国人将这两架飞机拆解开来,用C-160重型运输机将它们运到了第185“豪”基地,该基地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设施完备,跑道长达3460米。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运输机也将必要的人员、物资、搬运工具和备用零件运到了试验中心,其中包括一些战斗机雷达和3台“阿塔”9C3发动机。为准备这次试验,空军共出动了6架C-160,承担远程后勤支援任务的是3.60“伊斯特雷尔”运输中队,其下属的一架道格拉斯DC-8F-55运输机经由瓜德罗普将三个“52”式核武器弹头壳和三个核弹芯运到了试验中心。
  被指定驾机投弹的飞行员是“1号”科佩尔中校、“2号”鲁热万·巴维尔少校和“3号”阿尔诺上尉。科佩尔将军后来回忆道:“到达基地后,有人给我看了《东部共和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披露了即将实施的、被列为高度机密的核弹投掷试验,首页上还刊登了我和鲁热万·巴维尔少校的照片。于是,我就向战术空军司令部建议将我们三个替换下来。幸运的是,上级认为我是唯一精通此行的飞行员,遂决定将我留下来,只不过我原来的搭档巴维尔少校被贝莱少校替换了。”7月10日,贝莱和阿尔诺搭乘DC-8运输机抵达“豪”基地。
  
  临战状态
  
  组装完毕后的两架“幻影”IIIE分别于7月9日(“616”号机)和7月18日(“617”号机)做了检验飞行。其间,即7月14日,阿尔诺上尉驾机参加了空中阅兵式。一同参加阅兵式的还有EM-85“卢瓦尔”中队所属的SO-4050“秃鹰”IIB/N轰炸机。该中队的任务就是在核试过程中、驾驶着经过特别改装的V2B和V2N轰炸机提取蘑菇云中的气体和尘埃。
  为显示该中队将参加“塔马拉”行动,其机械师在那两架“幻影”IIIE战斗机的方向舵左侧涂上了队徽——“三叉戟”图案。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三名飞行员轮流不断地训练。科佩尔将军回忆说:“我真的可以如我所愿地组织试验了。只须检验一下武器的运作情况、选择合适的接近类型和投掷高度就可以。关键是要保证所有人的安全、绝不做阻碍试验成功的事。”
  训练时,“幻影”IIIE携带着数个满载的1300升副油箱和一个“52”式核弹从“豪”基地起飞,飞向穆鲁罗瓦环礁。一接近目标(即模拟投弹前10分钟),飞行员就开始进行战斗准备。飞行员在飞抵目标上空后便将教练弹投下。为了尽量减少散落的放射性尘埃所造成的危害,科佩尔中校、贝莱少校和阿尔诺上尉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确定了空中待机和接近目标的具体细节。备选的投弹地点共有6个,分布在方阿陶法环礁和穆鲁罗瓦环礁。由于这一地区的地形与法国东部地形相似,所以,这6个投弹地点的代号就分别被命名为“斯特拉斯堡”、“第戎”、“科尔马”、“塞莱斯塔”、“梅斯”和“南锡”。
  预设的投弹程序贴近实战,“52”式核武器会在投弹程序启动两分钟后(即H-2分,H为爆炸事件)进入待爆状态。该程序具体分解如下:携带核弹的战斗机在500英尺高度(和平时期、天气晴好情况下所允许的最低高度)、以500节速度接近目标、在以245度角爬升时投下核弹、半滚、再次半滚、在500英尺高度上返航。
  飞行员须以预定的速度沿预定的航线飞行,他在完成了解码操作后,就会启动投弹程序。几秒钟后,他会接到使座机上仰的命令,以便将核弹投下。与此同时,飞机的速度也会下降大约50节。随后,核弹便会在预定的时间和高度自动脱离弹架,沿弹道轨道坠落,时间长达25秒。坠落过程中减速伞打开,以减小核弹的下降速度、便于飞机迅速脱离危险区域。若在“H-2分”阶段发生故障,飞行员可随时采取安全措施,中止投弹程序。
  
  “蘑菇云真漂亮!”
  
  尽管战斗机可以从“豪”基地起飞进行核弹投掷训练,但却不可以携带实弹从该基地起飞,因为这个环礁上有人居住。核弹投掷试验正式开始前几天,科佩尔中校驾驶“617”号机飞抵位于基地东南475公里处的穆鲁罗瓦环礁。该环礁上的跑道仅有2000米长,对于携带了数个1300升副油箱的战斗机而言,该跑道显然低于战术空军司令部所制定的安全标准。
  科佩尔将军回忆说:“由于跑道的两头都是海水,我必须急速着陆。其实,只要着陆速度适当、地点合适、飞机重量较轻,正常操作是不会带来什么风险的。但我由于不喜欢在燃料即将耗尽时着陆,于是决定携带着所有燃油着陆。万一发生意外,我也可以返回“豪”基地。飞机刚一接触地面,我就打开了减速伞。当然,机械师给我换了一顶新伞,效果很好!”
  四、五名核武机械师对随机抽选出来的核弹进行了检测并于“J”日(任务执行的1973年8月28日)前一天将其悬挂在了“幻影”IIIE的机腹下。1973年8月28日晨,他们当着国防部长罗贝尔·加莱等人的面,最后一次检查了“52”式核武器的电子线路。起飞前,科佩尔中校将弹芯装进了弹壳,使其处于作战状态。科佩尔将军解释说;“与正式程序不同的是,在我登机之前,国防部长就将核弹启动密码告诉了我。正常情况下,他应在即将投弹之际通过无线电将密码告诉我。当我登上舷梯的时候,他对我说: ‘毫无疑问,站在我面前的是法国空军中最幸福的飞行员。’我回答道:‘噢,不,部长先生。我今天上午是在应试,这有点像中学毕业会考。过一会儿结果就会出来!’”
  核弹将于当地时间9点在“塞莱斯塔”上空爆炸。于是,驻扎在穆鲁罗瓦环礁上的人员早早地就被疏散了或躲到了掩体内。H-35分开始倒计时。仪表检查完毕、发动机启动后,科佩尔中校于H-25分升空。接着,飞机便在基地上空盘旋了两三圈。随后飞行员便将黑色舱帘拉了下来,驾驶舱里顿时漆黑一片。与此同时,贝莱少校则驾驶“616”号机从“豪”基地起飞,以便远距离观察核试。
  在空中待机时,科佩尔中校对机载雷达进行了校准,随后便驾机赶赴核爆区域。8点58分,他在1500英尺高度、以500节速度迎来了投弹程序启动的那一刻。将军回忆说:“在H-2分时,所有的保险都已打开,我可以启动半自动投弹程序了。秒表秒针开始‘滴答’作响……H-35秒,瞄准具里显示出了上仰的命令。我打开加力,使飞机以全速上仰。当上仰角达到45度时,‘52’式核武器便与挂架脱离。当核弹还在爬升时,我在瞄准具里看到了使飞机翻滚过来以快速下降并远离核爆区域的命令。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H-2秒时,我们飞抵距离核爆中心4公里处,我闭上了一只眼睛……秒针刚刚走到垂直位置,整个机舱就突然变得无比光明起来。我拉起舱帘,扭过头来,冲着无线电台叫道:‘蘑菇云真漂亮!’”
  
  “炸沉”环礁
  
  H-75秒,核武器试验作战指挥部下达了投弹命令。H-60秒,核弹的保险装置被解除,定时器也于15秒钟后打开,H-33秒,飞机开始上仰,H-25秒,核弹在3200英尺高度脱离挂架、以430节的速度沿着弹道飞行,减速伞随即打开。飞行员在4000英尺高度驾机实施了半滚动作并下降到了1500英尺规避。
  “52”式核武器在穆鲁罗瓦西部26公里处上空250米高度爆炸。当时。实施投弹的“幻影”IIIE战斗机距离爆点大约42里。掉过头来之后,科佩尔中校看到了橙色的蘑菇云并发现其基部有一个空洞。当返回至基地上空时。他驾机连续完成了好几个横滚动作以庆祝投弹成功。接着,他又驾机降至100英尺高度、从地勤人员的头顶呼啸而过,借此向他们表示敬意。H+40分,飞机着陆。
  科佩尔将军回忆说:“当飞机着陆后滑行至停机坪时。地勤人员请求我不要立刻下来。接着,我就看到他们在座舱左侧忙活起来。也就几秒钟的工夫,他们就借助于镂花模板在座舱左侧涂上了一个好看的蘑菇图案和一个棕榈树图案!接下来,他们用搬运车推来了一颗备用核弹,让我坐在上面,推着我围绕作战区转了一圈。”然后,科佩尔中校就搭乘一架“神秘”20战斗机返回至穆鲁罗瓦。在那里,一些官员、尤其是国防部长也向他表示了祝贺。在场的一些负责人告诉他,核弹在距离预定地点600米处爆炸。几个月后。科佩尔中校才获悉,此次核弹投掷准确度很高。
  
  幻影2000N“战略轰炸机”
  
  由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未作要求,EM85“卢瓦尔”中队所属的“秃鹰”IIB和IIN轰炸机也未飞至蘑菇云中执行提取任务。此次爆炸的额定强度为10千吨级,但事实上却只有5.6千吨。也正因为此,蘑菇云的基部才出现了一个空洞。科佩尔将军说:“蘑菇云的顶端迅速升腾,场面壮观,但我发现爆炸的并不是一枚百万吨级的核弹。爆炸结果与里坡中心一位工程师的预测相符。核爆前他曾告诉我:‘你会发现将要投掷的核弹当量并不大,他们把延迟线搞错了……
  预期的当量没有达到,原子能委员会认为其原因是起爆器启动过早或程序存在着计算错误。1973年11月,总参谋部决定再次进行核爆试验(“丛林”行动)。1974年7月25日。当地时间8点,戈捷少校驾驶1.7“普罗旺斯”战斗机中队所属的一架“美洲虎”A战斗机(序列号“17”、机号“7-HD”)在穆鲁罗瓦环礁西南17公里处投下了一颗“52”式核弹。这枚核弹配备了“普鲁东”导弹所携带的试验弹芯,强度8千吨级,预计强度为8-12千吨。
  1988年8月27日,1.4“多菲内”战斗机中队所属的“幻影”IIIE战斗机开始停止战斗飞行。11月10日,2.4“拉法耶特”战斗机中队所属的“幻影”IIIE也停止了战斗飞行。替代“幻影”IIIB战斗轰炸机的是“幻影”2000N战斗机。后者配备了中程空地导弹,可携带一颗“80”式或“81”式热核弹,强度可达100-300千吨。
  自1988年7月1日起,“多菲内”中队开始担负核警戒任务,自1989年7月1日起,“拉法耶特”中队也开始担负此类任务。1991年9月1日,这两个中队与3.4“利穆赞”战斗机中队一起并入法国战略空军。
其他文献
这是一座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式陆军学校;这是一群在历史风云中载沉载浮的黄埔人。他们都曾一腔热血,满怀救国理想,但最终却无法左右自身的命运。他们曾经一起滚通铺,一起上课,出操,北伐,却又在国共两党不可调和的斗争中刀兵相向。  1956年,北京,四川饭店。  这是一场奇怪的宴席。  坐在上首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哈工大校长陈赓。在他身边是6位曾经的共和国的敌人,战场上的对手:  原国民党东北
期刊
远离危险    新型濒海战斗舰(Lcs)可以依靠舷外反潜系统在潜艇的鱼雷攻击范围之外对潜艇进行定位、探测,分类、跟踪和攻击。LCS有3个可更换任务组件:反潜(ASW)、反水面舰艇以及反水雷战。这些任务组件都可以在96小时内更换完毕。LCS ASW任务组件的主要装备是两艘11米长的柴油动力低速无人驾驶小艇(USV)。USV可由母舰拖曳,通过多模式静态声频发射器传输由敌方潜艇反射回来的低频信息。然后由
期刊
“海军要执行护航任务,要有走向远洋的能力。即使中国将来有了航空母舰,是不是就是蓝水海军呢?也不一定,中国有航空母舰,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而不是扩张,不是要在全球炫耀武力。”  著名军事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少将  “不管哪国海军,在我们眼里都一样,我们当然不会鸡蛋碰石头,主动找军舰的麻烦。这一点对中国军舰也不例外。”  索马里海盗头目恩德布尔  “彰显大国责任;拓宽海军的战略视野;这是效果最好
期刊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西方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其中,曼施坦因更是由于在苏德战争前期的出色表现被赋予了“闪电伯爵”的美称。本文以战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籍为依据,尽量冷静客观地谈事论人,还原这位“闪电伯爵”的历史真貌。    1887年1月24日,在东普鲁士柏林的炮兵将军爱德华·李文斯基家中,一个名叫埃里希·冯·列温斯基的男孩呱呱坠地。出生后不久,列温斯基就过继给他的姨
期刊
中国海军亚丁湾、索马里护航舰队独家综合报道  中国海军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  中国政府决定派舰赴亚丁湾、索马里    郑和舰队以来最大远洋战斗巡航  中国政府决定派舰赴亚丁湾、索马里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2月20日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派海军舰艇近期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频繁发生海盗袭击、劫持过往船舶事件。海盗问题已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对国际航运、海上贸易
期刊
从2003年10月至今,海军某舰载机部队已先后10多次参加中美、中俄、中法、中印等中外海军联合军事演习,从平静的阿拉伯海到太平洋西风带的风口浪尖,都留下了该部队与外军海上较量的身影,展现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2008年9月,中英两国海军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联合搜救演习,滔滔黄海见证我舰载机在大风浪中快速搜索、空中蛙人下海救人的壮举。  仲秋的黄海,风劲浪高,波涛
期刊
扎瓦赫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4年寒冷的11月。扎瓦赫是一名留在费卢杰城内反抗美军进攻的反美武装成员。他和前教师阿拉布-阿卡巴以及刚从澳大利亚回到伊拉克的阿布·盖斯组成了三人战斗小组。他们被安排到费卢杰北部的乔兰地X-一一美军最先攻击的目标。晚上10点左右,美军突然发动了进攻,扎瓦赫小组在最前沿孤军奋战。  战斗中,一发炮弹落在了他们中间,阿布·盖斯当场死亡,教师阿拉布·阿卡巴留下一句“
期刊
战争带来革新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五角大楼军事变革事务顾问麦克斯·布特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一直是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军方关注的焦点。向来走在前沿的美国五角大楼自然是不例外,这几十年来美国投在IT领域的资金和进行的试验实在是难以计数,获得的成果也极为丰硕,然而,历经军事变革之后的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却遇到了麻烦:在反恐、平乱和维持秩序方面,美军意外地面临兵员严重不足、疲干
期刊
海军,国家军事强大的标准    近代500年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军事标准,始终都是看它是否拥有先进的海军。在先进海军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国家制度。晚清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先进国家制度和强大工业孵化出的先进海军,所以,一败于鸦片战争再败于甲午战争,同破家残。从今天的情况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海军,中国就只能被封堵在资源匮乏的陆地上坐吃山空,经济在海外的拓展也只能战战兢兢仰人鼻息,甚至连自
期刊
满载全副武装官兵的步兵战车与坦克,在扬沙的掩护下,冲破“敌”封锁,装甲兵分队多路出击、越点攻击,直捣“敌”要害目标。前后不到20分钟时间,“敌指挥所”被摧毁,通信枢纽严重瘫痪!这是北京军区某集团军装甲部队组织的又一次实战励练军事训练。  演习中,他们从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机动、作战部署、战斗实施等四个阶段展开,让“交战”双方互为对手、互换角色,背靠背指挥处置,面对面实兵对抗。演习部队突出了现代侦察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