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条通往世界的途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dWE4R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对高中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终极的要求。这种既基本又终极的两重性,使得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难企,竟有一种众说纷纭、玄妙难寻之感。几年来,笔者也学习、模仿、反思,冀能探索一条接触“真”的途径。
  一、 探寻名作之“真”
  在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真”的一点认识之前,笔者想先交代一下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几部作品,因为自己的一点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而来的。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通过对一个村庄的注视、倾听、体会,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与人世深沉而细腻的感悟。那些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真诚的观照下,具有了一层奇异的光彩: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一只虫,一缕风,一瓣雪……都成了天地间的主宰者,生命的意义随时随处变得丰富深沉。
  舒国治散文集《理想的下午》 舒国治,一位文笔疏淡的旅行者。集中文章几乎都是在路上的状态,一位闲适散淡的旅者,走走看看,住住停停,沉入时空之中。作者借助淡雅的文字,传达了一位旅者对天地间大美的感悟和体认,把生命中那份独特又细腻的美也传达了出来。
  陈传席随笔集《悔晚斋臆语》 作者是研习绘画史与美学的。这本集子记录了作者对书画的品论,对书画人事上的感慨,及对历史人物的点评。片言片语,精妙雅致,长短随意,潇洒俊逸。作者看似由具体人事而发,体会到的却是人世间的深远意味。
  此外,还有《木心作品集》和《林达作品集》。这几部作品,所思所感都来自心灵和生命的真实境地,远离矫揉造作,充满情趣魅力,触人心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都从所熟悉的途径(领域)向生命和人世深入,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沉入世界;因其对途径(领域)太关注、太熟悉、太有感触,故其感悟真切深沉,引人共鸣。如《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的途径是村庄,他通过对村庄的仔细观察和体认,来充实自己的生命感悟,深具哲学意味;《理想的下午》,舒国治通过旅游来完成对人世的体认,旅游中的异地异境之感,都进入到生命的反省之中;《悔晚斋臆语》的途径是自己所熟知的书画世界,并由此走向人世的思辨:书画间的得失高低、风格种种,其实都是生命的种种表现。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途径(领域)来进入纷纷攘攘的人世,来丰盈自己的内心感悟:音乐家,可以借助声音;画家,可以借助线条颜色;舞蹈家,可以通过肢体;导演,可以通过光影……
  所以,真,文章的真,具有以下两点特征。(1)作者有一个接触或进入人世的途径(领域)。作者浸润、涵养其中,于一切是熟稔的,于一切是真切的,故一言一语出乎其情来乎其心,故其文字,真。(2)作者借个性化的领域深入到群体的世界。作者深化自己的领域感悟,用独特的领域感悟来印证人世百态、观照人世沧桑,引人共鸣。故其真,具有一种审美境界。
  二、 反思常规之“假”
  虽说作文教学不是在培养作家,但天下文章要写出“真”来,其基础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名家还是初学者。所以,对名作之“真”的认识于作文教学中“真”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文的真假,在本质上是生命感触有无的问题,而不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作文的“真”,是生命所思所感所悟所识的自然表现,绝非方法和技巧所得。“真”的作文,来自“真”的生命体验。
  先有生活,后有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应先抛弃作文意识,鼓励学生去寻找培养自己感悟世界的途径(领域);至少,鼓励学生把对人事的感悟建立在具体而真切的感触点上。这种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因人而异。教师应尽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生活领域,激发其兴趣,触动其选择;赞同学生的不同之处,鼓励其爱好、兴趣、偏好,从而引导其健康发展。
  如果把上面的举措叫“培真”之举的话,那么作文的“培真”之举具有“汝欲学诗成,功夫在诗外”的意蕴。它涉及面广,时间长,一切急功近利都会适得其反。
  笔者把上面的启示和自己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较,发现以前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笔者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如下:
  每周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词句。
  让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小故事:哲理类、亲情类、散文类、议论文类、小说类。
  做好名言名句积累。
  学习文章开头、结构、结尾等技巧。
  学习文章修辞:如何引用,如何写出靓句,等等。
  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讲评。
  这些做法,实施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也欠佳。用这些做法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虽然像模像样,但就是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悟实见,食之无味。现在看来,其最大的弊病为:教师是作文做假的示范者和参与者。
  首先,这些做法也是基于学生作文空洞、缺乏内容而来的。如让学生积累资料和阅读文章,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作文充实之感。殊不知,这种做法恰好断绝了从源头上探寻真相的尝试,遮蔽了文章之“真”的根本来源。因为这种做法不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自己的领域、去开辟感悟世界的途径,从而充实和丰盈自己的内心,而是以资料的大量堆压来填塞学生的大脑,拒绝承认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和可能性。在这种做法下,学生虽训练多时,可心灵依然是一片荒原。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浮于生活表面,难以沉入内心去思考、去体悟。如此,对学生而言,作文的充实与真切就是几个死记硬背的故事而已。这种做法,不是在引导学生走向“假”的道路吗?这种功利化的做法不是在培养学生作文中的投机意识吗?
  其次,这些做法过分追求技巧。这种做法就是让“假”做得更加像模像样。文章在没有真实内容的情况之下强调技巧,只会让文章徒具其形,难有感染力。这样的文章让人感觉什么都对,就是不愿阅读、不愿触碰。其实,反观前述几部名家作品可以发现:作品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写作技巧,作者只是让心中的感悟和见识倾泻而出罢了,行所当行,止于当止之处。如此,风格结构超然出尘、不落窠臼。
  可以说,按照上述做法进行作文训练,三年下来,学生对世界认知和接触的途径还是没有找到,仍然缺乏感悟人事的感触点,作文难有质的飞跃,只能一假到底。如此,学生的作文虽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改变,如字句通顺漂亮了、结构完整了、规模具备了。但不感人、不动人,下笔千言却相隔万里。所以说,作文教学必须有个前提:为文者具有“真”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三、 几点尝试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2009年接班之初开始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笔者作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前几道题如下:
  1. 你生平最有感触的事或人是什么?
  2. 你阅读过哪些书籍?最喜欢哪本书?
  3. 你课余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A. 网络游戏 B. 体育活动
  C. 听流行乐看网络小说 D. 阅读文学名作
  4. 你会通过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触吗?
  A. 不 B. 偶尔 C. 一直
  5. 你有一个长久的爱好吗?
  A. 无 B. 古典音乐 C. 绘画欣赏
  D. 写作 E. 旅游 F. 电影欣赏
   G. 其他
  第1题,学生的答案基本局限在初中同学之间的人事,也有一部分涉及自己的家庭;第2题,答案基本局限在网络小说,十几个学生写到喜欢穿越和玄幻小说,有的学生还列举了《诛仙》《鬼吹灯》等网络小说;第3题,选择A和C的居多;第4题,选择B的有几个,其余均选A;第5题,答案基本为A,选择C的为艺术特长生。
  其实,这样的结果事先可预料,笔者之所以还要作这个调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生命其实处于一片荒芜的状态,杂草丛生而不长庄稼;他们的内心还是空白一片,他们接触世界的途径还没被开辟出来,他们的精神生活基本为零;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还没有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在勃勃成熟,还处于幼稚化的状态。笔者希望这个调查能引起他们的警觉,让他们有所行动,并能认同笔者接下去的做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 随笔
  提高学生对写随笔的意义的认识:随笔不是作业,而是自己反思和感悟生活的地方;随笔中可以现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可以记录自己那独特而个性的生命历程,呈现生命成长的印痕。
  笔者要求学生,随笔不是一周一写,而是一周之内保持在600字以上,不论长短,不论架势,不论篇章,随时随事,有触动皆可写。同时,笔者明确了随笔的隐私性,对学生的随笔,笔者只检查写没写,而不阅内容,更不在课堂宣读。如学生有交流的愿望,可在随笔中注明。
  笔者希望随笔能成为学生反思自我、抒发内心的一个空间,培养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来认识、来感触身边的人事,感悟生命的种种境遇,集聚人生中的触动点。
  (二) 阅读
  提高学生对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不是为写作文而进行的简单的应酬、效仿,而是生命的一扇窗户,是主体参与生命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可以观察人世百态、净化自己的心灵。
  阅读分为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读激发学生对名著名作的阅读兴趣。笔者拒绝那种放任自流的阅读课,所以采用自己精心准备课堂阅读材料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如在第一学期中,笔者以两个月(八节课)为一个周期,要求学生粗读一个作家。利用电脑房,笔者准备了《顾城诗选》《阿城小说选》《周作人散文选》《张爱玲文集》等作品,并配上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等的介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作家,坚持读下去,最后形成读书报告。
  在阅读中,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文字交流,和作者交流,从文到人(作者),从人到人世。笔者提倡深度阅读,有爱好,有专题,有探究,有积淀。
  (三) 欣赏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去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扩大语文课程的边界,扩大学生感悟世界的触角。
  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多种艺术欣赏活动:
  电影名作欣赏:一月一次,形成看电影—议电影—写影评的流程。
  音乐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等。
  舞蹈欣赏: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台湾优人神鼓团体的《金刚心》等。
  戏剧欣赏:如越剧《梁祝》、昆曲《牡丹亭》等。
  书法欣赏:请美术教师作有关书法欣赏的讲座。
  每次开展欣赏活动之前,笔者都和学生一起精心准备。这对自己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历程和一番新的感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笔者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人生之美有多种多样,且皆有极致之叹,进而反观自己的情趣爱好。最重要的是,这些欣赏活动可以拓展学生感悟人生的途径和方式,为他们的爱好提供不同的选择。
  从2009年至今,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作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难的不是资料的准备,也不是课时的调整,而是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惯以及“先有生活后有作文”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确定自己接触世界的途径,也难以在固定的领域中深入下去,进而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同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同轻快、讲求实效的功利之举相比,培真之举有迂阔之嫌,难以在短期见到效果。这要求师生须有长远之见。
  经过两年的尝试,虽然效果与预期的还有距离,但是与以往的学生相比,这届学生的作文有了个性,在真情实感上表现得很好。可见,这条途径是值得探索的。笔者深信作文的真,来自生命;关注作文,应先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
其他文献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说:“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不管是你从这个学校的老师还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或者是你从书上读到的……最后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会如何独立地思考。”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一言堂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也比以前热闹了;然而当教学过程中一旦需要思考问题,学生的头就本能地低下去,不敢与教师的目光对接。于是,我们感叹,学生除了听的功能,没有想的功能了,埋怨现在的学生没
期刊
近年来,随着笔者参与相关科研工作,深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否成功,与教研员(特别是县级教研员)关系密切。因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效果在于广大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认识与积极参与,而县级教研员是学科教师的领军人物或“学科县长”,是距离基础教育改革“前线”最近的专业指导员或排头兵,是将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人物,县级教研员论文水平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当地基础教育改革是否从“经验”型上升到“理论结
期刊
当前,随着教师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教师培训由量的需求上升到了质的提高。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密切关注的重点与焦点。县域教师培训质量关系着全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提升县域教师培训项目、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在内的培训质量,我们构建了基于PDCA理论的县域教师培训“四环四步”质量管理体系,以此促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的特色发展,满足县域教师培训需求,为教育行政部门、县域培训机构及各校提供现实
期刊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说:“历史实际,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即历史学,是主观的。”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历史教育应当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这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核心功能。笔者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运用多元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索。   一、多元史观引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观是指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
期刊
陆国民,男,1967年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现任德清县高级中学校长。陆国民曾荣获浙江省优秀教师,2004年湖州市名教师,德清县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十佳树新风标兵和50件新人新事先进个人。  自1995起,陆国民主持参与了市县级三项课题,并都荣获了省级二、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德育教育》《政治课教学》《政治教育》《浙江教育报》。  从教23年来,陆国民认真做好了学科教师
期刊
我们知道,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需要命题。同样,只要有命题,就必然会有解题;有解题,当然就存在着析题。为此,不少学校、众多教师,都把“命题·析题·解题”当作师资培养、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抓手。其实,我们更应该作一点“上位”思考,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命题·析题·解题”的重要性。因为,“命题·析题·解题”关乎日常教学的展开与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与成长,涉及全体学生的学
期刊
自2009学年以来,杭垓小学教育集团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切实尊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和谐健康校园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规范加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以“美丽学生”“美丽教师”“美丽班级”为主要内容的“美丽校园”。我们紧紧围绕“和美”二字,打造学校德育品牌,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并充分利用“几何生态法”,塑造“美丽班级”,积极开展以“我争我邮,我有我优”为主题的杭小争邮评价活
期刊
【名师档案】周红阳,男,1956年12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浙师大人文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正高级待遇),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浙江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系浙江省优秀教研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语会理事、浙江省高考试卷评价组成员。多次参加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命题,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十余年。自1986年迄今,已在公开发行的
期刊
各类高考复习研讨会和专题报告是高三年级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各类高三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是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将近期的高考目标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能切实帮助教师切准高考脉搏,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近六年来,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不断探索“六题三课”系列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试图将这两个基本任务统一起来。  一、“六题”明方
期刊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时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探究,使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