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助学”到“助思”的飞跃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校实践的“助学单”课堂中,一线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材的“学习化设计”,而往往忽视了“助学单”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深度反思的功能。其实,师生从“助学”到“助思”的飞跃是助学单价值的真正体现。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希望能摸索到以“助学单”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助学单”不同于一般的学案,它为教师的深度反思和二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助学单”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阶段反思是高效教学的有力保障,笔者紧紧抓住五大操作要素的精髓去反思,力求教有所悟,悟有所思。(2)“助学单”中的“一例一思”使教师的反思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让反思扎根于教学过程,让反思看得准、挖得深、理得顺。(3)“助学单”中的二次设计环节是教学反思有效的直接体现。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惯性作用,使教师潜意识中的二次设计一直处于“流产”状态,对此,“助学单”增加了二次设计环节,使教师能真正实现从“助学”到“助思”的飞跃。
  以下笔者以数学(七下)“7.1 分式(1)”这节课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感受从“助学”到“助思”的美好过程。
  一、 优化前置性学习任务
  (一) 一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深度反思
  课前“助学单”A
  1. 对小学所学知识的回顾
  在小学的除法运算中,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三个量的取值上有什么要求?
  2. 对整式的回顾
  单项式的概念:_______,举几个例子:_______;多项式的概念:_______,举几个例子:_______。整式包括_______和_______ 。
  3. 列代数式
  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金钉子”地质公园,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带来如下数学问题要你解决:
  (1) 地质公园内有k个展厅,建筑面积共约为1800平方米,那么平均每个展厅有_______ 平方米。
  (2) 某个展厅内有两种展柜,其中壁式展柜p个,展出物品m件;独立式展柜有12个,展出物品n件,那么平均每个壁式展柜展出了_______件物品;这个展厅内平均每个展柜展出了_______件物品。
  分式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问题前置
  甲、乙两车从一条公路的同一处,同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x千米,乙车每小时行y千米(x>y),若乙车提前2小时出发,那么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题意,列出以下代数式:①甲乙两车的路程差:_______;②甲乙两车的速度差:_______;③甲车追上乙车所需的时间: _______ 。
  【反思】(1)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_______ ;
  (2)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课前“助学单”A的设计目的是唤旧铺新,搭起思维的脚手架,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呈现独立预习的水平和差异。从这个角度观察助学单A,我们不难发现A中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硬伤:
  (1) 记忆性内容偏多,对诱发新知所需要的思路与方法有明显遗漏。
  (2) 以三个实际问题要求列出分式,就直接让学生通过不充分的观察去形成分式的概念,这样明显缺乏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路。分式概念获得的最佳方式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式概念”出发,罗列多类代数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找不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设计的前置性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拿捏不准的真正原因是对教材的分析不透。
  (二) 反思后的二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效果
  课前“助学单”B
  1. 回忆小学中分数的知识
  (1)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可能为_______ ;(2)当 _______为零时,分数为零。
  2. 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金钉子”地质公园,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带来如下数学问题要你解决:
  (1) 长兴灰岩——“金钉子”距我校30千米,交通便捷,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那么汽车从我校出发经     小时后到达地质公园。若汽车的平均速度加快a千米/小时,那么去地质公园需要    小时。
  (2) “金钉子”地质公园门票价格表:老师每人80元,学生每人28元。我们共有a个老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 _______元。
  (3) 地质公园内有k个展厅,建筑面积共约为1800平方米,那么平均每个展厅有    平方米。
  (4) 某个展厅内有两种展柜,其中壁式展柜p个,展出物品m件;独立式展柜有12个,展出物品n件,那么平均每个壁式展柜展出了      件物品;这个展厅内平均每个展柜展出了 _______件物品。
  3. 上面列出的代数式中,有我们熟悉的代数式吗?
  整式有:_______ ;非整式的有:_______ 。
  4. 思考: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为零?
  【反思】(1) 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 ;
  (2) 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笔者进行二次设计后,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较好地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从“整式概念”出发,让学生在比较中“找不同”、在不同中形成分式的概念,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一个思考题的设计,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了前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自助学习的兴趣。
  二、 布置多样化随堂任务
  (一) 一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深度反思
  课中“助学单”A——分式概念的形成
  问题1:你觉得如何给分式下一个定义呢?
  问题2 :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反思】(1)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_______ ;
  (2)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由于学生原来的知识框架中不存在分式这一概念,而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获取新知识,要学生仅仅根据课前三个实际问题得到的代数式就给分式下定义,不符合学生的思维,没有踩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是生硬地给学生分式的概念。在形成概念之后,马上让学生判断a+这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太高。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这一教学是低效的。
  (二) 反思后的二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效果
  课中“助学单”B——分式概念的形成
  请你观察下列代数式:整式与非整式有何不同?(学生自助,作品展示)
  问题1:请你与同桌讨论一下,你觉得如何给分式下一个定义呢?(学生互助,形成概念)
  分式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2:请你单独思考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为什么?(师生互助,理解概念)
  【反思】(1) 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_______ ;
  (2) 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通过反思课中“助学单”A设计的不足,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设计的课中“助学单”B更受学生欢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对学生数学问题的剖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运用“助学单”B进行教学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积极踊跃。课堂上有位学生还提出自己创造的代数式,让其他学生来判断是否是分式。这让笔者都感到吃惊。课堂改变的真正原因在于:创造“多样化的随堂任务”、布置“深层的思考性随堂任务”和设置“反馈性的随堂任务”的一气呵成,并且其中揭示了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共通性步骤。
  三、 提升生成性学习指导
  (一) 一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深度反思
  课中“助学单”A——例题的学习
  问题三:已知x取下列值时,求分式的值。
  类比讨论:
  1. 形如,,有意义吗?
  2. 对于分式 ,(1)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无意义?那么何时分式有意义呢?(2)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的值是零?(3)当x=1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反思】(1) 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_______ ;
  (2) 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 。
  粗看这一“助学单”,感觉比较清晰。但细细一看,明显感觉是生成性问题的设置不流畅、不充分。例如:表格中x的取值就缺乏典型性;直接问学生形如,,是否有意义,就失去了学习分式无意义和分式值为零的条件的意义。在形成概念这个环节中,三个问题设计得十分完美,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表格中给x赋值时考虑得不是很周全,导致过渡到类比讨论时比较生硬。在教学时,笔者几经扭转教学才切入正轨。
  (二) 反思后的二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效果
  课中“助学单”B——例题的学习
  问题三:对于分式选择两个你喜欢的x的值,求分式的值。
  要求:4人一组每个人对x取两个不同的值,即用4个人所取的8个不同的值去求分式的值,并根据对x的不同取值,小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
  (1)当分式中的   时,分式无意义;
  (2)当分式中的   时,分式有意义;
  (3)当分式中的   时,分式值为零。
  【反思】(1) 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_______ ;
  (2) 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笔者将教材例1中的分式改为,并改变了提问的方式。这样就把问题改编成了开放性问题,为课堂探究做好了铺垫。
  教学时,在学生回答3,6,8等取值后,笔者启发引导:“有没有同学喜欢1的?”学生开始议论,并有学生说:“老师,不能选1,因为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当分母为零时,分式没有意义。”学生的回答没有出现0,也没有出现分数、负数。笔者估计这不是学生的疏忽,而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盲点”。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数的范围中增加了负数,学生未提到负数,说明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小学数学或者最常用的数的范围中,尚需要教师的引导。显然,反思后的二次设计有利于教师主动引导、伺机追问、点评欣赏和及时纠正。
  以“助学单”为载体进行教学反思,关键是分析助学中的问题的需要,确定助学目标,建立助学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以此作为调整助学行为的重要依据,最终达到优化课堂助学的效果。在动态的助学与助思中,教师要坚定“助学单”对教学反思有重要作用的信心,二次设计后不仅能解决助学问题,更能善于发现助学问题,及时“捕捉”课堂有效的助学素材,使课堂助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因为优化而美丽。
其他文献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及学校其他领导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的领导,实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能力。它是学校领导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学校领导区别于其他行业领导的根本,是学校领导专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提高教学领导力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瑞安市教育局塘下教育学区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学校领导干部教学领导力建设问题,并着手开展研究和活动策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对塘下各初中学校干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这是教育界毋庸赘言的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每天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教养和教育,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课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决定他们能否树立起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否热爱知识和科学,是否尊重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如此重要,以至周彬在《叩问课堂》一书中指出:“谁放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就意味着谁将是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尊重、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借助教参写教案,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多了些凝重,少了些灵性。因此,时下一种新的阅读观——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它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诚如钱梦龙老
期刊
编 者 按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中下经济”何以能办出“中上教育”?这离不开缙云教育人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富有韧劲的“霉干菜精神”,更离不开缙云教育主管部门实行的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特別是“点、链、圈”三维模式的实行,对缙云县教育的内涵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期“前沿”,我们采访了缙云县教育局局长杜新南先生,请他介绍了“点、链、圈”三维发展模
期刊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课堂高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催生高效课堂。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表现为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動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会“主动”激发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生动性,指的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生乐在学中,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期刊
浙江省缙云中学的前身系创办于1906年的官办五云学堂,由此而始,学校历经了百年风雨。近十年来,学校继往开来,鼎新革故,凭着“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事业心,谱写出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篇章。缙云中学由一所先天地缘条件和所持政策资源并不占优势的县域高中,发展成为创造浙西南山区“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奇迹的成功典范。回首过去,虽然我们把背影和足迹留给了历史,但是我们要在这经年的流变中,读出灵魂的
期刊
缙云县实验中学的前身是缙云中学初中部,1999年初高中分离后独立办学。2004年9月,缙云县实验中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8月,缙云县实验中学本部和新碧校区组建了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2011年7月,缙云县盘溪中学成为教育集团新校区。现在,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一校三区实行一体化管理,现有115个教学班,教职工427人,在校学生5740 多人,几乎占据了缙云初中教
期刊
信息倫理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一位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位具有较好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的人。不过,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有很强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倘若没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他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人民日报2012年4月16日报道的《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虽不尽是学生所为,但可以肯定这与他们没有系统接受过良好的
期刊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目前科学课堂中的实验已经基本走出了只讲不做、仅重视“知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更多地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结果是: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但现实中的课堂,比较多见的仍然是“跟我学,跟我做”,具体表现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照步骤操作。这种“动手做”的实质,是让学生将记忆提取再现后转化为行动,这固然能加深学生对问题
期刊
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新旧文化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1]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堂文化的认识还存在误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师角度建立课堂文化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调研,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教师课堂文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一、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我们按照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