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去年进行了一次全新改版。就其深度与广度来说,这次改版从内容到形式整体包装上都是海外版从未有过的,报纸上了一个大台阶。
新闻:特色独家
报纸又叫新闻纸。很显然,没有新闻,没有价值高、时效快、吸引人的新闻,报纸就不成其为报纸。要更好地完成其承担的任务,“密切祖国同海外中华儿女的联系和情感,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则无从谈起。可是如果没有或缺少有特色的独家新闻,一张报纸就没有或缺少核心竞争力。
有人会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搞独家新闻谈何容易!的确是这样。不过,对于独家新闻也有个怎样理解的问题。“人无我有”是独家,“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深”难道就不是独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因为现今处于网络时代,后面这几个“独家”才显得更有特色。
诚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确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如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的交互性强等。但有一利就有一弊。随着网络媒体上新闻时效的急速加快,传播主体多样化的出现,新闻信息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也就自然降低了。换句话说,面对当今不断变化、莫衷一是的各类信息,许多读者感到很不适应,甚至觉得无所适从。况且,很多事情特别是世界上的一些大事,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海外读者也还是很想知道中国的态度。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一点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若能及时地有选择地对有关信息和事件,进行深度加工、准确解读和权威评价,不正好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吗?
这次海外版版面改革,我们把加强深度报道作为抓“独家报道”的重中之重。现在,从一版到八版,尤其是各新闻版,几乎每期都有一篇以上的重点报道,它们或者是评论性、分析性的,或者是解释性、背景性的。
按照传统新闻学的观点,这些稿件多数很难说是独家新闻,因为从时间上看,它们往往不是由我们最先报道的;从内容上看,主要事实更非唯我独有。然而仔细阅读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报道又确实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如“独家视角”、“独家评析”、“独家观点”、“独家解释”……一句话,它们给读者提供了“独家意见”。“独家意见”是什么?至少也算另外一种类型的“独家新闻”。
标题:星光灿烂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在我们海外版的版面上,所有新闻的眼睛都必须是睁开的,不能眯缝着,更不能昏昏欲睡;有些还应该是明亮的,甚至是抓人的。否则,我们就很难在争夺读者“眼球”的大战中取胜。为此,我们的探索着重于以下几点:
标出事实,增加吸引力。新闻标题必须有事实,有新鲜的生动的重要的事实,这是由新闻传递信息的本质特性决定的。而且事实越具体,标题就越有个性,越有特色,越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标题的具体与简洁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这只有靠编辑人员的文字水平和概括能力了。
标题中多标事实,增加信息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社会,随着各类媒体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人事实上是标题的浏览者。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我们每个新 闻版,包括一些专版和副刊,上面的重点稿件,尤其是深度报道,除主标题外,均大量采用了“引导题”、“提要题”、“分述题”,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引题”、“副题”和“插题”相比,篇幅增加不多,内涵却很丰富。这样,读者看了标题以后,即使不读正文,稿件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也能知道个大概。
标出文气,增加感染力。在传播信息时,新闻标题有了事实,只是有了一个基础,一个起点;要引人入胜,文字还应优美生动,有审美意义,力求形神兼备,以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这需要我们在做题时有所创意并综合运用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段。今年“两会”期间,海外版“两会特刊”有一组重点稿件的标题,颇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它们(主标题)分别是:《“网”罗民意看“两会”》《能解难题即创新》、《两岸和平商机多》、《游子心随慈母动》等等。
这组前后系列标题,首先是字数统一,每题均为七个字,整齐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是行文时借助了“双关”、“拟人”、“引用”、“借代”、“比喻”等修辞方法,使人感到较有气势和韵味,读者反映不错。当然,并非所有新闻标题都需要或适合做成“诗”样。
标出本色,增加亲和力。会议消息,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在海外版的新闻版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从多年来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其传播效果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好。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类稿件除了纯粹谈国内具体工作的部分外,所反映的很多治国理念、改革措施、外交政策等重要信息,应该是海外读者所关心的。“好东西没有卖出好价钱”,主要原因看来还是我们的版面“包装”难以适应现代读者的口味。也许正因为这部分稿件比较特殊,或者说内容比较敏感,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处理时往往顾虑比较多,放不开手脚。今年5月15日,我们收到一条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工作的新闻。这次海外版一改过去的旧套路,做出的标题是:
问一问:一斤茶叶多少钱?孩子们上学远不远?
看一看:农家能不能用上电?群众看病难不难?(引题)
胡锦涛云南村寨察民情(主题)
这个标题虽然只是引了几句家常话,但总书记的百姓情结和亲民形象,却一下子“跳”出来了。可见,领导人活动的内容,即使对外传播也是一座“富矿”,关键看我们是否善于去开掘。
版面:清新淡雅
版面作为一种编排形式,与稿件内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办报纸,什么时候都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也就是说,稿件内容决定编排形式,编排形式服从于稿件内容。可是,这种服从绝不是消极被动的。版面是一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编排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语言,它既可以体现和“突出”稿件内容,增强表现力,也可以“埋没”甚至歪曲稿件内容。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海外版的版面形式作了相应的调整。
版面结构以模块组合为主。稿件在版面上如何放置,除了对政治内容的考量外,还有一个布局结构的问题,即采用交叉式方法还是模块式方法。前者的特点是:稿件外缘呈六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稿件与稿件穿插咬合;后者的特点是:稿件外缘呈规则的四边形,稿件与稿件相互重叠。两种版式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我国报纸过去更多采用的是交叉式结构,追求的是错落相间,曲折变化,生动活泼,长文变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电脑排版后,采用模块式结构的报纸逐渐增多。它表现出来的整齐统一、端庄大气、简洁明快、方便阅读的优点,被业内外人士视为一种现代版式。海外版现在采用的基本上也是这种模块式结构,少数版面的局部还存有交叉式结构。这不仅吸取了两种版式的长处,而且与海外读者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相吻合。美国等西方报纸的版式,无论是过去流行的垂直式,还是现在时兴的水平式,或者是垂直水平兼容式,从布局结构上看,又全都是模块式。
版面样式以静态编排为主。在版面编辑中,“动态式”设计与“静态式”设计是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所谓动态式设计,就是强调变化,要让读者天天拿到报纸都有新鲜感;而静态式设计则不同,它重视的是连续性和关联性,即一张报纸每天的样式差不多,甚至一天报纸的各版样式也都大同小异。我国报纸的版面设计向来倾向于前一种,即根据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原则,每天接收到的新闻并不相同,版面编排就不应该一模一样。现在青睐于后一种版面设计的报纸似有日渐增多之势,理由是读者看重的是“新闻”而不是“版面”,就像顾客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只在乎“货物”而不关心“货架”一样。西方传播学中的“货架理论”表达的也是这种观点。
过去,《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的版面设计,一般都是以“动态式”为主,“静态式”为辅。现在,海外版却以“静态式”设计为主,“动态式”设计为辅,各版基本上都是“六二”模式,即头条位置横六栏,右上留两栏。这样做首先是想从形式上与《人民日报》有所区别,以增加新鲜感;其次是让版面体例大致地统一起来,画版与拼版时也可以更省力、更快捷。不过,这种“静态式设计”也有缺点,比如以不变应万变,版面很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单纯的载体,从而使版面的表现力下降;第一要闻版也是如此,熟悉的读者拿到报纸后难以感受到它的新鲜和活力,或许还以为自己看的是昨天的报纸!
版面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一张报纸的新闻内容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它的版面形式也不能没有独特性。《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版面风格是:庄重大方,清新淡雅。这与报纸性质、读者对象、内容定位是一致的,既体现了“人民日报”的特点,又体现了“海外版”的特点。我们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和调配各种编排手段的。
海外版的版面总体上好像偏于平淡,也缺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实不能一概而论。一张高级的严肃的主流的报纸,要想赢得读者,关键在于内容,形式上的“过度包装”并不合适。有唐诗(张祜《集灵台》)为证“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如果自己天生丽质,就没有必要过分打扮;相反,打扮过分了倒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形象。
反对“过度包装”不等于主张“简单包装”,更不是提倡“粗糙包装”。为了使版面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以适应广大读者,我们在诸如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整与碎、聚与放、动与静、虚与实、浓与淡等一系列比例关系上,最大限度扩大反差,以此作为版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比如标题,各版的头条一般都在六栏左右,而大多数稿件则不超过两栏;比如照片,各版的主打照片基本上都在四栏以上,而其它的也就两栏左右;比如篇幅,各版的重点稿件通常都在两三千字,而更多的信息性的小稿却在百字上下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改变海外版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陈旧的四平八稳的面貌,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
责任编辑 史占旗
新闻:特色独家
报纸又叫新闻纸。很显然,没有新闻,没有价值高、时效快、吸引人的新闻,报纸就不成其为报纸。要更好地完成其承担的任务,“密切祖国同海外中华儿女的联系和情感,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则无从谈起。可是如果没有或缺少有特色的独家新闻,一张报纸就没有或缺少核心竞争力。
有人会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搞独家新闻谈何容易!的确是这样。不过,对于独家新闻也有个怎样理解的问题。“人无我有”是独家,“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深”难道就不是独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因为现今处于网络时代,后面这几个“独家”才显得更有特色。
诚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确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如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的交互性强等。但有一利就有一弊。随着网络媒体上新闻时效的急速加快,传播主体多样化的出现,新闻信息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也就自然降低了。换句话说,面对当今不断变化、莫衷一是的各类信息,许多读者感到很不适应,甚至觉得无所适从。况且,很多事情特别是世界上的一些大事,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海外读者也还是很想知道中国的态度。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一点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若能及时地有选择地对有关信息和事件,进行深度加工、准确解读和权威评价,不正好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吗?
这次海外版版面改革,我们把加强深度报道作为抓“独家报道”的重中之重。现在,从一版到八版,尤其是各新闻版,几乎每期都有一篇以上的重点报道,它们或者是评论性、分析性的,或者是解释性、背景性的。
按照传统新闻学的观点,这些稿件多数很难说是独家新闻,因为从时间上看,它们往往不是由我们最先报道的;从内容上看,主要事实更非唯我独有。然而仔细阅读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报道又确实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如“独家视角”、“独家评析”、“独家观点”、“独家解释”……一句话,它们给读者提供了“独家意见”。“独家意见”是什么?至少也算另外一种类型的“独家新闻”。
标题:星光灿烂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在我们海外版的版面上,所有新闻的眼睛都必须是睁开的,不能眯缝着,更不能昏昏欲睡;有些还应该是明亮的,甚至是抓人的。否则,我们就很难在争夺读者“眼球”的大战中取胜。为此,我们的探索着重于以下几点:
标出事实,增加吸引力。新闻标题必须有事实,有新鲜的生动的重要的事实,这是由新闻传递信息的本质特性决定的。而且事实越具体,标题就越有个性,越有特色,越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标题的具体与简洁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这只有靠编辑人员的文字水平和概括能力了。
标题中多标事实,增加信息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社会,随着各类媒体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人事实上是标题的浏览者。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我们每个新 闻版,包括一些专版和副刊,上面的重点稿件,尤其是深度报道,除主标题外,均大量采用了“引导题”、“提要题”、“分述题”,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引题”、“副题”和“插题”相比,篇幅增加不多,内涵却很丰富。这样,读者看了标题以后,即使不读正文,稿件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也能知道个大概。
标出文气,增加感染力。在传播信息时,新闻标题有了事实,只是有了一个基础,一个起点;要引人入胜,文字还应优美生动,有审美意义,力求形神兼备,以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这需要我们在做题时有所创意并综合运用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段。今年“两会”期间,海外版“两会特刊”有一组重点稿件的标题,颇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它们(主标题)分别是:《“网”罗民意看“两会”》《能解难题即创新》、《两岸和平商机多》、《游子心随慈母动》等等。
这组前后系列标题,首先是字数统一,每题均为七个字,整齐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是行文时借助了“双关”、“拟人”、“引用”、“借代”、“比喻”等修辞方法,使人感到较有气势和韵味,读者反映不错。当然,并非所有新闻标题都需要或适合做成“诗”样。
标出本色,增加亲和力。会议消息,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在海外版的新闻版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从多年来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其传播效果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好。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类稿件除了纯粹谈国内具体工作的部分外,所反映的很多治国理念、改革措施、外交政策等重要信息,应该是海外读者所关心的。“好东西没有卖出好价钱”,主要原因看来还是我们的版面“包装”难以适应现代读者的口味。也许正因为这部分稿件比较特殊,或者说内容比较敏感,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处理时往往顾虑比较多,放不开手脚。今年5月15日,我们收到一条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工作的新闻。这次海外版一改过去的旧套路,做出的标题是:
问一问:一斤茶叶多少钱?孩子们上学远不远?
看一看:农家能不能用上电?群众看病难不难?(引题)
胡锦涛云南村寨察民情(主题)
这个标题虽然只是引了几句家常话,但总书记的百姓情结和亲民形象,却一下子“跳”出来了。可见,领导人活动的内容,即使对外传播也是一座“富矿”,关键看我们是否善于去开掘。
版面:清新淡雅
版面作为一种编排形式,与稿件内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办报纸,什么时候都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也就是说,稿件内容决定编排形式,编排形式服从于稿件内容。可是,这种服从绝不是消极被动的。版面是一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编排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语言,它既可以体现和“突出”稿件内容,增强表现力,也可以“埋没”甚至歪曲稿件内容。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海外版的版面形式作了相应的调整。
版面结构以模块组合为主。稿件在版面上如何放置,除了对政治内容的考量外,还有一个布局结构的问题,即采用交叉式方法还是模块式方法。前者的特点是:稿件外缘呈六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稿件与稿件穿插咬合;后者的特点是:稿件外缘呈规则的四边形,稿件与稿件相互重叠。两种版式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我国报纸过去更多采用的是交叉式结构,追求的是错落相间,曲折变化,生动活泼,长文变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电脑排版后,采用模块式结构的报纸逐渐增多。它表现出来的整齐统一、端庄大气、简洁明快、方便阅读的优点,被业内外人士视为一种现代版式。海外版现在采用的基本上也是这种模块式结构,少数版面的局部还存有交叉式结构。这不仅吸取了两种版式的长处,而且与海外读者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相吻合。美国等西方报纸的版式,无论是过去流行的垂直式,还是现在时兴的水平式,或者是垂直水平兼容式,从布局结构上看,又全都是模块式。
版面样式以静态编排为主。在版面编辑中,“动态式”设计与“静态式”设计是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所谓动态式设计,就是强调变化,要让读者天天拿到报纸都有新鲜感;而静态式设计则不同,它重视的是连续性和关联性,即一张报纸每天的样式差不多,甚至一天报纸的各版样式也都大同小异。我国报纸的版面设计向来倾向于前一种,即根据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原则,每天接收到的新闻并不相同,版面编排就不应该一模一样。现在青睐于后一种版面设计的报纸似有日渐增多之势,理由是读者看重的是“新闻”而不是“版面”,就像顾客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只在乎“货物”而不关心“货架”一样。西方传播学中的“货架理论”表达的也是这种观点。
过去,《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的版面设计,一般都是以“动态式”为主,“静态式”为辅。现在,海外版却以“静态式”设计为主,“动态式”设计为辅,各版基本上都是“六二”模式,即头条位置横六栏,右上留两栏。这样做首先是想从形式上与《人民日报》有所区别,以增加新鲜感;其次是让版面体例大致地统一起来,画版与拼版时也可以更省力、更快捷。不过,这种“静态式设计”也有缺点,比如以不变应万变,版面很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单纯的载体,从而使版面的表现力下降;第一要闻版也是如此,熟悉的读者拿到报纸后难以感受到它的新鲜和活力,或许还以为自己看的是昨天的报纸!
版面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一张报纸的新闻内容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它的版面形式也不能没有独特性。《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版面风格是:庄重大方,清新淡雅。这与报纸性质、读者对象、内容定位是一致的,既体现了“人民日报”的特点,又体现了“海外版”的特点。我们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和调配各种编排手段的。
海外版的版面总体上好像偏于平淡,也缺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实不能一概而论。一张高级的严肃的主流的报纸,要想赢得读者,关键在于内容,形式上的“过度包装”并不合适。有唐诗(张祜《集灵台》)为证“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如果自己天生丽质,就没有必要过分打扮;相反,打扮过分了倒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形象。
反对“过度包装”不等于主张“简单包装”,更不是提倡“粗糙包装”。为了使版面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以适应广大读者,我们在诸如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整与碎、聚与放、动与静、虚与实、浓与淡等一系列比例关系上,最大限度扩大反差,以此作为版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比如标题,各版的头条一般都在六栏左右,而大多数稿件则不超过两栏;比如照片,各版的主打照片基本上都在四栏以上,而其它的也就两栏左右;比如篇幅,各版的重点稿件通常都在两三千字,而更多的信息性的小稿却在百字上下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改变海外版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陈旧的四平八稳的面貌,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
责任编辑 史占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