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标本制作,却没包含在这﹁三百六十行﹂里,但苏新刚已经在这行干了三十多年。
在普通人的眼里,标本制作这行跟动物尸体打交道,多少都带着些神秘和敬畏的气息。
苏新刚就是这神秘行业中的一员,从1984年开始接触,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标本制作生涯,说他拥有一双“复活生命”的巧手,一点也不夸张。
苏新刚是青岛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标本制作部的经理,走进他的办公室,像是在参观一座迷你的自然博物馆:眼神锐利的雄鹰、憨态可掬的企鹅、身材矫健的羚羊全都活灵活现地在这里共处一室。不禁想起了好莱坞大片《博物馆奇妙夜》,在夜晚12点的钟声敲响之后,这里的动物们会不会全都活过来,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呢?
不是杀戮,是挽留
一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可令观察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可生命因鲜活而美丽,因此不少人认为把动物做成标本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滥杀生命,的确值得声讨,但这并不是制作动物标本的初衷。
“制作标本的初衷不是杀戮,而在于挽留。”苏新刚解释,把动物做成标本,可以保存生物资源和生物信息,还有不少科研作用,了解多彩生物世界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大量物种出现灭绝危机,标本可以说是让后人看到它们真面目的最好方式。”他强调,现在的标本制作都是利用动物园、水族馆的死亡动物,不存在任何杀戮。
“国内的标本制作基础,最早是源自欧洲的剥制技术,尤以英国的水平最为先进。”对于标本制作的历史,苏新刚再熟悉不过。很多欧洲的皇家贵族,都喜欢在豪华庄园或别墅里悬挂羚羊、麋鹿、棕熊等动物为主的首级标本作为装饰,这也是当地狩猎文化的延伸产业。
19世纪末期,这种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在北方就产生以刘家为代表的标本制作艺人,其创始人刘树芳是中国最早一批受过专门培训的标本制作技师;南方则以福建的唐家为代表,如今武汉大学标本馆馆长唐兆子便是唐家后人。在标本界,都知道“南唐北刘”的大名。国内标本制作,大多学习和借鉴“南唐北刘”的技术。苏新刚也不例外,经过经年累月的琢磨,才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热爱是前提
“做标本,首先要喜欢动物。”这是苏新刚给刚进门的徒弟上的第一课。因为所有的标本制作都是从研究动物开始的,只有了解动物的骨骼构造和生活习性,才能将死去的生命还原成生前的样子。“比如老鹰,它的生态和表情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看见猎物要捕食时那种跃跃欲试的雄姿,是标本制作要掌握的形神要点。”苏新刚每次做老鹰标本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鹰,怎么飞,什么动作,甚至模仿它的叫声,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
听起来好像很好玩,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再怎么有趣,做标本的第一步还是要跟尸体打交道。哺乳类的动物遗体还好说,最苦最累的大概要数处理海洋鱼类了。在采访的时候,正巧碰到一只搁浅丧生的鲸鱼被送过来,于是有幸参观了一次现场制作。先不说现场极其浓重的腥臭味,光是那血淋淋的剥制现场,就连见多识广、人高马大的摄影师汉子都直呼受不了,顿时对眉头都不皱一下的标本师傅肃然起敬。
“标本制作其实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不是打心眼里热爱这一行,多半就中途离开了。早年跟苏新刚一起当学徒,现在仍在做标本的寥寥无几。而他的徒弟,能一直做下来的也很少。
环境苦,收入低,是国内标本从业者的普遍现状,主要还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标本这行的不熟悉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也不像欧洲那样有狩猎的传统,国人对标本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很低。
苏新刚讲起多年前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年福建的福鼎县海边搁浅了8条抹香鲸,每条有12米长,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事极不寻常,便把抹香鲸供奉了起来。但因为鲸鱼太大不方便,便将鲸鱼的牙齿凿下各自拿回家里供了起来。苏新刚一行人接到消息去福鼎县帮忙处理抹香鲸尸体的时候,发现牙齿全都不见了,只好和当地的相关人员挨家挨户的说明原委,希望村民能把牙齿归还。但很多人都不肯,最后花了好大一笔钱,才买回了一套完整的牙齿。“对于标本而言,这一套完整的抹香鲸牙齿非常珍贵,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苏新刚感叹道。
生命在延续
想成为优秀的标本大师,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跟雕塑的原理相似,标本也得先有骨架才能加工润色,这就要求标本师必须懂解剖的知识,能把握骨骼和肌肉的走向。苏新刚说制作过程其实简单,无非就是剥皮、防腐、假体制作、填充、缝合、整形与修饰这几步。但新手来操作,光是剥皮这一步就够练好几年。
难度较高的是鸟类,因为飞禽类的皮毛骨肉连接比较紧密。难点在于将肉和骨头剔除而不能伤到皮毛,连爪子里的肉丝都要剔除干净,然后再干燥防腐。“鸟类中最难做的是鸽子,它的皮薄如纸,接近透明,稍有疏忽就会破。”仅是剥皮这一步,就能把不少立志成为标本师的青年们难住。
处理完动物遗体之后,整形也是考验标本师功力的关键。“就像做琴一样,光有外面的形不行,得能做出那种独特的弦音来才算好作品。能否让动物标本蕴含着精气神儿,就看标本师的综合能力了。”
苏新刚说自己给标本整形时,都会聚精会神地模仿动物的神态动作。这在不知情的人眼里,颇有些喜剧效果,可懂他的人明白,这又是达到忘我的创作境界了,下一个佳作很快就要面世了。
虽然属于艺术创作,但标本还是要按照正常尺寸和比例制作,特别是最后的修饰和美化,“这一步,基本按照1:1的比例制作,跟雕塑不一样。”比如鲸鱼的尾鳍是水平的,鲨鱼的尾鳍是垂直的,不能为了追求艺术美就让标本的体态走形。苏新刚说:“技术和艺术相比,首先要尊重事实。”
在普通人的眼里,标本制作这行跟动物尸体打交道,多少都带着些神秘和敬畏的气息。
苏新刚就是这神秘行业中的一员,从1984年开始接触,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标本制作生涯,说他拥有一双“复活生命”的巧手,一点也不夸张。
苏新刚是青岛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标本制作部的经理,走进他的办公室,像是在参观一座迷你的自然博物馆:眼神锐利的雄鹰、憨态可掬的企鹅、身材矫健的羚羊全都活灵活现地在这里共处一室。不禁想起了好莱坞大片《博物馆奇妙夜》,在夜晚12点的钟声敲响之后,这里的动物们会不会全都活过来,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呢?
不是杀戮,是挽留
一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可令观察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可生命因鲜活而美丽,因此不少人认为把动物做成标本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滥杀生命,的确值得声讨,但这并不是制作动物标本的初衷。
“制作标本的初衷不是杀戮,而在于挽留。”苏新刚解释,把动物做成标本,可以保存生物资源和生物信息,还有不少科研作用,了解多彩生物世界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大量物种出现灭绝危机,标本可以说是让后人看到它们真面目的最好方式。”他强调,现在的标本制作都是利用动物园、水族馆的死亡动物,不存在任何杀戮。
“国内的标本制作基础,最早是源自欧洲的剥制技术,尤以英国的水平最为先进。”对于标本制作的历史,苏新刚再熟悉不过。很多欧洲的皇家贵族,都喜欢在豪华庄园或别墅里悬挂羚羊、麋鹿、棕熊等动物为主的首级标本作为装饰,这也是当地狩猎文化的延伸产业。
19世纪末期,这种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在北方就产生以刘家为代表的标本制作艺人,其创始人刘树芳是中国最早一批受过专门培训的标本制作技师;南方则以福建的唐家为代表,如今武汉大学标本馆馆长唐兆子便是唐家后人。在标本界,都知道“南唐北刘”的大名。国内标本制作,大多学习和借鉴“南唐北刘”的技术。苏新刚也不例外,经过经年累月的琢磨,才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热爱是前提
“做标本,首先要喜欢动物。”这是苏新刚给刚进门的徒弟上的第一课。因为所有的标本制作都是从研究动物开始的,只有了解动物的骨骼构造和生活习性,才能将死去的生命还原成生前的样子。“比如老鹰,它的生态和表情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看见猎物要捕食时那种跃跃欲试的雄姿,是标本制作要掌握的形神要点。”苏新刚每次做老鹰标本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鹰,怎么飞,什么动作,甚至模仿它的叫声,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
听起来好像很好玩,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再怎么有趣,做标本的第一步还是要跟尸体打交道。哺乳类的动物遗体还好说,最苦最累的大概要数处理海洋鱼类了。在采访的时候,正巧碰到一只搁浅丧生的鲸鱼被送过来,于是有幸参观了一次现场制作。先不说现场极其浓重的腥臭味,光是那血淋淋的剥制现场,就连见多识广、人高马大的摄影师汉子都直呼受不了,顿时对眉头都不皱一下的标本师傅肃然起敬。
“标本制作其实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不是打心眼里热爱这一行,多半就中途离开了。早年跟苏新刚一起当学徒,现在仍在做标本的寥寥无几。而他的徒弟,能一直做下来的也很少。
环境苦,收入低,是国内标本从业者的普遍现状,主要还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标本这行的不熟悉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也不像欧洲那样有狩猎的传统,国人对标本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很低。
苏新刚讲起多年前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年福建的福鼎县海边搁浅了8条抹香鲸,每条有12米长,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事极不寻常,便把抹香鲸供奉了起来。但因为鲸鱼太大不方便,便将鲸鱼的牙齿凿下各自拿回家里供了起来。苏新刚一行人接到消息去福鼎县帮忙处理抹香鲸尸体的时候,发现牙齿全都不见了,只好和当地的相关人员挨家挨户的说明原委,希望村民能把牙齿归还。但很多人都不肯,最后花了好大一笔钱,才买回了一套完整的牙齿。“对于标本而言,这一套完整的抹香鲸牙齿非常珍贵,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苏新刚感叹道。
生命在延续
想成为优秀的标本大师,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跟雕塑的原理相似,标本也得先有骨架才能加工润色,这就要求标本师必须懂解剖的知识,能把握骨骼和肌肉的走向。苏新刚说制作过程其实简单,无非就是剥皮、防腐、假体制作、填充、缝合、整形与修饰这几步。但新手来操作,光是剥皮这一步就够练好几年。
难度较高的是鸟类,因为飞禽类的皮毛骨肉连接比较紧密。难点在于将肉和骨头剔除而不能伤到皮毛,连爪子里的肉丝都要剔除干净,然后再干燥防腐。“鸟类中最难做的是鸽子,它的皮薄如纸,接近透明,稍有疏忽就会破。”仅是剥皮这一步,就能把不少立志成为标本师的青年们难住。
处理完动物遗体之后,整形也是考验标本师功力的关键。“就像做琴一样,光有外面的形不行,得能做出那种独特的弦音来才算好作品。能否让动物标本蕴含着精气神儿,就看标本师的综合能力了。”
苏新刚说自己给标本整形时,都会聚精会神地模仿动物的神态动作。这在不知情的人眼里,颇有些喜剧效果,可懂他的人明白,这又是达到忘我的创作境界了,下一个佳作很快就要面世了。
虽然属于艺术创作,但标本还是要按照正常尺寸和比例制作,特别是最后的修饰和美化,“这一步,基本按照1:1的比例制作,跟雕塑不一样。”比如鲸鱼的尾鳍是水平的,鲨鱼的尾鳍是垂直的,不能为了追求艺术美就让标本的体态走形。苏新刚说:“技术和艺术相比,首先要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