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多元化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德育对策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我国多民族共存的现实使我国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而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的多元并存局面出现,各种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也就随之出现了,这必然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而学校则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学生的重要领域。处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势,学校德育实践急切地呼唤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对策。
  
  文化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学生的现代塑造。在多元化的浪潮之下,人类文化现在正由单一、封闭、排他性的状态向着多元、兼容的方向发展。不同质的文化均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在它们的深处,“是意义构成的生命,是价值组成的内核,它把人对‘人’的规范的创造、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文化,也就是把他们深邃的价值体验、崇高的价值追求倾注于这些文化之中”①。因此,富有独特魅力、深厚价值和底蕴的多元文化对人的震撼和冲击,对于人的本质力量之提升、全面素质之养成产生积极而深刻的作用。
  2.文化多元化使学生的个体精神进一步完善。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思考人的生命存在、发展的价值、意义和取向;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大地充实了学生的发展。文化多元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从而使社会更具活力和更加稳定。
  3.文化多元化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学生在与外界交互作用中,自主、自为、独立、进取的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促使学生的主体精神觉醒,他们开始反思历史,批判现实,强调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世界。而网络文化兴起也开阔了学生道德认识的新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网络文化使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盲从心理,更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优势。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往工具,扩大了认可的责任范围,在网络中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创造性方面的质量和能力。
  
  文化多元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
  
  1.导致信仰危机。文化多元化环境下,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也使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危机。第一,政治信仰危机。不少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出现了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情绪,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持不信任态度,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冷漠,对自己的政治信仰漠然和无所谓,出现了信仰“乏力”的现象,信仰的制约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小。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一些学者提出“民族国家时代已经过去”、“人类意识形态应领先于阶级意识形态和民族意识”等理论观点,在貌似民主、平等的幌子下,推行西方强国的民族和文化霸权主义,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第二,信仰世俗化。信仰的世俗化让人只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愿为崇高、伟大的理想献身,具有这种信仰的人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国家意识、奉献精神减弱,政治信仰淡化。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忽视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2.产生心理失衡。第一,困惑与彷徨。由于学生以前在历史给定的价值体系中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方式,现在那些固有的体系被多元文化冲击和社会的改革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陌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样的话,一方面不少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的思考与自信,从而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第二,在西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
  3.出现道德失范。在文化多元化下,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使人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出现了迷惘和困惑,进而导致道德失范。尤其是在传统价值观念大厦已被摧毁,而新的信念大厦尚未建立而引发的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局面,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其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第一,社会责任感淡漠,价值取向个人至上,蔑视高尚的道德理想,过分关注自身现实利益的实现,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第二,社会公德素养缺失,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诚信意识不强,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关心社会公益,法纪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差。第三,学习道德失范频繁,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学习的功利性强、毕业论文和科研成果造假等。第四,网络道德失范普遍,如利用网络行为主体相对隐蔽和角色虚拟的特点,在网上制造、散布和传播各种非法有害信息或以虚假的身份和虚假的个人数据进行网络欺骗和网络侵权等。
  
  文化多元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
  
  1.树立开放与民主的学校德育观念。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的德育理念必须从“训导观”转变为“指导观”,这就要求德育教育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在实践中就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就要真正地将道德规范本身视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引导学生不是以僵硬的、教条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系统的合理性,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真实的道德生活来体验与认识这一系统,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对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活的说明、具体的充实或必要的改造②。同时学校德育也必须树立民主的观念: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对他们进行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道德评价,使不同文化所蕴含的高尚道德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发生作用③。
  2.德育内容:吸收、扬弃与创新。第一, 吸收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对待异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汲取其它文化的先进东西。西方道德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奋斗精神等优秀成分、对个性的崇尚、对自由的尊重等一切有益的东西,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的。第二, 传统道德文化的扬弃。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抛弃封建主义内容,如提倡宗法等级,继承和发扬整体主义精神:协调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人生哲学和伦理传统的精华如:“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学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向上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这些传统道德文化在凝聚民族向心力,培养民族奋进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浸润。第三,八荣八耻——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概括了新时代学生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为学生道德教育树立了新的标杆,让自己懂得什么是耻,什么是荣,能够明辨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放弃和反对的,养成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接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道德冲突面前,在思想矛盾和斗争中学会判断、选择,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能力的形成。
  3.德育方法:从独白转向对话。在以前的德育教学中,在课堂上大多数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居于主导和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是被灌输、被控制和被改造的客体,其主要任务是听老师讲课。在文化多元社会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不能再用简单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规范学生,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靠教师的权威,而是靠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文化多元背景下的德育应该致力于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通过对话寻求视界融合的能力,这就要求:(1)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在德育对话中,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德育内容,而只是一味地压迫、强制学生接受德育知识,学生即使知道这些知识,他们也不愿意将之运用于实践。作为生活主体,教师并不比学生具有道德上的优势,也不比学生更权威。因此,在对话中师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双方互相承认、互相尊重。(2)师生在对话中应互相信任。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会取得的成功,要学会赏识学生,唤起学生的真心,使学生能和教师真诚对话,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思所想与教师交流,增加信息传送的正确性,教师也因此才能更加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独特的个人需要、感情以及态度来调整自己的对话策略。(3)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对话性德育强调师生间的商谈,鼓励学生的质询,鼓励他们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思考道德生活,在质询中展现学生自身生活世界的道德发展状况,拓展自身的道德视界,提升自身道德觉悟。(4)遵从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寻找学生道德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从而真正地接受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仰,形成自身的道德文化价值观。
  3.德育方法:从独白转向对话。在以前的德育教学中,在课堂上大多数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居于主导和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是被灌输、被控制和被改造的客体,其主要任务是听老师讲课。在文化多元社会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不能再用简单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规范学生,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靠教师的权威,而是靠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文化多元背景下的德育应该致力于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通过对话寻求视界融合的能力,这就要求:(1)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在德育对话中,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德育内容,而只是一味地压迫、强制学生接受德育知识,学生即使知道这些知识,他们也不愿意将之运用于实践。作为生活主体,教师并不比学生具有道德上的优势,也不比学生更权威。因此,在对话中师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双方互相承认、互相尊重。(2)师生在对话中应互相信任。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会取得的成功,要学会赏识学生,唤起学生的真心,使学生能和教师真诚对话,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思所想与教师交流,增加信息传送的正确性,教师也因此才能更加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独特的个人需要、感情以及态度来调整自己的对话策略。(3)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对话性德育强调师生间的商谈,鼓励学生的质询,鼓励他们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思考道德生活,在质询中展现学生自身生活世界的道德发展状况,拓展自身的道德视界,提升自身道德觉悟。(4)遵从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寻找学生道德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从而真正地接受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仰,形成自身的道德文化价值观。
  
  注释:
  ①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②王树林,曾建平,戴木才.论面向新世纪的信仰教育[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报,2001年第1期,第27页.
  ③王学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6期,第45页.
  
  参考文献:
  [1]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页.
  [3]张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师范大学,2007年第1期,第5页.
  [4]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9页.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对多校区大学的介绍,提出了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应该创新。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创新,解决了多校区大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机制怎么合理运行的问题。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德育 机制 创新    多校区大学一般由原有的多所学校合并或单一大学因规模扩张而形成,无论是合并型、扩张型还是两者兼备型,都存在着原有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解体与重构。由于参与重构的各个学
胆囊息肉样变38例报告金焰,傅德庄,莫一我胆囊息肉样变(PolypoidLesionsofGallbladder,GBPL),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突起的一类病变。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该病变的发现率增高。我院1992年1月至1994年11月共行单纯胆...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师因素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按照国家要求的1: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有些高校一个老师要承担2-3个老师的教学任务,在进行合班教学中,合班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国家统一要求
不同室温下的青霉素水溶液失效探讨郭忠信青霉素G钠盐因其价廉、杀菌力强而在临床上大量使用。然而其水溶液极不稳定,水解形成的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易引起过敏反应,其不稳定性
颅骨修补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二期手术。虽然手术方法较为简单,但由于修补材料多样,术中一些细小环节差异,常常产生不同的疗效。本文报道应用钛合金板修补颅骨缺损23例,疗效满意。
虚拟仪器具有使用灵活、功能强大、性价比高等特点。将虚拟仪器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实验中,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输尿管镜取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较好方法,配合体外震波碎石,治愈率为96.4%。采用直接进镜法,不做输尿管壁间段扩张,术后留置输尿管导管可减少并发症,并可治愈输尿管穿孔。早期并发症
本文对《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一书(夏纪梅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进行了综合评介,从辨证统一角度提出了五对发展的概念,结合该书论述了五对发展的关系,为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
本文介绍了我院1977-1992年收治的5例直肠中段癌,采用我们设计改进的经肛管直肠结肠出切除术治疗,术后经长期随访,5例均健在,其中4例生存7年以上,最长者已生存15年,均未发现愕部复发或远位转移;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