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n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西域歌舞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此,文章简单地对新疆西域歌舞艺术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从新疆文物中可感受到西域舞乐的魅力。此外,重点探究了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包括苏幕遮舞、胡旋舞、胡腾舞、长袖舞、飘带舞等,舞蹈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著名的为苏幕遮舞、胡腾舞和胡旋舞,其为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表现了独特的舞蹈风格,以期发扬西域舞乐,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域舞乐;胡旋舞;新疆文物;苏幕遮舞
  西域舞乐有着千年的历史,其“试舞一曲天下无”的美誉,自古就闻名于世,直至今日也存于人们心中。因此,在音乐研究层面,有必要对西域舞乐加强了解,在明确其舞蹈类型的基础上,还要探究其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其不仅推动着音乐领域的进步,还影响着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情趣、观念等。因此,对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一、新疆西域歌舞艺术相关概述
  在新疆地区存有与西域舞乐相关的古代文物,从中能够看到西域古代艺术家的艺术天赋,其可依托肢体语言进行自身思想的传达。例如,康家石门子岩画就是比较典型的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1所示,距今已有3000多年。该画刻绘了上百个大小不等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其中人物以表现群体性舞蹈动作为主,部分图像还呈现了小人欢乐舞蹈的场面[1]。为了将西域舞乐艺术表演的动人场面留存下来,当时的人们借助器物、岩壁等刻画精彩场面,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西域人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原生的思想。
  二、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分析
  (一)苏幕遮舞
  舞蹈不仅能表达新疆古代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且某段时期的舞蹈表演和原始宗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此种形式广为流传,尤其是传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和热捧。以上所说的舞蹈形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为苏幕遮舞,又被称为乞寒舞,表现了较强的群众性、娱乐性[2]。相对而言,苏幕遮舞属于一种大型歌舞戏,在古龟兹国举行的时间为每年的七月份,此种舞蹈表现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为破灾辟邪,另一方面为乞寒求水。从整个演出场面来看,不仅气氛轰轰烈烈,而且声势十分浩大,且人物众多,男女都有。在表演时,人们载歌载舞,头戴毡帽,并且还会假面扮演狗猴鬼神。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发现了一个彩绘木质舍利盒。盒子上直观地描绘了舞蹈形象,将苏幕遮舞的舞蹈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盒盖上描述了生动的演奏场景,四身美声鸟迦陵频伽拿着各种乐器正在演奏,如曲项琵琶、筚篥等。有部分彩绘木质舍利盒的盒身比较精彩,舞蹈者不仅穿着华丽的舞蹈服,而且数量众多,共有21位,而腰间配剑、头戴假面具、手持乐器的人分別为5人、10人、6人,整体鼓舞气氛十分热烈。苏幕遮舞最大的特点是有较多的表演成分,且充满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表达了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期盼。可以说,苏幕遮舞是一种戏剧性舞蹈,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此种舞蹈的传播提供了路径[3]。
  (二)胡旋舞和胡腾舞
  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众多,不仅有蕴含神秘色彩的舞蹈,也有地域特征明显的舞蹈。在舞蹈创作中,将西域人的性格特点纳入其中,胡旋舞、胡腾舞就是典型代表[4],表现了节奏明快、旋转飞速的特征,表演者在表演时活力四射,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生机。早在北周时期,北周皇帝迎娶了突厥公主,公主精通音乐舞蹈,出嫁时带了一支由300人组成的大型西域舞乐队,该舞乐队由不同地区的人组成,如安国、龟兹等。庞大队伍所跳的西域舞,对当地人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因此出现了西域专门进贡胡旋舞女之事。
  胡旋舞有着独具特色且美妙的舞姿,受到了中原人的热捧,并得到了中原诗人的称颂,例如白居易创作了《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5]胡旋舞是民间舞的一种,彰显了民族特色,最开始是从康国传来的。由于该舞蹈疾速如风,在跳舞时会左旋右转,美妙无比,所以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逐渐有了名声。胡腾舞的起源地区为石国,因为比较重视急蹴的跳腾,所以被称为胡腾。在胡腾舞表演中,常出现的动作有四个,一是腾,二是蹲,三是跳,四是踏。不管是胡腾舞的表演,还是胡旋舞的表演,都需要借助打击乐器,因为该类乐器声音洪亮,所以能打造出欢腾明快的气势,在传到中原之后,得到了大力传播,并风靡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唐代矫捷豪放的胡腾舞虽然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从遗留下来的胡腾舞文物中还能感受到胡腾舞的气息,领略神奇的舞蹈魅力。例如,通过观察宁夏与河南安阳出土的陶釉瓶及石门上的胡腾舞图,脑海中就会呈现胡腾舞表演的画面。图画上有一位舞者身穿翻领大衫,脚穿长筒靴,左右两侧各站两个人,左侧的两个人分别击掌伴唱和吹横笛,右侧两个人分别弹琵琶和执钹,从五个人的外在形象来看都是西域胡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穿着胡服,并且外貌也具有胡人的特点。
  (三)其他舞蹈
  西域舞蹈类型众多,其中飘带舞、长袖舞以及阔袖舞是关键的构成部分,且较为流行[6]。这些舞蹈表现了极强的艺术性,为西域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在众多舞蹈流行的趋势下,新疆古代舞乐艺术比较发达,呈现了盛世之况,并实现了与中原舞乐文化的良好交流。针对此种现状,不仅被记载在相关的资料中,而且从新疆及全国各地留存下来的遗址和文物中也能窥得一二,如陕西出土的一件三彩俑、吐鲁番阿斯塔纳唐西州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舞泥俑等。
  (四)新疆古代乐器
  舞蹈和音乐不可分割,音乐的表演需要以乐器为支撑。新疆古代乐器的制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类型多种多样。新疆先民自古好乐,乐器的制作丰富了音乐的演奏技艺。主要的乐器有以下几种。   1.竖箜篌
  竖箜篌也是新疆文物中西域舞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汉代,由西域传入。关于竖箜篌有很多资料进行了记载,如《隋书·音乐志》中描写到:“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在西域,竖箜篌是重要的弦乐器,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从相关考古资料来看,其可能出現在战国时期。另外,在鄯善县洋海古墓中就有竖箜篌的出现,其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弦杆,第二部分为音箱,第三部分为弦,第四部分为颈,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竖箜篌的弦是用羊肠衣制成的,音箱口部蒙皮,上口为长圆形。通过对鄯善县洋海古墓历史上的竖箜篌研究可知,其是我国出土最早的,足以证明竖箜篌“非华夏旧器”的说法[7]。
  2.羯鼓
  羯鼓在西域舞乐文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西域传入的时间为南北朝时期。羯鼓两面蒙皮,在古代有很多地区的居民都使用羯鼓,例如龟兹、疏勒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音乐舞蹈艺术层面。西域舞蹈艺术的传入,不仅对中原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提高了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使得文化不断融合,因此应依托新疆文物加强对西域舞乐的了解,探索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状况。
  海东平
  1982年生,男,回族,甘肃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昕.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探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4):97-98.
  [2]韩莉,李林安.俄国驻喀什领事彼得罗夫斯基与新疆文物外流[J].甘肃社会科学,2020(3):215-221.
  [3]尚玉平,欧阳盼,刁常宇,等.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以95MNIM8∶1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例[J].文物,2020(5):80-88.
  [4]范晓.敦煌舞乐元素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应用[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9.
  [5]武明明.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新时代开发利用新疆历史文物资源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3):23-26.
  [6]王永强,袁晓,阮秋荣.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2015—2018年考古收获及初步认识[J].西域研究,2019(1):133-138.
  [7]周宁.西域舞乐的千年辉煌—浅析西域与中原舞乐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J].新疆艺术(汉文),2017(3):115-121.
其他文献
人类自身的诞生、发展与石头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和武器就是天然的石头,后来又发现了击石取火的奥秘,开启了人类文明史的新里程。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采用美丽的玉石制造出了玉刀、玉斧、玉环等装饰用品。商周时期就兴起了玩石之风,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奇石已大量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对石至爱、见石必拜。皇帝也以赏石为趣
期刊
摘要:“革命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革命文物是革命纪念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履行社会职能、实现社会价值的物质基础及必要保障。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彰显革命文物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是革命纪念馆人的根本责任和使命担当。革命纪念馆是保存、研究、传承、展示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弘扬红色文化的着力点,是传播红色文化最有效的社会平台。明确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的辩证关系,保护是
期刊
很久以前,有朋自龙泉来,为我带来一把小壶。这是一把叫做玉梨壶的粉青釉青瓷小壶,小巧玲珑,外形真的像一只梨,做工极其精致,非常讨人喜欢。我常常拿出来把玩一番。一次闲暇无事,在淘宝上搜索作者的名字,出现了一排青瓷作品,一看价格,吓得我赶紧把电脑关了。玩笑归玩笑,我还是牢牢地记住了这只壶的作者——徐象龙。  徐象龙,1978年生于浙江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
期刊
摘要:唐代金银器造型精巧、品种多样,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尽管此类器具功能性远不及当下同类器具,但其依旧拥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我国河南博物院收藏了多件唐代银器,其中不乏杯盏、盒、锅、罐等不同样式的器具,本文从中选取几件具有代表性的银器作介绍,便于读者初步领略其神韵与风貌。  关键词:河南;博物馆;唐代银器  唐代文物受其时代特性的影响,造型多华丽,且具有极强的艺术特性。河南博物院收
期刊
摘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来突破当前的设计瓶颈,是近年来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借鉴民间艺术图案、模仿民间艺术器物造型。借鉴的出发点大多在于供人欣赏、形象宣传等,偏重于意义层面。本文对陕西民间造型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进行评述,尝试构建新的创新视角,提出民间造型元素的“再设计”、民间创作思维的“深挖掘”等观点,试图找到回归设计功能层面的方法。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设计;文化
期刊
紫砂壶,是一种蕴含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从古到今,惊才绝艳的制壶大师辈出,从他们手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名扬中外的绝世精品,仿佛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壶中,渗透到紫砂泥土里,让中国紫砂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人类艺术的瑰宝。  八月的江南,天蓝云白,清秀妩媚。阵阵微凉的风,拂去夏日的燥热,带来秋的凉爽。当我走进无锡这座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每位收藏者都千方百计地寻觅中国灵璧奇石的精品,甚至不惜重金购买,或以佳品交换。但是,有时事与愿违,受人欺诈,得到的只是一块假石或赝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和掌握鉴别灵璧石品级和真伪的本领,增强自身的打假能力。  一、中国灵璧奇石的品级  灵璧奇石在历史上曾有贡品、极品、神品、上品、珍品、奇品、精品、佳品、妙品等品級的称谓。贡品是封建社会时期供奉皇帝的物品,所以现在不宜再沿用,其他的称谓目前在石
期刊
摘要:“中式茶艺店”门店设计主题主要围绕“静境”。文章从这一主题的具体设计运用出发,探讨书法在其中的作用、设计经验、书法作品获得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书法在中式风格的茶艺店设计布置上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实际操作办法。  关键词:中式茶艺店;书法;静境;设计应用  我们从一些中式茶艺实体店的调研中看到,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风格,中式茶艺店的气质与韵味主要围绕“安静”“寂寥”“空”这几个字做文章。把握了“静
期刊
张守跃,江苏宿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宿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先后入第二届兰亭奖、全国首届青年展、第四届正书大展、第一届新人展、第一届楹联展、第二届扇面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等。曾获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首届美术节书法铜奖,在书法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十余万字,著有《书法微言》一书。  有人问我,有什么能够读千遍而不厌倦?我说,那就看看张守跃先生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尤其在文物的保护、复原等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可以为其传承提供支撑。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