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西域歌舞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此,文章简单地对新疆西域歌舞艺术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从新疆文物中可感受到西域舞乐的魅力。此外,重点探究了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包括苏幕遮舞、胡旋舞、胡腾舞、长袖舞、飘带舞等,舞蹈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著名的为苏幕遮舞、胡腾舞和胡旋舞,其为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表现了独特的舞蹈风格,以期发扬西域舞乐,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域舞乐;胡旋舞;新疆文物;苏幕遮舞
西域舞乐有着千年的历史,其“试舞一曲天下无”的美誉,自古就闻名于世,直至今日也存于人们心中。因此,在音乐研究层面,有必要对西域舞乐加强了解,在明确其舞蹈类型的基础上,还要探究其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其不仅推动着音乐领域的进步,还影响着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情趣、观念等。因此,对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一、新疆西域歌舞艺术相关概述
在新疆地区存有与西域舞乐相关的古代文物,从中能够看到西域古代艺术家的艺术天赋,其可依托肢体语言进行自身思想的传达。例如,康家石门子岩画就是比较典型的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1所示,距今已有3000多年。该画刻绘了上百个大小不等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其中人物以表现群体性舞蹈动作为主,部分图像还呈现了小人欢乐舞蹈的场面[1]。为了将西域舞乐艺术表演的动人场面留存下来,当时的人们借助器物、岩壁等刻画精彩场面,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西域人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原生的思想。
二、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分析
(一)苏幕遮舞
舞蹈不仅能表达新疆古代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且某段时期的舞蹈表演和原始宗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此种形式广为流传,尤其是传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和热捧。以上所说的舞蹈形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为苏幕遮舞,又被称为乞寒舞,表现了较强的群众性、娱乐性[2]。相对而言,苏幕遮舞属于一种大型歌舞戏,在古龟兹国举行的时间为每年的七月份,此种舞蹈表现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为破灾辟邪,另一方面为乞寒求水。从整个演出场面来看,不仅气氛轰轰烈烈,而且声势十分浩大,且人物众多,男女都有。在表演时,人们载歌载舞,头戴毡帽,并且还会假面扮演狗猴鬼神。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发现了一个彩绘木质舍利盒。盒子上直观地描绘了舞蹈形象,将苏幕遮舞的舞蹈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盒盖上描述了生动的演奏场景,四身美声鸟迦陵频伽拿着各种乐器正在演奏,如曲项琵琶、筚篥等。有部分彩绘木质舍利盒的盒身比较精彩,舞蹈者不仅穿着华丽的舞蹈服,而且数量众多,共有21位,而腰间配剑、头戴假面具、手持乐器的人分別为5人、10人、6人,整体鼓舞气氛十分热烈。苏幕遮舞最大的特点是有较多的表演成分,且充满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表达了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期盼。可以说,苏幕遮舞是一种戏剧性舞蹈,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此种舞蹈的传播提供了路径[3]。
(二)胡旋舞和胡腾舞
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众多,不仅有蕴含神秘色彩的舞蹈,也有地域特征明显的舞蹈。在舞蹈创作中,将西域人的性格特点纳入其中,胡旋舞、胡腾舞就是典型代表[4],表现了节奏明快、旋转飞速的特征,表演者在表演时活力四射,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生机。早在北周时期,北周皇帝迎娶了突厥公主,公主精通音乐舞蹈,出嫁时带了一支由300人组成的大型西域舞乐队,该舞乐队由不同地区的人组成,如安国、龟兹等。庞大队伍所跳的西域舞,对当地人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因此出现了西域专门进贡胡旋舞女之事。
胡旋舞有着独具特色且美妙的舞姿,受到了中原人的热捧,并得到了中原诗人的称颂,例如白居易创作了《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5]胡旋舞是民间舞的一种,彰显了民族特色,最开始是从康国传来的。由于该舞蹈疾速如风,在跳舞时会左旋右转,美妙无比,所以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逐渐有了名声。胡腾舞的起源地区为石国,因为比较重视急蹴的跳腾,所以被称为胡腾。在胡腾舞表演中,常出现的动作有四个,一是腾,二是蹲,三是跳,四是踏。不管是胡腾舞的表演,还是胡旋舞的表演,都需要借助打击乐器,因为该类乐器声音洪亮,所以能打造出欢腾明快的气势,在传到中原之后,得到了大力传播,并风靡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唐代矫捷豪放的胡腾舞虽然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从遗留下来的胡腾舞文物中还能感受到胡腾舞的气息,领略神奇的舞蹈魅力。例如,通过观察宁夏与河南安阳出土的陶釉瓶及石门上的胡腾舞图,脑海中就会呈现胡腾舞表演的画面。图画上有一位舞者身穿翻领大衫,脚穿长筒靴,左右两侧各站两个人,左侧的两个人分别击掌伴唱和吹横笛,右侧两个人分别弹琵琶和执钹,从五个人的外在形象来看都是西域胡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穿着胡服,并且外貌也具有胡人的特点。
(三)其他舞蹈
西域舞蹈类型众多,其中飘带舞、长袖舞以及阔袖舞是关键的构成部分,且较为流行[6]。这些舞蹈表现了极强的艺术性,为西域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在众多舞蹈流行的趋势下,新疆古代舞乐艺术比较发达,呈现了盛世之况,并实现了与中原舞乐文化的良好交流。针对此种现状,不仅被记载在相关的资料中,而且从新疆及全国各地留存下来的遗址和文物中也能窥得一二,如陕西出土的一件三彩俑、吐鲁番阿斯塔纳唐西州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舞泥俑等。
(四)新疆古代乐器
舞蹈和音乐不可分割,音乐的表演需要以乐器为支撑。新疆古代乐器的制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类型多种多样。新疆先民自古好乐,乐器的制作丰富了音乐的演奏技艺。主要的乐器有以下几种。 1.竖箜篌
竖箜篌也是新疆文物中西域舞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汉代,由西域传入。关于竖箜篌有很多资料进行了记载,如《隋书·音乐志》中描写到:“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在西域,竖箜篌是重要的弦乐器,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从相关考古资料来看,其可能出現在战国时期。另外,在鄯善县洋海古墓中就有竖箜篌的出现,其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弦杆,第二部分为音箱,第三部分为弦,第四部分为颈,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竖箜篌的弦是用羊肠衣制成的,音箱口部蒙皮,上口为长圆形。通过对鄯善县洋海古墓历史上的竖箜篌研究可知,其是我国出土最早的,足以证明竖箜篌“非华夏旧器”的说法[7]。
2.羯鼓
羯鼓在西域舞乐文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西域传入的时间为南北朝时期。羯鼓两面蒙皮,在古代有很多地区的居民都使用羯鼓,例如龟兹、疏勒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音乐舞蹈艺术层面。西域舞蹈艺术的传入,不仅对中原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提高了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使得文化不断融合,因此应依托新疆文物加强对西域舞乐的了解,探索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状况。
海东平
1982年生,男,回族,甘肃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昕.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探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4):97-98.
[2]韩莉,李林安.俄国驻喀什领事彼得罗夫斯基与新疆文物外流[J].甘肃社会科学,2020(3):215-221.
[3]尚玉平,欧阳盼,刁常宇,等.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以95MNIM8∶1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例[J].文物,2020(5):80-88.
[4]范晓.敦煌舞乐元素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应用[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9.
[5]武明明.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新时代开发利用新疆历史文物资源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3):23-26.
[6]王永强,袁晓,阮秋荣.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2015—2018年考古收获及初步认识[J].西域研究,2019(1):133-138.
[7]周宁.西域舞乐的千年辉煌—浅析西域与中原舞乐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J].新疆艺术(汉文),2017(3):115-121.
关键词:西域舞乐;胡旋舞;新疆文物;苏幕遮舞
西域舞乐有着千年的历史,其“试舞一曲天下无”的美誉,自古就闻名于世,直至今日也存于人们心中。因此,在音乐研究层面,有必要对西域舞乐加强了解,在明确其舞蹈类型的基础上,还要探究其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其不仅推动着音乐领域的进步,还影响着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情趣、观念等。因此,对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一、新疆西域歌舞艺术相关概述
在新疆地区存有与西域舞乐相关的古代文物,从中能够看到西域古代艺术家的艺术天赋,其可依托肢体语言进行自身思想的传达。例如,康家石门子岩画就是比较典型的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1所示,距今已有3000多年。该画刻绘了上百个大小不等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其中人物以表现群体性舞蹈动作为主,部分图像还呈现了小人欢乐舞蹈的场面[1]。为了将西域舞乐艺术表演的动人场面留存下来,当时的人们借助器物、岩壁等刻画精彩场面,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西域人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原生的思想。
二、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分析
(一)苏幕遮舞
舞蹈不仅能表达新疆古代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且某段时期的舞蹈表演和原始宗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此种形式广为流传,尤其是传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和热捧。以上所说的舞蹈形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为苏幕遮舞,又被称为乞寒舞,表现了较强的群众性、娱乐性[2]。相对而言,苏幕遮舞属于一种大型歌舞戏,在古龟兹国举行的时间为每年的七月份,此种舞蹈表现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为破灾辟邪,另一方面为乞寒求水。从整个演出场面来看,不仅气氛轰轰烈烈,而且声势十分浩大,且人物众多,男女都有。在表演时,人们载歌载舞,头戴毡帽,并且还会假面扮演狗猴鬼神。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发现了一个彩绘木质舍利盒。盒子上直观地描绘了舞蹈形象,将苏幕遮舞的舞蹈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盒盖上描述了生动的演奏场景,四身美声鸟迦陵频伽拿着各种乐器正在演奏,如曲项琵琶、筚篥等。有部分彩绘木质舍利盒的盒身比较精彩,舞蹈者不仅穿着华丽的舞蹈服,而且数量众多,共有21位,而腰间配剑、头戴假面具、手持乐器的人分別为5人、10人、6人,整体鼓舞气氛十分热烈。苏幕遮舞最大的特点是有较多的表演成分,且充满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表达了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期盼。可以说,苏幕遮舞是一种戏剧性舞蹈,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此种舞蹈的传播提供了路径[3]。
(二)胡旋舞和胡腾舞
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乐众多,不仅有蕴含神秘色彩的舞蹈,也有地域特征明显的舞蹈。在舞蹈创作中,将西域人的性格特点纳入其中,胡旋舞、胡腾舞就是典型代表[4],表现了节奏明快、旋转飞速的特征,表演者在表演时活力四射,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生机。早在北周时期,北周皇帝迎娶了突厥公主,公主精通音乐舞蹈,出嫁时带了一支由300人组成的大型西域舞乐队,该舞乐队由不同地区的人组成,如安国、龟兹等。庞大队伍所跳的西域舞,对当地人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因此出现了西域专门进贡胡旋舞女之事。
胡旋舞有着独具特色且美妙的舞姿,受到了中原人的热捧,并得到了中原诗人的称颂,例如白居易创作了《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5]胡旋舞是民间舞的一种,彰显了民族特色,最开始是从康国传来的。由于该舞蹈疾速如风,在跳舞时会左旋右转,美妙无比,所以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逐渐有了名声。胡腾舞的起源地区为石国,因为比较重视急蹴的跳腾,所以被称为胡腾。在胡腾舞表演中,常出现的动作有四个,一是腾,二是蹲,三是跳,四是踏。不管是胡腾舞的表演,还是胡旋舞的表演,都需要借助打击乐器,因为该类乐器声音洪亮,所以能打造出欢腾明快的气势,在传到中原之后,得到了大力传播,并风靡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唐代矫捷豪放的胡腾舞虽然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从遗留下来的胡腾舞文物中还能感受到胡腾舞的气息,领略神奇的舞蹈魅力。例如,通过观察宁夏与河南安阳出土的陶釉瓶及石门上的胡腾舞图,脑海中就会呈现胡腾舞表演的画面。图画上有一位舞者身穿翻领大衫,脚穿长筒靴,左右两侧各站两个人,左侧的两个人分别击掌伴唱和吹横笛,右侧两个人分别弹琵琶和执钹,从五个人的外在形象来看都是西域胡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穿着胡服,并且外貌也具有胡人的特点。
(三)其他舞蹈
西域舞蹈类型众多,其中飘带舞、长袖舞以及阔袖舞是关键的构成部分,且较为流行[6]。这些舞蹈表现了极强的艺术性,为西域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在众多舞蹈流行的趋势下,新疆古代舞乐艺术比较发达,呈现了盛世之况,并实现了与中原舞乐文化的良好交流。针对此种现状,不仅被记载在相关的资料中,而且从新疆及全国各地留存下来的遗址和文物中也能窥得一二,如陕西出土的一件三彩俑、吐鲁番阿斯塔纳唐西州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舞泥俑等。
(四)新疆古代乐器
舞蹈和音乐不可分割,音乐的表演需要以乐器为支撑。新疆古代乐器的制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类型多种多样。新疆先民自古好乐,乐器的制作丰富了音乐的演奏技艺。主要的乐器有以下几种。 1.竖箜篌
竖箜篌也是新疆文物中西域舞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汉代,由西域传入。关于竖箜篌有很多资料进行了记载,如《隋书·音乐志》中描写到:“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在西域,竖箜篌是重要的弦乐器,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从相关考古资料来看,其可能出現在战国时期。另外,在鄯善县洋海古墓中就有竖箜篌的出现,其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弦杆,第二部分为音箱,第三部分为弦,第四部分为颈,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竖箜篌的弦是用羊肠衣制成的,音箱口部蒙皮,上口为长圆形。通过对鄯善县洋海古墓历史上的竖箜篌研究可知,其是我国出土最早的,足以证明竖箜篌“非华夏旧器”的说法[7]。
2.羯鼓
羯鼓在西域舞乐文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西域传入的时间为南北朝时期。羯鼓两面蒙皮,在古代有很多地区的居民都使用羯鼓,例如龟兹、疏勒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音乐舞蹈艺术层面。西域舞蹈艺术的传入,不仅对中原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提高了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使得文化不断融合,因此应依托新疆文物加强对西域舞乐的了解,探索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状况。
海东平
1982年生,男,回族,甘肃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昕.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探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4):97-98.
[2]韩莉,李林安.俄国驻喀什领事彼得罗夫斯基与新疆文物外流[J].甘肃社会科学,2020(3):215-221.
[3]尚玉平,欧阳盼,刁常宇,等.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以95MNIM8∶1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例[J].文物,2020(5):80-88.
[4]范晓.敦煌舞乐元素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应用[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9.
[5]武明明.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新时代开发利用新疆历史文物资源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3):23-26.
[6]王永强,袁晓,阮秋荣.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2015—2018年考古收获及初步认识[J].西域研究,2019(1):133-138.
[7]周宁.西域舞乐的千年辉煌—浅析西域与中原舞乐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J].新疆艺术(汉文),2017(3):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