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被阳光照亮的明媚的脸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y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慧慧是我同学家的孩子,生在新西兰,也长在新西兰,偶尔回国探亲。
  我第一次见时她才1岁多,就已经拖着纸尿裤晃晃悠悠到处跑了。
  当时直感叹她妈妈的心大。
  她妈妈说,在安全的空间内,不用刻意管她,有需要帮助,她会自己来找你。我将信将疑。
  果然,我们吃饭聊天,慧慧就在房间里溜溜逛逛,自己找喜欢的东西玩,完全没有国内孩子们常见的哭哭闹闹求抱抱,她的爸爸妈妈也完全任由她去,只是时不时看她一眼,确保她的安全性。我们一番畅聊,欢宴结束,才发现她已经自己脱了衣服鞋子、身上盖着爸爸的大棉袄,舒舒服服地躺到沙发上睡着了。
  1岁,这样的自我管理超独立,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次见她是去年。
  9岁的小姑娘,面对各种热情夸赞,坦然淡定,一派宠辱不惊的司空见惯。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个内在稳固的自我,完全不需要外界的评价来为自己塑型。就算对成年人来讲,这得有多难?
  最喜欢她的,是随处随时的天然自在。没有拘束、没有胆怯,也没有骄矜、没有张狂。不会躲在妈妈身后扭扭捏捏,也不会各种挑剔撒娇求关注;大人们聊天她不会抢话,也不觉得被冷落;问到她又总是一脸粲然,让你不期而收获一个大大的笑脸;送她礼物会欣然接受,让你感到你的爱心已被全然接纳;她有要求也会直白提出,让你感到她对你是全心信赖。
  9岁,这样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次见她是今年春天。
  一见面就热切兴奋地问我:“阿姨,你还记得去年给我做的大草莓吗?”
  前两年我热衷玩布艺,去年她来就做了个可以当抱枕的大草莓送她。时隔一年她仍能提起,让我觉得我的爱心被重视了。这是个有心的孩子,感谢她不嫌弃我拙劣的手工。
  我抱住她拍拍:“当然记得啦,今年阿姨又给你做了一条大鱼!”我从包里翻出一条准备好的布布鱼递给她。小姑娘雀跃欢呼起来:“噢,谢谢阿姨!”
  她又一次让我收获了成就感,兴奋又满足。
  更主要的是,她用她的欢快感染了我,用她身上的光暖到了我,那一刻天光明媚,我们的世界没有阴影。
  2
  慧慧早已回到新西兰了,我仍在不自觉地比对她与国内孩子们的差异。
  我在想大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一边被多个长辈以各种方式娇宠,吃喝玩乐无节制;一边又被父母们深寄厚望,辅导班、才艺班,班班扎堆。他们的身体被极尽呵护,他们的时间却被大幅挤占,自由的灵魂未及生长,已经被灌输了一套套先入为主的成功之学。于是我们的孩子一边对沉重的关爱不胜其烦,一边倍感苦熬成绩的压力巨大,要么顽劣抗拒、刀枪不入,要么心理脆弱、输不起也赢不起……
  也許这样说有点极端,但是家长们,你们有几个人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没有过怒火中烧?那怒火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3
  正想着,偶然看到一条视频,讲一个被国外父母收养的中国孩子回国寻亲的故事。
  她很小的时候被遗弃在南昌火车站,1996年在南昌福利院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并出国生活,如今长大,跟养母一起回国寻找生身父母。她对当年的被遗弃没有任何心理阴影,她是要感谢生身父母给了自己生命。
  这样的寻亲故事近年很多,情节也大同小异。触动我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那个孩子的脸。那张脸让我想起陈丹青说过的一句话:她长着一张“从没有被欺负过的脸”。
  这个姑娘的脸上神采飞扬,满溢着自足的快乐和对生活的信心。
  她的笑脸,就跟慧慧的笑脸一样,有着被阳光照透的明朗。
  好吧,现在,我的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这样明媚的脸?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其他文献
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总是让人那么欢喜,每一份成长都是那么让人期待。本期,我们走进张家港市万红小学,听听这里的小朋友说他们眼中的秋天什么样。  浦容娴:秋天会跳舞,你瞧,只要秋风轻轻一吹,黄叶便在空中翩翩起舞了。我喜欢跟着树叶跳舞。  王奕豪:秋天是一个会魔法的老婆婆。瞧,她把绿叶先染成了深绿,慢慢地又染成了金黄色,随后又染成了火红的颜色……  徐艺丹:秋天是个芳香的季节,苹果、橘子、梨、葡萄的芳香
期刊
父母是孩子人际交往名单上的第一批人,孩子在亲密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对待自己情绪的感受、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理解和表达希望和恐惧。这种影响方式更像是一种垂直方向上的继承。  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擅长情绪处理的父母,与不擅长处理情绪的父母相比,前者的孩子更容易相处,对父母更有感情,在父母面前不会感到紧张。此外,这些孩子还更善于处理自身的情绪,情绪不安的情况较少。他们
期刊
美国小学经常会举办一些“家庭之夜”活动,内容有时候是看电影,有时候是读书会,或是安排一些启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小游戏等。这周是“苏斯博士”读书周,学校邀请了一位童书作家给孩子讲故事,同时和家长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晚饭后没有其他安排,我就带着女儿,又拖着小尾巴——调皮捣蛋的小宝一起去了。  说小宝调皮捣蛋,一点没冤枉他,两岁多的他屁股上总像点了火,除了跑就是跳。这不,刚一进学校,他就翻天入地了—
期刊
2018年9月16日,我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北京马拉松。这是我人生中第二个全程马拉松,却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獨立完成全程的马拉松。42.195公里的赛道,从清晨跑到正午,日晒温高,两次“撞墙”(术语,形容跑步者疲惫到极点)。跌跌撞撞领完完赛包和奖牌,看到一处空地便“咚”地坐下去。这一程,虽然辛苦煎熬,但也算是成功跑完了。  记得两年前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脑子里只有速度和距离。一心只想尽快达到“30分钟5
期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醒我们:努力了却得不到预期效果,就应该自我反省。教育子女,一定是从面对自己开始,只有当教育的方向指向內在时,教育的作用才能彰显。  父母也许是唯一不需要学习就能得来的职业,这份终身职业得来看似容易,却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如果父母只是把关注力放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事实上,父母本身更需要承担成长责任,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不
期刊
同事向我诉苦,说她昨晚辛苦准备了饭菜,儿子却因为没有吃到红烧鲤鱼大发脾气。因为她答应了儿子,下班后会去买,可是路上接了個电话便忘了。儿子回到家,看到餐桌上没有鲤鱼,一气之下就不吃饭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辛辛苦苦照顾孩子,却不被孩子理解。问题出在哪?我认为,是我们自己把“父母”的形象塑造得过于高大,比如父亲就是顶天立地,像英雄一样的男人,母亲就是工作家务两不误的能手,以至于孩子常常不能
期刊
“妈妈,青草的味道真好闻啊,我还发现一种小花,喏,在那儿!”儿子牵着我的手,热情地做着介绍。我心里还在想着没有完成的课题,漫不经心地跟着儿子来到了绿化带前。  果然,在水泥板没遮住的泥地上,长着一簇簇白色的小花。黄豆粒大小,四瓣,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一双双温柔明亮的眼眸注视着我们母子。一阵风吹来,小花扭一扭纤细的腰肢,眼睛似乎也笑弯了。看到眼前的美景,我也高兴了起来,看到我的笑容,儿子一副很有成就
期刊
昨天,燥热的北京下了一场久违的大雨,空气格外清新,连人的心情都是凉爽的。  臨近黄昏,我正在洗碗,儿子钱小能在他的房间喊:“妈妈,往窗外看,看天上的云!”  清亮通透的天色下,水洗过的蓝色绸布上,流散着浅粉色的云,一大朵、一团团,美得仿佛人间仙境。我把碗一撂,解下围裙,抹一把手,说:“走,儿子!作业放下,咱们到外面看云去!”  我们在小区的广场上站定,清风拂面,流云变幻莫测,天边小星星时隐时现,心
期刊
7岁的小福上二年级了。有一天的一项作业是背两页《三字经》,大概有五六十句,对之前没读过三字经的小福来说,难度挺大的。  他一个人在房间一遍又一遍地大声读着,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慢慢地不耐烦与疲惫,我一边在想着是不是要给他指点一下背书的方法,一边有种大事不妙的感觉。果然,他把书一丢,往沙发上一躺,罢工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书拿过去,告诉他要如何如何背才更容易记住,而且累了就要休息一下。我以为说的都很
期刊
1  故事要从我儿子讲起。  儿子是我妈妈最小的外孙,她视如掌上明珠。老人家娇宠外孙,却从不放纵。按她的說法:惯吃惯喝,不能惯毛病。  老人家规矩极严,吃饭不能翻拣菜肴,只能吃菜盘朝向自己的那一面;不能掉饭粒,掉了要立马捡起来吃掉;盛到碗里的要吃光;餐桌上不许边吃边聊……  儿子从小就被这样要求,渐渐习惯了餐桌上的规则,吃饭不费事,在幼儿园常常受到老师表扬,身体也长得很好。  不过,我妈妈的一个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