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精神.文化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办学物质条件的高下并不能真正体现一所学校的内涵,大学并非大楼,乃大师也。因此,学校层次与品位的真正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在于学生知识技能与道德品质的提升。要完成这个蜕变过程,作为学校最高决策者的校长,就必须重新审视学校管理,切实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让学校的办学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一、以人为本——还原管理本质
  
  学校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即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也就是说,治理社会的核心是管理人,以人为本既是治国理念也是治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才来强校,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每一个教师、每一个职工、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进而推动学校内涵的发展。
  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人本管理也讲个人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建立在校长人格魅力基础上的,带有引领性。人本管理也讲法规,但法规不是用来约束人,而是强调法规为人服务的特性。人本管理尤其讲求管理文化,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比如学校重大举措的决策,就不能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而应让教职员工甚至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决策过程,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共同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样做,可以让教职员工明白学校是大家的,工作起来积极性才会高,才会把工作真正当成事业来做,而不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尴尬局面。再如,每学期让教职工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及受聘的中层以上领导的述职报告进行公平、公正的评议,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促使每个人的工作做得更加完美。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信箱,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改善学校管理。各种以人为本管理方法的实施,目的在于还原管理本质,充分挖掘教职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聪明才智,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校长要知人善任,认真研究每一个教师,了解每一个教师的特点,把教师安排在最能发挥才能的岗位上。要掌握每一个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同需要,然后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如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总之,人本管理既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又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
  历史上的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昭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这同样适用于学校管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人性,改变“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赋管理以新的智慧,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与欣赏,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从而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员工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精神塑造——营造管理愿景
  
  著名作家刘墉曾说过:“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见自己的希望。”那座“山”就是未来的美景——愿景,它能团结人、激励人,让人有不懈努力的方向,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学校是弘扬和培育人精神的重要基地,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人精神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正是把精神的培育内化为日常行为,才有了“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的学校精神,真正形成自己学校的精神特色。清华大学倡导的“厚德载物”,造就了一代代严谨、认真的学子;北京大学提倡的“兼容并包”,促使了民主、自由之风的形成;南开大学提倡的“允公、允能”,成就了开拓、活泼之风;“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更使耶鲁成为世界一流名牌大学。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如此,学校亦然。精神是学校成长的灵魂,是推动学校不断前进的强大武器。没有精神的支持,再高明的管理手段也难以施展开来。要让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加以理解并深入内心,进行理念的宣讲是一条重要途径。这是将学校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中介环节。在此基础上进行理念的讨论,才可以实现理念的深化。理念是通过认同起作用的,而讨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学校的理念只有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才能产生持久的作用,成为大家工作的愿景,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
  愿景明晰了,个人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明确了。只有当全体教师有了共同的发展愿望,才能将愿望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自己成长、成功、成名的同时,积极为学校的建设而努力进取。如此良性的螺旋式上升,提升了学校的品质,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
  
  三、文化积淀——提升管理品味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换言之,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因此,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们自觉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思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能够沿袭学校过去、代表学校现状、影响学校未来的精神。说到底,这是一种“校荣我荣”的信念文化,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文化,一种折射出一所学校内在底蕴和非物质气质的环境文化。
  文化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信念也好,精神也罢,只有在对学校各个层面整体地发挥影响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因此,必须全体成员达成共识,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行为,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里都有所体现时,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真正的学校文化还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无论是谁,无论面对什么情境,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在哪个角落,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所展示的精神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背后,其实就是学校文化在影响与统帅着一切。
  学校是否有内涵,是否有文化的积淀,还需看它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师。所谓有自己的教师,就是有与众不同个性的骨干教师,就是有个性的名师,就是有思想的专家。而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思想就是学校的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根”。
  就教师成长而言,要培养自己的教师就要抓教师的学习成长。我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用学习服务学习,用成长促进成长。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先行学习、先行成长。没有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此,学校管理要特别引导教师学习与成长,让读书培养气质,让学习滋养底气,让思考显现灵气,让实践展现才气,使教师树立“不以‘燃烧自己’为荣,而为‘辉煌自己’为傲”的幸福价值观,从而不断地丰富、沉淀学校内涵。
  一所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内核的积累一定要经历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直至大象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这一过程。杂质沉淀了,虚浮的东西蒸发了,真正的精华就会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到一定程度自然气蕴四溢,香泽周边。从多种文化的累积到精华的积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滋养代代学子,使他们带着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业中施展身手。
  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而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魂”,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所在,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指引着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愿景前行。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求作为学校领头人的校长要有睿智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学校成员在其引领下,积淀特质,形成底蕴,追求理想,使得学校与生活其中的人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常熟市琴湖小学江苏苏州2155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要 正面管教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合理利用“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启发式提问”“日常惯例表”等正面管教工具,将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孩子,有助于实现班级管理的自觉自为。  关键词 正面管教;班级管理;工具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碰到各种各样的“奇葩”问题,比如:早上赖床不肯到学校;中午不吃蔬菜;晚上忘了做作业,第二天跟老师撒谎说家里停电等等。对此,班主任到底该怎么做?是虎着
【教育背景】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城市实行管控,学校延时开学。人们被困居家生活,学生网上学习课程,隔着屏幕接受教育。这一切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太意外,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极大影响。而这恰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本次亲子主题班会课旨在引领学生和父母,尤其是父亲一起反思生活,探究世界发展规律,培养辩证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  【教育目标】  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变与不变”,分享感
共同努力,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的开展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  《幼儿教育》《上海托幼》《早期教育》联合采访组    2007年2月1日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就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接受了“长三角”幼教专业媒体联合采访组记者的采访。  记者:庞教授,您为我国的学前教育
摘 要 依托校本红领巾学院,挖掘道德与法治、语文、红船地方课程等所蕴含的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开发“童心向党”课程。整合多学科相关内容,设置学党史、讲党史、宣党史三个板块,统整规划项目学习主题;搭建学习框架,指导学生围绕项目实施的六个关键问题,在项目探究中走进党史,感悟革命精神、红色精神;以富于童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个性化党史学习中,自觉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激扬爱党爱国情感。  关 键 词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规范组织管理、提升教育实效、确保活动安全等方面,对研学旅行作出规范。第一,原则上小学不出京、中学不出境开展研学旅行。 第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第三,研学不得与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后者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自然需要成长型思维。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总是希望教育能“完美”——希望课堂是完美的,学生的反应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希望德育是完美的,学生听话懂事,有错就改——这是他们心中的乌托邦,其实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反映。实际上,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听
摘 要以人的生命属性为根本、人的发展为指向,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的划分构建框架,系统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本体性知识内容,呈现教师所需了解和掌握的更为明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多学科视角,提高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能力,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积累多学科知识,逐渐掌握学科本体性知识。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人类知识部类;教
电影,作为小学品德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社会,接受引导与教化,学习做人与做事的便捷途径之一。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电影有着其他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入电影,依据课程标准把优秀电影推荐
原方案中的“目标1”仅仅要求幼儿表现歌曲的欢快情绪,没有突出对进行曲风格的表现。如果在感受音乐时不顾乐曲风格,幼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及表现便会无的放矢,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便会失去灵魂与光彩。因此,可将“目标1”改为:复习歌曲,能用有力、热情的歌声表现欢快、坚定的音乐情绪。  另外,感知和表现乐句是本活动的重点。原方案中的第二个游戏由四人合作,要求幼儿随乐句人数一个一个叠加或一个一个减少,这对于幼儿的
目标:  1、学习使用多种方式在T恤上涂画。  2、体验亲情。  准备:  1、每桌放大、小白色棉T恤各一件,用纸板将大、小T恤撑平:大、小衣架各一个;各色颜料若干;纸团、布条、不同规格的画笔若干;调色盘一只,空盘子一只。  2、孩子穿好工作服。  3、事先向家长发邀请函。讲明活动目标和要求。  4、活动前,孩子已开展各种形式的玩色活动,如纸团印画、布条玩色等。  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