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学习力和创造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意义重大。文章在对滇西边境山区具有典型代表的三个民族乡镇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脱贫攻坚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设策略。
  关键词:脱贫攻坚;滇西边境山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把农村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基层。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文章选取滇西边境山区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镇为调查个案,深入剖析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设策略。
  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涵特征及意义
  (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特征
  学习型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特殊形式,它不是“学习型”与“党组织”简单机械地叠加,而是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在学习和组织层面的一次革命性质的飞越,其概念的提出源于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内涵的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界仍处在探索与争鸣的阶段,还没有一个公认权威的界定。在此,借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五要素,并参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学习型党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作为个体的党员和整体的党组织,能积极主动、持续地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并通过学习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进而获得快速应变力和持续创造力的政治组织。它具有政治性、创新性、实践性、先进性、全员性等特征。其中,政治性是其根本特征;创新性是其“创新成长”的活力源泉;实践性是其最终目的和归宿;先进性是其显著特性;学习的全员性是其重要标志。
  (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1.落实精准扶贫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民族贫困地区是贫困的“洼地”、全面小康的“短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脱贫攻坚的最前沿,精准扶贫各项任务最终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去推动、去落实。因此,必须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效能,强化政治功能”,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能力支撑。
  2.提高扶贫工作胜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力抓手。当前,农村工作形势和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群众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渐趋多元化,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啃下这些‘硬骨头’,需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结构不优、战斗力不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更是软弱涣散,政治功能弱化、引领作用虚化、服务功能退化、地位边缘化,有组织没力量,党的先进性得不到充分体现。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有力抓手,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和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解脱贫攻坚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建设策略,课题组深入云南省永胜县东山傈僳族彝族乡、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开展个案调查。调查方式包括填写问卷、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深度访谈等,调查对象有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农村普通党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农村基层致富带头人、普通村民群众等。其中,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学习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三会一课”基本制度落实有所好转,学习重要性观念也在逐渐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心中,等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和胜任脱贫攻坚重任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知存在偏差,行动必然会大打折扣。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对“学习”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着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突出问题。例如,把学习挂在嘴边,停留在弄虚作假的材料应付上,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又如,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等等。究其原因:第一,思想上没有树立好“学习是最富有革命性、创造性的生产力”的观念,把学习当成上级检查时的应景之事。第二,农村基层党员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双拉村为例,该村102名党员中,接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的76名,占74.51%;接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23名,占22.55%;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为3名,占2.94%。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员简单、片面地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解为教育培训,甚至是读书看报。第三,学用脱节导致部分基层同志陷入“经验至上论”或“学习无用论”两个极端上的思想认识误区。第四,农村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种事务繁杂交织,加之党建“主业”和扶贫“主责”结合不够,工学矛盾对学习产生较大影响。第五,新闻媒体对学習型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传报道不够,舆论引导力弱,良好的学习风气尚待营造。
  (二)学习内容设置不够科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学习内容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内容设置不够科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侧重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对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群众工作方法等涉猎不够,尤其是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学习。正如调查中有些基层同志调侃到:“学习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还不能当饭吃。”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基层组织对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存在误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习的内容设置不接“地气”,学用脱节问题突出。学用脱节,不但影响工作,而且学习本身也会打折扣,学习就会“走过场”,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三)学习载体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
  学习的载体和形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的载体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基层党员队伍学习的需要。从学习的载体上看,书刊、报纸、电视、广播等学习载体仍占较大比例,以手机、电脑为载体的“互联网+”学习还比较欠缺。从学习的形式上看,集中开会传达学习文件较多,观看专题片、听专题讲座占据一定比例,而文艺活动形式、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较少。据调查数据统计,集中开会学文件占58%,观看专题片占15%,听专题讲座占12%,组织文艺活动和小组讨论交流均占5%,外出考察学习占2%,其它的占3%。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客观上由于基层组织活动经费受限,要丰富学习载体、创新学习形式困难重重;二是,主观上习惯于“台上一人讲、台下一人听”这种单一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学习模式,缺乏学习探索和创新精神。
  (四)学习投入保障不力,学习需求难以满足
  学习投入保障不力,集中表现在学习阵地建设滞后和学习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学习阵地方面,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但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在学习阵地建设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落后的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在学习阵地建设方面明显处于弱势,“穷党建”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阵地建设资金不足,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覆盖率偏低,有的甚至无固定党员活动室;二是,配套设施不到位,设备陈旧老化、不齐全、使用率低;三是,绝大部分偏远乡村未接入光纤网络,远程教育设备成为了摆设,没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四是,农家书屋藏书量少、特色不突出,学习资料不足,难以满足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学习经费投入方面,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学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甚至零投入。受学习活动经费所限,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开展学习寸步难行。正如访谈中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所言:“大老远的召集大家来这学习,到饭点了,总不能又让大家空着肚子回去。吃好吃差,肚子总要填饱吧!”
  (五)学习制度不健全,学习机制欠完善
  “制度管长远、管根本,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是否建立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是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一套健全完善、科学配套、有效制约的学习制度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制度体系不完善,集体学习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基层党员轮训制度、主题教育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学习考评制度等,没有完整地纳入到整个学习制度体系中;二是,“三会一课”制度不经常、不严肃,随意性强;三是,学习制度设计不科学,有学习定性指标且无具体量化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四是,学习制度衔接配套不力,学习投入、学习考核等保障不到位,导致难以实行而流产;五是,学习制度贯彻落实不严肃,一些制度成了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的应景之作;六是,学习制度的柔性激励和刚性约束机制,导致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外在压力不够。
  (六)主客观因素影响,组织集中学习困难
  除了以上问题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组织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困难。一是,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交织影响,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居住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加之交通不便,基层党员集中学习较为困难。二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老龄化问题突出,由于年龄、身体、精力等缘故,党员参加学习困难,组织集中学习更成了奢谈。以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林村为例,该村65名党员中,35岁以下的10名占15.38%;36岁至45岁的14名占21.54%;46岁至59岁的26名占40%;60岁以上的15名占23.08%。而象明彝族乡的党员老龄化更是严重,全乡370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党员93名,超过了25%。三是,由于维持生计、解决家庭负担等原因,部分年轻党员外出务工,流动频繁,成为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的“死角”。四是,少部分党员意识淡化、组织观念淡薄,对参加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
  三、民族贫困地区加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策略
  (一)提高认识,消除学习认知偏差
  1.树立学习是一项硬性政治任务的理念。一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党员深刻认识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及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二是,为消除因惯性思维、经验至上、工学矛盾等造成的学习认知偏差,要切实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党员,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项硬性的政治任务。
  2.充分认识脱贫攻坚任务对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成为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升脱贫攻坚的领导力和工作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强化脱贫攻坚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仅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也是完成脱贫攻坚重任的根本保证。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无论是识别贫困人口、制定帮扶策略、落实帮扶项目,还是组织动员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承担着更多、更重要的職能期待。唯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学习的紧迫性,才能准确理解精准扶贫脱贫战略思想,有效把握精准扶贫脱贫规律,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完成脱贫攻坚重任。   第二,突出政治和服务功能,提升脱贫攻坚胜任力。受自然、历史、文化、宗教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民族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功能弱化、服务功能退化等倾向。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密切联系群众“三大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优势。为此,要强化思想政治学习,把脱贫攻坚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强化扶贫脱贫政治担当;要侧重精准扶贫理论和操作实务学习,着力提升脱贫攻坚业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学习,引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扶贫深度融合,实现学用结合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学习内容欠科学、学用脱节等问题,当务之急是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扶贫脱贫深度融合,把党建“主业”和扶贫“主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局面。
  1.强化目标导向,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科学设置学习内容。我们认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激发和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以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重要导向,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具体来讲:一是,在学习目标设定上,要把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二是,在学习内容设置上,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求,把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理论及操作实务、精准扶贫典型成功案例、农村基层特色产业发展等,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学习内容。例如,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农村基层党组织可在当地特色产业“低胶高茶”的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深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学习上下功夫,解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处于销售原料的低端问题;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基层党组织可重点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特色村落保护、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为全镇旅游经济开发做好准备。三是,在学习成果检验上,要把脱貧攻坚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和检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甚至是一票否定,真正把党建“主业”和扶贫“主责”结合起来。
  2.注重成果转化,推动学习成果逐步转化为脱贫攻坚实绩。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知识转移创新”,在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实绩上取得成效,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增强解决脱贫攻坚实际工作的本领,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推进“问题倒逼”式学习,带着脱贫攻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问题倒逼把学习层层推进和深入,实现“用以促学”;再一方面,善于总结脱贫攻坚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做好学习和分享,实现“学用相长”。调研中,永胜县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山村党总支,立足山区实际,深入学习思考如何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把基层党组织建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并涌现出来了党的十九大代表李应芬同志这样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是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实绩且值得大家学习的一个典型。
  (三)加强学习投入,保障基本学习需求
  持续的投入保障是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在阵地、经费、人才、时间等方面加强投入保障。
  1.阵地建设投入保障。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现村小组基层党组织活动室全覆盖,为基层党员提供议事、办公、学习的固定场所;另一方面,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工作方式的革新,逐次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配备诸如信息网络、电教室、远程教育、宣传栏等必要的学习设施设备;再一方面,建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发挥好农家书屋在基层党员群众学习中的“资料库”作用。
  2.学习经费投入保障。学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甚至零投入,是农村基层难于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学习经费的有效保障又是推进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大胆建议:一方面,将民族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学习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具体做法是,学习经费纳入省级统筹,州(市)、县(区)配套一定比例,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数量及党员人数给予拨付,并严格规范学习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对于有集体经济的行政村,可考虑从集体经济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可以预见,此做法将发挥学习经费杠杆效应,推动基层党组织学习形式“走出去”、学习内容“走进去”和学习成果“引进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待遇偏低,党小组长更是无相应待遇,而他们又是最基层的党务工作者。建议组织部门给予考虑,给予最基层党务工作者一定的特殊津贴,用于补助党务活动开展所必需的交通、生活、话费等开销。
  3.人才资源投入保障。民族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观念落后、战斗力不强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基层人才资源的投入。一方面,充分发挥好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外来援建人才,在“加强理论学习、革新思想观念”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创业”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精英”本土人才,在实践学习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学习时间投入保障。学习离不开时间保障。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利用好民族节庆、主题党日活动等有利契机,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解决学习和农忙的矛盾。
  (四)健全学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备的制度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在学习制度及机制建设上下功夫。
  1.健全学习制度,推进学习常态化。要结合农村基层工作实际,不断健全基层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和普通党员学习制度,完善集体学习、个人自学、教育培训、党员轮训、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学习考评、学习管理等制度。制度设计中,要特别明确农村基层各级领导班子和各级书记的“集体责任”和“第一责任”,并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把学习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学习形势任务,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强化学习考勤、学习记录、学习成果的随机督导检查,确保学习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2.完善激励约束,明确学习动力和压力。完善学习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党员干部“主动去学”、“不得不学”,也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彻底转变。为此,要着力构建考学、述学、评学、奖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考学方面,本着贴近农村基层实际、简便易于操作的原则,明确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考核细则,使学习成效考有所依;在述学方面,充分利用学习汇报交流会的时机,组织基层党员干部汇报学习情况,分享学习心得,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方面的经验做法;在评学方面,组织党员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成效等进行测评,并公示测评结果;在奖学方面,把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能力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并與业绩考核、选拔任用等切身利益挂钩,真正使党员干部认识到“不学不行、学不好不行”。
  (五)创新学习帮扶,着力提升学习效果
  学习联动帮扶是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弱、学习不够深、学习成效差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学习形式的有效举措。鉴于此,我们建议:
  1.创建基层干部培训宣讲团,开设流动课堂。具体做法是,由省委党校牵头成立“基层干部培训宣讲团”,分别从省、市、县三级,按一定比例选聘包括基层党建专家、基层干部、乡村精英等在内的人员组成宣讲团,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到各县开设集训班,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进行轮训,甚至还可将流动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另外,为保证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果,要引入培训匿名评价机制,在培训主体与受训对象之间形成相互牵制共生的格局。
  2.推进“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联动帮扶。通过双层联系、双方共建、双向推进,把机关党建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引入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重点指导和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同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指导农村基层灵活采取文艺活动、现场观摩、座谈讨论等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习。
  3.推进“互联网+学习”,提供“菜单式”学习服务。要主动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有效整合各类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习”。同时,在整合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提供“菜单式”学习服务,满足党员干部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时间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地租的产生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并且存在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式,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状态下的土地经营权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土地权属不明、存在不少土地侵权现象;使用权具有不稳定性、阻碍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的碎片化经营,经营权流转机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因此,未来改革应着重于明晰产权关系,尝试确立集体所有制下农民长期性占有
期刊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河南省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通过对文献的系统分析,对农地流转的必要性、问题和原因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在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基层政府权能、绩效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  关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性、价值取向以及方法要求的认识;利用供求关系和政府市场“两只手”理论,遵从问题导向,从“供给端绿色生产怎么推、需求端绿色消费怎么拉、两手互动农业污染怎么治”的角度,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得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围绕绿色生产生活生态方式的形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期刊
摘要: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广大农民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最坚实的载体。客观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有利于总结的经验和查找不足,有利于表彰先进和鞭策落后,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证据理论能够将模糊的、杂乱的、不确定的信息通过严密的推理转化为确切的、肯定的结论,是一种很好的专家系统信
期刊
摘要:运用组织传播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并通过北京L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传播,成员能更好地感受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会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员自身也能更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传播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期刊
摘要:我国景观型农业文化遗产所拥有的独特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也是国内旅游界热议的研究领域。文章总结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开发模式,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分析龙胜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主体和客体,总结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理论模式,探讨具有普遍性、可复制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  
期刊
摘要: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第一杀手。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以来,先后在31个省份和香港地区发生130余起疫情,给生猪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农业农村部将非洲猪瘟防控列入2019年的五件大事之一。本文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防控现状、面临挑战,并思考提出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以期对防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毫无疑问会面临各种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明了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之间关系理论框架并分析了两者的之间理论关系;指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人口数量萎缩、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农村劳动力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农村人口的区域差异明显、农村贫困人口多且贫困程度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此
期刊
摘要:平湖市将“山海协作”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直接关联,使青田县经济薄弱村的土地指标“飞”到平湖市建设产业园,破解了青田县经济薄弱村脱贫和平湖市缺少建设用地指标两大难题,形成山海协作升级版的新模式一“飞地抱团”模式。“飞地抱团”模式的成功在于平湖市敢于创新协作模式,在协作思路、协作方式、协作动力和协作领域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了“四个转变”、“四个突出”:即协作思路注重从“一时脱困”向“长效脱贫”
期刊
摘要:“世界茶”始于中国,然而“中国茶”却没能以绝对的优势地位傲立世界茶产业。我国茶类地理标志当下存在诸多问題,如徘徊在沦为通用名称的边缘;侵权判断时,对仅使用商标部分元素是否构成侵权、对地理标志采取普通商标的“混淆理论”或是“误认理论”均存在争议,另外,技术遭遇瓶颈,难以鉴定茶叶原产地也增加了侵权判断的难度;“有姓无名”的消费者印象更是影响“中国茶”的国际地位。继而,避免茶叶地理标志的不规范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