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应对思路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7194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毫无疑问会面临各种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明了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之间关系理论框架并分析了两者的之间理论关系;指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人口数量萎缩、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农村劳动力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农村人口的区域差异明显、农村贫困人口多且贫困程度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生育政策并且采取鼓励生育措施、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乡村振兴的统筹协调、通过扶贫政策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消灭农村贫困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人口空心化;人口流动;劳动力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缘起
  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偏向城市发展,导致城乡居民在收入、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十分明显。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发展方式忽视了对农村发展的资金、人才和资源投入,所以带来的后果就是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落后等三农问题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空巢化加速、人才剧烈流失,农村发展面临未富先老的新局面。可以说,当前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制约农村发展,同时制约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亟待解决的挑战。因此,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就成为新时代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中国农村面临衰落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党中央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中国农村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演进的必然结果。这也标志着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迈向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摆在全党全国面前重大而艰巨的新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当前和将来农村面临的问题和突出挑战。在这些问题中,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基础问题就是农村的人口问题。
  在过去30多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村的人口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得农村生育率普遍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乡城入口流动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和质量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可以说,中国农村这些人口问题相互交织,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局面。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密切注意农村人口剧烈变化引发的问题,否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能造成釜底抽薪、全局性、深远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全国共同达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此外,重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出现的问题,这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根本体现。因此,统筹解决好农村的人口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基于上述背景,以当前及未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问题为出发点,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本文的特色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借助人口经济理论提出了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之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框架;第二,利用中国农村近几十年人口变化的事实特征全面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第三,本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思路。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既丰富了中国人口经济关系的内容,也为乡村振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关注点,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目的。
  二、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经济学产生以后,学者们大都非常重视人口经济问题的研究。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学者们一般都把人口看作是经济运行中一个内在因素,具体讨论的内容涉及到人口与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关系、人口与财富增长的关系、人口增长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等。但是,由于本文关注的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农村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对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所以文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一是基于人口与经济作用关系视角的人口决定论,二是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三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的分析。
  关于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人口决定论是目前为止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的学者主张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从起源上看,最早提出人口决定论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中指出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并且把人口看作是社会各种各样灾难的源泉,即过度的人口增长会给人类带来贫困、失业、饥饿。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彻底颠覆了人类历史上此前对人口和社会的传统认识,产生较大的影响。之后,该理论追随者除了主张人口增长会给人类生活资料生产带来压力之外,还认为人口增长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产生影响并带来一定的压力。马尔萨斯的理论注意到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过度夸大了人口条件的作用。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的人口经济理论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思想,认为两种生产互相制约。斯大林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辩证地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指出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影响,但是它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上述人口理论现在来看是有一些局限性,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学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后来随着人口经济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理论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的观点,该理论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尋求一种最适宜的状态。从最近的相关文献看,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是人口变化特别是人口转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关于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格外的关注。   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由于乡村振兴是最近才提出的一个说法,国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讨论上。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及内涵的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城乡发展平衡及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新时代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经验,这些实践和经验主要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分析的,但主要是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介绍为主,国内的经验做法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分析苏州和成都两个城市的经验做法。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路径。这个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不同的实施路径,有研究强调乡村振兴应该从农村的人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角度来重点破解,有的研究提出以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为路径实现乡村振兴,也有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四大路径实现乡村振兴。总的来说,这些路径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可以说,理论上对乡村振兴的探讨,为进一步丰富解决“三农问题”的研究内容,也为乡村振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供了决策指导。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基础上进行的探讨,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因中国为传统农业国家,且农村人口比较多,所以部分学者从单纯的人口学视角对农村人口问题进行了关注,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农村居民生育意愿、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及转移就业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引起政府和关注的问题是因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空间分布变迁使农村出现衰败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农村人口空心化概念的辨析、发展态势及影响因素、测度及有效治理等内容,而关于“三农问题”与人口因素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关注了人口变化,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上述关于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人口论、乡村振兴的理论探讨及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的研究,基本上都认为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人口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但目前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口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关注的较少。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种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农村人口的作用下实现。为此,本文尝试将梳理人口变化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重点分析中国农村人口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人口基础环境的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思路。
  三、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关系的理论分析
  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看,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有着本质的联系,乡村振兴决定着农村人口变化,而农村人口又会反作用于乡村振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农村人口问题在一定程度可以阻碍或者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重视当前或者将来农村人口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关系的分析框架
  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一个重要方面。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目的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富裕,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而在这些要素中人的因素极其关键。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那么,厘清农村人口与乡村振兴内在的理论框架,对发挥农村人口参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借鉴人口经济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问题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见图1。
  (二)农村人口是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
  人口是人口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农村,农村人口就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5.64亿人,占总人口的40%,应该可以说,中国目前有一半的人口曾经、正在或者将来要参与农村的社会经济建设。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民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
  农村人口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当的是乡村振兴的主角,发挥的是主动性、智慧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农村人口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就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来看,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更需要农村人口的积极参与,只有在农村人口的参与之下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旺主要是让农业兴旺。农业兴旺除了依靠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之外,还需要农业劳动力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除了依赖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还必须依赖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农村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个任务必须依靠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依靠农村治理过程的自治、德治、法治三大机制才能顺利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鄉风文明的建设和拓展、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来完成。乡村振兴的成果属于人民。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中,共同富裕是根本,农民必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终受益者。
  (三)乡村振兴会影响农村人口的变动
  理论上看,人口变动是人口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和机械变动的综合过程。在人口变动过程中,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口变动会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质上就是全面改善和提高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必然会引起农村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自然变动反映的是人口数量增减及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动主要是由出生和死亡引起,是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所必然引起的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既受到人口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人口的社会属性影响。人口的自然属性包括生物机能、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遗传变异等生理因素,是人口自然变动的自然基础,而社会属性则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社会因素,是人口自然变动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因素中,经济条件则又是人口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乡村振兴的实施,必然会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进而也会对农村人口的自然变动产生影响。   乡村振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经济条件得到不断改善,进而影响农村人口的死亡率、出生率等,也可以引起农村人口的社会变动。同时,乡村振兴可以带来农民的职业化,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会影响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代际差异及代际冲突等,还可以引发行业结构的变化。此外,乡村振兴还可以引起人口的机械变动,这种变动体现出的是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中国的人口迁移与一般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迁移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农村向城市的经济性迁移为主。可以说,目前中国农村比较突出的一些人口问题也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农村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带来的。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随着乡村的全面振兴,有可能会使一部分流动人口回归乡村。
  (四)乡村振兴要重视农村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伴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不可避免地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中国人口的急剧转变使得出生率下降、寿命延长、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规模收缩等人口问题凸显。从农村人口变化的数量、结构、分布、变化趋势等方面看,这些方面人口变化带来的问题多多少少会影响乡村振兴进程的实施。
  农村人口的减少,一定程度可以认为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同时面临比较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导致谁来种地的问题,其实人口兴衰具有显著的隐蔽性、滞后性特点。此外,需要农村人口参与的农村文化传承问题、农村养老问题、农村治理问题、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等都会面临由于农村人口变化导致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现实难题。还有我国生育率长期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未来总人口长期萎缩已无法逆转,而且中国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城市化仍然是主要趋势,农村人口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需要防范的是农村年轻人口过快萎缩甚至断崖萎缩,避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继乏人。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国转型过程中农村的人口问题,注重把人口问题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中去思考、研究、谋划,有效解决好新时代农村这些重大的人口问题,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综上,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而农村人口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对乡村振兴可以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这种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当农村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人口变化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时,就会加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起促进作用;反之,当农村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人口变化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就会对乡村振兴起阻碍作用,甚至会导致乡村经济的停滞和破坏。也就是说,中国农村现阶段及将来的人口问题必然会影响乡村振兴的进度和速度,反过来,乡村振兴的实施也会为农村人口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现阶段及未来农村人口问题,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农村人口的问题,重视农村人口问题对乡村振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乡村振兴。
  三、当前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表现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又涉及农村人口结构的问题,还表现出人口质量的问题。不仅如此,还体现在人口的城乡流动上,也有农村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对中国农村比较突出性的人口问题进行概括和梳理。
  (一)农村人口数量呈现萎缩的趋势
  近年来,农村人口规模快速萎缩,尤其是年轻人口急剧萎缩,其影响非常令人堪忧。历史上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趋于不断增长的,由此导致中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紧张,地少人多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的共同影响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与占比在持续减少,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的发展一定是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状况,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在平稳增长,但从城乡人口变化趋势看,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农村人口则在不断减少。图2是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图。从人口数量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稳步增加,1995年达到峰值8.59亿,之后转增为降。2001年跌破8亿,2009年降至7亿以下,到2018年下降到5.60亿人。
  表1是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表中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是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018年的60%,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而农村人口比重则是从2000年的64%下降到2018年的40%,呈现出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城镇和农村人口比重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中国人口逐渐城市化过程。
  总之,中国农村人口规模萎缩是以下几个原因叠加所致,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自然变迁的效应,同时还受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是大趋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在未来,农村人口规模仍将持续缩小,必然造成了好多农村出现了衰败,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农村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客觀的看,农村人口数量的下降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看,农村人地关系的人口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从消极的一面看,农村人口的年龄、性别、素质等结构出现了扭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二)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程度严重
  按照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国际标准,中国在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表2是1982-2010年中国城市、镇、乡村的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反映的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中这些老年人口比重是从我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到。从四次数据来看,从1982年到201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从4.91%上升到8.92%,其中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从4.68%上升到7.68%,镇的老年人口比重从4.2%上升到7.98%,乡村的老年人口比重从5%上升到10.06%,分别上升了4.01、3、3.78、5.06个百分点。从这些指标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且短时间内这种趋势很难改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既受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等这些人口转变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中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因素的影响。   此外,从表2中城镇和农村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老年人口比重对比看,发现城市和镇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而乡村老年人口比重要高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始终保持最高,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城镇和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平衡特征,即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倒置”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城乡二元制度的特殊背景下,由于在城镇化过程中转移到城市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所导致。长期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中国有半数以上老年人口在农村,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快于城镇,因此,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会使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比较困难,制约了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将在农村地区提前出现。
  (三)农村的劳动力短缺和质量问题逐步凸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95年前后,中国再次加速城镇化进程,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另一个是由农村进入城镇的流动人口的迅猛增加。
  进一步考察这些流向城镇的人口特征,发现这些人口大多数都是一些20到35岁的农村青壮年农村适龄劳动力。这种迁移的后果在给城镇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在加速提高,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另外更重要的影响是使得农村劳动力不再富余,導致近年来农村的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步凸显,引发人们思考未来中国农村谁来种地。而在农村,对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力是保证农业正常生产的必要劳动力。由于流向城市的都是年轻的人口群体,真正会种地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少。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如果农村解决不好这个难题,将会严重限制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农村流出人口群体的年龄较轻,但在农村这部分群体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部分群体,不难发现,这必然导致农村剩余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进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质量问题近年来也愈发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是呈现老龄化的特征,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尽管农业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其提升速度要远远低于全国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力较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业劳动力的收益普遍较低。
  (四)农村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人口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区域差异现象十分明显。从地区分布看,常住人口分布主要集聚我国的东部沿海,而中西部人口分散且密度较低。从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该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提供了物质的基础和人文的环境,同时地区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着巨大影响。
  在中国农村,上述提到的人口变化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事实和数据表明,农村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出东部多、中部、西部相对较少的这样东密西疏的空间特征,而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分布基本上都是呈现出东部严重,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这些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上是由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布局及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人口特征的空间分布,对农村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农村贫困人口多且贫困程度深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十分低下,农村绝大部分人口处于普遍贫困的状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满足。
  中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扶贫工作经过40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1660万人,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5亿人,减少幅度非常之大,成绩非常显著。而农村剩下的贫困人口一般说来,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从2018年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有916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55.1%;中部农村贫困人口次之,有597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6.0%;而东部农村贫困人口最少,有147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8.9%。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中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贫困开发的重点地区。
  综上,农村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区域差异、贫困人口等表现出来的人口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应对思路
  当前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征,要推动并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国家必须从战略角度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为此,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策略应对中国农村人口问题。
  (一)调整生育政策并且采取鼓励生育措施
  人口过剩与不足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目标。人口过剩就会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而人口过少则会导致社会劳动力不足,生产创新力低,经济拉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的乡村振兴也必须在人口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近年来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的数量问题比较突出,产生明显的劳动力后劲不足和农村衰败的问题。农村人口数量的问题是由非均衡生育及人口转移造成,从政策手段来说该问题可以通过人口政策的调整和鼓励生育的措施实现均衡生育。
  上世纪七十年代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使得近年来人口出生率和育龄妇女数量均逐年下降,已成为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严峻问题。为此,政府为积极提高人口增长率,相继在2013年底出台了“单独二孩”政策和2015年10月出台了全面二孩的政策。这些生育政策的根本转变,充分说明政府在中国人口转变后的中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但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从一些报道和研究结果看,政策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也印证了目前我国生育率不足的事实。从人口与经济长远发展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基于一定的人口基础,而乡村人口萎缩的严峻形势必然要求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全面放开生育的政策。此外,即使全面放开生育,要实现这个政策调整的预期目标,光围绕生育数量的调控是不够的,还要在育龄妇女生育时机上进行干预。因此,未来的生育政策的调整应该是多元化的,同时也要出台鼓励生育措施,通过对生育进行补贴奖励,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等方式提高生育意愿。
  (二)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用人才带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注入充足的人才力量,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和人才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针对基层发展乡村人才薄弱问题,乡村振兴首先要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重点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乡村振兴在注重农村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才的引进。重点在农业领域相关的专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引进,这些人才包括农业技术、加工、市场、营销、旅游、规划、金融等方面。
  (三)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农村发展
  理论和事实表明,农村人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农村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和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需要考虑中国农村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特征,也必须考虑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各种差异,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国农村人口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时就要有一定针对性,避免一刀切。此外,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变化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数量增长、结构改善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也需要循序渐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和谐发展。
  (四)通过扶贫政策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消灭农村贫困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目前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贫困人口虽然表现在人口上,但根子却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一方面应在政府主导下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政策来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消灭农村贫困。农村贫困程度比较严重,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会经济不发达,因此,通过农业兴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等经济手段,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这是根本手段,这也是能帮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避免返贫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与改善被称为农村环境的“三大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安徽省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大革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
期刊
摘要:第三方评估机制在评价贫困户脱贫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的评估实践来看,这一评估机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当然,第三方评估贫困户脱贫机制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对云南省某贫困县J社区接受第三方预评估全过程的梳理,特别是将评估反馈结果与受访户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当前第三方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当采取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第三方评估;贫困户;脱贫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期刊
摘要: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组织带领基层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战斗堡垒。持续提高建强村党支部的质量,是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关键。“访惠聚”驻村工作坚持以提升村党支部的组织力为重点,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为实现总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稳步提升村党支部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能力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和纯洁
期刊
摘要:根据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地租的产生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并且存在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式,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状态下的土地经营权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土地权属不明、存在不少土地侵权现象;使用权具有不稳定性、阻碍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的碎片化经营,经营权流转机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因此,未来改革应着重于明晰产权关系,尝试确立集体所有制下农民长期性占有
期刊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河南省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通过对文献的系统分析,对农地流转的必要性、问题和原因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在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基层政府权能、绩效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  关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性、价值取向以及方法要求的认识;利用供求关系和政府市场“两只手”理论,遵从问题导向,从“供给端绿色生产怎么推、需求端绿色消费怎么拉、两手互动农业污染怎么治”的角度,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得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围绕绿色生产生活生态方式的形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期刊
摘要: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广大农民的新期待,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最坚实的载体。客观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有利于总结的经验和查找不足,有利于表彰先进和鞭策落后,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证据理论能够将模糊的、杂乱的、不确定的信息通过严密的推理转化为确切的、肯定的结论,是一种很好的专家系统信
期刊
摘要:运用组织传播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并通过北京L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传播,成员能更好地感受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会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员自身也能更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传播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期刊
摘要:我国景观型农业文化遗产所拥有的独特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也是国内旅游界热议的研究领域。文章总结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开发模式,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分析龙胜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主体和客体,总结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理论模式,探讨具有普遍性、可复制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  
期刊
摘要: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第一杀手。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以来,先后在31个省份和香港地区发生130余起疫情,给生猪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农业农村部将非洲猪瘟防控列入2019年的五件大事之一。本文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防控现状、面临挑战,并思考提出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以期对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