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是条文是惯例,是要求遵守的准则,不管是见诸文字的或是口耳相传的,都能够追根溯源找到根据,而制度文化是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反映,是融化到血液中的自觉自愿的体现,是不可捉摸不可量化的。学校里有式样繁多的文化,文化有优有劣,制度文化也有优有劣,只有先进的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一、制度是约束力量
  
  有人群就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有组织就有制度,不遵守制度就会被组织排斥在外。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通常都是正式的组织,它有许多正式的制度,而制度都是刚性的,用以规范组织里所有成员的言行,框定人们的思想观念,保证组织目标一致、策略一致和规范有序。制度都是用来使人们遵从的,因而它具有权威性,有号召力和惩罚力,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量。在制度跟前,每个人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
  1,外部压力
  学校是组织性很强的集体,教师之间需要依靠制度才能顺畅沟通,才能有序工作,才能形成凝聚力,才能应对外界的竞争,所以教师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就得学会互动,就得去掉一些个性,在制度压力下接受“斧正”。教师个体面临的外部压力主要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信息压力。心理学家说,人们之所以遵从别人的意见或效仿别人的行动,是因为人们觉得,别人的知识和信息将有助于自己,于是,那些拥有正确的信息来源的人也成了人们效法和相信的人。现在的学校制度,除了上级颁布的之外,凡由学校制定的,绝大多数都是经由教代会通过的,即便是少数专权的领导制定的偏颇制度,也常常经由某种方式来体现它是代表多数人的意志的。人们总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概率高,总是信赖多数人的判断,甚至对“多数人暴力”也觉得理当如此。外部压力大得让人们往往觉察不到它是作为压力存在的。
  规范压力。在制度范围内,组织能够对不遵从者进行惩罚,故而个体在压力下会努力与群体保持相同的看法,个体未必出于真心,但也按要求行动,这种担心不合群的压力就是规范压力。规范压力与个体的能力成反比,个体的能力越小,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学校为了达到使教师爱教书、会教书和遵章守纪等目标,就会对教师施加压力,诸如出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措施,出台提升教师素质的制度,出台训练教师的纪律,等等。学校出台的相关制度都在考验着各个部门各个教师的执行力,学校为了保证目标的达成,就需要拥有更大的惩罚权力,惩罚不一定应用,但它足以警醒每个教师。
  2,自身压力
  教师个体不仅要承受来自外部的诸如上级的、学校的、同事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承受周边环境中的规章、制度、关系等压力,还得承受自身的压力。每个教师都在生活中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每一个角色的进程都可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教师可能会由于自我的原因感到自卑、焦虑或者嫉妒。教师自身的压力主要是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
  心理压力。一些研究显示,过半的教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但结果都将是一样的,即不但影响到教师自身,也将影响到学生、影响到学校,甚至影响到社区和学生家庭。教师的心理问题与教师的心态和能力关系极大,心态和能力的失调导致了教师心理上的焦虑、郁闷、失落、自卑和孤独,经常产生无力、无助和无望的感觉,所以教师应该仔细考问自己——是否高估自己,是否存在人格缺陷,是否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有问题,特别要反思影响到职务职称的晋升或者影响到他人给定的评价的相关事件,只有穷原竟委才好对症下药。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往往与目标和实效相关,很多教师就是在工作压力下产生亚健康状态的。教师要教育培养学生,要引导和服务学生,但教师身受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挤压,素质教育大分贝告诉教师不能放弃落后学生,“应试教育”大分贝告诉教师要培养拔尖学生,在大班额状态下教师有能力全面实现吗?只有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对学生而言才是实现了教育公平,所以教师要帮助同事,但有这个意愿就担负得起这个重任吗?教师要研究才能发展自己的专业,研究能促进学习,研究能服务教学,可是自学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离岗进修又不现实,有研究能力或者有研究愿望的就做得了研究吗?大量的作业、大量的与学校教学无关的“中心任务”,老师能够不完成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制度文化是驱动力量
  
  学校是传承文明和发展智慧的地方,所以,学校的制度文化必须是比较合理的,比较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制度文化属于中间的黏合层。制度是看得见或听得着的,而制度文化是比较难以触摸的,但它又伴随人群存在。制度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而制度文化是体现了在一种氛围里人们将会做什么或人们做了什么。换言之,制度是物驭人,制度文化是人驭物。制度文化成为教师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因为教师认同了它,教师个体与学校教师群体价值取向相一致。
  1,自我认同
  学校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品位,反映了学校全体成员的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反映了学校共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校制度文化从发展到成熟,需要经过长期价值观碰撞冲突的过程,在反复的磨合中营造出协作氛围,形成共同的理念,并把共同的理念传承下去。教师个体在这个碰撞冲突过程中,与主流观念形成一致,在先进的制度文化里与其他成员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其一是主动融入。主动融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有个好心态。人际交流原来应该是教师的强项,但是我们看到现在许多教师在课余时间里似乎越来越笨嘴拙舌了。社会上拜金主义浪潮对教师微薄薪金的重压,社会对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和对教师低评价的重压,教育教学的负担,家庭生活的负担,同行竞争的压力,还有其他那些大大小小的有形无形的压力都倒向了教师。教师个体对压力承受的能力有差别,失败后的挫折感也有差异,可结果都是对教师的良好心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学校必须引导教师调整好心态,教师也应该梳理自己的思绪,审视和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主动融入到学校主导的制度文化中,只有主动融入,才会积极推进学校各种文化的建设。
  其二是乐意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种子迫切希望成长为橡树是相同的”。挖掘潜能,满足自己越来越高的发展需要,这是每个心理正常的人的相同需求,但生活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的,付出努力不一定能获得期望的回报,付出与他人一样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跟他人相同的回报,人生就是这 样充满着戏剧性,正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人生才丰富而精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用乐观向上的目光来看待人生,用良好心态来对待工作,教师中有自私、自闭、自卑心态的并不少见,因此只有融入到群体中,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推动下,这部分教师才有望通过调适而跟进和改善。
  2,取向一致
  一个群体的成员越多,内部的结构就越复杂,内耗就越严重,因而就越需要取得共识,越需要共同的价值取向,越需要稳定的价值取向。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极少数人认同的是很难称为“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得越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就越是有序,学校的共同目标就能够通过文化氛围充盈于学校的各个空间角落,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就能获得充分的保障。共同的价值取向需要教师个体具有团队意识和宽容的胸怀。
  其一是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就是要使学校里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学校的好坏就是自己的好坏,自己的好坏也就是学校的好坏。教师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协同,团队中没有竞争就是死水一潭,就不能发展,没有协同就各自为政,就会分离倒退。对学校而言,就得增强集体凝聚力。“木桶效应”理论值得借鉴,一个木桶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决定桶的盛水量大小的是最短的那块板子。每个教师其实也就是学校这个“桶”上的一块板子,一块板上有问题,就将使整个学校的发展迟滞。当然,学校同时也得照看好教师中的“千里马”,要考虑它和大队人马的关系,如果它跑快了,是否得给它一片天地?如果它快速偏离目标,是否得进行必要抑制?对教师而言,要了解维持凝聚力的三个因素,即合作、竞争与沟通网络,它们也是教师的成功和学校的成功不能或缺的三个要素,教师个体在与教师团队的互动中,必须有所付出、有所舍弃。
  其二是宽容和谐。和谐是人们的追求,是理想目标,但它不是常态,也决不应该成为常态。只有竞争才是常态,竞争才能推动发展。人类的生存就是竞争,只是竞争的方式方法有所区别而已,我们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但也反对浑浑噩噩地数时间过日子。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都离不开竞争,竞争就得牵扯到胆识、能力和评价,就会引发一连串的或明或暗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绝大多数都是非关重大原则立场的,都是可以调和的,但倘若处理失当也可能变得异常严重。可调和的矛盾就需要矛盾的各方有诚意有胸襟,宽容的心态特别重要。制度文化就应该引导教师开阔胸襟,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最终到达发展目的。
  综上所述,制度是“要我做”,制度文化是“我该做”,前者近乎“契约”,后者近乎“盟约”,前者是靠权威规范人的言行,后者则是自己在认识研判基础上的自觉自愿的思想和言行,显而易见,制度与制度文化的效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和教师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护卫,只有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发展,只有先进的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宗璞  2019年国庆假期,怀揣敬意,我来到宗璞先生的家。宗璞的新家位于北京远郊的一个安静小区,没有我想象中的大。进门右侧是一个隔断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已经泛黄的《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等文学经典,书前有一幅宗璞低头沉思的手绘小像。往里是会客厅,茶几上摆放着她的童话集和译著。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那是冯友兰先生84岁时为爱女手书,字有点歪,难怪宗璞在文章中戏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加里宁也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复杂的工作,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
幼儿园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对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全面认知,对所存在的实践问题的清醒分析与正确行动,是创设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环境的关键所在。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即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1]健康教育是个人或特定机构根据健康概念的理
继初中建设工程之后,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项目。2008年初,各区县相继启动相关计划。很多区县探索出政府、大学、小学牵手协作的经验,丰台区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7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合作,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合作期限为一年。“专家指导团”的实际含义包括两层:大学和研究所工作者是小学的合作伙伴;工作者以团队方式开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教育问题都是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而2007年两会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与建议、意见彰显民生特色,落脚于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对两会代表们所讨论的问题、提出的治教良策、政府在新的一年将有哪些举措做一简单盘点。    一、减免教育收费,增加政府投入    政府明确表示2007年要进一步减免各类教育收费,增加政府投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
科研是学校内涵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积极实施“科研兴校”策略:通过了省市级课题立项,成立了课题组,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当欣喜于顺利结题之时,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学校内涵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课题只有少数教师参与,多数教师得不到有效参与,总体科研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课题涉猎面较窄,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教育资源被忽略;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接触不多,成果推广不力,科研成了“门面”……  要破解窘境,就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处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存在被定位为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被定位为理想教育的过度理想化、被定位为知性教育的知识化等倾向,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权利、发展,背离了高校德育应有之义。因而,迫切需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本转向,这种人本转向首先是将教育的参与双方都视为实践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个性的主体,都是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者,都是具有“自由本性”的
人们常说的关节炎是指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多指膝关节)酸麻疼痛,也常称为“老寒腿”。关节炎多在气候转冷、天阴下雨时疼痛加重。  其实,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老寒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如骨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认为,这种病属于“痹症”,主要是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发病,痹阻于经络,使经络不通,引起腿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中医治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270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90次(录取举人102399人),举行殿试89次(共取进士24599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  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
一、把握本质 高起点——校本教研的实践定位    苍南县是教育大县,又是经济欠发达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且发展不平衡。在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教育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规模”向“内涵”的转变,由“建大楼”向“育大师”的转变,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要实现这个理想目标,教育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县的新课程改革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铺开、内涵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