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白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汽车疾驰过西北边陲小城,蓦然发现路边广袤的田野里,一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景象,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绽放着的朵朵新棉,霎时,童年的记忆也如雪白的棉花般盛开了。
  棉花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栽种,我的家乡——江海平原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村里年年种植棉花,我也很多次在棉田中劳作过,人们历经的那份艰辛与劳累,我都记忆犹新。记得春分后不久,人们就着手整地、浸籽、播种,他们扛着钉耙、大锹,赶去翻晒田头的那一条条垄土,为做棉花钵播种做准备。
  做棉花钵是力气活,一垄垄翻过的土被小小的棉钵模具挤压成了许许多多个棉花钵(呈圆柱形,上面有一浅浅的圆孔,放棉籽用),单调而乏味的重复劳动让人倍感劳累,一天下来除了腰酸腿胀不说,双手的皮肤早已被磨得伤痕累累。
  摆放棉种,更是一项细致活,每个棉钵中要放入三两颗棉种,然后撒上草木灰,完成后就担水撒棉钵,最后覆上薄膜保温,才算播种完工。之后每天担水撒棉钵,要持续近一个月。待麦子收完,棉苗也有一尺多高了,于是再次用棉钵模具把麦田打成一行行圆柱形洞,然后把经过精心呵护的一个个棉钵中的苗移植其间,让它们开始独立接受风雨洗礼,享受阳光普照。
  棉苗移植完成后,浇水施肥又成了人们近一个月循环往复的劳动。到了棉花疯长的六七月份,人们几乎都泡在棉田里,忙得腿脚不沾闲。一株株棉花棵子都要掐花尖、打花叉(这两项措施都是为了阻止棉花棵子长高长疯,促进棉桃的生长),还有浇地、施肥、锄草、喷洒农药……二十多天就一轮回。到了雨季,棉花怕涝,只要遇到下大雨,人们扛起锄头就往田里跑,生怕棉田里有积水。到了晴天的中午,又立马背起药桶喷洒起来,以此消灭生命力顽强的棉铃虫。
  火辣辣的太阳下,喷洒过农药的棉田散发着刺鼻的味道,但棉田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有时连口罩都不戴,他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药桶,右手不停地掀动着把柄,给药桶输送着压力,左手则不停地挥舞着喷管。雾化的农药喷洒到了棉花上,也飞溅到了他们的身上,常有村民喷药后微感不适。可恨的是,喷药有时还无法解决棉铃虫害,因为时间长了,棉铃虫有了很强的耐药性。于是,人们只能采用手工除害法,手里拿着一个罐头瓶子,低着头、弯着腰,一株株棉花棵子、一个个棉桃上翻来覆去的检查,来捕杀棉铃虫,确保棉花的健康生长。烈日下的棉田,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行走其间,不一会儿就衣衫尽湿,豆大的汗珠从额头、身上滚落下来,但人们就这样在满是希望的憧憬里,不知疲倦地劳作着。
  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棉株极力张扬它生命的力量,四周枝杈變得茂密,重重叠叠着伸展开来,心形的绿叶间已开始绽放出青春的花朵。到了8月,棉花就进入了盛花期,花朵竞相开放,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等等,色彩十分艳丽,而花瓣亦如绸缎般的润滑,待到花谢了,绿绿的棉桃儿悄无声息地冒了出来,躲藏在绿叶之间,悄悄长大。
  “花开犹如雪皑皑,采棉更是景如画。”当秋风吹起,一朵朵盛开的棉花就是一首首丰收的歌,原本那一望无边的绿色田野也成了白色的海洋,雪白的棉花在阳光下竞相绽放、鲜亮夺目,尽情铺展着它的骄傲。放眼过去,感觉天上的白云与白色的棉花交融在了一起,颇有“苍茫云海间”的辽阔奇观。盛开的棉花最怕雨淋,雨一淋就会发黄,品质就不好了。于是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齐上阵,腰里系着袋子,一手抓着棉枝,另一个手五个手指轻轻一捏,柔软的、富有弹性的棉花就被轻轻提起,放到了袋子里,接着就是下一朵了,简直就是“信手拈花”。人们收获着大自然的恩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预示着整个冬天将充满温暖和希望。
  棉花成熟后是按照棉桃生长顺序次第开放的,很多生长晚的,或者底层的棉桃光照不足,一入冬后也就成了干瘪桃或生棉桃。人们就要把这些棉桃拽下来,拉回到家里,晴天时就放在院子里晾晒,直至棉桃开裂,再把僵硬的棉花瓣从棉桃壳里拽出来,但是棉桃晒干了也很坚硬,母亲皲裂粗糙的手常被刺得血痕累累。虽然这些棉花质量不高,价钱也便宜,但母亲还是不舍得扔掉的。那年月,收获的每一朵棉花,无不饱蘸着人们辛勤的汗水。
  棉花晒干后,每年除了留一部分用于自家老小冬季御寒的棉衣棉被外,大部分都由供销社进行收购。就当年来说,棉花是农村里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上学的学杂费、过年的新衣、猪肉等全都仰仗于此。
  在我看来,不与百花争艳的棉花朴实无华、无香无味,但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美好,它可以纺纱织布、制衣做被,默默地温暖着人们的身体和心扉。清初诗人马苏臣曾写下了“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的赞美之词,诗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向人们描述了棉花关系天下暖寒的现实情愫。
  20世纪90年代后,我的家乡已不再大面积种植棉花了,秋作物除了玉米,还有为数不多的红薯、花生、蚕豆。这里面除了虫害和农药污染的原因之外,就是种棉花的经济效益已经远不及当年,因为科技的发展,化纤保暖制品粉墨登场,取代了很大一部分棉制品。如今秋天的田野,再也看不到洁白如雪的棉花了,只储存在了记忆里。
  又是一年棉花白。望着路边那无边无际棉花盛开的景象,我仿佛回到了那清贫快乐、温暖自由的童年时代……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中,我们在变老的路上一去不回,好友聚会,一桌都是中老年人,岁月染白了我们的鬓角,稀疏了我们的头发,皱纹慢慢地爬上我们的脸庞,使我们走向衰老。退休后,有的人活得疲惫,暮气沉沉;有的人却活得轻松,老得潇洒。前者在言语间,都是抱怨: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抱怨房子没有朋友的宽敞,退休金没有别人多,连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好,也因此心情不好,各种疾病来找。后者却是烂漫天真,浑身充满活力,提起自己的生活,也是
期刊
伴随着秋菊的默默绽放,重阳节来到了故乡。每逢重阳节,当地人家家要吃重阳糕。  婶婶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十里八村。当地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婶婶早早地和好了一大盆面,那面加入了糖酥,洁白又松软,散发着甜甜的清香,同时备好了各种果仁、葡萄干、山楂泥、青红丝等。婶婶将硕大的面板放在南炕上,靠着炕沿做了重阳糕。她先做的是“菊花糕”。先把面揉软、揉实,然后揪出剂
期刊
在北方,如果在餐桌上大鱼大肉吃腻了,怎么办?吃点韭菜花呀!粗茶淡饭少味道,怎么办?吃点韭菜花呀!入秋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秋燥”,怎么调理?吃点韭菜花呀!——别看韭菜花不是啥稀罕物,但有了它,秋天的胃口就调理得又香又爽啦!  韭菜是很普通的一种蔬菜,在农村,哪家的菜园里都有它的身影。露天生长的韭菜有两个时段身份是最高的,一是“春韭”。春天的韭菜积蓄了一冬的营养,又承受了煦暖的春阳,所以颜色艳
期刊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主力球员朱婷的手腕伤势牵动着国人的心,随后的全运会,朱婷只是在替补席上为河南女排加油助威,很多球迷非常关心她的伤情和治疗恢复情况。最近接受《新天地》杂志的采访中,朱婷透露自己并没有为挫折所困扰,这位坚韧的排球女将正在调整状态、积蓄能量,为再次出发做准备。  如果说朱婷的竞技体育之路可以用电影《夺冠》中那句“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来概括,那么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她踏实的作风
期刊
克拉玛依在哪里?五十六年前,也许没人知道。这得感谢那位骑着小毛驴、摇着手鼓游走四方的维吾尔族幽默大师阿凡提。他的一位后代不但有着他一样的本领,还富有开拓精神,可以称得起西部石油“第一人”。  克拉玛依为祖国献石油  一天,这位名叫赛里木巴依的维吾尔族老人骑着毛驴在茫茫戈壁上漫游,路过一座黑油油的小山丘时,觉得好奇,就上去了。这山上怎么还有泉眼?冒的水黑乎乎、油乎乎、稠乎乎?他就装了一些带走,有客商
期刊
人到老年,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干扰。如何才能在纷扰的环境中,做一个拥有健康品格的老年人,实现快乐长寿的目标呢?“五耐牌老人”不失为一种聪明、实用之举。  耐得住“凉”。一些居于高位、要职的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心里往往会生出一种“人走茶涼”“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慨。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职时,我们肩上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身边自然会有一些人围着你转;当手中的权势失去时,我们要马上转换一
期刊
我国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有人注意。”诚哉斯言!令我回忆起儿时的糖食来。  三十多年前,在我们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几个中年人,或男或女,左肩担着一只糖担,右手执一镗锣,镗锣与手之间夹一小木笏状木片,食指轻敲,镗锣便发出“镗镗!”的清脆响声。一听到这一响声,大人、小孩都知道是卖糖的来了
期刊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艺术家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让作品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给父母朗读的情景……  父母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都没有上过学,这成了他们一生最大的遗憾。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都很敬重文化,对有字的东西,从来不舍得轻易丢掉。我上小学的时候,几个哥哥姐姐或工作,或上学,都不常在家,我就成了家里唯一的“识字人”,可那时除了课本,
期刊
同著名作家朱自清当年对他父亲的感受一样,我最忘不掉的还是父亲的背影。  父亲留下的遗物中有16个笔记本,我特地带回了黄石作纪念,我担心搁在武汉会丢失,我知道这笔记本的价值,这16个笔记本里,凝聚有父亲晚年的经历和心得,寄寓有父亲对后辈的期望和传承。  翻开父亲的笔记本,看到那打从我记事以来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笔迹,我就像重新见到了父亲一样。那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苍劲钢笔字,那连贯几十页没有涂改一个墨
期刊
“我們从天边而来,运着粮食来到你家,老人吃了我们的粮,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这样的歌声从贵州的侗寨飘出。这是侗族同胞在为寨中的长者过“老人节”。  尊老爱老是侗家人的优良传统,为表达对老人的孝心,在侗寨盛行过“老人节”的习俗,即村寨成员中有人年至50岁时,寨中便集体为这名迈入老年门槛的人举行“添粮祝寿”仪式。  过节这天,亲友们都筹集粮食作为寿礼,然后他们抬的抬、扛的扛,从四面八方涌向“寿星”所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