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终极目标是育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新课程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用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方面的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走入文本悟真情
方智范教授说:“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入选新教材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无不打着作者经历、阅历的烙印,饱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流淌着涓涓的感情细流。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是领先一步的阅读者,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传电的导体,是燎原的火种。因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当阅读那一篇篇依附着情、浓缩着意的文章时,我们要试着不断地反问自己,你是否已经读懂了文本?你是否已经成为“文本”的知音?《水乡歌》中那迷人的江南风光是否已把你深深陶醉?《半截蜡烛》中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为保卫正义而表现出的机智和果敢是否让你情不自禁为其拍掌喝彩?你是否会因《大江保卫战》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的众志成城升腾起无限敬仰之情?
如何触动真情呢?“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往往充满语文气息,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执教《二泉映月》,教师需要反复吟诵,放声朗读,读通、读顺、读畅,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口,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心。尤其是读到“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时,我们要能真切感受到阿炳那积淀已久喷涌而出的情怀。新教材中,有的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有的课文需细细推敲,反复体味。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与文本畅谈,与作者展开充满灵动的对话,直到读得情真意切,让语言文字潺潺地流入心房,撞击心扉,激起情感的波澜,才能走进作者、编者的心,感悟作者、编者的情。
二、激情投入表真情
生命因激情而美丽,教学因激情而动人。文本所倾诉的亲情、崇高的友情、澎湃的豪情、凄婉的悲情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被感动,还要在教学中把这些感动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它。所谓自然而然,就是真实而不掺假,本色而不矫揉造作。真挚的情感是朴素的,朴素的情感是最美的,只有美才能让每颗幼小的心灵愉悦、兴奋以致忘我,从而不知不觉地走进特定的情境,陶醉其中,乐不知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表达感情并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呢?有声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都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教师通过充满激情、妙语惊人的讲述,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朗读,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调,自然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花瓣飘香》是一篇生动优美的散文,清新淡雅的课文意境,充溢其间的浓浓亲情,让人怦然心动。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进入课文描绘的“小女孩为妈妈摘花瓣”的情境,可以撩起学生的情感“场”。
师:谁来说说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生1:小女孩是俯下身子,小心地摘的。
生2:小女孩是双手捧着的。
……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会边读边想: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接着我顺势引导:
师:摸着这像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小女孩的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生3:妈妈会说:“孩子,这花瓣摸着像绒布一样,真舒服啊!”
生4:妈妈可能会说:“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我的病仿佛好多啦!真是我的乖女儿!”
生5:妈妈还可能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妈妈有你这样的女儿知足啦!”
无须繁琐分析,循文明像,一句句浸满着情与爱的字符开始在学生的心底静静地流淌,阅读的心境犹如沉浸在这一丛月季散发出浓郁的芬芳里。
总之,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在不断尝试运用中,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如石头撞击发灵光,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如水流相荡生涟漪,从而达到直接和间接地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目视千里,耳听八方,可以聆听鼎湖山叮咚的“泉水”,领略大漠边塞的苍凉、江南水乡的温柔,宏观“宇宙里有些什么”,微观“食物从何处来”,从而激情、激趣、激疑,使语文教学情趣盎然。
三、师生交流用真情
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联系教学活动的纽带。师生情感融洽,心心相印,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就会激发求知欲望,增强探究精神,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对学生的教育应在自主感悟中达成,不能采用刚性“楔入”的方法,而应注重熏陶感染,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才会达到良好而持久的效果。在教《长城和运河》一课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假想坐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在飞机上透过云层看到在山岭间蜿蜒盘旋的长城(有条件的可播放由空中拍摄的长城视频,也可观看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雄伟的长城时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想到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不朽的诗篇”的含义。在学习写运河的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边看录像(或边看课文插图)边想象漫步古运河边的所见、所思、所感,再启发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最后,让学生用自豪的语气读背全诗。这就会使学生在沉浸于美妙意境的同时,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腾起爱国之情。
要与学生在情感上相通,首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语文教师要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的悲欢忧喜,唯有如此,师生才能情相通、心相印、趣相投,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语文教师上课用情要专一持久。这种情感源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渝、执著追求,对学生的满腔挚爱。进入课堂,教师即进入角色,要排除一切负面情绪的影响,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之中。教师的激情不是昙花一现,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几节公开课上的装饰和点缀,它燃烧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最后要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情感交流不是单方情感的倾斜泻,而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融。袒露胸襟向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评判自己、认可自己,当良师,做益友,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潜移默化育真情
教学语文,不仅要用感情去感染人,而且要用感情去改变人和提高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领导人们追求生活的崇高,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对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恶,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丰富可感的人文内涵、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完美的火焰,使其成为开启学生生命激情的金钥匙,从而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育品格、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塞外大漠,南国渔乡,辽阔草原,名山大川,大自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欣赏、领悟,在学生稚嫩的心灵播下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种子。
2.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还有“落霞秋水”的绚丽色彩,“桂花落雨”的十里浓香,“禹擒洪兽”的泣天动地,“友人分别”的离情别意,“姥姥剪纸”的人间至情……
3.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教学过程扣动心弦的范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有趣的讲析,启发想象,导入情境,再现自然美、生活美的形象,美的情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语文是美的化身。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一堂课拥有了激情,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一个教师拥有了激情,生命将因此而灿烂。让我们挥洒生命的激情,弹拨动听的情感之弦,谱写语文教学的魅力篇章。
一、走入文本悟真情
方智范教授说:“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入选新教材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无不打着作者经历、阅历的烙印,饱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流淌着涓涓的感情细流。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是领先一步的阅读者,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传电的导体,是燎原的火种。因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当阅读那一篇篇依附着情、浓缩着意的文章时,我们要试着不断地反问自己,你是否已经读懂了文本?你是否已经成为“文本”的知音?《水乡歌》中那迷人的江南风光是否已把你深深陶醉?《半截蜡烛》中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为保卫正义而表现出的机智和果敢是否让你情不自禁为其拍掌喝彩?你是否会因《大江保卫战》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的众志成城升腾起无限敬仰之情?
如何触动真情呢?“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往往充满语文气息,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执教《二泉映月》,教师需要反复吟诵,放声朗读,读通、读顺、读畅,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口,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心。尤其是读到“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时,我们要能真切感受到阿炳那积淀已久喷涌而出的情怀。新教材中,有的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有的课文需细细推敲,反复体味。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与文本畅谈,与作者展开充满灵动的对话,直到读得情真意切,让语言文字潺潺地流入心房,撞击心扉,激起情感的波澜,才能走进作者、编者的心,感悟作者、编者的情。
二、激情投入表真情
生命因激情而美丽,教学因激情而动人。文本所倾诉的亲情、崇高的友情、澎湃的豪情、凄婉的悲情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被感动,还要在教学中把这些感动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它。所谓自然而然,就是真实而不掺假,本色而不矫揉造作。真挚的情感是朴素的,朴素的情感是最美的,只有美才能让每颗幼小的心灵愉悦、兴奋以致忘我,从而不知不觉地走进特定的情境,陶醉其中,乐不知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表达感情并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呢?有声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都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教师通过充满激情、妙语惊人的讲述,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朗读,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调,自然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花瓣飘香》是一篇生动优美的散文,清新淡雅的课文意境,充溢其间的浓浓亲情,让人怦然心动。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进入课文描绘的“小女孩为妈妈摘花瓣”的情境,可以撩起学生的情感“场”。
师:谁来说说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生1:小女孩是俯下身子,小心地摘的。
生2:小女孩是双手捧着的。
……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会边读边想: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接着我顺势引导:
师:摸着这像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小女孩的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生3:妈妈会说:“孩子,这花瓣摸着像绒布一样,真舒服啊!”
生4:妈妈可能会说:“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我的病仿佛好多啦!真是我的乖女儿!”
生5:妈妈还可能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妈妈有你这样的女儿知足啦!”
无须繁琐分析,循文明像,一句句浸满着情与爱的字符开始在学生的心底静静地流淌,阅读的心境犹如沉浸在这一丛月季散发出浓郁的芬芳里。
总之,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在不断尝试运用中,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如石头撞击发灵光,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如水流相荡生涟漪,从而达到直接和间接地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目视千里,耳听八方,可以聆听鼎湖山叮咚的“泉水”,领略大漠边塞的苍凉、江南水乡的温柔,宏观“宇宙里有些什么”,微观“食物从何处来”,从而激情、激趣、激疑,使语文教学情趣盎然。
三、师生交流用真情
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联系教学活动的纽带。师生情感融洽,心心相印,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就会激发求知欲望,增强探究精神,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对学生的教育应在自主感悟中达成,不能采用刚性“楔入”的方法,而应注重熏陶感染,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才会达到良好而持久的效果。在教《长城和运河》一课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假想坐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在飞机上透过云层看到在山岭间蜿蜒盘旋的长城(有条件的可播放由空中拍摄的长城视频,也可观看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雄伟的长城时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想到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不朽的诗篇”的含义。在学习写运河的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边看录像(或边看课文插图)边想象漫步古运河边的所见、所思、所感,再启发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最后,让学生用自豪的语气读背全诗。这就会使学生在沉浸于美妙意境的同时,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腾起爱国之情。
要与学生在情感上相通,首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语文教师要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的悲欢忧喜,唯有如此,师生才能情相通、心相印、趣相投,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语文教师上课用情要专一持久。这种情感源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渝、执著追求,对学生的满腔挚爱。进入课堂,教师即进入角色,要排除一切负面情绪的影响,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之中。教师的激情不是昙花一现,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几节公开课上的装饰和点缀,它燃烧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最后要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情感交流不是单方情感的倾斜泻,而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融。袒露胸襟向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评判自己、认可自己,当良师,做益友,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潜移默化育真情
教学语文,不仅要用感情去感染人,而且要用感情去改变人和提高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领导人们追求生活的崇高,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对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恶,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丰富可感的人文内涵、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完美的火焰,使其成为开启学生生命激情的金钥匙,从而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育品格、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塞外大漠,南国渔乡,辽阔草原,名山大川,大自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欣赏、领悟,在学生稚嫩的心灵播下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种子。
2.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还有“落霞秋水”的绚丽色彩,“桂花落雨”的十里浓香,“禹擒洪兽”的泣天动地,“友人分别”的离情别意,“姥姥剪纸”的人间至情……
3.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教学过程扣动心弦的范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有趣的讲析,启发想象,导入情境,再现自然美、生活美的形象,美的情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语文是美的化身。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一堂课拥有了激情,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一个教师拥有了激情,生命将因此而灿烂。让我们挥洒生命的激情,弹拨动听的情感之弦,谱写语文教学的魅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