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6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全球治理面临困境时我国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核心体现在“共”、“商”、“建”、“享”四字中。“共”是价值理念的选择,贯彻整个治理体系;“商”、“建”是治理步骤;“享”是治理的归属点和落脚点。这一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传播了中国政治价值观,展现勇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贡献中国治理智慧,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
  【关键词】 共 商 建 享 中国 全球治理观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在担心全球化带来问题的严重性。全球治理失灵,加深世界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增强,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形象,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也是我国领导人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为切入点,着重阐释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体现的中国治理观,从而彰显出中国外交的胜利。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随之而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南北差距过大,债务危机等;政治上,人权问题,种族问题等;安全上,核武器威胁、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冲突、恐怖组织、难民问题等;环境上:气候问题、水资源争夺、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国际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新的全球问题又在不断出现。但是在全球治理过程中产生了治理失灵和治理赤字。主要原因是全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治理理念和治理规则不能与时俱进,导致规则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展开或展开效果不大。
  (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持第18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27次时指出:随着全球问题的增多,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势不可挡;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变革;积极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全球治理的契合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并在2016年9月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上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首次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这表明具有中国智慧的,倡导以和平开放、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支持。
  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的中国全球治理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治理理念。这一原則可以从“共”、“商”、“建”、“享”四个字来解读。
  “共”就是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和”作为治国的核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和更是如此,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全世界参与,世界才能和谐繁荣。全球治理作为全球性事务,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利益。但是,以往的治理规则和治理体制是发达国家参与定制,难免更多的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尤其在经济与金融领域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并没有充分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而当今的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崛起,力量在发展壮大,他们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原则符合他们的诉求。这一原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表现,也希望各个国家和组织参与其中,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商”就是协商。由于全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每个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导致治理措施与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如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意在消除贫穷、文盲、环境恶化、妇女歧视等,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以国家捐献为主,没有意识到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不是靠发达国家的捐献,而是迫切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最终导致进展的不平衡。而协商是民主的关键,是发展中国国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和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是实现全球治理平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利益分享和规则制定的商讨过程中会产生利益冲突、文化矛盾等,但通过协商能够让治理主体意见交换,相互理解,避免产生更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矛盾,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只有对民主的尊重,平等的沟通,达成共识,展开全球治理才有意义。
  “建”的含义是构建,建设,指所有的治理主体共同构建包容、开放、公正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行为。“建”是全球治理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决策实施的过程不仅体现对“商”的执行度,也决定了“享”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集思广益,各显其才的过程,需要大家主动参与合作,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共画蓝图。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逆全球化的思潮涌起,2016年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退出“国际群”,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这些行为的出现对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阻碍。因此,共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不仅是顺应潮流,也是发展中国家享有公平发展机遇的需要。同时,在实际治理的建设行动中,治理主体应根据治理理念、治理规则严格执行,发挥各方所长,同心协力。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推进全球治理的完善,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为全球治理提供经济机制保障,在具体的行动中,积极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并取得极大的成效。
  “享”就是分享。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尤其在面对疾病、气候、恐怖主义这种全球性威胁时,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挑战,治理的成果理所应当惠及全体。尤其是当今的国际社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过大。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以利来;天下攘攘,皆以利往。”对于利益的分配是每个国家都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作为国家对内对外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有付出就会渴望有收获,如果利益分配不公平,不仅会导致新的国际矛盾的产生,加速全球发展的不平衡,而且会挫败一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影响全球健康发展。全球治理是关系到全人类的事情,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就是倡导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进来,共负责任,为全球治理献计献策,发展的成果也是回归到全人类本身,各治理主体既是规则的组织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这并不是主体之间的“零和博弈”,而是全人类的共赢。   三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彰显中国特色外交的胜利
  从2015年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到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共商共建共享并首次纳入联合国决议,这表明中国理念得到了世界认可,是中国外交的伟大胜利。
  (一)传播了中国政治价值观,展现勇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
  共商共建共享主张各治理主体平等参与,民主决策,和谐相处,实现共赢,充分体现中国的政治治理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进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全球化,作为大国中国愿意“分一杯羹”,与各国一同参与到全球治理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带动了沿线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愿意与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治理问题,展现出敢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风范。
  (二)贡献中国治理智慧,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治国理论,不仅对当今国家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在国际上也同样适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对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在国际中增强国际地位,不单单靠军事和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威慑,还需要其他各国心理上的认同。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的提出是中国作为新型经济体国家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情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能够赢得广大发展中的支持,形成国际共识,达到了话语权的实现。
  结 语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体现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是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更身体力行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国和平合作,携手进步。聚集中国智慧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能够推动世界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民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李景治:全球治理的困境与走向[J],教学与研究,2010(12)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的困境与出路[C],山东大学,2013
  [4] 秦亚青:新型全球治理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践[J],外交评论,2018(02)
  [5] 丁菱:全球治理理论失灵与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新理念的提出[J],中国冶金教育,2015(06)
  [6] https://www.yidaiyilu.gov.cn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简介:蒋娅娣(1992——),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法学硕士,单位:苏州大学政治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监护问题开始提上议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确立了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而此次《民法总则》的出台也确立了我国成年人的意定监护制度,但是这一规定过于原则性,还有待完善。本文从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成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成年人监护 意定监护 法定监护 《民法总则》  
期刊
【摘 要】 现行的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解读和实施机制、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 实施路径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
期刊
【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环境萎靡,我国开始进行经济转型, “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国新型贸易发展,并且可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贸易产业结构差异。但是“一带一路”战略在为我国带来给予的同时,在实施中也有不少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贸易发展中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机遇 挑战 对策  一、背景  1.1国内背景。2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环保问题相关的司法案件也不断增多。目前,我国的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判决既判力的问题已经成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阻碍,传统的判决既判力理论与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受害主体广泛的特点不相契合,故而无法满足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需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制度设计上将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理论与民事环境公
期刊
【摘 要】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今经济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它对人民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各个地区的相关部门要坚决落实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工作任务,从政治大局出发,积极实施国家战略,建立起金融风险防范及化解的长效机制,为广大人民营造良好的、安全的、长期发展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 经济杠杆 风险防范 风险化解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
期刊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带动,而高科技产业则需要风险投资者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目的是获得高资本收益,最终环节是资本的退出。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有首次公开发行、并购和回购以及清算等四种。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大量风险投资资本没有成功实现退出,要想放活风险投资,需要采取措施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操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
期刊
【摘 要】 信息技术时代要求人民银行提升“大数据”预测分析能力,予以国家制定经济策略重要参考。文本针对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人民银行经济预测与金融统计,分析其现状以及基本条件,参照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以及西方银行成功经验,并予以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人民银行关于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相关建议。旨在为基于大数据的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及金融统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济预测 金融统计 大数据  前 言  大数据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金融在近些年的取得的突破与成就不仅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发展动力,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持续向好。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展,相关市场风险监管以及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包括企业与个人信用在内的征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与挑战提出具体的解决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全球化,跨境电商正日益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跨境电商 现状 瓶颈 对策  随着全球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在外贸出口增速下滑和传统竞争优势削
期刊
【摘 要】 人们为了规避风险而购买保险,保险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促進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险企业根据保险合同履行对被保险人给付赔偿金或保险金的责任,同时保险公司积极履行慈善或环保责任,这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和加大宣传等方式推动企业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企业自身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身软实力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