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诗歌批评中的辨体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以博学誉名。不管是他的创作、诗歌批评,还是考据,成就均不菲。《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目前学界研究杨慎多在探究其尊崇六朝之论,并将其置于明正德嘉靖时期的复古文学思潮背景下,与前七子一味推举盛唐、尊杜甫的文学主张相比较,从而将杨慎的文学理论个性化。本文只关注杨慎诗歌批评本身,从他的诗论中去发掘其深刻的辨体意识。
  辨体,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行文结构、声韵、章法等对文学进行梳理分类归总,属于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概念。根据中国传统的研究范式,我们可以将“辨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文体之辨,即体裁论,如诗体、赋体等;二是风格论,如体裁风格论、时代风格论等。辨体批评萌芽于魏晋,到明代大盛。而究其原因大抵是“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盛,故类愈增;类愈增,故体愈众;体愈众,故辨当严”。
  其中茶陵派领袖李东阳,提出了“以声论诗”的理论去论述诗文辨体。他从诗歌自然之声调的特质出发,分析诗文不同体的关系。杨慎师从李东阳,继承了老师的辨体思维,并将这种清晰的辨体意识渗透于其丰富的诗论观中。下面我将从“诗不可兼史”和“诗之高者,汉魏六朝”两个观点去分析。
  一、诗不可兼史
  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诗史”一词,最早是唐人孟启用来评价杜诗记事详备的赞语。宋元明诗人又从美刺和忠君等角度为杜甫“诗史”诗的内涵进行补充,使其深入人心。但杨慎凭借着敏锐的辨体意识对“诗史”这一观念进行了批评,认为诗文不同体,诗不可作史去用,史也不能成为诗。他指出“六经各有体”“《诗》以道性情,《春秋》以道名分”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杨慎在《升庵诗话》评点中对于杜甫的批评。虽然被后世冠以“六朝派”诗人的称号,杨慎本人对于唐诗尤其盛唐诗是极其赞赏的,也并没有完全否定杜甫的诗歌成就。但是他大力批评杜诗中大量铺叙陈写时事的现实主义诗歌,即所谓的“诗史”诗,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等。杨慎认为这些诗属于传统诗歌的“变体”。很明显,他这是从诗歌的本体层面上出发而去进行的文学评价。和李东阳以声调来区分诗文不同,杨慎侧重于从诗歌本质论和诗歌审美论去强调诗歌和其他文本的根本区别。
  (一)“诗缘情”的本质论
  杨慎认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就在于“诗缘情而绮靡”。其中“缘情”是诗歌创作的机缘,即“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从诗歌产生的起源来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具有这种特质,之后抒情便一直作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因素而传承下来。因此从这一立场出发,杨慎把情感抒发作为他论诗写诗时的第一个基本要素。他并不反对诗歌作品中的风景、叙述和描写,但忌讳喧宾夺主。所以针对杜甫过于现实质朴的“诗史”诗及后世竞相学习的风气,杨慎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在杨慎看来,历史文学的关键在于真实,不在于流露情感。这与他对于诗歌的要求恰好矛盾,因此他认为诗歌无法成为“史诗”。
  (二)“诗绮靡”的审美论
  明代以来的文坛,宋代程朱理学的思潮影响一直存在,性理诗也一直受到创作者的偏爱。接着复古派高举汉魏盛唐的旗帜,一直秉承“文以载道”的观点,一大批寓意政治、讽喻现实的诗歌又异军突起。诗歌要么承载义理,要么沦为政治工具。杨慎针对这两种极端的倾向,选择以“艺”论诗。他将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点放在了其本身的艺术程式上,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选择。《升庵诗话》:“然论辞赋不当如此,以六经言之,《诗》则正而葩,《春秋》则谨严。今责十五国之诗人曰‘焉用葩也,何不为《春秋》之谨严’?则《诗经》可烧矣!止取穷理,不取艳词,则今日五尺之童能写仁义礼智之字,便可胜相如之赋,能抄道德性命之说,便可胜李白之诗乎?”以六经为例,杨慎认为《诗经》就该“正而葩”,“葩”即华美之意。诗歌不仅要旨意雅正,文辞上也需要华丽的修饰。相比之下《春秋》作为历史散文则只需要谨严,即事实的严谨和文风的客观。假若写诗只去论述事理,那么人人皆能为诗,司马相如之艳赋和李白之丽辞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是对明代文人轻视文学本身的批判,也是杨慎“诗赋之美”文体观和艺术观的坚持。
  二、诗之高者,汉魏六朝
  论诗推崇汉魏六朝是杨慎对于诗歌本体生命价值的重构。明中叶,前七子复古派成为文坛主流,大力尊唐学杜、推举朱学。这导致大批追随者作诗浮于表面,为求附庸随意托文。他们没有看到不同诗歌体式自身所特有的生命力,将其统一固化为可以简单摹写的艺术形式,非但没有学到盛唐诗的分毫优秀,还泯灭了六朝诗的存在价值。因此,杨慎通过溯源不同诗体的流变发展和分析其不同的类别特征得出“诗之高者,汉魏六朝”的诗论,并以此试图将诗歌的独特性地位提高,使其免于千篇一律。下面主要从四言诗、绝句和律诗三种诗歌体式去分析。
  (一)四言诗
  杨慎论四言诗,将其追溯至《三百篇》,以为其体式简约,推崇高古天然之风。首先,四言诗是最古老最正统的诗体,它的本质应该是雅正高古的文学形貌;其次,它形式简单,四言一句,因此读起来简约流畅;最后,它要求简单的文字下蕴含着丰沛的文意,颇有古人“一言论得失”的效果。
  (二)绝句
  关于绝句,杨慎编订了《绝句辨体》分八体以辨之,又有《绝句衍义》以析之。《绝句辨体》有八卷,划分标准是对句和用韵。杨慎认为其中除了“散起”之外,其余七体在六朝就已出现,并举出了一系列诗句去印证它的起源。《升庵诗话》“江总怨诗”条,杨慎更是表现出对六朝绝句“高妙奇丽”的欣赏:“六朝之诗,多是乐府,绝句之体未纯。然高妙奇丽,良不可及。”可知杨慎不仅将绝句更细致地进行了分类,也提出了关于绝句体艺术特质的建设性观点。
  (三) 律诗
   1.五律
  对于五言律诗,杨慎专门编纂了诗集选本《五言律祖》。他以选诗的方式传达了自己“五律乃源于六朝”的观点,也从中表明了他对于五言律诗的艺术倾向。《升庵诗话》云:“五言律起句最难,六朝人称谢朓工于发端。……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这句话强调了五言律诗不仅要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关键更在起句与整首诗歌的典雅高古上。可见杨慎对于五言律诗的审美追求是艺术整体的统一,而非声律的严苛。
  2.七律
  七律的写作在唐朝十分盛行,成就也几乎达到顶峰。因此杨慎在辨析其体式时,更多从小巧之处入手。例如杨慎比较看重七律的起句,如引韵起句、侧句入诗、对偶起句、散句起诗。其中关于七律中的排律,他说明得更加详尽。七言排律,属于七律的特例,在对仗、换韵、粘对方面与七律相似,但是在量上比七律有所扩大。《升庵诗话》:“‘黄河曲渚通千里,浊水分流引八川’……此六朝诗也。七言律未成而先有七言排律矣,雄浑工致,固盛唐老杜之先鞭也。”杨慎表示这两句诗句法平仄合律,对偶整洁,声韵协调,布局谨慎,充分体现了排律诗的特殊性和优势。
  除了上述一些典型诗歌体式的溯源以及特质分析之外,杨慎也提及了乐府、五言古诗等。但是出于对抗明代盲目学习唐诗的鄙陋,他将眼光更多地放在了近体诗上,因此此处不再摘出。从表面上看,杨慎呼吁“诗之高者,汉魏六朝”是为了批评前七子复古派的主张,其实未必。杨慎并非反对复古,他利用自己敏锐的辨体眼光、独到的理论去考据分辨不同诗歌的发展变化,反而为明代诗人诗歌复古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视野,不再使他们局限于一朝一派一体中。诚然,杨慎尽力推举六朝诗歌,为其“鸣不平”,主要是为了与当时盛行的尊唐尊杜的复古诗风相抗以求得明代诗歌发展的平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平反”的过程中确实利用了敏锐的辨体思维去给当时僵化的诗坛带来一股新的生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楊慎的辨体意识不仅涉及不同文体的差别,还蕴含于诗歌内部不同体式的分类中。他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论、审美论出发,强调“诗不可兼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在其高举六朝诗旗帜的论辩中,又从时代溯源、体式溯源的角度将四言诗、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的形成发展以及各自的特质辨别清楚。杨慎作为明代六朝派先驱,清晰的辨体思维是其进步诗学观念的基础,这对于明代晚期以及清代六朝派的发展都有着引领启发的重要意义。把握住杨慎在诗学批评中的辨体意识,不但有利于更加透彻地领会其诗学主张,也能给杨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切入点,使他的诗学研究更加完善。
其他文献
青年亚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它推崇反抗、批判与标新立异,具有消费性、娱乐性与颠覆性,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主流文化形成了新的反抗与冲突,对主流文化在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权威性和思想引领功能都造成一定的削弱与稀释。因此,主流文化需要探索出与青年亚文化共生共融的对策,弥合二者之间的文化裂隙以拓宽主流文化传播效能,提升自身影响力,从而确保主流文化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主体地位。
蜂拥而来的自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的套路。自媒体在报道选题上有点“不讲武德”,什么内容都敢做,甚至打起了违法违规的擦边球。固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在报道选题上,主流媒体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该报的好好报,不该报的,不要去“煽风点火”。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近期成了焦点人物,原因是他宣称自己“推翻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且该研究项目申报了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很多人乍一听,觉得荒唐,天然地倾向于支持爱因斯坦,此事引发波澜,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无论是把爱因斯坦的论文拿过来,还是把李子丰的论文拿过来,能看懂的人
白先勇擅长创作短篇小说,尤其擅长在作品中刻画女性形象,在他塑造的八十多名女性形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女性皆因跳脱出了对传统女性形象定位的限定圈,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她们总是表现出强大的气场,相对而言,男人则成了弱势的一方。白先勇不仅赋予男性的笔墨较少,而且在他笔下,众多男性都失去了一般男性所具有的阳刚之气,反而在他们身上找到了一般女性所具有的阴柔之美,这样一种使男女角色易位的性别书写无疑成了白氏
期刊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陶渊明审美思想不可忽视的资料。而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通过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其中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与鲜明的文化符号,并且能够与后世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更为新颖的文学作品,成为传承不朽的隐逸思想的起源。因此,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进行探索与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农耕文明下的典型空间之美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
期刊
诗话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批评形式,在宋代普遍流行。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开山之作,对诗话的兴起有重要影响作用;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其《后山诗话》中对于杜甫及其作品的论述是江西诗派“尊杜”“学杜”的典型代表;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诗话,在宋代诗话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部诗话中均含有对杜甫或杜诗的论述条目,本文将其杜甫论述进行比较,从理论的角度探
期刊
★疯狂的鹿  疯狂的鹿把清晨带到了这里  奔跑着  盖过浓浓的秦岭  上天知道  云不问 雨不问 风自清  就比如  奉献是苦楚 贪婪是本性  世界在重启 伴侣在轮换  便不然  不想如果  不画风景  不述我  浓缩起所有的意象  成藏青色的行囊  眼泪代替了所有情感  如同大雪白了空城  清风明月本不相融  只是我眼睛太蒙胧  愿为月下臣  等着我的白鹿  披着浓稠的蓝色  苦苦地寻找  黄皮
期刊
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来说,语言运用艺术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部作品能够成为文学著作的关键原因,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语言描绘可以说生动形象,利用语言就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营造出紧张的情节氛围。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绝对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语言艺术家,文章中的细节描绘到位,包括人物个性化的形象,他用最精彩的语言艺术描绘出楚汉战争,直到现在仍然可以打动读者,同时展现出浓厚的语言艺
期刊
自杜甫被尊为诗圣后,其笔下许多意象成为历代文人模仿的对象。自唐到明,“草堂”逐渐与杜甫的诗文成就、个人品格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杜甫精神的建筑载体。本文旨在从明代切入,审视明人诗歌中“草堂”这一经典意象符号的继承与层累。  一、“草堂”形象的变迁  唐宋时期,草堂形象的变迁与杜甫的地位相联系,其形象大致包含对其文学成就和品格精神的肯定,前者在唐代就已经蔚为大观,而后者发展成为一种浩大的声势要追溯到宋
期刊
罗兰?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主张一种摆脱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等一切束缚,让叙事避开价值取向、功利色彩和审美评判,回归中性、透明的写作观.平民作家姜淑梅的创作无意中
期刊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  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  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  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  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白居易《自题写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且死后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大多数的诗歌通俗易懂,刻画了较为真实的生活,是杜甫之后唐代偉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当时、后世以及日本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