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全省博物馆研究综述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2005~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2005~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作了总结,分别从河北博物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精品陈列、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2005~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界的研究者主要对河北博物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精品陈列、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河北博物馆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诞生起,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百年庆典之际,河北省博物馆界的研究人员也对河北博物馆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李建丽、陈建华把省内博物馆的发展分为起步、发展、繁荣三个阶段[1]:1902~1949年是河北博物馆事业萌芽起步阶段。这期间河北省共建立了6座博物馆,其中1916年筹建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和1921年建立的天津广智馆,新中国成立后合并改建为天津历史博物馆;1914年建立的北疆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接收改造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另外3座中途解体。1953~1978年是河北博物馆事业稳定发展阶段。这时期全省共有博物馆12座,这些馆在藏品征集、保管、陈列、传播教育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日后河北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2005年是河北博物馆事业成熟繁荣阶段。这时期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各级各类博物馆发展到75座。其中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6座,包括县级、市级、省级馆;纪念馆25座,包括人物纪念馆、重要事件纪念馆,其中大多数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馆;专题性博物馆24座,内容涉及历史、民俗、艺术、科技、军事、园林等多个领域。这些博物馆在传播文化与文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者撰文记述河北一些重要博物馆的历史,如1914年建立的北疆博物
  院[2],1916年筹建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后改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3],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石家庄市博物馆等[4]。
  
  二、博物馆建筑
  
  近年来,河北省博物馆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兴建了一批新馆,改扩建了一批老馆,尤其是2006年河北博物馆新馆的开工建设,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新馆的不断出现,有关博物馆建筑的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博物馆建筑数量少,建筑界对此研究少,实践少,而博物馆界对此更是鲜有研究,于是随着博物馆的增多,遗憾与困惑也在增多。在河北博物馆新馆立项、设计、招标过程中,曾多次召开有规划部门、城建部门、建筑界、博物馆界专家参加的研讨论证会,研讨论证中大家对目前博物馆建筑中出现的问题议论颇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于博物馆建筑存在的问题,专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址失当。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新的文化中心,应建在市区环境适宜、交通便利、人气旺盛的地方,而目前有些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是把馆建在城市边缘的新兴开发区,或是建在市里地界狭窄局促的区域。前者环境虽好,但人气不旺;后者虽有人气,但交通拥挤,环境嘈杂,没有发展、改造的余地。
  二是建筑形式单一。由于缺乏对博物馆内涵的深入了解,一些博物馆建筑设计陷入了概念化和象征性的误区,要么是纯粹的纪念式,要么是简单的仿古式,要么是模仿某种器物造型,要么是机械地取自某种意念(如天圆地方、九鼎定中原),没有体现出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内涵。
  三是功能分区不合理。一座完美的现代博物馆,通常要划分出陈列展示、观众休闲、文物藏品管理、综合管理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每一个馆根据本馆的性质、藏品情况、展示内容、观众流量等的不同,在四个功能分区的面积、位置、分布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由于建筑设计者与博物馆方缺乏沟通,有些馆建成后其功能分区或是不健全,或是不合理,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
  四是过分追求建筑的某种外观效果而牺牲了内部展示空间的合理性。展示空间是博物馆最大的功能空间,展示空间合理不合理,对展陈设计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有些馆的建筑过分追求某种外观效果,导致内部的展示空间极不好用,如某馆的“天圆地方”使每一个陈列室的立墙都由一个三角、一个圆弧构成,光线最好的中部空间被大量浪费;某馆对特定圆体的追求使陈列室出现很多不规则排列的柱子,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专家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理论研究薄弱。博物馆建筑在整个建筑业中是个小门类,没有专门的研究者,在建筑专业教科书中也没有明确位置,一直混同于展览建筑。二是缺少实践。百年来我国博物馆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2300多座,其中专为博物馆而建的有1000多座(其它是利用古旧建筑),这个数字对于博物馆人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对于建筑界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许多设计师都是第一次从事博物馆建筑设计,缺乏实战经验。三是建筑周期短。博物馆建筑是永久性建筑,国际上对博物馆建筑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日本规定博物馆建筑周期不得低于5年,英国大英博物馆建设用了28年。而我国建博物馆往往是短期行为,建成时间往往是领导一句话,设计仓促,论证仓促,施工仓促,难以出精品。四是建筑界与博物馆界缺乏沟通。博物馆建筑不像办公楼、学校、宾馆,有着通用的建筑模式,而是一个馆有一个馆的特性,但我国的博物馆建设通常是按常规的基建工程模式操作,博物馆人没有参与其中,建筑设计师缺乏对博物馆的深层次了解,缺乏相应的工艺设计资料,因而出现了有些博物馆被建筑界叫好,甚至获奖,而博物馆人却不认可的情况。
  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博物馆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西方已经确立了博物馆建筑的基本原则,1936年其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但很快被动荡的局势所淹没,以后也再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目前中国博物馆建设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加强博物馆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现在已有专家建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博物馆建筑的研究、设计、交流和评比。(2)尽快建立博物馆建筑的行业标准。为什么对博物馆建筑说好说坏差异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筑业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有专门的评判标准,而博物馆建筑却没有。有专家建议在国家文物局正在制定的陈列设计规范中加入对博物馆建筑的评估,有规范,有标准,才能避免走弯路。(3)建立正确的博物馆建设工作程序。早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先于外部设计,没有工艺设计就没有建筑设计”的营建原则,中国博物馆建设往往忽略这一点,而是按照常规的基建项目进行设计和施工,很多是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应呼吁建立正确的博物馆建设工作程序,在建筑设计之前,由博物馆人先行拿出内部功能设计和展陈设计方案。(4)加强建筑界和博物馆界的沟通。即使建立了博物馆建筑的行业标准,各馆由于性质不同,还会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建筑界和博物馆界应加强沟通,从可行性报告到设计方案,博物馆专家都要参与其中,就内部功能与外观形象达成共识。
  
  三、博物馆精品陈列
  
  迄今为止,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2006年省内也开始了首届“陈列展览精品”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对展陈理论的研究,近些年省内对展陈问题的研究在整个博物馆学研究中一直占较大比重,近二年也是如此。
  关于陈列的内容设计,学者们就陈列的命题、框架结构及增强亲和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命题是对陈列内容的高度概括,张立柱在《关于陈列大纲的命题思考》一文中阐述了命题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一要体现主题,二要体现内容特色,三要使陈列体系中各个陈列的命题风格协调。命题时还要“多一点艺术,少一点时髦”;“多一点众议,少一点独断”;“多一点个性,少一点空泛”[5]。框架结构设计是陈列内容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把握主题和内容走势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周筠的《谈陈列的框架结构设计》除阐明框架结构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外,还就框架结构设计的内在依据、基本原则、程序与方法等进行了探讨[6]。增强陈列的亲和力是实现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的重要保证,如何增强亲和力,《关于增强博物馆陈列亲和力的几点思考》的作者鲁杰认为,应从“运用与观众平等交流的陈列语言”,“内容多关注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注重细节展示”,“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入手[7]。
  关于陈列的艺术形式设计,有学者撰文谈到典型的历史、文化艺术遗存物在形式设计中的作用,指出陈列中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不仅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是连接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桥梁[8]。还有一些学者就某个陈列的形式设计进行了评析:如谷同伟对河北省博物馆书画艺术厅的艺术设计作了评析,除总体环境、氛围、空间布局外,重点对展柜、屏风、电视播放区、南门出入口的个性化设计进行了点
  评[9];赵玲分析了《中国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的设计,认为准确的定位、丰富的展品、新颖的艺术设计和精心的施工制作是该展览获得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10];温海平则就《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艺术定位以及环境、气氛、序厅、空间、灯光、展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点评[11]。
  关于域外博物馆展陈研究,有学者就日本一些博物馆的历史陈列进行了探讨,指出“主题明确,历史脉络清晰”、“制作精美,辅助手段多样”、“注重参与,服务未成年人”、“服务周全,突出以人为本”是这些博物馆历史陈列的突出特点[12]。
  
  四、博物馆与青少年
  
  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关系问题是个说得太多的话题,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话要说,但国际博物馆协会把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青少年”,表明博物馆人要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应在新世纪赋予它新的内涵。年内,业界举行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论坛、研讨、笔会,河北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也以这个问题为主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博物馆为什么要特别关注青少年这个群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文化是属于青少年的。首先,博物馆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不管是举办陈列展览还是搞其它活动,都是以特定的知识为支点。随着博物馆类型的增多,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各种知识在博物馆都可接触到,而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各种知识。其次,博物馆是以“物”为基础开展活动的,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形成互动,这与青少年喜欢接触形象的东西,喜欢体验和冒险,喜欢表现自我的特性十分吻合。再次,青少年正在学校读书,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和展示体系可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在国外,学校的很多课程都是在博物馆完成的,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也正在积极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另外一点,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博物馆的感情,可使他们终生喜爱博物馆,成人后还会带着家人和孩子来参观博物馆,而这正是博物馆未来不可忽视的观众群体。
  博物馆如何做才能博得青少年的喜爱,学者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基本陈列要适合青少年的特点。虽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面向的是社会各个层面,但并不妨碍顾及青少年的特点,如文字尽量生动浅显,尽量增加一些大的场景和一些能够互动的内容。(2)举办专门的临时展览。在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举办一些专为青少年观看的临时展览。(3)要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讲解服务。在博物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听到不同的讲解,这样才能吸引住他们。(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博物馆特有的资源,为青少年举办只有在博物馆才能参与到的活动,是吸引孩子们的一个重要途径。(5)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活动室。不管什么类型的博物馆,都应根据本馆内容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活动室,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轻轻松松地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6)在博物馆网站和数字博物馆上设置专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版块。(7)博物馆进校园。针对目前学校与博物馆联系不紧密的状况,提倡博物馆带着内容进校园,在校园内开展活动。
  
  五、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从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到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所取得的成就。但客观地说,这项工作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由谁来保护,怎样保护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因而不少学者撰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谈自己的见解。其中郝良真提出,地方各级各类博物馆作为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起到主力军作用,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地域性和地方博物馆的职能及专业优势上对这一论点进行诠释,同时提出地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应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业务力量,对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与确认;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确认的基础上,建立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数据;三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展示;四是结合当地情况,组织民间熟悉和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艺人开展实际传承的保护行动[13]。
  ————————
  [1]李建丽、陈建华:《河北省博物馆事业一百年》,载《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2]周筠:《直隶早期博物馆之一——北疆博物院》,《文物春秋》2006年4期。
  [3]马冬青、任海燕:《河北第一博物院及其出版的刊物》,《文物春秋》2006年6期。
  [4]陈耀林:《石家庄市博物馆记略》,《文物春秋》2006年1期。
  [5]张立柱:《关于陈列大纲的命题思考》,载同[1]。
  [6]周筠:《谈陈列的框架结构设计》,载同[1]。
  [7]鲁杰:《关于增强博物馆陈列亲和力的几点思考》,载同[1]。
  [8]李鑫:《博物馆陈列中的典型象征符号及其应用》,《中国博物馆》2006年1期。
  [9]谷同伟:《只要做的好,一定有创造——河北省博物馆书画艺术厅艺术设计》,《中国博物馆》2006年3期。
  [10]赵玲:《浓墨重彩绘山庄——〈中国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设计》,《文物春秋》2005年1期。
  [11]温海平:《浅谈〈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的陈列设计》,《文物世界》2006年3期。
  [12]李建丽:《在愉悦中追寻历史——日本地方历史陈列观后》,《文物工作》2006年2期。
  [13]郝良真:《地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载同[1]。
  〔责任编辑:成彩虹〕
其他文献
朱日祥 K.A.Hoffman R.Potts 邓成龙 潘永信 郭 斌 石采东 郭正堂 袁宝印 侯亚梅 黄慰文    *本文刊载得到Nature出版集团公司的许可,由邓成龙先生译自:  Zhu R X, Hoffman K A, Potts R, Deng C L, Pan Y X, Guo B, Shi C D, Guo Z T, Yuan B Y, Hou Y M, Huang W W. Ea
期刊
【关键词】正定;古代建筑;文字题记  【摘要】古城正定素以古建筑众多而闻名,近50年来在对古建筑进行的维修工程中,相继发现了一些文字题记,对鉴定、研究和修缮这些古建筑提供了可靠而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本文综合概述了这些文字题记的发现及其内容,并结合志书及碑文等原有资料的记载就相关问题做了考证和论述。    古城正定素以古建筑荟集而享有“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从绵延12公里的古城墙,到佛道儒之寺观庙宇
期刊
【关键词】张家口长城;烽燧制度;燃烽设施;联墩  【摘 要】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墩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墩”、“七连墩”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2011年6月,有网友在张家口市赤城县独石口段长城的烽火台附
期刊
【关键词】邯郸市;古墓葬;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摘 要】2003年10月至11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为配合南湖住宅小区建设,对发现的11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出土了瓷器、铜镜、货币等随葬品。根据墓葬位置、形制及随葬品分析,其时代为金元和明清。    南湖住宅小区位于邯郸城区南部、中华南大街南端西侧,占地近7万平方米(图一)。2003年10月28日至11月14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
期刊
[关键词]蒙元时期;元中都;和林;上都;大都;比较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比较元中都、和林、上都、大都的布局、规模、建筑特点,阐释了蒙元四都城墙设置的演变体现了汉化进程;元中都模仿大都和上都,是继承中原传统风格的草原陪都,同时受地理、政治、军事等因素影响,在布局和建筑的某些方面别具特色。
期刊
[关键词]滦南县;倴城古城;建城年代  [摘 要]一般认为,唐山市滦南县的倴城古城由元朝将领俦盏为屯粮修建,城以人名。作者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并做了实地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俦城古城所建年代应该更早。
期刊
[关键词]丰润;东欢坨;战国遗址;试掘  [摘 要]1986年春,为配合开滦矿务局基建工程,唐山市文物管理处对丰润东欢坨遗址进行了试掘。根据所发现的遗迹、遗物,初步判定这是一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战国时期燕文化遗址。
期刊
朱日祥 R.Potts 谢 飞 K.A.Hoffman 邓成龙 石采东   潘永信 王红强 史瑞萍 王永成 施光海 吴乃琴     *本文刊载得到Nature出版集团公司的许可,由邓成龙先生译自:  Zhu R X, Potts R, Xie F, Hoffman K A, Deng C L, Shi C D, Pan Y X, Wang H Q, Shi R P, Wang Y C, Shi G
期刊
[关键词]河北;磁州窑;产品外运;内河运输  [摘 要]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其传播十分广泛,在北方众多的古城都能寻到其踪迹。本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进行了整理,推断磁州窑产品主要是通过内河水系实现其外运的。
期刊
[关键词]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文物;革命史;白求恩  [摘 要]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316位革命烈士及白求恩、柯棣华大夫,珍藏着革命文物、烈士遗物等1.3万余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介绍了白求恩肋骨截断器、铁制助理医生等5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期刊